越南的庙会文化

来源 :民族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kco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越南的庙会文化广西罗长山越南民间的传统庙会,是越南传统文化中最具一特色的民俗文化之一。因为,在越南的传统庙会上,人们不仅可以看到越南各种传统戏剧、歌舞和民间各种健康、有趣的群众性文娱活动,而JI还可以从中了解到许多富有越南民族特征的民间宗教信仰和民俗...
其他文献
<正> 广西贵港市东龙镇的“调瘟船”仪礼一九九一年八月下旬,笔者曾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各地农村,调查当地民间存在着的“师公”(当地对民间土道士的称呼)祭祀活动。八月二十五日晚上,在贵港市东龙镇的农村,观看了大同村、闭村两村的壮族师公所举行的一堂法事。当晚所举行的法事共有四个仪武:“招兵”、“调瘟船”、“舜儿”、“冯四”。其中的“调瘟船”仪式,正如其名称所表示的那样,是一种以“船”为中心的祭祀仪式。关于此“调瘟船”仪式,当
<正> “人从物中生”、“物生人”与“女人感触(或吃)某物而致孕生育”,是神话的两大母题。这种非现实色彩的“异生”备受学界的重视,但是,学界大多将它们纳入“图腾神话”的范畴;图腾生人神话与图腾感生神话,使它们作为同质的、同序列的神话。然而,通过对物生神话与感生神话具体例子的分析研究,不难发现,这两个母题是不同的:它们的结构不相同,它们虽有共同认识基础,但思维视角不同,因而它们表达的主题各异、观念各异、从属于不同的神话类型,有各自的演变道路。前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编辑部“2013年度编辑工作座谈会”于2013年1月24-25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的议题:(1)如何进一步提高刊物质量;(2)2013年的重大选题;(3)如何推动中国边疆学的形成与发展。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亚太研究所、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等30余人参加了会议。
<正> 百越——“我国民族名,又地名。”这里取后者。《辞源》中“百越”范围极广,本文仅涉及历史上的桂林郡、南海郡、象郡三地,大体为现今的桂粤滇黔四省(区)。这里使用“百越小戏”一词,意在有别于桂剧、粤剧、滇剧、黔剧,这些有较完整舞台体系的地方大剧种。从地理环境角度去研究戏剧,国外早已有之,我国则起步甚晚,至今尚未形成稍完备的理论建构。近十年来,随着新兴学科及可资借鉴的新的研究方法不断涌现,极大地开拓了学术研究的
本文认为“有效管辖”是确定领土主权的一个重要原则,科学、客观运用有效管辖原则,不仅要基于对国际法的阐释,而且要基于对有效管辖的实践。中日两国在有关钓鱼岛的有效管辖问题上,有各自的立场和主张,认识上的差异不仅是对国际法原则的理解问题,更是中日双方在原则立场上的对立。其根源之一,与建立在有效管辖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观念和意识密切相关。中国对历史事实的尊重与日本近代自我膨胀和当代自我利益为上之间是难以弥合的。日本对中国主张的否定丝毫不能动摇中国对钓鱼岛的合法权利,因为其完全具备了有效管辖所需要的全部要件。
雍正五年(1727),中俄签署系列界约,中俄中段边界线初步确立。自此迄于嘉庆,中俄中段边界的防务体系之建构亦渐趋完善。就地理布局言,嘉庆中俄中段边界防务体系分别可概括为“两点一线”、“两点两线”;就防务制度言,中俄两国的防务体系主要由塞堡、卡伦与巡边制度等要素构成。立足于双边界约,中俄防务体系内的各类人群在边境线发生密切的地方层面的交往。嘉庆十一年(1806),由于戈洛夫金使团事件,中俄中段边境地区地方层面双边交往的总态势表现为“既防且和”,且基于当时中俄两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政治形势,“防”为其表,“和”
<正> 在瑶族人民中间长期以来流传着:“先有瑶人,后有朝廷”的谚语。《山海经·大荒东经》中也有“帝舜生戏,戏生瑶民”的记载。瑶族先祖古代曰蛮族,现在的瑶族是由蛮称谓演化而来。而盘瑶的祖先盘瓠这一名称最早见于东汉时代应劭编辑的《风俗通义》,该书中就有“蛮氏本荆蛮之后,姓盘”之说。因此,我们可以推想,瑶族这个民族群体部落在国家未形成之前可
本文认为两唐书本纪中有关林辐、渤海的记载存在较大差异,撰修者及其所处时代治史思想的不同是主要原因,而且这种差异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历史上对两唐书有不同评价的原因。《旧唐书》本纪较多收录琳鞠、渤海史料,能体现唐国史和实录相关的编纂情况,亦可体现唐朝中央政权对东北边疆经略的一些历史情况;《新唐书》本纪对棘鞠、渤海的记载则有不足之处。
以往有关渤海国早期王城遗址的研究,因受当时渤海考古认识水平的局限,存在问题较多。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渤海“旧国”敦化敖东城说不断遭到质疑。《新唐书》的《渤海传》与《地理志》,对渤海王城道里方位的记载各有偏重,所用标准不同,将二者等同对待考证渤海“旧国”位置的思路值得商榷。而且田野考古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将渤海早期王城考证在吉林敦化一带,缺乏考古学证据的支持。近年的考古发现,有将渤海前期政治中心指向吉林和龙西古城一带的倾向,但仍需进一步的考古工作证实。只有在确立渤海考古分期编年标尺、明确渤海建国初期的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