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酮饮食减肥 弊大于利

来源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ying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用每天在健身房挥汗如雨,也不用餐餐吃素食,只要调整饮食结构,就能让身体自动燃脂……近几年,生酮饮食减肥法风靡,受到不少年轻人追捧。如此轻松就能减肥,难道天上真的能掉馅饼?
   又称“吃肉减肥法”
  “所谓生酮饮食减肥,就是少吃甚至完全不吃碳水化合物,加大摄入蛋白质和脂肪。”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颜旭教授解释,碳水化合物即人们平常吃的主食、水果等含大量“糖”的食物。而肉类含有大量蛋白质和脂肪,所以在减重过程中,减肥者靠吃大量肉类来达到目的,这个方法又被称为“吃肉减肥法”。
  比如,人们每天至少需要摄入6697千焦的能量来维持身体功能正常运转,之前,饮食结构是碳水化合物占比很大,而蛋白质和脂肪只是其次,碳水化合物摄入3348千焦,蛋白质和脂肪各1674千焦。实施生酮饮食法后,将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每天只能进食837千焦以内的碳水化合物,其余是由蛋白质和脂肪提供。
  通过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和脂肪的饮食,人体产生一种称为“酮”的物质,本来人体是依靠葡萄糖来提供能量的,现在“酮”来代替它供能,在“生酮饮食”作用下,身体靠燃烧脂肪来维持机能。
  瘦身但不利健康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安全系教授何计国指出,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所谓饮食“结构”的改善,生酮饮食法的确能让一些人体重在短时间内出现下降,“但没有足够证据表明,生酮饮食法对人体健康是长期有益的。”
  高脂低碳的极端饮食模式弊大于利,这早已是营养学界的共识。因为长期摄入高脂肪食品,将对心血管造成很大危害,过多的脂肪沉积在血管壁上,久而久之会使血管弹性减弱、管腔变窄,甚至阻塞,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
  另外,生酮饮食法也极大地增加了患肾病的风险。当血液中酮体含量过高时,人体会处在酮血症的状态,肾脏排出酮体和体液,导致人体失水、体重迅速减轻。较长时间的生酮饮食,还会大大增加肾结石、骨质疏松和高尿酸的风险。
  生酮飲食也会带来其他弊端,如出现头昏、心悸、失眠、便秘、脱发等症状,同时心情也会受到很大影响。这是因为,人的大脑需要靠糖类来提供能量,而摄取糖类的最主要方法就摄入碳水化合物。生酮饮食将造成大脑长期得不到平衡的摄入,其结果就是出现上述症状。
   饮食运动睡眠都科学才能减肥
  颜旭建议从日常生活着手科学减肥,这样才可持久。
  首先,要有合理的饮食结构。食物多样,谷类为主,不但可以提供充足的能量,还可以避免摄入过多的脂肪,建议每天吃50~100克粗粮,如小米、玉米、荞麦、燕麦等。摄取足量蔬菜和水果,成人每天吃400~500克蔬菜、100~200克水果。增加奶和乳制品的摄入,每天饮用300克奶或等量乳制品,可以为人体提供蛋白质、锌、钙等。
  其次,保持运动的习惯。不一定要在健身房里大汗淋漓地运动,除了每天坚持30分钟的有氧运动外,还可减少坐着的时间,常走动一下,少乘电梯多走楼梯、限制看电视或者上网的时间等。
  最后,要保证充足的睡眠。缺乏睡眠会导致新陈代谢减慢,还会导致体内的瘦素水平上升,而瘦素是管理食欲的一种重要激素,它的上升意味着食欲大增,然后会吃得更多,对减肥非常不利。(本刊综合)※
其他文献
今天,妈妈开车带着我来到小河边.一路上,我看到了很多美丽的风景:天空中飞翔的小鸟、高大的树木、五颜六色的花朵、还有嫩绿的小草.
期刊
一个平静的晚上,UFO突然像星星一样布满天空,成群的大雁四处逃窜,发出阵阵惨叫。原来,外星人入侵地球了。  外星人乘着UFO,用激光炮扫射地球,地球人拿出隐形炸弹向外星人发射。让地球人吃惊的是,外星人的雷达竟然发现了隐形炸弹,并将隐形炸弹全部炸毁。  地球人只好拿出绝密武器一一星星炸药。这种星星炸药是专门针对外星人研发的,只要碰到了外星人的皮肤就会爆炸。不一会儿,外星人就被打得落花流水。可地球人的
期刊
不用鼠标用眼睛就能操作设备、人工智能养的猪更好吃、机器可以识别工业产品的缺陷……10月22日,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落下帷幕。不难发现,人工智能、5G应用、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新技术和新产品正改变着乌镇人民的生活,一幅幅人类未来生活的“科幻”图景正在千年古镇的桨声灯影里徐徐展开。   未来生活可以这样   坐在“百度大脑”的座椅上,眼睛跟着屏幕上的小点移动,匹配后眼睛移
期刊
监考判卷、钢琴陪练、课堂评估、答疑诊断,甚至代替老师上课……因为有了人工智能,这些关于智能教育的设想已经照进现实。  “人工智能 教育”将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将怎样改变我们的教育图景?   应用场景日益丰富   “人工智能 教育”正在掀起一朵朵“智慧浪花”,改变着学习环境、教学模式、师生关系等。借助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老师可以分析学生的整体和个体情况,针对学生的薄弱点,预设课堂的教学重点。借
期刊
智慧出行离我们有多远?近日,在北京举办的2019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向人们展示了这一问题的部分答案。在超过5万平方米的展示空间中,200余家中外企业带来了最前沿的产品和技术,覆盖汽车、智慧交通、互联网、通信、电子、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  出行压力大、交通管理难等问题一直存在,因此,大数据、物联网正在不断被应用到出行上。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智能网联汽车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自动驾驶、人车交互等技术
期刊
新闻事件:通过手机上传一张正面照片,提供一些个人信息,短短数秒就能收到面相评分和命运报告,号称“准确率达95%”“能看透你的一生”……最近一段时间,“人工智能算命”风靡网络,引发关注。  置身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算命”把戏正在不断变换形式,在网络空间潜滋暗长。在微博微信上随手一搜,就能找到诸如“人工智能相面”“人工智能看手相”等内容。从在线相面、算卦,到通过电话号码、车牌号查吉凶,人们似乎只需点点
期刊
新闻事件:近日,有媒体发长文讲述了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省妇幼保健院,下称“郑大三附院”)对脑瘫患儿采用的“封针”疗法。这一已投入临床应用近30年的疗法,就此进入公众视线,并引发广泛质疑。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孙永安表示,神经损伤一般是先天发育或后天损伤造成。如果是在胚胎中神经发育不好导致的脑瘫,即使后天有一些生长代偿,还是很难完全治愈。  “至于‘封针’疗法,我觉得更多的是噱头
期刊
在大家的印象中,台风似乎在夏季最为“嚣张”,到了秋天,应该就像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而进入9月以来,太平洋上并不太平,秋台风依然“疯劲”十足:“玲玲”“剑鱼”“法茜”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威力比夏台风有过之而无不及。  秋台风其实更疯狂   通常,我们把6~8月生成的台风称为“夏台风”,9~11月生成的台风称为“秋台风”,大家一般会认为夏季才是台风最强的季节,然而事实恰好相反。虽然秋季台
期刊
听见吃薯片、梳头等声音,有些人会兴奋得头皮发麻,但是也有另一群人,他们听见某种特定的声音就会感到极度烦躁,甚至变得怒气冲天。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说明,听觉与情绪之间存在某种特别的关联。  的确,有一些声音让人忍无可忍,比如指甲刮过黑板发出的声响,叉子划过玻璃、餐刀刮瓶子发出的声音,之所以听者难受,是因为这些声响的频率在2000~5000赫兹之间,是人类耳朵最敏感的频率范围,会引发大脑中的听觉皮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