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节约型政府提出的背景与内涵
(一)节约型政府提出的背景
早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央就已提出要大力发展节约型社会这样一个战略方针,这是由中国的现实国情决定的。为实现到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比如结构性变化、快速城市化,都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近几年资源紧缺、能源紧张的问题。在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问题上,必然得由政府发挥作用。甚至可以说:最大、最关键的因素在政府,只有政府发挥正确的主导作用,政府、企业、市场三者的关系才能得到很好的处理。
(二)节约型政府的内涵
所谓节约型政府,是指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率,把政府的资源消耗维持在最低水平,并以最低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其“节约”的含义体现在行政效用最大化。即在政府的行政活动中,以最少的行政成本实现最优化的管理目标。既要对资源、能源的消耗进行减量化,即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提供相同甚至更多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以使得资源浪费现象得到有效遏制,资源管理水平得以较大的提高,政府运行成本降低;同时要加强政府管理效率,即保证行政管理过程中良好的工作状态,有效性和高速度,以取得积极的社会效益。
二、建设节约型政府的现实意义
(一)主导与协调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而在我国现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单靠市场力量无法形成节约型社会,还必须依靠政府支持和引导。政府既是社会资源重要配置者,同时又是资源的庞大消耗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没有一个节约型的政府,就不可能建设一个节约型的社会。因此,建设节约型政府,对建设节约型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二)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社会机制和社会制度
只有真正构建了节约型政府才能建立节约型社会,也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节约型政府建设,为全社会牢固树立节约意识和效益观念起到示范作用;使政府的科学决策和行政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机制保障;强化资源节约的法制建设,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三) 提高政府的自身建设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的步伐,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整合行政资源,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建设节约型政府,关系到能否建立一个高效有限,廉洁政府;关
系到政府的形象与公信力。改进政府管理,降低公共服务成本,从根本上为企业、为社会、为公民减负。
三、建设节约型政府的科学道路
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在诸如税收政策、法律等方面仍存在缺失。在节约方面,过去我们主要是依靠市场机制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发挥作用,从而改善资源配置的效率。但市场机制与外部性有时并不一致,尤其是在法律、标准、财税政策等方面都存在缺失的情况下,面对资源节约的问题,市场机制难免失灵。在新的发展阶段,政府的作用应该得到加强,以提供有利于资源节约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
(一)建立完善的防控体系
通过健全的法律制度与科学的公共预算体系,约束和控制政府行为,避免行政过程中浪费的产生。法律制度提供了一个法治的前提,在此基础上打造一个服务与管理并重的有限政府,政府的权力必须在法律框架下透明运转,并受到整个社会的有效监督,杜绝专权滥权;加强政府成本控制,建设节约型政府,关键是加强公共预算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几乎全部政府收支活动都在公共预算的框架下进行。公共预算被称为行政管理系统运转的“大动脉”,在控制行政成本、建设节约型政府进程中责任重大,必须强化法制、硬化、细化公共财政预算约束。加强公共预算管理,加快推进公共预算改革,是建设节约型政府的治本之策。
(二)不断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和推进机构改革
建设节约型政府,其目的是为创新行政管理,建设高效运转的服务型政府。因此,要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完善政府机构设置;大力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数;继续精简和规范行政审批,精官简政,精兵简政,严格控制各级党政机关人员编制及领导职数配备,从而严格控制行政城市;强化行政成本效益观念,提高行政效率;通过建立资源节约的统计制度、信息发布制度和节约工作责任制,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行政成本监控体系,用制度来保证节约行为和勤俭习惯的养成,促进节约型政府的建设。
(三)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监督机制应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常设的纪检机构监督、人大机关及人大代表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监督、司法监督、以及体制外的媒体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作用,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要强化人大的预算监督权。政府部门涉及自身的重大支出,要纳入同级人大的审查监督范围,要递交详细的预算报告,并向社会公示,最后由人大进行审议表决。另一方面,政府自身应当强化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主动积极地为政务公开和阳光政务创造条件。加快透明政府的建设,提高行政行为的透明度,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把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及全体公职人员的行为置于公众的经常性监督之下。最后,应采取有效措施,让纳税人有更多的途径参与监管公共财政,建立有纳税人在场、所有者到位的财政经费约束和监管机制。通过有效的监督,促进政府成为节约的、廉洁的、高效的、爱民的政府。
加快建设节约型政府机关,既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需要,也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需要,更是改善政府形象,树立政府威信的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关键在政府。政府的先导作用是无穷的,更是巨大的,只有在政府的榜样作用下,节约型社会的创建活动才能渗透到各个领域,才能不会片面地停留在规定约束上,才能健康持久地发展。同时,建设节约型政府,也从一个侧面考验着我们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建设节约型政府,保持政府经济廉洁高效,以尽量少的成本,为人民办更多的实事,是重新树立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崇高威信的有效途径。
(肖筱环,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方向:行政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符琼,湖北恩施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
(一)节约型政府提出的背景
早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央就已提出要大力发展节约型社会这样一个战略方针,这是由中国的现实国情决定的。为实现到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比如结构性变化、快速城市化,都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近几年资源紧缺、能源紧张的问题。在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问题上,必然得由政府发挥作用。甚至可以说:最大、最关键的因素在政府,只有政府发挥正确的主导作用,政府、企业、市场三者的关系才能得到很好的处理。
(二)节约型政府的内涵
所谓节约型政府,是指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率,把政府的资源消耗维持在最低水平,并以最低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其“节约”的含义体现在行政效用最大化。即在政府的行政活动中,以最少的行政成本实现最优化的管理目标。既要对资源、能源的消耗进行减量化,即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提供相同甚至更多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以使得资源浪费现象得到有效遏制,资源管理水平得以较大的提高,政府运行成本降低;同时要加强政府管理效率,即保证行政管理过程中良好的工作状态,有效性和高速度,以取得积极的社会效益。
二、建设节约型政府的现实意义
(一)主导与协调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而在我国现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单靠市场力量无法形成节约型社会,还必须依靠政府支持和引导。政府既是社会资源重要配置者,同时又是资源的庞大消耗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没有一个节约型的政府,就不可能建设一个节约型的社会。因此,建设节约型政府,对建设节约型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二)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社会机制和社会制度
只有真正构建了节约型政府才能建立节约型社会,也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节约型政府建设,为全社会牢固树立节约意识和效益观念起到示范作用;使政府的科学决策和行政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机制保障;强化资源节约的法制建设,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三) 提高政府的自身建设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的步伐,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整合行政资源,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建设节约型政府,关系到能否建立一个高效有限,廉洁政府;关
系到政府的形象与公信力。改进政府管理,降低公共服务成本,从根本上为企业、为社会、为公民减负。
三、建设节约型政府的科学道路
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在诸如税收政策、法律等方面仍存在缺失。在节约方面,过去我们主要是依靠市场机制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发挥作用,从而改善资源配置的效率。但市场机制与外部性有时并不一致,尤其是在法律、标准、财税政策等方面都存在缺失的情况下,面对资源节约的问题,市场机制难免失灵。在新的发展阶段,政府的作用应该得到加强,以提供有利于资源节约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
(一)建立完善的防控体系
通过健全的法律制度与科学的公共预算体系,约束和控制政府行为,避免行政过程中浪费的产生。法律制度提供了一个法治的前提,在此基础上打造一个服务与管理并重的有限政府,政府的权力必须在法律框架下透明运转,并受到整个社会的有效监督,杜绝专权滥权;加强政府成本控制,建设节约型政府,关键是加强公共预算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几乎全部政府收支活动都在公共预算的框架下进行。公共预算被称为行政管理系统运转的“大动脉”,在控制行政成本、建设节约型政府进程中责任重大,必须强化法制、硬化、细化公共财政预算约束。加强公共预算管理,加快推进公共预算改革,是建设节约型政府的治本之策。
(二)不断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和推进机构改革
建设节约型政府,其目的是为创新行政管理,建设高效运转的服务型政府。因此,要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完善政府机构设置;大力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数;继续精简和规范行政审批,精官简政,精兵简政,严格控制各级党政机关人员编制及领导职数配备,从而严格控制行政城市;强化行政成本效益观念,提高行政效率;通过建立资源节约的统计制度、信息发布制度和节约工作责任制,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行政成本监控体系,用制度来保证节约行为和勤俭习惯的养成,促进节约型政府的建设。
(三)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监督机制应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常设的纪检机构监督、人大机关及人大代表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监督、司法监督、以及体制外的媒体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作用,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要强化人大的预算监督权。政府部门涉及自身的重大支出,要纳入同级人大的审查监督范围,要递交详细的预算报告,并向社会公示,最后由人大进行审议表决。另一方面,政府自身应当强化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主动积极地为政务公开和阳光政务创造条件。加快透明政府的建设,提高行政行为的透明度,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把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及全体公职人员的行为置于公众的经常性监督之下。最后,应采取有效措施,让纳税人有更多的途径参与监管公共财政,建立有纳税人在场、所有者到位的财政经费约束和监管机制。通过有效的监督,促进政府成为节约的、廉洁的、高效的、爱民的政府。
加快建设节约型政府机关,既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需要,也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需要,更是改善政府形象,树立政府威信的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关键在政府。政府的先导作用是无穷的,更是巨大的,只有在政府的榜样作用下,节约型社会的创建活动才能渗透到各个领域,才能不会片面地停留在规定约束上,才能健康持久地发展。同时,建设节约型政府,也从一个侧面考验着我们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建设节约型政府,保持政府经济廉洁高效,以尽量少的成本,为人民办更多的实事,是重新树立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崇高威信的有效途径。
(肖筱环,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方向:行政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符琼,湖北恩施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