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杂种致死研究进展

来源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csj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杂种致死是一种生殖隔离亚类型,属于合子后生殖隔离方式,对物种形成与保持物种的完整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育种家培育新品种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难题。对存在于多个物种中杂种致死事例的研究,有助于理解生殖隔离的发生机制,并把致死基因应用到作物育种程序中为作物育种提供理论指导。就植物杂种致死事例、致死影响因素、遗传模式研究、基因定位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现代生物信息学技术应用到杂种致死现象中进行了展望,以期进一步揭示杂种致死发生机制、致死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The lethality of plant hybrids is a subtype of reproductive isolation, which belongs to post-zygotic reproductive isolation.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species and maintaining the integrity of species. It is also a difficult problem that breeders may encounter in cultivating new varieties. The study of hybrid lethality existing in many species helps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of reproductive isolation and applies the lethal gene to crop breeding program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crop breeding. In this paper, we summarize the lethality of plant hybrids, the factors affecting lethality, the study of genetic patterns, gene mapping and so on. We also prospected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bioinformatics technology to the lethality of hybrids in order to further reveal the mechanism of lethality of hybrids, Structure and function.
其他文献
在国际民商事诉讼中,法院管辖权的确立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国际民商事案件管辖权的存在是一国法院审理有关国际民商事案件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国际民商事案件管辖权的确定
结合安钢第二炼钢厂 2 0t转炉的溅渣护炉新技术 ,探讨了解决中小型转炉进行该工艺的技术难点 ,介绍了溅渣护炉的操作方法和取得的效果。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new techn
掌握适宜的玉米播种期对于春旱严重地区玉米高产稳产至关重要。通过播期试验并根据本地气候资料结合玉米的生物学规律探讨了黑山地区适宜的玉米播种期。结果表明,黑山地区玉
在东北地区,通过田间试验,最终筛选出薯片加工型品种春薯5号适宜在二季作地区生产;美国切片和丰白适宜在二季作区、一、二季混作区和一季作区生产;斯诺丹适宜在一、二季混作
回族赠与规则是回族习惯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内容庞杂,对回族民众生活影响深远。回族赠与规则脱胎于伊斯兰法,却吸收和兼具中国传统文化,并形成了一整套兼具民族特色的
1东辽县马铃薯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东辽县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县,全县共有13个乡镇,地处东辽河上游、长白山余脉,属半山区,全年大于等于10℃有效积温2 800℃,农作物播种面
SE在计算机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要注重有效维护SE。维护计算机SE的目的在于保证软件产品具有可操作性、可移植性以及可适应性的特点,以便可以利用计算机SE有效提升生活效率与
国家的安全观反映了一个国家人民对其安全状况的认识,进一步也引导了安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国家深刻影响安全观的演变过程,现代国家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安
泉薯84是福建省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2000年以金山57、岩粉1号、泉薯940、文城金瓜薯、American№7、日本薯和徐薯18等为亲本进行计划集团杂交,从金山57为母本的杂交后代选育
凌源市用5年时间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试验、示范、推广应用,系统地阐述了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方法作用、以及取得的成效和今后搞好这项技术注意的问题及对策。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