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对辽东湾西南部121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和10种微量元素进行了测试分析,得到沉积物粒度和微量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Q型聚类分析和R型因子分析,研究了微量元素分布对辽东湾西南部物质来源的指示,探讨了研究区沉积物的输运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可分为砂(S)、粉砂(Z)、粉砂质砂(zS)、砂质粉砂(sZ)、泥质砂(mS)、泥(M)和砂质泥(sM)7种类型,而沉积物粒度分布表现为由四周向中部逐渐变细的特点;研究区微量元素中Zr含量分布表现为由四周向中部降低,Ba和Sr含量由西南至东北逐渐升高,Co
【机 构】
: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山东青岛266100;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山东青岛266100;海洋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100;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天津30017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辽东湾西南部121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和10种微量元素进行了测试分析,得到沉积物粒度和微量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Q型聚类分析和R型因子分析,研究了微量元素分布对辽东湾西南部物质来源的指示,探讨了研究区沉积物的输运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可分为砂(S)、粉砂(Z)、粉砂质砂(zS)、砂质粉砂(sZ)、泥质砂(mS)、泥(M)和砂质泥(sM)7种类型,而沉积物粒度分布表现为由四周向中部逐渐变细的特点;研究区微量元素中Zr含量分布表现为由四周向中部降低,Ba和Sr含量由西南至东北逐渐升高,Co、Zn、V、Cr、Ni、Pb、Cu含量分布特征相似,由四周向中部逐渐升高;R型因子分析得出,陆源细粒物质的向海搬运和沉积是本区微量元素分布的主控因子;大致以39.9°N为界,Q型聚类分析将研究区121个站位的样品划为南、北2个地球化学分区;采用Ni-Cr/Pb离散图判别物源,辽东湾西南部表层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黄河和滦河物质,研究区北部有六股河物质混入.
其他文献
建立了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REACH法规相关的15种邻苯二甲酸酯的分析方法.在0.5 g样品中加入10 mL四氢呋喃,60℃下超声提取60 min,正己烷沉淀絮凝高聚物,经0.45μm有机系过滤膜过滤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进行测定.11种邻苯二甲酸酯(DIBP、DBP、DIPP、nPIPP、DPP、DIHXP、DHP/DnHP、BBP、DCHP、DEHP和DNOP)的线性范围为0.2 mg·L-1~10 mg·L-1(r≥0.999),其余4种邻苯二甲酸酯(DMEP、DIHP、DINP和DIDP)的线性
采用7 LiOH·H2 O和电子级氢氟酸进行氟化反应制备核纯级7 LiF,对各种制备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氢氟酸的浓度和加入量、反应温度与时间、陈化时间、干燥温度等条件对7 LiF质量和收率的影响,找到了较好的7LiF制备工艺条件.称取20.00g 7LiOH·H2O加入质量浓度20%的氢氟酸,摩尔比n(HF):n(7 LiOH·H2 O)=1.1,滴加完成后升温至80℃进行氟化反应2 h,然后陈化10 h后过滤、洗涤,130℃条件下真空干燥20 h,高收率制备得到核纯级7 LiF.制备的7 LiF产
采用不同碳链长度的脂肪酸,N,N-二甲基丙二胺,3-氯-2-羟基丙磺酸钠和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为原料制备了系列不同链长的甜菜碱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简称GAS-n(n=12、14、16、18、22)).利用FTIR、1 H NMR对GAS-n分子结构进行表征,采用表面张力仪、荧光光谱仪对GAS-n的表面活性及溶液行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GAS-22临界胶束浓度(CMC)最低达到1.59×10-4 mol·L-1,GAS-22溶液的表面张力最低降至33.28 mN·m-1.同时,GAS-n系列表面活性剂均具有良好
本文对TiCl4-NH3-H2反应体系在500℃条件下沉积氮化钛涂层生长速率随沉积时间的变化情况,以及不同厚度涂层的形貌和抑制结焦效果进行了研究.通过扫描电镜对样品截面进行观察,测得0-60 min沉积时间段涂层平均生长速率6 nm·min-1,60-90 min涂层平均生长速率22 nm·min-1,90-120 min涂层平均生长速率19 nm·min-1.表面形貌分析则表明,随着涂层厚度的增加,透镜状晶粒逐渐布满涂层表面,而涂层生长速度也同时增大.程序升温氧化(TPO)曲线和积碳形貌观察结果说明,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