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是最基本的学习方式。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学生们在义务教育阶段不仅阅读总量达不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也完成不了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养成,更不要说理解、鉴赏良好语感的形成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成长,在成长中阅读”已成为我们语文教师的共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深深地热爱着文质兼美的文章,并乐于去走近它、解读它、演绎它。
1 课外阅读作为文本知识的有效延伸
三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始活跃,渴望探知未知的世界,此时教师在教学中将课本知识有效结合课外阅读,使得学生知识面开阔,是非常有益的。三年级课文《海底世界》科学性强,以形象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们描绘了一幅“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图画。在教学本课时,教师选取了《海底情况人们是怎么知道的?》、《海底森林》、《神秘的海底草原》、《快乐海底游》四篇文章,用了近三个课时的时间,配合课文让学生了解海底情况,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课内外阅读的相互融合,让学生感受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同时,了解了说明文的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课堂教学生动有趣。
1.1 第一课时
学生初步整体感知全文,找出中心句后,教师带着学生开始进行拓展阅读。既然海底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那么海底究竟是怎样的呢?学生自由读《海底情况人们是怎么知道的?》一文后质疑,提出不懂的句子,大家共同解决,交流人们探究海底情况的办法。课后阅读《海底森林》、《神秘的海底草原》两篇文章。
1.2 第二、三课时
学生系统地学完课文重点段落后,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所读的《海底森林》、《神秘的海底草原》两篇文章,师生之间交流海南岛海底的草原,以及海草的作用、海底森林的形成,再用“有……有……还有……”语句形式介绍相关内容。在课文教学即将结束时,教师结合课文和课外阅读的这几篇文章,指导学生理解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有列数字“五百米以上、三万种”、举例子“哥伦布误入藻林中”、打比方“有的像……一样,有的像……一样”。课后作业是阅读《快乐海底游》,结合所学文章写一篇想象短文《海底世界》。
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文本中的知识,并且在大量相关文章的阅读中,拓宽知识面,学习了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充分的想象写出一篇短文《海底世界》。阅读得以扩展,学生学习的内涵才得以丰富,教师有意识、有系统地把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拓展学生课外阅读面,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从而达到“课内悟方法,课外求发展”的目的,教师教学的三维目标也得以巩固并扩展,何乐而不为?
2 课外阅读作为教学文本写作方法的有效辅助
五年级课文《迟到》语言朴实中深藏大爱,读来让人回味无穷,学生通过父亲的语言、动作可以体会出父亲对女儿深沉的父爱。在本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学习文章,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味,总结写法后,开始学习课外阅读文章《父爱安全网》。此篇文章通过写在洪水来临时,一位父亲与洪水拼尽全力搏斗,用自己所有的衣物结成一个网护住女儿,自己却被洪水无情卷走的感人故事。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基本的自学能力,他们初步运用学习《迟到》的方法,体会《父爱安全网》中人物的内心。
2.1 找出文中描写父亲动作、语言的句子,谈体会,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2 抓住动作深层感悟,感受情感,全班交流,教师指导读。
(1)他冲向卧室抱起熟睡的女儿欲往外冲。
“冲”字表现出父亲心中的担心,焦急如焚的心情,希望第一时间把女儿带出危险地带。
(2)他用牙用手将衬衣撕成布条,结成两根布绳子,再用布绳在盆上套了一个十字捆,系在树上。“撕、结、套”体現父亲为了让女儿脱险,想尽办法,在洪水中镇定自若,运用智慧为女儿把盆绑在树上。
(3)他又除下了身上唯一的内裤,用尽最后的力量撕成布条,圈在盆周围。做完这一切,他没有丝毫力气了。
“除、撕、圈”几个动作看出他拼尽最后一丝力气,将盆固定牢,用尽生命把女儿安全地网在网内。
(4)做完这一切,东华没有丝毫力气了。望了望熟睡的女儿,他笑了笑,松开自己的双手。
“笑了笑,松开自己的双手”,体会出即使自己的生命走到了尽头,能看到女儿安全,他放心了。这是伟大的父爱!
交流结束,教师总结文章中心并巩固文章写法。
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不但通过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并且在作文训练上,如何更加贴切地刻画人物这一写作方法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3 课外阅读作为文本情感的有效延续
六年级的文本往往含有作者深邃的情感及对人生的感悟,如《三峡之秋》、《把掌声分给她一半》、《花脸》等,在写景、写事的字里行间可以窥见作者的心声和希冀。学生们乐于在学习中把握作者的情感线索,细细体味一番。那么课外阅读文章就可以很好的让作者和学生的情感加以延续。并且由于六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在教学中不必将文本与课外阅读文章截然分开,而是可以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几篇文章中体味作者情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本学期重点课文,学生对于鲁迅也一直怀有崇敬之情,此篇文章只能让他们有意犹未尽之感。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一文和臧克家的诗歌《有的人》展开教学,让学生在涵咏中体会“爱”、感受“爱”、丰满“爱”。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共叙述了鲁迅先生生前的五件事。在教学中,学习“笑谈《水浒》”一事后,教师出示《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一文中“学生祭奠鲁迅先生”的一段文字,让学生尝试将自己的心情与小周晔的心情联系起来,用心去读,用情去读。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的拓展性阅读,是在理解、领悟了课文内容后,跳出文本的局限,由课堂向课外发送,让文本成为课内外联系的纽带,将课内外教学资源有机结合,使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积累的质和量。并且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师生间、生生间的对话练习。通过对话,使对话者产生互动效应,使对话的内容不断增值,更加丰富、生动、全面、准确和深刻。这样的语文课堂,闪耀着师生情感、智慧的光辉,激发着师生探索文本的乐趣,折射出文本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火花。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成功构建起了一座通往课外阅读那无边的知识海洋的桥梁,让学生一路踏歌而行,汲取人生和学习生活中丰厚的营养!
(作者单位:安徽省安庆市高花亭小学)
1 课外阅读作为文本知识的有效延伸
三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始活跃,渴望探知未知的世界,此时教师在教学中将课本知识有效结合课外阅读,使得学生知识面开阔,是非常有益的。三年级课文《海底世界》科学性强,以形象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们描绘了一幅“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图画。在教学本课时,教师选取了《海底情况人们是怎么知道的?》、《海底森林》、《神秘的海底草原》、《快乐海底游》四篇文章,用了近三个课时的时间,配合课文让学生了解海底情况,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课内外阅读的相互融合,让学生感受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同时,了解了说明文的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课堂教学生动有趣。
1.1 第一课时
学生初步整体感知全文,找出中心句后,教师带着学生开始进行拓展阅读。既然海底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那么海底究竟是怎样的呢?学生自由读《海底情况人们是怎么知道的?》一文后质疑,提出不懂的句子,大家共同解决,交流人们探究海底情况的办法。课后阅读《海底森林》、《神秘的海底草原》两篇文章。
1.2 第二、三课时
学生系统地学完课文重点段落后,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所读的《海底森林》、《神秘的海底草原》两篇文章,师生之间交流海南岛海底的草原,以及海草的作用、海底森林的形成,再用“有……有……还有……”语句形式介绍相关内容。在课文教学即将结束时,教师结合课文和课外阅读的这几篇文章,指导学生理解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有列数字“五百米以上、三万种”、举例子“哥伦布误入藻林中”、打比方“有的像……一样,有的像……一样”。课后作业是阅读《快乐海底游》,结合所学文章写一篇想象短文《海底世界》。
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文本中的知识,并且在大量相关文章的阅读中,拓宽知识面,学习了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充分的想象写出一篇短文《海底世界》。阅读得以扩展,学生学习的内涵才得以丰富,教师有意识、有系统地把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拓展学生课外阅读面,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从而达到“课内悟方法,课外求发展”的目的,教师教学的三维目标也得以巩固并扩展,何乐而不为?
2 课外阅读作为教学文本写作方法的有效辅助
五年级课文《迟到》语言朴实中深藏大爱,读来让人回味无穷,学生通过父亲的语言、动作可以体会出父亲对女儿深沉的父爱。在本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学习文章,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味,总结写法后,开始学习课外阅读文章《父爱安全网》。此篇文章通过写在洪水来临时,一位父亲与洪水拼尽全力搏斗,用自己所有的衣物结成一个网护住女儿,自己却被洪水无情卷走的感人故事。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基本的自学能力,他们初步运用学习《迟到》的方法,体会《父爱安全网》中人物的内心。
2.1 找出文中描写父亲动作、语言的句子,谈体会,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2 抓住动作深层感悟,感受情感,全班交流,教师指导读。
(1)他冲向卧室抱起熟睡的女儿欲往外冲。
“冲”字表现出父亲心中的担心,焦急如焚的心情,希望第一时间把女儿带出危险地带。
(2)他用牙用手将衬衣撕成布条,结成两根布绳子,再用布绳在盆上套了一个十字捆,系在树上。“撕、结、套”体現父亲为了让女儿脱险,想尽办法,在洪水中镇定自若,运用智慧为女儿把盆绑在树上。
(3)他又除下了身上唯一的内裤,用尽最后的力量撕成布条,圈在盆周围。做完这一切,他没有丝毫力气了。
“除、撕、圈”几个动作看出他拼尽最后一丝力气,将盆固定牢,用尽生命把女儿安全地网在网内。
(4)做完这一切,东华没有丝毫力气了。望了望熟睡的女儿,他笑了笑,松开自己的双手。
“笑了笑,松开自己的双手”,体会出即使自己的生命走到了尽头,能看到女儿安全,他放心了。这是伟大的父爱!
交流结束,教师总结文章中心并巩固文章写法。
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不但通过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并且在作文训练上,如何更加贴切地刻画人物这一写作方法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3 课外阅读作为文本情感的有效延续
六年级的文本往往含有作者深邃的情感及对人生的感悟,如《三峡之秋》、《把掌声分给她一半》、《花脸》等,在写景、写事的字里行间可以窥见作者的心声和希冀。学生们乐于在学习中把握作者的情感线索,细细体味一番。那么课外阅读文章就可以很好的让作者和学生的情感加以延续。并且由于六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在教学中不必将文本与课外阅读文章截然分开,而是可以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几篇文章中体味作者情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本学期重点课文,学生对于鲁迅也一直怀有崇敬之情,此篇文章只能让他们有意犹未尽之感。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一文和臧克家的诗歌《有的人》展开教学,让学生在涵咏中体会“爱”、感受“爱”、丰满“爱”。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共叙述了鲁迅先生生前的五件事。在教学中,学习“笑谈《水浒》”一事后,教师出示《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一文中“学生祭奠鲁迅先生”的一段文字,让学生尝试将自己的心情与小周晔的心情联系起来,用心去读,用情去读。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的拓展性阅读,是在理解、领悟了课文内容后,跳出文本的局限,由课堂向课外发送,让文本成为课内外联系的纽带,将课内外教学资源有机结合,使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积累的质和量。并且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师生间、生生间的对话练习。通过对话,使对话者产生互动效应,使对话的内容不断增值,更加丰富、生动、全面、准确和深刻。这样的语文课堂,闪耀着师生情感、智慧的光辉,激发着师生探索文本的乐趣,折射出文本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火花。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成功构建起了一座通往课外阅读那无边的知识海洋的桥梁,让学生一路踏歌而行,汲取人生和学习生活中丰厚的营养!
(作者单位:安徽省安庆市高花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