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建筑设计的方法论已经成为了建筑设计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首先分析了包括了柔性设计、虚拟建造、功能仿真等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特征。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从建筑功能、建筑技术、经济合理性以及建筑艺术形象等分析了现代建筑设计的构成要素。在接下来的部分中,从整体性和综合性、联系性和动态性、有序性以及结构性和最优化设计原则等概述进行建筑设计创新时时应把握的原则。
【关键词】 技术;构建方法;创新设计;创新
一、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特征
1、柔性设计
由于使用起来比较灵活,因而柔性可做为物品来适应不同场合的使用特性,此外还可经过不断的改良,换代更新来保证其具有的使用周期达到理想值,这也符合资源环保的理念。建筑材料在所有物品中算是比较符合上述所说特点的物品,也深受大众的欢迎,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这是因为它是柔性的理念来构建的,成为一种柔性产品。
一般说来柔性产品有两种特别的功能,一类是对外界各因素改变有很强的抵抗力,不会因外面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另一类是能很好的与内部因素相结合。因此,诸如建筑方面的物品,能它的功能、容积、环保等方面的优势都是为了满足其实际使用而建立起来的,是本身特征、外界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这也决定着它的结构有着较好的灵活性,及更新换代容易的特点。
2、虚拟建造
如今计算机应用技术快速更新,新功能层出不穷,计算机软件在建筑上的应用也非常广泛,CAD便是其中使用较广泛的一种。通常大家在虚拟的软件环境下构建自己所想像的空间立体结果,即所谓的虚拟构建。这种新的软件应用可有交效提高人们的空间想像能力,与人机友好界面、具有编程思想等特点使虚拟建造技术快速发展。
3、功能仿真
其实也可以事先设定一些边界值,再利用CAE技术来实现功能的实现或研究,从不确定到确定,从抽象到具体,这些都是新时期计算机技术与设计方法的融合产生的特点。由于电脑的性能越来越好,在机器上进行模拟或仿真越来越容易实现,功能与容易完善,特别是PC机平台下就能较好的实现虚拟构造的模型,并对其进行研究或仿真。
当前建筑所能被实现的环境有很多,如:可在天晴的环境中或强光条件下、高温或高湿环境下,有无风力及能源消耗的环境中实现自然特征的模拟,这些基本可达到实际应用中所实现的各种功能。在真实的环境中,对于各种因目的不同、设计风格也不同、所存在的条件也不同,因此,需要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环境进行模拟构建。
二、现代建筑设计的构成要素
1、建筑功能
我们通常所说的建筑材料的功能包括其使用范围及应用的条件,这也是大家通常要建房所必需考虑的因素。在建设时,所选的材料包括石料、木料、钢材等必需品,使用场合有:房屋、路桥、公用建筑等,其实也可以将园林也算成建筑的一种。但是,随便哪一种场合,其结构都有有效的使用期限(50-70年不等),这都是考虑到其安全问题,使用中发生的问题等,所以说,在刚刚开始建设时就要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2、建筑技术
如果想要建设出一座房子,那么需要考虑使用何种建筑技术,比如说,使用的材料、设计规格、构建的模型、设备及建造时所使用的技术等。最先考虑的应该是材料、然后根据材料的性能来设计,最终在满足房子的构建标准,在建设前就必需充分考虑清楚,拿出详细的解决方案,全面思考。
3、经济合理性
一座建筑的构建还应考虑其价值问题,即其造价或经济性。首先、材料的价位有许多种,而价位又是和其性能相关联的,其次,还有在建造中应尽量不要浪费材料,在满足需求的情况下,节约使用材料,以此降低成本。这一因素还与设计方案有关,如建风廊风格或外廊風格,建三维空间或二维平面,建高层或低层等。这些都与使有多少材料、使用何种材料有关。经调查得知,在相同功能的前提下,好的设计方案要比差的设计方案要节约一成左右的成本。
4、建筑艺术形象
所构建出来的建筑的外在表现是大家比较看重的,它是许多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如:构建出集群式还是单一式,建筑物内部设计还内部与外部一体设计,外表面材料的颜色、材质、色泽等的设计。一般人们都追求建筑产品的外貌独特,有个性特征,与环境搭配合理,给人一种友好的感觉。而内部的设计中,应当考虑内部空间的使用情况,尽量要考虑人的舒适程度,这些都应当在施工前的设计中考虑清楚,毕竟这代表着建筑物的形象。
三、设计过程中应把握的原则
1、整体性和综合性设计原则
在整体构造方面,我们需要充分考虑要各分部的设计原则统一的问题,使各方面的设计不冲突,应彻底分析其完善的功能、由哪些要素组成,整体同部分密切融合在一起,显现出建筑原有的风貌或事物的规律。因此在整个系统而言,考虑的因素有很多,需要进行综合性设计,结合其材料、功能、关联性、历史性等各要素进行设计,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又依赖整体,从分部设计出发,组合一个整体,再从整体又细化到分部。每一步都相互依赖,相互关联,各部分的特性都能较好的展现出来,然后根据各部的差异进行整合、完善,这就是所谓的整体性与综合性设计。
2、联系性和动态性设计原则
建造建筑物前,在设计阶段应当考虑联系性设计,需涉及的因素有很多,对于建筑物本身包括的因素应该全部深入分析,此外,还应该考虑外部环境。如果外部因素发生改变,应当想到系统本身也是在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与外部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两者相辅相成。其中包含的因素众多,如:物资的供应,压力、环境污染等。动态性指的是要时时根据内部与外部的各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进行发展性变化,当然这要建立在满足自然界或事物本身的规律的前提下,使建筑本身发展得最好。因此,建筑设计应当从现实出发,把握未来发展的动向。
3、有序性设计原则
在建筑设计时,必须遵循一个有序的原则,高层是在低层之上,因而其组成成分也包括低层,低层构建成高层。在同一个层次中的还应当考虑其相关性,层次的高低与结合度有一定的相互关系,低层的结合度最强,高层最弱。具体一定的递减性,各层间的关系比较稳定。所以,房屋的建造存在较大关联性,使用时关联到的就有:功能、个体、环境等因素。这些方面都要维护其稳定性作为基准。其每一个层次中的功能都不依赖于其上下层,具有独立性原则,当某一层功能发生变化时,其他层的功能就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反之,其功能将遭受到致命的打击。所以,我们要明确每一层的功能及其关系,合理利用其空间,设计好各部分或各层次的序列性,这些都是建筑设计中需要非常重视的。
4、结构性和最优化设计原则
结构性是指事物间的紧密联系,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事物的性能与其结构有着很大的关系,两者相互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性能既作用于结构,也依赖于结构,同样,结构也可能决定着事物的特性。结构同分部因素相结合,分部因素的发展将与结合的稳定发展捆绑在一起。所以,要得知事物的结构就应当应用到结构设计的方法。系统的完善是通过差异的最小化进行的。如果两个事物能结合,那么它们之间一定有某种共性,两者相辅相成,我们可能将差异最小化来使建筑结合为一体,产生正面效应,从而使设计最优,整体优于分部的总和。
四、小结
在现代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建筑设计的创新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动态性、有序性以及结构性和最优化设计原则等概述进行建筑设计时应把握的原则,以便于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更能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 王鑫,郑卫.生态建筑的整体性设计问题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4)
[2] 徐海滢.浅谈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3] 耿晓蕊.试论生态建筑设计的实施[J].建筑科学,2011(12)
[4] 刘向峰,沈天行.当代科技影响下的建筑设计方法论之特征[J].建筑学报,2006(1)
【关键词】 技术;构建方法;创新设计;创新
一、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特征
1、柔性设计
由于使用起来比较灵活,因而柔性可做为物品来适应不同场合的使用特性,此外还可经过不断的改良,换代更新来保证其具有的使用周期达到理想值,这也符合资源环保的理念。建筑材料在所有物品中算是比较符合上述所说特点的物品,也深受大众的欢迎,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这是因为它是柔性的理念来构建的,成为一种柔性产品。
一般说来柔性产品有两种特别的功能,一类是对外界各因素改变有很强的抵抗力,不会因外面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另一类是能很好的与内部因素相结合。因此,诸如建筑方面的物品,能它的功能、容积、环保等方面的优势都是为了满足其实际使用而建立起来的,是本身特征、外界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这也决定着它的结构有着较好的灵活性,及更新换代容易的特点。
2、虚拟建造
如今计算机应用技术快速更新,新功能层出不穷,计算机软件在建筑上的应用也非常广泛,CAD便是其中使用较广泛的一种。通常大家在虚拟的软件环境下构建自己所想像的空间立体结果,即所谓的虚拟构建。这种新的软件应用可有交效提高人们的空间想像能力,与人机友好界面、具有编程思想等特点使虚拟建造技术快速发展。
3、功能仿真
其实也可以事先设定一些边界值,再利用CAE技术来实现功能的实现或研究,从不确定到确定,从抽象到具体,这些都是新时期计算机技术与设计方法的融合产生的特点。由于电脑的性能越来越好,在机器上进行模拟或仿真越来越容易实现,功能与容易完善,特别是PC机平台下就能较好的实现虚拟构造的模型,并对其进行研究或仿真。
当前建筑所能被实现的环境有很多,如:可在天晴的环境中或强光条件下、高温或高湿环境下,有无风力及能源消耗的环境中实现自然特征的模拟,这些基本可达到实际应用中所实现的各种功能。在真实的环境中,对于各种因目的不同、设计风格也不同、所存在的条件也不同,因此,需要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环境进行模拟构建。
二、现代建筑设计的构成要素
1、建筑功能
我们通常所说的建筑材料的功能包括其使用范围及应用的条件,这也是大家通常要建房所必需考虑的因素。在建设时,所选的材料包括石料、木料、钢材等必需品,使用场合有:房屋、路桥、公用建筑等,其实也可以将园林也算成建筑的一种。但是,随便哪一种场合,其结构都有有效的使用期限(50-70年不等),这都是考虑到其安全问题,使用中发生的问题等,所以说,在刚刚开始建设时就要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2、建筑技术
如果想要建设出一座房子,那么需要考虑使用何种建筑技术,比如说,使用的材料、设计规格、构建的模型、设备及建造时所使用的技术等。最先考虑的应该是材料、然后根据材料的性能来设计,最终在满足房子的构建标准,在建设前就必需充分考虑清楚,拿出详细的解决方案,全面思考。
3、经济合理性
一座建筑的构建还应考虑其价值问题,即其造价或经济性。首先、材料的价位有许多种,而价位又是和其性能相关联的,其次,还有在建造中应尽量不要浪费材料,在满足需求的情况下,节约使用材料,以此降低成本。这一因素还与设计方案有关,如建风廊风格或外廊風格,建三维空间或二维平面,建高层或低层等。这些都与使有多少材料、使用何种材料有关。经调查得知,在相同功能的前提下,好的设计方案要比差的设计方案要节约一成左右的成本。
4、建筑艺术形象
所构建出来的建筑的外在表现是大家比较看重的,它是许多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如:构建出集群式还是单一式,建筑物内部设计还内部与外部一体设计,外表面材料的颜色、材质、色泽等的设计。一般人们都追求建筑产品的外貌独特,有个性特征,与环境搭配合理,给人一种友好的感觉。而内部的设计中,应当考虑内部空间的使用情况,尽量要考虑人的舒适程度,这些都应当在施工前的设计中考虑清楚,毕竟这代表着建筑物的形象。
三、设计过程中应把握的原则
1、整体性和综合性设计原则
在整体构造方面,我们需要充分考虑要各分部的设计原则统一的问题,使各方面的设计不冲突,应彻底分析其完善的功能、由哪些要素组成,整体同部分密切融合在一起,显现出建筑原有的风貌或事物的规律。因此在整个系统而言,考虑的因素有很多,需要进行综合性设计,结合其材料、功能、关联性、历史性等各要素进行设计,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又依赖整体,从分部设计出发,组合一个整体,再从整体又细化到分部。每一步都相互依赖,相互关联,各部分的特性都能较好的展现出来,然后根据各部的差异进行整合、完善,这就是所谓的整体性与综合性设计。
2、联系性和动态性设计原则
建造建筑物前,在设计阶段应当考虑联系性设计,需涉及的因素有很多,对于建筑物本身包括的因素应该全部深入分析,此外,还应该考虑外部环境。如果外部因素发生改变,应当想到系统本身也是在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与外部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两者相辅相成。其中包含的因素众多,如:物资的供应,压力、环境污染等。动态性指的是要时时根据内部与外部的各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进行发展性变化,当然这要建立在满足自然界或事物本身的规律的前提下,使建筑本身发展得最好。因此,建筑设计应当从现实出发,把握未来发展的动向。
3、有序性设计原则
在建筑设计时,必须遵循一个有序的原则,高层是在低层之上,因而其组成成分也包括低层,低层构建成高层。在同一个层次中的还应当考虑其相关性,层次的高低与结合度有一定的相互关系,低层的结合度最强,高层最弱。具体一定的递减性,各层间的关系比较稳定。所以,房屋的建造存在较大关联性,使用时关联到的就有:功能、个体、环境等因素。这些方面都要维护其稳定性作为基准。其每一个层次中的功能都不依赖于其上下层,具有独立性原则,当某一层功能发生变化时,其他层的功能就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反之,其功能将遭受到致命的打击。所以,我们要明确每一层的功能及其关系,合理利用其空间,设计好各部分或各层次的序列性,这些都是建筑设计中需要非常重视的。
4、结构性和最优化设计原则
结构性是指事物间的紧密联系,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事物的性能与其结构有着很大的关系,两者相互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性能既作用于结构,也依赖于结构,同样,结构也可能决定着事物的特性。结构同分部因素相结合,分部因素的发展将与结合的稳定发展捆绑在一起。所以,要得知事物的结构就应当应用到结构设计的方法。系统的完善是通过差异的最小化进行的。如果两个事物能结合,那么它们之间一定有某种共性,两者相辅相成,我们可能将差异最小化来使建筑结合为一体,产生正面效应,从而使设计最优,整体优于分部的总和。
四、小结
在现代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建筑设计的创新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动态性、有序性以及结构性和最优化设计原则等概述进行建筑设计时应把握的原则,以便于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更能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 王鑫,郑卫.生态建筑的整体性设计问题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4)
[2] 徐海滢.浅谈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3] 耿晓蕊.试论生态建筑设计的实施[J].建筑科学,2011(12)
[4] 刘向峰,沈天行.当代科技影响下的建筑设计方法论之特征[J].建筑学报,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