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防疫等

来源 :食品安全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zhenq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点一:春节防疫——严防反弹、控制食品污染
   专家解读
  ①新冠肺炎是呼吸道传染病,不是食源性疾病。
  ②尽管有证据表明,新冠肺炎的传播途径较广——除了可以人传人外,还可能物传人,即人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体(包括食物)表面而感染。事实上,消费者发生感染的几率较小,因为人体需要接触足够量的活病毒或多次接触活病毒才可能被感染。目前为止,尚未见消费者因购买、制备被污染的食品而被感染的报道。
  ③对于搬运进口货物的工人而言,如果防护措施不到位,通过物传人而被感染的机率较大。
  专家建议
  ①大力开展科学防疫的科普宣传活动,使消费者正确了解新冠肺炎的流行特点和传播途径,购买和制备冷冻食品(海鲜、肉类)不必过度担心。
  ②为避免食品可能被病毒污染而在食品链中发生交叉污染,消费者要遵守世卫组织的食品安全五要素:保持清洁(勤洗手及厨房清洁)、生熟分开、食物彻底煮熟烧透、在安全的温度下保存食物、使用安全的水和食材。
  ③食品企业要严格遵守政府发布的相关规范,重视员工的防护,以及生产环境的清洁、消毒等。
  热点二:误食毒蘑菇——我国食品安全事故的头号致死因子
   专家解读
  ①可食用蘑菇富含营养物质,但野生蘑菇需谨慎食用。蘑菇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被归为菌藻类,其含有蛋白质、多糖、β-胡萝卜素及铁、锌和硒等矿物质。我国野生蘑菇种类繁多,已知可食用的蘑菇有1000多种,但毒蘑菇也达480余种。
  ②“不采、不买、不吃”不认识的蘑菇是预防野生蘑菇中毒的根本方法。目前,还没有简易鉴别野生蘑菇是否有毒的科学方法,依据民间流传的“经验”并不能避免由误食野生毒蘑菇而引发的中毒事件。所以,在户外踏春郊游时,不要采食野生蘑菇,也不要购买个人采摘售卖的野生蘑菇。
  ③如出现误食毒蘑菇中毒的情况应立即就医。不同种类的毒蘑菇所含毒素不同,引起的中毒症状也有所差异。一般误食毒蘑菇后,如出现症状应马上催吐并送医。
  专家建议
  ①生产经营者做到“三不”,即生产经营者在加工、售卖野生蘑菇时应做到不采集、不加工、不经营不认识的蘑菇,要确保在加工、经营的蘑菇中没有混入有毒蘑菇,否则要承担相应的经济与法律责任。
  ②消费者应提高警惕,不要因为好奇或为满足口腹之欲而心存侥幸心理采摘野生蘑菇或购买来源不明的蘑菇;不要轻信民间或网传的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毒蘑菇鉴别方法,应做到知晓并宣传随意采食野生蘑菇的危害性。
  ③加强中毒救治研究和新药研发。目前,野生蘑菇中毒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中毒后仍是采用催吐、洗胃、导泻等传统方法以排除尚未吸收的有毒物质,但救治的时效性是关键。因此,要加快中毒救治研究和新药开发的速度,降低误食毒蘑菇的致死率。
  热点三:米酵菌酸——“酸汤子”中毒的罪魁祸首
   专家解读
  ①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产生的米酵菌酸是引起食物中毒的罪魁祸首。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P.cocovenenans subsp. Farinofermentans)简称“椰酵假单胞菌”,是于1977年在黑龙江省通河县酵米面中毒事件食品中分离、鉴定出的一种食物中毒菌,其在特定温度和生长条件下可产生小分子毒性代谢产物——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米酵菌酸对热稳定,在100℃煮沸和高压下不易被破坏;但经日光、紫外线照射时化学结构会被破坏,随之降低或失去毒性。
  ②椰酵假单胞菌是引起食物中毒的高危食品,包括谷类发酵制品(如发酵玉米面、酸汤子、糯玉米汤圆粉、玉米淀粉、发酵糯小米、吊浆粑、糍粑、醋凉粉、湿米粉等)、木耳或银耳(变质鲜银耳和泡发不当的变质木耳)、发酵薯类制品(如马铃薯粉条、甘薯面、山芋淀粉等)。
  ③中毒潜伏期短,主要导致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神经系统损伤。潜伏期一般为30分钟至12小时,甚至长达1~2天。目前,尚无米酵菌酸特效解毒药物,病情、恢复情况与摄入毒素量有关,其作用的靶器官为肝、脑、肾等人体重要脏器。初期症状: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腹泻、全身乏力、一般无发热;重症:黄疸、肝肿大、皮下出血、呕血、血尿、少尿、意识不清、烦燥不安、惊厥、抽搐、休克等;危重症:肝昏迷、中枢神经麻痹、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④应明确诊断和预防控制的相关标准。基于对椰酵假单胞菌和米酵菌酸的研究成果与防控经验,我国应制/修订相关标准,为椰酵食物中毒的正确诊断及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保障。
  专家建议
  ①家庭和小作坊要慎重制作或尽量不制作、不出售酵米面类食品。如家庭自制酵米面食品,应确保不使用霉变玉米等谷物原料;谷类浸泡发酵过程中要勤换水,保持卫生,无异味;磨浆后要及时晾晒或烘干成粉,并放在通风干燥处短期储存;制作中,避免食品接触潮湿土壤,防止被椰酵假单胞菌污染及产毒。
  ②鲜银耳应及时晒干,商铺禁止出售鲜银耳。生产經营者要保证培植银耳的菌种质量,鲜银耳采摘后应及时晒干。如遇阴雨天不能及时晾晒,要采用适当的烘干设施进行烘干并经紫外线充分照射以去除毒性。
  ③正确购买并科学食用银耳、木耳等相关食品。选购银耳、木耳时,应选择正规渠道,不购买农贸市场/个体户出售的鲜银耳;泡发前应检查木耳、银耳的感官性状,发现颜色深黄/黄褐色或受潮变质要及时丢弃;泡发木耳、银耳的时间不宜过长,如耳片不成形、发粘、无弹性或有异臭味须丢弃;如凉拌,宜适量加蒜、醋等进行调味,如当餐食用则不要常温放置或冷藏过夜。
  ④要及时处理和救治食物中毒人员。如发生疑似椰酵假单胞菌食物中毒,应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尽快催吐,排出胃内容物,减少毒素吸收;及时送医,针对肝、脑、肾等损伤程度进行对症治疗,降低死亡率。对于高发、高危地区,应广泛深入宣传,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指导。
其他文献
我们彼此的身材是不相同的,有经验的设计师会针对这种千差万别的身材设计出功用不同的胸罩,如全包式的、斜包式的、半包式的、或者有托衬的、无托衬的等等,并分出不同的长短宽窄。
期刊
当今社会,女政治家、女企业家、女商业家等层出不穷,“妇女能顶半边天”“巾帼不让须眉”并不只是说说而已。在食品科研领域,更是不乏女性研究员的身影,相较于男性而言,从事科研工作的女性更具认真、细致等优势。  现如今,社会对女性科研工作者的要求其实更高——既要面對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还要处理好内卷化的行业教育与家庭责任,但这仍旧无法阻挡她们在科研岗位上发光发热。  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期刊
现代人不仅重视内衣所带来的诱惑感,更重视其带来的还必须感呵护,健康体现,这才是未来内衣流行的主基调。
期刊
在时装发展迅猛的今日,似乎没有哪一种类型的服装比内衣的推陈出新更快。内衣行业的科技发展,几首可以代表整个时装界的进程,因为与时装息息相关的内衣,其流行正是完成跟随时装的流行,更或者,它的流行提与时装同步的。这其中,不断发展变化的高科技因素如面米、剪裁、造型设计等等都对内衣的迅速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期刊
一直以来,只有科学准确的检验检测数据才能为监管部门开展质量安全治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一方面,政府部门在掌握食品安全状况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确定重点监管行业和产品种类,有的放矢地推进针对性强的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另一方面,检验检测中心是守在食品安全前沿阵地的排头兵,准确分析食品安全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及产生原因,切实加强和改进检验检测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对于守护好公众“舌尖上的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等
期刊
ZAKK——棉加莱卡,让内衣拥有了良好的贴身感演戏,沉稳的灰色在黑色线条的点缀下,流露出国性的阳刚本色:BRUNO BANANI——不对称的剪裁,打破了白色的单调,给人以时尚的感觉;JIL——蓝色,让人联想起海洋的深邃和天空的辽阔,男人的胸怀何尝又不是那样呢;
期刊
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使“冷链”获得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冷链行业一时间走入大众视野。为深入了解后疫情时代冷链行业的发展趋势,沃尔玛食品安全协作中心于2020年12月21日举办的“食品安全新动向”系列讲座中邀请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玉鸣,他以“后疫情时代的食品冷链行业发展”为题,介绍了疫情的常态化对食品冷链行业的影响,并就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态势分享了宝贵见解。本次活动以
期刊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破了原本宁静的生活,且该疫情至今仍在全球蔓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可谓无处不在。“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新冠疫情既带来了挑战也创造了机遇——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也普遍意识到提升自身免疫力的重要性。与此同时,益生菌行业在这个特殊时期呈现“逆势上涨”的态势,彰显出它与免疫力及健康之间强韧的关联性,益生菌类产品也凭借其改善胃肠道、增强免疫力等功效成为了人们追求健康的
期刊
食品安全和食品质量的提升属于社会层面的问题,需要各相关方共同参与治理,如政府的倡导和规戒、行业组织的发起与跟进、企业自我改进的需求、市场对企业提升的要求,以及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等。GFSI能力建设组在2019年底至2020年5月进行了一次尝试:在湖南省津市市政府的牵头下,帮助食品工业园的中小食品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同时带领华东理工大学的学生进厂实习,尽管时间安排受到了新冠疫情的影响,但最终达到了预
期刊
2021年1月8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多家媒体支持的“2020年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北京召开,这也是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以下简称“学会”)连续第10年邀请权威专家对年度热点问题进行解读。本次推出的食品安全與健康十大热点是从60余个热点中筛选而出,其来自于10余家主流媒体和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专家的提名、筛选及复议,基本上反映了2020年食品安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