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11222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当前高等教育信息化研究的一个热点,是实现信息化技术与高等教育相融合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通过阐述大数据背景下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构建的必要性,分析大数据背景下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阐述大数据背景下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对探索高校信息化教学创新和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数据 信息化教学模式 互联网
  随着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和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与发展,高校信息化教学研究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大数据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极大地促进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更新和进步,学习信息技术是未来教育发展趋势和要求[1]。本文通过阐述大数据背景下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构建的必要性,分析当前大数据背景下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深入剖析提出通过构建大数据教学理念、差异化教学、提高高校学生信息运用能力和教师的信息化数据分析能力及营造高校信息化教学环境等方式,为构建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提供参考,从而不断推进高校信息化教学建设,为高校信息化建设改革提供指导和参考。
  一、构建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将推动高校信息化建设步伐,实现信息技术与高校教学的融合,成为高校现代教学的新方式。大数据时代,海量的数据呈现数量级增大、数据呈现多样化、数据时效性更强、反馈问题更及时。在大数据背景下,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高校信息化教学,能够实现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并构建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2]。信息化教学的意义在于以下几方面:一是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丰富和完善了新形势下的教学模式,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教学方式的融合,教学实践能通过信息技术将图文并茂的信息融入日常教学实践中,新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通过信息化教学方式丰富高校日常教学情景,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形象,满足学生对学习环境的需求,如日常课程教学中运用影像等能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了解更充分,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课堂上为学生制作和播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影像资料,更易于加深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接受程度及时调整学习内容和学习计划,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并制定及时的教学反馈机制,根据教学反馈及时修改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更加注重课堂反应和教学效果。三是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融合,制订合理的教学方案,实现文字、语言、图文的融合,既能节省教师的书写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又能突出教学重要知识点,不仅丰富日常课堂教学内容还提高日常教学效率。
  二、大数据背景下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近些年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和发展,高等教育的教学实践、基础设施建设、科研及教学管理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通过观察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现状,发现尚未建立完善的教学模式、未能具体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及教学评价不够完善和全面等问题,主要表现为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教学模式一时难以改变:部分教师存在单方面的教学思维:教学内容仍以教材为主,缺乏客观的教学评价[3]。
  (一)教学内容创新性不够。目前,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推动,不同高校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信息化教学、情景模拟等,但大部分高校仅将信息化教学设备用于日常教学,大部分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学内容等仍按照以往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效果一般,导致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和限制教学内容的创新性,导致培养的高等人才存在同质化的现象。
  (二)教学评价单一。目前,教学活动的开展仍然以教师为主,缺乏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导致现有效果评价简单化,仍然难以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现有教学评价大多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主要参考,强调学习结果,使教学评价形式较为单一,评价方面不够全面,评价效果不太理想,缺乏灵活性和多元化,体现不出评价的全面性。
  (三)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目前高校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制定课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确保完成教学任务,而未根据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制订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信息化教学实践活动未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设计,无法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点。
  (四)教学产出效率不高。虽然大多数高校为信息化教学开展投入了资金等,甚至部分高校还建立了信息化实验中心和学习中心等,未建立长效的投入和管理机制,缺少对信息化设备的软硬件的维护和后期管理,导致信息化教学模块的教学产出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不佳。目前开展的幕课等开放课程虽然注册和退出的数量很大,但真正能够满足高校课程要求的数量并不多。
  三、构建大数据背景下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
  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高校充分重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实现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同信息技术的融合,最终实现高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各要素的融合,为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建设奠定基础。
  (一)构建大数据教学理念。在大数据背景下构建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需要高校、教师、学生及管理者等转变观念,引导学校、教师和学生树立大数据理念,不断尝试和推动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高校作为新生事物接受度较高的地方,应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大数据的使用和分析,高校信息化教学更有效,教学效果更具针对性。学校层面应加强信息化软硬件建设,教师应熟练掌握相关信息化软件的使用,学生应做好信息化教学评价和反馈,重视大数据的作用,实现大数据教学目标。
  (二)构建差异化教学方式。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必然带来学习环境的改变,通过教学反馈、学习效果预测不断完善教学安排,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充分使用各种教学资源,满足高校学生的学习需要,改变学习习惯和方式,不断适应和接受大数据的差异化教学方式,通过数据分析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参考。
  (三)提高高校学生信息运用能力。高校教师应不断学习和观察,掌握必要的信息化技术,实现与课堂教学内容的融合,一方面促进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掌握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四)强化教师的信息化分析能力。信息化教学对高校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掌握信息化应用技术,提高大数据挖掘分析能力,教师可通过翻转课堂等形式不断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大数据检索分析能力,并应用于信息化教学。高校应积极引导教师参与数据分析等培训,提高教师大数据分析和应用能力。
  (五)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信息化时代数据来源具有广泛性,应通过甄别,在确保资料来源可靠的情况下,实现在线开放课程,通过在线开放课程与传统课程的融合,充分发挥在线开放课程的优点,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营造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四、结语
  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新的信息技术正改变教育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正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尤其在高校日常教学中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建设是一项复杂系统性的工程,涉及高校方方面面,需要高校、学生、教师及学校管理者等各方面共同努力,逐步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为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建设奠定基础。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作为未来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的关键,影响高校教学模式改变。本文以大数据背景下构建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为主,阐述高校开展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剖析目前高校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如教学内容创新性不够、教学评价单一、教学产出效率不高等,并分析原因,构建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为提高高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促进高校信息化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甘容辉,何高大.大数据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及实现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5(11):70-76.
  [2]张伟平,杨世伟,高校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基于设计的研究[Jl.电化教育研究,2010(1):103-106.
  [3]任永等.基于多媒体教育资源融合的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研究[J].大学教育,2017(3):53-55.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以服务学习理论作为医学生志愿服务与人文教育整合的理论基础,分析了目前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出医学生志愿服务与人文教育有效整合的途径:通过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体系;扩大志愿服务范围,促进服务常态化;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实现医学生到医生的角色转换。  关键词: 服务学习 医学生 志愿服务 人文教育  服务学习即行动中的教育——服务与学习。1967年教育学家罗伯特·西门和威廉
基于现代变电站的发展对二次设备的运维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设计了一种基于CRC校验的继电保护装置静态信息压缩显示与远传方案,以可靠降低设备运维的工作量,提高运维效率,提
列举不同规范对人防工程防化电源设置的要求,分析和确定防化电源的负荷等级,为人防工程电气设计提供技术指导。
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急诊创伤皮肤缺损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急诊创伤皮肤缺损患者82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
通过分析石化装置施工检修中承包商的安全管理特点,提出用服务理念替代监管思维,用“五化”管理模式对承包商进行安全管理,有效提高承包商安全管理水平,保证装置检修、施工现场的
阐述了HQI技术在一体化大型石化项目概念设计阶段应用的前景,量化风险评估技术用于工程设计中,将HQI计算结果作为设计依据,在设计阶段控制安全风险使其达到人类可以接受的程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检测在脑血栓预防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7月我院收治的脑血栓患者95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健康者85例为对照组,使用全自动血凝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