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的实施,呈现的是以“对话为中心的教学”。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真正彰显对话教学的本真功能和价值,避免集权主义的“空对话”、一问一答或一问齐答的“假对话”、毫无意义生成的“零对话”和蜻蜓点水的“浅对话”的失误和尴尬,就必须提高对话教学的有效性。有效的对话教学一般有如下五个特征:
一、它是彰显师生生命状态的教学
在对话教学中主体间的相互言说、倾听、应答、质疑、反思,是师生在相应时间上生命活力的表征,师生在彼此倾述和接受中实现精神的相遇,心灵的共鸣,生命意义的追寻,从而享受到课堂生活的快乐和幸福。请看案例《踏雪玩冰》(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的对话片段回放。
师:冰雪是我们的伙伴,老师想知道,雪花的命运会怎样?
生1:雪会变成水。
师:会在什么情况下变?
生2:我知道雪是空中的水蒸气,在气温下降时变成的,当温度升高后,雪就变成水。
师:说得好!
生5:雪花会变成春天。
师:有这么变的吗?
生5:雪化了,冬天过去了,春天不就来了?
师:很有想像力,你的发言激活了我的思想,我也说一句,雪花会变成馒头。
(引发哄堂大笑)
生:(带着善意,逗乐的语调说)老师,您是肚子饿了吧?
(课堂的笑声更大)
师:这是第二节课,老师的肚子还饱饱的。同学们不相信吧,雪花真的与粮食有关。
众生:怎么有关系?我们真想听听。
师:老师的童年是在江北农村度过的,家乡的冬天多雪。下雪期间,大人们总把院坝、地沟里的雪铲起来运到庄稼地里,我好奇地问:“为什么要这样做?”爷爷笑呵呵地对我说:“地里雪花堆得厚,明年枕着馒头睡。”爷爷的话总能应验。头年雪大,第二年就能丰收。因为雪能保持麦地里的水份,又能冻死地里的害虫。这是我童年经历的事,记得特别牢。
这个案例表明,主体间彼此倾述个人的生命经历和感悟,融通生活智慧,彰显了师生在课堂上快乐和幸福的生命状态。
二、它是在教师引领下,由学生自主建构、生成意义的教学
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学意义的生成,主要是通过师生间的对话、协商、互动、分享实现的。经验因对话而彰显,知识因对话而激活,迷失因对话而醒悟,盲点因对话而消解,思想因对话而澄明,认识因对话而提升,情感因对话者的感染而共鸣共振,智慧因对话而孕育。《别把花草树木弄疼了》(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对话教学片段回放。
师:谁来说说,花草树木有什么作用?
生1:木材可以造房子、做家具。
生2:妈妈说过,用金银花泡水喝,可以清热解毒。
师:(敏锐地觉察学生谈的是花草被采摘,树木被砍伐后的作用,于是加以引导)
生3:花草树木可以“吃”灰尘,像除尘器一样。
师:你说得对极了!花草树木是有这种作用。
生4:土地没有花草树木为伴就要荒漠化,人们要与花草树木同居。
师:老师与同学们的看法相同。花草树木的最大价值就是能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
意义的建构、生成不是自发实现的。本案例对话初始,某些话语似已改变话题的走向。正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对话教学渐渐进入佳境。学生的独特体验在对话中得以彰显,言之有理的思想熠熠发光,对于“花草树木的最大价值就是能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意义建构已经圆满实现。可见,对话的过程,实际上是课程意义不断建构、生成和提升的过程。
三、它是关注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学
同一个班级的几十名学生的性格、智商、情商、身体状况、生活经历、家庭背景不同。不同就意味着有差异。差异性体现了世界图景的实然状态,亦是对话教学展现多姿多彩色调的源泉。
品德课程的对话教学要特别关注差异,因为差异性是教学的基础性资源。借助对话教学,学生可以分享彼此的体验和感悟,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认识更加全面。
关注差异,意味着要尊重学生凸显个性的观点,品德课程的对话教学要注意为彰显学生的个性提供时空,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搭建平台。关注差异,还要特别关注班级中的“特殊儿童”。这里的“特殊儿童”,其一是指班级中的弱势学生,如缺乏亲情呵护的孤儿、弱智儿童以及生理上有缺陷、肢体上有残疾的学生等;其二是指因亲人病故、家庭不和、个人挫折等偶发因素的影响,临时受到打击而导致心灵创伤的儿童。关注上述“特殊儿童”,通过师生话语的撞击,常常能引发出“特殊儿童”的心理诉求,教师加以捕捉并运用教育智慧应对,可以为这些“特殊儿童”送去一缕缕阳光,使之消除心灵上的阴影。请看案例《家庭的记忆》(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对话教学片段回放。
师:同学们都希望自己的家庭美满幸福。我们来亲自动手做个家庭吉祥物。设计时要好好想想,怎样才能把自己向往的品质、美好的期盼寄寓在吉祥物中。
生1:我设计的吉祥物是白鹤。我爷爷是画家,最爱画白鹤,父母和我也喜欢白鹤。白鹤无论是挺立还是飞翔,姿态都特别美。我觉得白鹤具有高洁、健康、快乐、和谐的品质。
生2:我画的是蓝蓝的海天。海鸥翱翔。小船停泊在港湾里,我渴望我们家是爱的港湾,温馨的乐园。
生3:我设计的吉祥物是牛,我最欣赏牛勤劳朴实的品质。
师:上面同学的设计都很好,解说得很精彩。我从这些设计中,也分享到了家的温暖和同学们的美好心愿。
(此时,教师敏锐地发现坐在第三排的张兰同学拿着吉祥物,似乎想站起来又有些犹豫。)
师:我们请张兰同学展示自己的吉祥物,好吗?
(学生鼓掌。)
张兰走上讲台,躬着腰,低着头,双手将吉祥物举起来。
(师生看见这个吉祥物,像羊又像狗,有些不理解。)
师:你的吉祥物代表什么?
(张兰低声哭泣,老师替她擦去脸上的泪水。)
师:你有什么伤心事,愿意告诉老师和同学吗?
张兰(低声诉说):父母感情不和经常吵架要离婚。父亲属羊,母亲属狗,我做这个吉祥物,就是希望父母不要离异。
师(深情地说):你很爱自己的家,设计的家庭吉祥物很好,很有特色,很有意义。老师想在周末去劝劝你的父母,好吗?
张兰(点头说):谢谢老师。
课后延伸追踪:老师利用当周的双休日走访了张兰的家,向家长介绍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以及对父母的期望。经过老师的劝说,父母的矛盾冲突缓和了,张兰的家中又有了笑声。
品德课程的主要理念是“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本课的对话教学表明了师生之间情感的共鸣,期待与呼应的契合。教师有大爱之心,善于搭建平台,提供 机会,给每个儿童“发言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特别是发现“特殊儿童”有难于解开的“心结”,教师倾吐真情,在对话中表现出了“对学习者的关切、倾听和呼应”,而且还把这种“呼应”延伸到课后,化解了家庭冲突,解开了孩子的“心结”,为学生的成长营造了和谐、安宁的环境。
四、它是凸显民主精神的教学
师生都是“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彼此都平等地享有参与权、话语权、发展权,享有受尊重的权利,对话教学的实施,摒弃了传统教学中诸如教师独享话语霸权,学生在课堂上“失语”,教师处于控制高点,而学生沦为受控“木偶”等非民主、非道德的弊端。同时,学生可以挑战教材,挑战教师;一旦发现对事物的认知持有不同观点,可以通过商讨、争辩,藉以分清是非曲直,或达到互补共识,不存在谁排斥谁,谁压制谁的问题。对话教学还能使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接纳,学会言说。锤炼和习得这些能力,既是参与对话教学的需要,更是学生学习过民主生活的需要。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品德课程的对话教学,具有凸显民主精神的特征。请看案例《我们的合作》 (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对话教学片段回放。
(上课伊始,教师安排了如下活动:四个同学一组,每组同学要站到一张四开大的白纸上,用最短时间完成的组取胜。可是听到老师的话语后,不少学生都坐在原位上,显得不知所措,有几个同学仿佛在喃喃自语。)
师:你们为什么不动呢?难道这个活动不好?
生1:(嘀咕的同学壮着胆子说)老师,大家活动起来,把一张好端端的纸,踩得脏兮兮的,这太浪费了。我有个建议,用粉笔照着白纸的大小划个框,让大家站行不行?
师:同学们有什么意见,欢迎发表。
生2:踩坏纸,浪费资源,对保护环境也不利。
师:(满怀激情地说)同学们说得好!你们从一点一滴小事上都考虑到了保护环境。老师还缺乏这种意识。我的设计很粗心,要向你们学习,谢谢同学们的帮助。
师:(把白纸捡起来,然后用粉笔在水泥地上划同样大小的框)我重新宣布,活动开始,看哪个组完成游戏活动的时间最少。请注意,组内每个成员的脚都不能放到框外。
(学生迅速组队,欢快地活动起来。)
上述案例表明,对话教学洋溢着浓浓的自由民主氛围。一方面,学生不畏权威,大胆言说,敢于向教师发难,建议改变其教学设计;另一方面,教师具有民主、开放、谦和的姿态以及善于反思、知错改错的教育智慧。
五、它是师生共享经验,融通智慧,共进双赢的教学
美国学者帕克·帕尔墨认为:“教师和学生犹如一个电池的两极。”他们组合在一起,就能产生能量。在这种能量的作用下,一方面会使学生受惠于教师,包括听取教师言说的知识,接纳教师的人生经验,受到教师优秀品德的熏染,等等;另一方面教师也会受惠于学生,包括听取学生独特家庭背景、生活经历、成长经验的言说,童话般的幻想、创意和智慧童心的启迪以及学生接受现代信息的敏感性和崇尚道德的良知,等等。
具体地说,借助对话教学的展开,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能获得学习新知,丰富经验,开发潜能,孕育创意,生长德性,实现社会性发展的效应;而教师在对话教学中,由于得到学生的呼应、支持与合作,从中可以获得增长实践智慧。提升教学素养,并因引领学生有效发展而带来的成就感以及因对话教学的成功、精彩,彰显自身的生命价值而带来的职业幸福感。总之,品德课程对话教学的有效性,要表现出有经验共享、智慧融通、教学相长、师生双赢的特征。
追求对话教学的有效性,是新课程实施中的永恒主题。提升对话教学的有效性,营造对话的优质境界,教师需要表现出积极的态度,投人积极的热情,具有高尚的人格素养。让我们在与学生的交往、对话中共同成长,升华生命的境界,享受事业成功的愉悦吧。
(作者单位:宜都市教学研究室,湖北宜都,443300)
一、它是彰显师生生命状态的教学
在对话教学中主体间的相互言说、倾听、应答、质疑、反思,是师生在相应时间上生命活力的表征,师生在彼此倾述和接受中实现精神的相遇,心灵的共鸣,生命意义的追寻,从而享受到课堂生活的快乐和幸福。请看案例《踏雪玩冰》(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的对话片段回放。
师:冰雪是我们的伙伴,老师想知道,雪花的命运会怎样?
生1:雪会变成水。
师:会在什么情况下变?
生2:我知道雪是空中的水蒸气,在气温下降时变成的,当温度升高后,雪就变成水。
师:说得好!
生5:雪花会变成春天。
师:有这么变的吗?
生5:雪化了,冬天过去了,春天不就来了?
师:很有想像力,你的发言激活了我的思想,我也说一句,雪花会变成馒头。
(引发哄堂大笑)
生:(带着善意,逗乐的语调说)老师,您是肚子饿了吧?
(课堂的笑声更大)
师:这是第二节课,老师的肚子还饱饱的。同学们不相信吧,雪花真的与粮食有关。
众生:怎么有关系?我们真想听听。
师:老师的童年是在江北农村度过的,家乡的冬天多雪。下雪期间,大人们总把院坝、地沟里的雪铲起来运到庄稼地里,我好奇地问:“为什么要这样做?”爷爷笑呵呵地对我说:“地里雪花堆得厚,明年枕着馒头睡。”爷爷的话总能应验。头年雪大,第二年就能丰收。因为雪能保持麦地里的水份,又能冻死地里的害虫。这是我童年经历的事,记得特别牢。
这个案例表明,主体间彼此倾述个人的生命经历和感悟,融通生活智慧,彰显了师生在课堂上快乐和幸福的生命状态。
二、它是在教师引领下,由学生自主建构、生成意义的教学
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学意义的生成,主要是通过师生间的对话、协商、互动、分享实现的。经验因对话而彰显,知识因对话而激活,迷失因对话而醒悟,盲点因对话而消解,思想因对话而澄明,认识因对话而提升,情感因对话者的感染而共鸣共振,智慧因对话而孕育。《别把花草树木弄疼了》(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对话教学片段回放。
师:谁来说说,花草树木有什么作用?
生1:木材可以造房子、做家具。
生2:妈妈说过,用金银花泡水喝,可以清热解毒。
师:(敏锐地觉察学生谈的是花草被采摘,树木被砍伐后的作用,于是加以引导)
生3:花草树木可以“吃”灰尘,像除尘器一样。
师:你说得对极了!花草树木是有这种作用。
生4:土地没有花草树木为伴就要荒漠化,人们要与花草树木同居。
师:老师与同学们的看法相同。花草树木的最大价值就是能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
意义的建构、生成不是自发实现的。本案例对话初始,某些话语似已改变话题的走向。正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对话教学渐渐进入佳境。学生的独特体验在对话中得以彰显,言之有理的思想熠熠发光,对于“花草树木的最大价值就是能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意义建构已经圆满实现。可见,对话的过程,实际上是课程意义不断建构、生成和提升的过程。
三、它是关注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学
同一个班级的几十名学生的性格、智商、情商、身体状况、生活经历、家庭背景不同。不同就意味着有差异。差异性体现了世界图景的实然状态,亦是对话教学展现多姿多彩色调的源泉。
品德课程的对话教学要特别关注差异,因为差异性是教学的基础性资源。借助对话教学,学生可以分享彼此的体验和感悟,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认识更加全面。
关注差异,意味着要尊重学生凸显个性的观点,品德课程的对话教学要注意为彰显学生的个性提供时空,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搭建平台。关注差异,还要特别关注班级中的“特殊儿童”。这里的“特殊儿童”,其一是指班级中的弱势学生,如缺乏亲情呵护的孤儿、弱智儿童以及生理上有缺陷、肢体上有残疾的学生等;其二是指因亲人病故、家庭不和、个人挫折等偶发因素的影响,临时受到打击而导致心灵创伤的儿童。关注上述“特殊儿童”,通过师生话语的撞击,常常能引发出“特殊儿童”的心理诉求,教师加以捕捉并运用教育智慧应对,可以为这些“特殊儿童”送去一缕缕阳光,使之消除心灵上的阴影。请看案例《家庭的记忆》(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对话教学片段回放。
师:同学们都希望自己的家庭美满幸福。我们来亲自动手做个家庭吉祥物。设计时要好好想想,怎样才能把自己向往的品质、美好的期盼寄寓在吉祥物中。
生1:我设计的吉祥物是白鹤。我爷爷是画家,最爱画白鹤,父母和我也喜欢白鹤。白鹤无论是挺立还是飞翔,姿态都特别美。我觉得白鹤具有高洁、健康、快乐、和谐的品质。
生2:我画的是蓝蓝的海天。海鸥翱翔。小船停泊在港湾里,我渴望我们家是爱的港湾,温馨的乐园。
生3:我设计的吉祥物是牛,我最欣赏牛勤劳朴实的品质。
师:上面同学的设计都很好,解说得很精彩。我从这些设计中,也分享到了家的温暖和同学们的美好心愿。
(此时,教师敏锐地发现坐在第三排的张兰同学拿着吉祥物,似乎想站起来又有些犹豫。)
师:我们请张兰同学展示自己的吉祥物,好吗?
(学生鼓掌。)
张兰走上讲台,躬着腰,低着头,双手将吉祥物举起来。
(师生看见这个吉祥物,像羊又像狗,有些不理解。)
师:你的吉祥物代表什么?
(张兰低声哭泣,老师替她擦去脸上的泪水。)
师:你有什么伤心事,愿意告诉老师和同学吗?
张兰(低声诉说):父母感情不和经常吵架要离婚。父亲属羊,母亲属狗,我做这个吉祥物,就是希望父母不要离异。
师(深情地说):你很爱自己的家,设计的家庭吉祥物很好,很有特色,很有意义。老师想在周末去劝劝你的父母,好吗?
张兰(点头说):谢谢老师。
课后延伸追踪:老师利用当周的双休日走访了张兰的家,向家长介绍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以及对父母的期望。经过老师的劝说,父母的矛盾冲突缓和了,张兰的家中又有了笑声。
品德课程的主要理念是“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本课的对话教学表明了师生之间情感的共鸣,期待与呼应的契合。教师有大爱之心,善于搭建平台,提供 机会,给每个儿童“发言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特别是发现“特殊儿童”有难于解开的“心结”,教师倾吐真情,在对话中表现出了“对学习者的关切、倾听和呼应”,而且还把这种“呼应”延伸到课后,化解了家庭冲突,解开了孩子的“心结”,为学生的成长营造了和谐、安宁的环境。
四、它是凸显民主精神的教学
师生都是“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彼此都平等地享有参与权、话语权、发展权,享有受尊重的权利,对话教学的实施,摒弃了传统教学中诸如教师独享话语霸权,学生在课堂上“失语”,教师处于控制高点,而学生沦为受控“木偶”等非民主、非道德的弊端。同时,学生可以挑战教材,挑战教师;一旦发现对事物的认知持有不同观点,可以通过商讨、争辩,藉以分清是非曲直,或达到互补共识,不存在谁排斥谁,谁压制谁的问题。对话教学还能使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接纳,学会言说。锤炼和习得这些能力,既是参与对话教学的需要,更是学生学习过民主生活的需要。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品德课程的对话教学,具有凸显民主精神的特征。请看案例《我们的合作》 (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对话教学片段回放。
(上课伊始,教师安排了如下活动:四个同学一组,每组同学要站到一张四开大的白纸上,用最短时间完成的组取胜。可是听到老师的话语后,不少学生都坐在原位上,显得不知所措,有几个同学仿佛在喃喃自语。)
师:你们为什么不动呢?难道这个活动不好?
生1:(嘀咕的同学壮着胆子说)老师,大家活动起来,把一张好端端的纸,踩得脏兮兮的,这太浪费了。我有个建议,用粉笔照着白纸的大小划个框,让大家站行不行?
师:同学们有什么意见,欢迎发表。
生2:踩坏纸,浪费资源,对保护环境也不利。
师:(满怀激情地说)同学们说得好!你们从一点一滴小事上都考虑到了保护环境。老师还缺乏这种意识。我的设计很粗心,要向你们学习,谢谢同学们的帮助。
师:(把白纸捡起来,然后用粉笔在水泥地上划同样大小的框)我重新宣布,活动开始,看哪个组完成游戏活动的时间最少。请注意,组内每个成员的脚都不能放到框外。
(学生迅速组队,欢快地活动起来。)
上述案例表明,对话教学洋溢着浓浓的自由民主氛围。一方面,学生不畏权威,大胆言说,敢于向教师发难,建议改变其教学设计;另一方面,教师具有民主、开放、谦和的姿态以及善于反思、知错改错的教育智慧。
五、它是师生共享经验,融通智慧,共进双赢的教学
美国学者帕克·帕尔墨认为:“教师和学生犹如一个电池的两极。”他们组合在一起,就能产生能量。在这种能量的作用下,一方面会使学生受惠于教师,包括听取教师言说的知识,接纳教师的人生经验,受到教师优秀品德的熏染,等等;另一方面教师也会受惠于学生,包括听取学生独特家庭背景、生活经历、成长经验的言说,童话般的幻想、创意和智慧童心的启迪以及学生接受现代信息的敏感性和崇尚道德的良知,等等。
具体地说,借助对话教学的展开,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能获得学习新知,丰富经验,开发潜能,孕育创意,生长德性,实现社会性发展的效应;而教师在对话教学中,由于得到学生的呼应、支持与合作,从中可以获得增长实践智慧。提升教学素养,并因引领学生有效发展而带来的成就感以及因对话教学的成功、精彩,彰显自身的生命价值而带来的职业幸福感。总之,品德课程对话教学的有效性,要表现出有经验共享、智慧融通、教学相长、师生双赢的特征。
追求对话教学的有效性,是新课程实施中的永恒主题。提升对话教学的有效性,营造对话的优质境界,教师需要表现出积极的态度,投人积极的热情,具有高尚的人格素养。让我们在与学生的交往、对话中共同成长,升华生命的境界,享受事业成功的愉悦吧。
(作者单位:宜都市教学研究室,湖北宜都,44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