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生态建筑的概念和特征,并对生态建筑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提出了生态建筑设计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探讨
1 生态建筑的概念
进入21世纪以来,生态学迅速发展并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形成多种边缘学科其中生态建筑学就是生态学要领在规划和建筑领域的体现。所谓生态建筑,即用生态学的理论指导建筑设计,将建筑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机体,其自身要形成一个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良性循环体系。它将建筑视为一个生态系统,通过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序地循环利用,获得一种高效、低耗、少废少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2 生态建筑的特征
近年来,“生态建筑”、“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等概念在建筑行业不仅成为一种时尚,而且确实已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趋势,也是符合现在国家打造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节约型社会的理念的。
2.1 节能和利用可再生资源
节能的技术原理是通过蓄热等措施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并充分利用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海洋能、生物能等,减少对于石油和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在建筑设计中结合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依据太阳的运行规律和风的形成规律,利用太阳光和通风等节能措施达到减少耗能,应用材料的蓄热和隔热性能,提高建筑结构的保温和隔热性能,利用太阳能冬季取暖,通过遮阳设施来降低夏季温度,最终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度。
2.2 建筑材料的可再生利用
使用可再生或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和资源,例如在建造过程中使用可再生的建筑材料,既可以减少建筑垃圾的堆积,又可以重复利用,减少成本。
2.3 减少建筑污染排放
避免向外界环境排放有毒有害的建筑污染物,通过各种手段在排放之前进行无害化处理。
2.4 环境与文化属性
广义范围内的生态建筑和可持续发展建筑还涉及环境和文化领域。
3 生态建筑观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生态建筑历经数十年的实践,逐渐形成了一些重要的设计思想、原则和方法。从本质上讲,生态建筑设计是一种由生态伦理观、生态美学观共同驾驭的城市建筑发展观。
3.1 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化
生态建筑在建设立项和整体规划时首先要重视选址,即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要协调,设计应该遵循从实际出发,因地、因时、因景制宜,合理恰当地处理好环境、建筑、经济效益三者的关系,处理好新、旧建筑的关系,合理计划和控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如在做某公园绿化、美化工程的设计方案时,将回归自然作为设计主题,具体体现为不破坏现有的植被,依山造舍,就势建馆,不因经济利益而建设大的活动场馆;突出自然风光,建筑只作为其中的一个点缀,将那些必要的人工建设痕迹淡化到最低点。人造山石、卵石铺小路、仿真泥木墩、石砌条凳、矮小的红色坡顶小屋在葱郁的绿色中若隐若现,漫步公园,大自然的气息迎面扑来,使人意趣盎然。
3.2 方案设计的个性化
生态建筑设计的宗旨是“注重环境,与环境相适宜”,但不等于抹杀了设计方案的个性。生态建筑更应注重自身形象的设计,才能更好地使其融入环境,建筑的目的在于创造美。建筑师必须用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使建筑作品保持技术的领先性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生态建筑要求能够很好地把握设计尺度,将建筑平面设计、立体造型与周边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建筑功能使用方便快捷,流线明快舒畅,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地貌,将各个空间有机组合,利用各种设计手法、造景手法,使整个建筑高低错落、疏密有致,与周边背景相呼应,将其融入到大自然的神妙之中。
3.3 室内空间绿色化
生态建筑外部与自然环境相呼应,内部空间的设计也应绿色化,即通过精心的室内设计,将室外的绿色引入室内环境。建筑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3.1 室内外空间一体化
通过建筑设计,可以使建筑的室内外通透,这种设计手法在建筑创作上最为常见。如建筑物内的共享大厅,在其上部加一个可调节的开启屋顶,根据时间季节的变化,由计算机或人工控制,达到室内温湿度的调节,又可使室内外空间连成一体。另一种设计手法也被建筑师经常应用,将面向庭院的墙面部分或全部打开,不仅让室内获得更多的阳光和新鲜空气,而且将室外空间延伸到室内,既获得了良好的景观,又扩大了使用空间。
3.3.2 室内外景观一体化
使室内外景观一体化,其实在中国古代园林造景中屡见不鲜。将室外的景观直接延伸到室内空间,使室内小气候与室外大气候形成鲜明的对比,既增添了生活的情趣,又与自然息息相关。常用的的手法有引水入室,引廊入室及绿化栽植等。
3.3.3 室内装饰生态化
室内设计小品、装饰、壁画设计等与自然紧密联系。可以放置盆景、花缸、壁画等,在充分借助视觉感观的同时,还可以模拟大自然的声音效果、灯光效果与气味效果,使室内人宛如置身于大自然之中。
4 建筑技术生态化
节能化生态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建筑师应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发展与环境持续的主要矛盾在于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上。建筑设计要充分利用自然能源,减少对日益紧缺的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获得适宜的居住环境。生态建筑不仅应从设计方案上考虑与生态环境相结合,而且应在建筑材料、施工、节能等方面处处体现生态化。建筑设计中要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通过适度使用现有地方资源来满足地方需要,减少对外来特殊物质的使用,提倡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建筑材料来达到建筑设计生态化;应该更多地使用木材、天然石材、可再生能源建材等天然节能型材料。注重技术的生态建筑的特点在于利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固定的建筑结构变成相对于气候可以自我调整的围合建筑,如以绿色植栽代替分隔墙体,将空间分隔,营造绿色墙或选用树木来代替墙壁、梁柱,更好地使建筑与景观一体化。
生态建筑应强调降低能耗,注重在布局与物质能源消耗上的节约,即建筑物限高,小体量、结构简单、功能多样、低能耗、低维护费用等模式。随着外墙保温技术日趋成熟,外保温主要采用挤塑板、聚苯板或涂刷保温材料等,内保温主要采用复合墻体或加厚的废渣做成的轻质砌块等单一材料。保温门窗主要采用铝合金或塑钢、单框双层玻璃、中空玻璃等气密性门窗;屋内采用倒置式,以聚苯板、水泥聚苯板等为主要保温隔热材料,既保温又延长了防水层的使用年限。构造节能,在建筑细部上采用百叶窗、遮阳构架和传统的木板帘等手法,对于单体建筑出挑的阳台,有顶的或敞开的外廊都可以起到遮阳节能的作用。供暖系统主要开发利用太阳能供热系统供热;供冷系统主要利用现代高新技术转化风能、水能等天然的清洁能源;利用生态工程建设沼气池处理生活污水,既净化了环境,又实现了能源的重新利用。在节水方面,使用节水型卫生器具如节水马桶和节水的水龙头等,在整个小区推广使用中水系统,使废水再生利用。节地方面,通过对规划设计的控制积极推广低层高密度、高层高密度、集约式住宅等设计方案,同时甚至可以提出停止粘土实心砖使用的规定也是节地的重要措施之一。
建筑师应牢记人类不可能创造一个生态系统,只可以设计生态系统的环境。绿色生态建筑的兴起是建筑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步,保护生态、回归自然的绿色生态建筑将为建筑师提供一片崭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 陈涛,张永斌,陈玮.试论生态建设与生态建设规划.环境保护科学[J].2010,(08).
[2] 阮奕光.浅谈生态建筑设计的原则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11,(16).
[3] 刘雪琴.生态建筑设计的原则及对策[J].科技风,2010,(20).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探讨
1 生态建筑的概念
进入21世纪以来,生态学迅速发展并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形成多种边缘学科其中生态建筑学就是生态学要领在规划和建筑领域的体现。所谓生态建筑,即用生态学的理论指导建筑设计,将建筑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机体,其自身要形成一个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良性循环体系。它将建筑视为一个生态系统,通过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序地循环利用,获得一种高效、低耗、少废少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2 生态建筑的特征
近年来,“生态建筑”、“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等概念在建筑行业不仅成为一种时尚,而且确实已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趋势,也是符合现在国家打造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节约型社会的理念的。
2.1 节能和利用可再生资源
节能的技术原理是通过蓄热等措施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并充分利用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海洋能、生物能等,减少对于石油和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在建筑设计中结合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依据太阳的运行规律和风的形成规律,利用太阳光和通风等节能措施达到减少耗能,应用材料的蓄热和隔热性能,提高建筑结构的保温和隔热性能,利用太阳能冬季取暖,通过遮阳设施来降低夏季温度,最终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度。
2.2 建筑材料的可再生利用
使用可再生或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和资源,例如在建造过程中使用可再生的建筑材料,既可以减少建筑垃圾的堆积,又可以重复利用,减少成本。
2.3 减少建筑污染排放
避免向外界环境排放有毒有害的建筑污染物,通过各种手段在排放之前进行无害化处理。
2.4 环境与文化属性
广义范围内的生态建筑和可持续发展建筑还涉及环境和文化领域。
3 生态建筑观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生态建筑历经数十年的实践,逐渐形成了一些重要的设计思想、原则和方法。从本质上讲,生态建筑设计是一种由生态伦理观、生态美学观共同驾驭的城市建筑发展观。
3.1 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化
生态建筑在建设立项和整体规划时首先要重视选址,即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要协调,设计应该遵循从实际出发,因地、因时、因景制宜,合理恰当地处理好环境、建筑、经济效益三者的关系,处理好新、旧建筑的关系,合理计划和控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如在做某公园绿化、美化工程的设计方案时,将回归自然作为设计主题,具体体现为不破坏现有的植被,依山造舍,就势建馆,不因经济利益而建设大的活动场馆;突出自然风光,建筑只作为其中的一个点缀,将那些必要的人工建设痕迹淡化到最低点。人造山石、卵石铺小路、仿真泥木墩、石砌条凳、矮小的红色坡顶小屋在葱郁的绿色中若隐若现,漫步公园,大自然的气息迎面扑来,使人意趣盎然。
3.2 方案设计的个性化
生态建筑设计的宗旨是“注重环境,与环境相适宜”,但不等于抹杀了设计方案的个性。生态建筑更应注重自身形象的设计,才能更好地使其融入环境,建筑的目的在于创造美。建筑师必须用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使建筑作品保持技术的领先性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生态建筑要求能够很好地把握设计尺度,将建筑平面设计、立体造型与周边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建筑功能使用方便快捷,流线明快舒畅,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地貌,将各个空间有机组合,利用各种设计手法、造景手法,使整个建筑高低错落、疏密有致,与周边背景相呼应,将其融入到大自然的神妙之中。
3.3 室内空间绿色化
生态建筑外部与自然环境相呼应,内部空间的设计也应绿色化,即通过精心的室内设计,将室外的绿色引入室内环境。建筑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3.1 室内外空间一体化
通过建筑设计,可以使建筑的室内外通透,这种设计手法在建筑创作上最为常见。如建筑物内的共享大厅,在其上部加一个可调节的开启屋顶,根据时间季节的变化,由计算机或人工控制,达到室内温湿度的调节,又可使室内外空间连成一体。另一种设计手法也被建筑师经常应用,将面向庭院的墙面部分或全部打开,不仅让室内获得更多的阳光和新鲜空气,而且将室外空间延伸到室内,既获得了良好的景观,又扩大了使用空间。
3.3.2 室内外景观一体化
使室内外景观一体化,其实在中国古代园林造景中屡见不鲜。将室外的景观直接延伸到室内空间,使室内小气候与室外大气候形成鲜明的对比,既增添了生活的情趣,又与自然息息相关。常用的的手法有引水入室,引廊入室及绿化栽植等。
3.3.3 室内装饰生态化
室内设计小品、装饰、壁画设计等与自然紧密联系。可以放置盆景、花缸、壁画等,在充分借助视觉感观的同时,还可以模拟大自然的声音效果、灯光效果与气味效果,使室内人宛如置身于大自然之中。
4 建筑技术生态化
节能化生态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建筑师应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发展与环境持续的主要矛盾在于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上。建筑设计要充分利用自然能源,减少对日益紧缺的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获得适宜的居住环境。生态建筑不仅应从设计方案上考虑与生态环境相结合,而且应在建筑材料、施工、节能等方面处处体现生态化。建筑设计中要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通过适度使用现有地方资源来满足地方需要,减少对外来特殊物质的使用,提倡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建筑材料来达到建筑设计生态化;应该更多地使用木材、天然石材、可再生能源建材等天然节能型材料。注重技术的生态建筑的特点在于利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固定的建筑结构变成相对于气候可以自我调整的围合建筑,如以绿色植栽代替分隔墙体,将空间分隔,营造绿色墙或选用树木来代替墙壁、梁柱,更好地使建筑与景观一体化。
生态建筑应强调降低能耗,注重在布局与物质能源消耗上的节约,即建筑物限高,小体量、结构简单、功能多样、低能耗、低维护费用等模式。随着外墙保温技术日趋成熟,外保温主要采用挤塑板、聚苯板或涂刷保温材料等,内保温主要采用复合墻体或加厚的废渣做成的轻质砌块等单一材料。保温门窗主要采用铝合金或塑钢、单框双层玻璃、中空玻璃等气密性门窗;屋内采用倒置式,以聚苯板、水泥聚苯板等为主要保温隔热材料,既保温又延长了防水层的使用年限。构造节能,在建筑细部上采用百叶窗、遮阳构架和传统的木板帘等手法,对于单体建筑出挑的阳台,有顶的或敞开的外廊都可以起到遮阳节能的作用。供暖系统主要开发利用太阳能供热系统供热;供冷系统主要利用现代高新技术转化风能、水能等天然的清洁能源;利用生态工程建设沼气池处理生活污水,既净化了环境,又实现了能源的重新利用。在节水方面,使用节水型卫生器具如节水马桶和节水的水龙头等,在整个小区推广使用中水系统,使废水再生利用。节地方面,通过对规划设计的控制积极推广低层高密度、高层高密度、集约式住宅等设计方案,同时甚至可以提出停止粘土实心砖使用的规定也是节地的重要措施之一。
建筑师应牢记人类不可能创造一个生态系统,只可以设计生态系统的环境。绿色生态建筑的兴起是建筑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步,保护生态、回归自然的绿色生态建筑将为建筑师提供一片崭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 陈涛,张永斌,陈玮.试论生态建设与生态建设规划.环境保护科学[J].2010,(08).
[2] 阮奕光.浅谈生态建筑设计的原则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11,(16).
[3] 刘雪琴.生态建筑设计的原则及对策[J].科技风,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