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育是任何学科的基础,它在学生素质培养中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要上好一堂语文课,我认为教师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是先决条件,而要达到预期的目的的关键是课堂上教师要与学生配合好,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不同的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都有不同的效益,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因为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
【关键词】语文教学;师生互动;教学效益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1-0071-01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推行的深入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广大语文教师虽然在逐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越来越重视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的研究和运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听和说的能力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但是纵观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尽管语文教师在不断地尝试采用各种启发方式,课堂教学似乎还是难以真正实现师生互动,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效果还不够理想。所以在上课时,教师不但要顾及自己要讲的知识点,而且要面向学生,注意学生的反应情况:学生是否认真听,是否听得懂?我们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新课标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促进语文教学互动呢?
一、设置情境,师生互动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中存在两条主线,一条是“知识对流”的主线;另一条是“情感交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正是在知识与情感两条互相作用、相互影响下完成的,而且知识往往是通过情感这种媒介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接受,教师如果不了解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即使是“知识上的博士”,也是“情感上的文盲”,教学效果未必会好。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创设教学情境,正是一种激励、唤醒、鼓舞的教学艺术。在教学活动中,遵循启发诱导原则,创设探索、发现情境等等[1],能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去探索,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教学中,由于课文介绍的几种建筑都是古代的杰出代表,但对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学生来说,这些建筑样式是陌生的,阅读课文时要将文中的文字说明转换成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建筑造型,恐怕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笔者首先让学生们介绍华安土楼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及其它相关的知识,从我们身边的古代建筑入手,了解古代建筑的特点。上课时,笔者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这些建筑物的录像,全方位、立体地展示这几种建筑形式的特点,让学生对这些建筑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这样一来,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深了记忆。
二、理论实际,互为转化
教学不能单单讲课文中的内容,最重要的是把书本内容转化到实际运用当中,例如,笔者讲到《项链》中分析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时,笔者用玛蒂尔德的悲剧启示学生,切勿贪慕虚荣,否则就会成为第二个玛蒂尔德,并针对本班学生互相攀比的现象,指出人人都有虚荣心,分析有虚荣心不一定就是坏事。因为有虚荣心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个人有上进心;反之面对恶劣环境无动于衷,并不令人称道。但凡事皆有度,超过合理的度,事情就会向反方向发展。课后,笔者又让学生结合玛蒂尔德的经历,谈谈女人的成功观。
三、教学知识,贴近生活
语言来自于现实生活,学生学完一定语文知识后,最终还是要把这些语文知识应用于现实的生活。所以语文课和实验课一样,也应该有一种语言实验课或叫语言实践课。对于中学生来说,语言实践能力很重要。教师可结合教材的口语训练项目进行授课,也可以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增加课外口语训练内容,如朗诵、推销、主持、采访等[2]。语文实践课的操作过程,笔者归纳为四个阶段:一是讲授知识阶段。教师讲授有关训练项目的知识,可多举一些实例,让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二是模拟训练阶段。可在课堂上或校内进行,如新闻采访可采访本班同学或校内的老师同学。教师就模拟训练给予总结指导。三是实践练习阶段。即到社会生活中去实践所训练项目。如到华安土楼旅游景区进行讲解训练等。四是总结交流阶段。可先让学生在课堂上谈实践感受与收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围绕实践中遇到的难点、焦点问题展开讨论,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实践情况进行总结和指导。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形成一种开放式的格局并“贴近生活”,把施教的视角延伸到课外的广阔天地里去。
四、听取意见,提高质量
学生在课堂上是位演员,课后又是位出色的“评论家”。教师应听取他们的评论,到底自己讲课的声音、速度、方式方法能否让学生适应。了解到这些情况之后,应及时调整自己的讲课方式,把不足的地方改正过来,尽量做到符合教学规律。这样才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五、品质培养,寓于教学
教学中要设法渗透对学生精神、品质的培养,尤其基础知识教学,不能只是字、词、句的生硬解释,解读中适时适度地融进人文精神,适当启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既避免枯燥,又能提高学生的兴趣,重要的是使学生有更为健康向上的、更高的精神追求、审美追求。如第二册的《风景谈》,笔者上课时启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运用课件把文中的六幅风景画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就可以通过这些风景画来了解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六、合作学习,取长补短
在学习过程中,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学生参与的质和量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在工作的几年中,笔者就语文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肤浅的尝试,也许很不成熟,但笔者认为教学与纪律、师生关系等方面都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要教师能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课就能较好地完成,纪律和师生关系也会更好,更和谐。这就要求每个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不断地探索,摸索出一种既适合学生,又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参与文献:
[1]洪秀满,《遵循教学原则,创设适宜情境》[J].中学数学(湖北)。
[2]张斌,《语文课堂改革思考》。
[3]华长慧,教学创新的基础:师生互为主体.中国教育报,
2002.12.31。
【关键词】语文教学;师生互动;教学效益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1-0071-01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推行的深入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广大语文教师虽然在逐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越来越重视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的研究和运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听和说的能力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但是纵观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尽管语文教师在不断地尝试采用各种启发方式,课堂教学似乎还是难以真正实现师生互动,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效果还不够理想。所以在上课时,教师不但要顾及自己要讲的知识点,而且要面向学生,注意学生的反应情况:学生是否认真听,是否听得懂?我们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新课标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促进语文教学互动呢?
一、设置情境,师生互动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中存在两条主线,一条是“知识对流”的主线;另一条是“情感交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正是在知识与情感两条互相作用、相互影响下完成的,而且知识往往是通过情感这种媒介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接受,教师如果不了解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即使是“知识上的博士”,也是“情感上的文盲”,教学效果未必会好。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创设教学情境,正是一种激励、唤醒、鼓舞的教学艺术。在教学活动中,遵循启发诱导原则,创设探索、发现情境等等[1],能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去探索,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教学中,由于课文介绍的几种建筑都是古代的杰出代表,但对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学生来说,这些建筑样式是陌生的,阅读课文时要将文中的文字说明转换成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建筑造型,恐怕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笔者首先让学生们介绍华安土楼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及其它相关的知识,从我们身边的古代建筑入手,了解古代建筑的特点。上课时,笔者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这些建筑物的录像,全方位、立体地展示这几种建筑形式的特点,让学生对这些建筑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这样一来,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深了记忆。
二、理论实际,互为转化
教学不能单单讲课文中的内容,最重要的是把书本内容转化到实际运用当中,例如,笔者讲到《项链》中分析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时,笔者用玛蒂尔德的悲剧启示学生,切勿贪慕虚荣,否则就会成为第二个玛蒂尔德,并针对本班学生互相攀比的现象,指出人人都有虚荣心,分析有虚荣心不一定就是坏事。因为有虚荣心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个人有上进心;反之面对恶劣环境无动于衷,并不令人称道。但凡事皆有度,超过合理的度,事情就会向反方向发展。课后,笔者又让学生结合玛蒂尔德的经历,谈谈女人的成功观。
三、教学知识,贴近生活
语言来自于现实生活,学生学完一定语文知识后,最终还是要把这些语文知识应用于现实的生活。所以语文课和实验课一样,也应该有一种语言实验课或叫语言实践课。对于中学生来说,语言实践能力很重要。教师可结合教材的口语训练项目进行授课,也可以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增加课外口语训练内容,如朗诵、推销、主持、采访等[2]。语文实践课的操作过程,笔者归纳为四个阶段:一是讲授知识阶段。教师讲授有关训练项目的知识,可多举一些实例,让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二是模拟训练阶段。可在课堂上或校内进行,如新闻采访可采访本班同学或校内的老师同学。教师就模拟训练给予总结指导。三是实践练习阶段。即到社会生活中去实践所训练项目。如到华安土楼旅游景区进行讲解训练等。四是总结交流阶段。可先让学生在课堂上谈实践感受与收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围绕实践中遇到的难点、焦点问题展开讨论,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实践情况进行总结和指导。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形成一种开放式的格局并“贴近生活”,把施教的视角延伸到课外的广阔天地里去。
四、听取意见,提高质量
学生在课堂上是位演员,课后又是位出色的“评论家”。教师应听取他们的评论,到底自己讲课的声音、速度、方式方法能否让学生适应。了解到这些情况之后,应及时调整自己的讲课方式,把不足的地方改正过来,尽量做到符合教学规律。这样才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五、品质培养,寓于教学
教学中要设法渗透对学生精神、品质的培养,尤其基础知识教学,不能只是字、词、句的生硬解释,解读中适时适度地融进人文精神,适当启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既避免枯燥,又能提高学生的兴趣,重要的是使学生有更为健康向上的、更高的精神追求、审美追求。如第二册的《风景谈》,笔者上课时启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运用课件把文中的六幅风景画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就可以通过这些风景画来了解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六、合作学习,取长补短
在学习过程中,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学生参与的质和量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在工作的几年中,笔者就语文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肤浅的尝试,也许很不成熟,但笔者认为教学与纪律、师生关系等方面都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要教师能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课就能较好地完成,纪律和师生关系也会更好,更和谐。这就要求每个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不断地探索,摸索出一种既适合学生,又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参与文献:
[1]洪秀满,《遵循教学原则,创设适宜情境》[J].中学数学(湖北)。
[2]张斌,《语文课堂改革思考》。
[3]华长慧,教学创新的基础:师生互为主体.中国教育报,
2002.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