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956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及“双百”方针的确立,《文汇报》从专业性的机关报恢复成一份具有传统特色的综合性日报,把办好副刊作为办好报纸的重要环节之一,而其中最有特色和影响的要数《笔会》副刊。本文主要对《文汇报》第三次复刊初期(即1956年10月至1957年春)的《笔会》进行分析,总结该副刊文章样式、题材选择、版面编排等方面的特点,展示其独有的魅力特质,解析其成功的原因。
【关键词】《文汇报》 《笔会》 特色
《文汇报》的《笔会》副刊自创办以来,一直沿袭着与知识界的“鱼水之情,道义之交”,成为了各界知识分子和广大读者抒写性灵、发表见解的重要园地,在新时期文学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相关问题的讨论方面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笔会》创刊于1946年,随着《文汇报》的几度停刊与复刊,直至1965年才迎来了历史上一个难得的辉煌时期。作为知识分子建言争鸣的论坛,主编徐铸成一再要求其“力避局限性,做到时不论古今,地不分中外,文不计新旧,都兼收并蓄”。复刊后,《笔会》每周出刊6次,题材、文体、版面等各方面都贯彻着《文汇报》的编辑方针。
一、题材丰富,内容多彩
1956年4月,秉承着“双百”方针,复刊后的《笔会》积极充当知识分子的交流平台,让各种思想拥有自由发表的空间。其所刊载的文章内容丰富多彩,探讨全面而细致。
1、文学、文艺
作为面向文化界、知识界的副刊,《笔会》中关于文学、文艺的文章占据着重要位置。复刊第一期的《笔会》就于显要位置刊登了郭沫若的《文学与社会——答墨西哥文学杂志问》,解答了当时文坛所关注的问题。向来重视“名人效应”的《笔会》经常刊发名家作品,以名人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关注。《笔会》中的文章,有对作品本身进行探讨的,有对相关知识进行讨论的,还有相关逸事的。除了单篇文章,《笔会》也设有《遐庵谈艺录》、《晚清小报录》等连载性作品专栏。
2、时事文章
《笔会》副刊也同样注重发表与时政相关的作品。这些具有时效性的文章,与谈论历史问题的文章配合,“动静结合”而富有节奏感。1956年,中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试飞成功,《笔会》刊载了《中国张开了翅膀》;印度尼西亚总统访华之际,《笔会》刊登了《印度尼西亚之歌》等体现印尼文化的作品;当英法对埃及进行侵略时,《笔会》又刊登了诗歌、评论表示对埃及反侵略战争的支持。这些紧密联系时事的作品,体现了知识分子对时事的关注。
3、人物
《笔会》作品中关注的人物大部分是文学、文艺界的名人雅士,如鲁迅、巴金,也有革命家,如孙中山。1956年时值鲁迅逝世20周年,《笔会》刊载了大量关于其人、观点、作品的文章;孙中山诞辰90周年之际,《笔会》刊载了多篇缅怀其的文章。关于人物的文章还有《中国话剧首创者李叔同先生》、《巴金:勤劳和热情的作家》等,通过作者的解读,读者亦可以更全面、更深层地了解这些人物。
4、生活百科
《笔会》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刊载生活百科类文章,以富有人情味的姿态亲近读者的生活。这类文章有关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有谈论节气、风俗的,有闲侃地理、风物的,也有科普味较浓厚的,如《杂学散思录》栏目中的系列文章等。这类作品不仅展示了名家对生活的解读,展示生活百味,也增强了副刊的科普性、知识性,有利于满足读者对知识的渴求。
5、问题讨论
为了更好的贯彻“八大”的思想方针,《笔会》开展了问题讨论。1956年11月,《笔会》刊发《从“单条腿蹦”想到“藤野先生”》等文章,讨论尊师重教的相关问题。1957年春天,连续发表了十多篇文章,讨论了如何更好地发挥杂文的战斗作用问题,讨论规模之大是十分罕见的。问题讨论吸引了更多的关注,读者的投稿量逐日攀升。
二、文体多样,图文兼备
《文汇报》编辑部认为,副刊的内容既要丰富多彩,百花竞放,形式也应该与之相适应,让读者喜闻乐见。
1、杂文
《笔会》坚持把杂文当作一种艺术武器,复刊后几乎每期都登载至少一篇杂文。有漫谈式的,有断想式的;有篇幅较长的,也有三言两语的;有以单篇形式出现的,也有以栏目出现的。《笔会》还请到了知名的杂文作家、专家学者带头写作,所谈的问题与当时的政策呼应,指出文艺界的现实之弊,提倡实事求是的作风。
2、小说
《笔会》上刊载的小说有短篇,也有长篇;有名家的作品,也有普通读者的作品。复刊初期所刊载的长篇小说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数从1957年初连载的《青春万岁》,其展现了那个特殊年代赋予青年人的悲哀与快乐、梦幻与现实,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此外,从1956年11月30日开始,《笔会》向社会征求短篇小说。这不但增强了与读者的互动,而且也鼓励了知识分子勇于创作和表达,极大的活跃了社会的文学创作气氛。
3、散文
建国以来,作家们常通过散文写作,高唱时代赞歌,反映的生活面达到了从未有过的广度。复刊后,《笔会》刊载的散文篇幅或长或短,形成了节奏感与层次感。随笔方面,有短篇的速写与小感,也有由多篇组成的系列文章,如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陶菊隐的《菊隐随笔》。游记方面,有简略的短篇,也有多角度、多阶段记录的系列作品,如丰子恺的《庐山游记》等。
4、诗词
《笔会》上刊载的诗词,既有旧体诗,也有自由体裁的新诗;有文言诗,也有通俗易懂的打油诗;有歌颂时事政治的诗歌,也有赞颂个人的诗歌,还有记录旅游风光的诗歌等等。一般以单篇、组合或连载的形式发表,有时也刊发整版诗词:如1957年1月28日发表《旧体诗词十八首》,用大规模的数量、版面给读者以强烈视觉的冲击,呈现一场诗词的饕餮。
5、评论
复刊后,《笔会》特别注意加强评论工作,尤其是对文学、电影、戏剧、音乐等的评论工作,针砭时弊,具有较强的引导性。在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在社会上引起反响后,《笔会》发表了李希凡的《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之后又发表了唐挚不同于前者观点的评论《什么是典型环境?——与李希凡同志商榷》,由此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讨论,这个问题还被当作“鸣放”时期的典型问题,得到了毛泽东的重视。
6、其他
除了杂文、小说、散文、诗歌、评论这几种主要的文体,《笔会》还发表许多其它文体样式。《小花杂拾》栏目常刊登格言,言简意赅地予人以思想启迪;各种寓言,用通俗易懂的故事发人深思。《笔会》还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扬,时常发表古文翻译,如《水浒传中译》等。此外,《笔会》还刊登了风格轻松的幽默、笑话,提供娱乐。
值得注意的是,《笔会》辟有张乐平的《三毛》、张文元的《儒林内史》系列漫画专栏,刊载单幅漫画作品、书法、篆刻和国画等美术作品。这些艺术作品形象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对于提高读者觉悟、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版面活泼,编排精细
1、版面编排,层次突出
《笔会》的文字较多,为了优化阅读体验,其运用了多种手法提升版面层次。其一,编排文章的位置、字符样式形成层次感。重点的文章一般置于版面顶端,或以抢眼的字号、字体及底纹装饰编排;或采取通栏、破栏的编排方式,突出文章整体。其二,注重运用线条来分隔文章、强调重点内容,借助线条的粗细及形状表现内容的次序和逻辑,引导读者阅读视线的流动。在保证版面内容层次感同时,《笔会》也十分注重不同篇幅的文章的组合搭配、图片的配置,注重文章与图片的数量比例,保证版面平衡。
2、标题设计,新颖别致
《笔会》中的文章标题形式多彩,设计精致,富有变化的动感。许多文章标题采用的是作者的亲笔手书,还有些标题配以线条、花纹装饰,这样个性化的标题既引人瞩目,又增添了灵动之感。此外,题文结合方式也多种多样。既有横题,又有竖题;既有传统的盖文题、眉心题,也有较复杂的文包题。这不仅优化了版面编排,也给读者以变化的美感。
3、图片运用,灵活巧妙
《笔会》灵活使用图像语言,形成了活泼精致的风格特色。其一,版块、文章的标题周围常配以工笔画、线条作为题花、栏花,短篇文章也常用精致的线条勾勒区分。如此编排更能吸引眼球,版面更有视觉上的层次感。其二,文章之间常设置花草等小块图案作分隔,增添了别致的小情趣,也缓解了阅读压力和疲劳。此外,许多文章旁都安插了相关配图,包括摄影、漫画、美术作品,使文章的内容更具可视性,文章的思想情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
结语
1956年《文汇报》复刊后积极贯彻着党中央的决策,坚持践行其作为一份进步传统的综合性报纸的编辑方针。苦心经营之下的《笔会》追求自由讨论的氛围,其敢于破旧立新,树立了特有的风格。其对中共“双百”方针和知识分子政策做了较充分的报道宣传,对知识分子生活、工作等方面的情况予以了关注,对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提供了自由讨论的优质平台。它为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其他副刊的经营提供了可贵的参考。正如梅兰芳给《文汇报》的复刊贺词所言:“陈言务去,活泼清新,谈古说今,百家争鸣”,《笔会》以其这般特有的魅力在副刊的历史里闪烁光华。
参考文献
①《文汇报史略》(1949.6-1966.5)[M],文汇出版社,1997
②《从风雨中走来》(文汇报回忆录1)[M].文汇出版社,1993
③《在曲折中行进》(文汇报回忆录2)[M].文汇出版社,1995
④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三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⑤王永赋:《报纸版面学》[M].人民日报出版社,2001
(作者: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关键词】《文汇报》 《笔会》 特色
《文汇报》的《笔会》副刊自创办以来,一直沿袭着与知识界的“鱼水之情,道义之交”,成为了各界知识分子和广大读者抒写性灵、发表见解的重要园地,在新时期文学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相关问题的讨论方面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笔会》创刊于1946年,随着《文汇报》的几度停刊与复刊,直至1965年才迎来了历史上一个难得的辉煌时期。作为知识分子建言争鸣的论坛,主编徐铸成一再要求其“力避局限性,做到时不论古今,地不分中外,文不计新旧,都兼收并蓄”。复刊后,《笔会》每周出刊6次,题材、文体、版面等各方面都贯彻着《文汇报》的编辑方针。
一、题材丰富,内容多彩
1956年4月,秉承着“双百”方针,复刊后的《笔会》积极充当知识分子的交流平台,让各种思想拥有自由发表的空间。其所刊载的文章内容丰富多彩,探讨全面而细致。
1、文学、文艺
作为面向文化界、知识界的副刊,《笔会》中关于文学、文艺的文章占据着重要位置。复刊第一期的《笔会》就于显要位置刊登了郭沫若的《文学与社会——答墨西哥文学杂志问》,解答了当时文坛所关注的问题。向来重视“名人效应”的《笔会》经常刊发名家作品,以名人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关注。《笔会》中的文章,有对作品本身进行探讨的,有对相关知识进行讨论的,还有相关逸事的。除了单篇文章,《笔会》也设有《遐庵谈艺录》、《晚清小报录》等连载性作品专栏。
2、时事文章
《笔会》副刊也同样注重发表与时政相关的作品。这些具有时效性的文章,与谈论历史问题的文章配合,“动静结合”而富有节奏感。1956年,中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试飞成功,《笔会》刊载了《中国张开了翅膀》;印度尼西亚总统访华之际,《笔会》刊登了《印度尼西亚之歌》等体现印尼文化的作品;当英法对埃及进行侵略时,《笔会》又刊登了诗歌、评论表示对埃及反侵略战争的支持。这些紧密联系时事的作品,体现了知识分子对时事的关注。
3、人物
《笔会》作品中关注的人物大部分是文学、文艺界的名人雅士,如鲁迅、巴金,也有革命家,如孙中山。1956年时值鲁迅逝世20周年,《笔会》刊载了大量关于其人、观点、作品的文章;孙中山诞辰90周年之际,《笔会》刊载了多篇缅怀其的文章。关于人物的文章还有《中国话剧首创者李叔同先生》、《巴金:勤劳和热情的作家》等,通过作者的解读,读者亦可以更全面、更深层地了解这些人物。
4、生活百科
《笔会》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刊载生活百科类文章,以富有人情味的姿态亲近读者的生活。这类文章有关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有谈论节气、风俗的,有闲侃地理、风物的,也有科普味较浓厚的,如《杂学散思录》栏目中的系列文章等。这类作品不仅展示了名家对生活的解读,展示生活百味,也增强了副刊的科普性、知识性,有利于满足读者对知识的渴求。
5、问题讨论
为了更好的贯彻“八大”的思想方针,《笔会》开展了问题讨论。1956年11月,《笔会》刊发《从“单条腿蹦”想到“藤野先生”》等文章,讨论尊师重教的相关问题。1957年春天,连续发表了十多篇文章,讨论了如何更好地发挥杂文的战斗作用问题,讨论规模之大是十分罕见的。问题讨论吸引了更多的关注,读者的投稿量逐日攀升。
二、文体多样,图文兼备
《文汇报》编辑部认为,副刊的内容既要丰富多彩,百花竞放,形式也应该与之相适应,让读者喜闻乐见。
1、杂文
《笔会》坚持把杂文当作一种艺术武器,复刊后几乎每期都登载至少一篇杂文。有漫谈式的,有断想式的;有篇幅较长的,也有三言两语的;有以单篇形式出现的,也有以栏目出现的。《笔会》还请到了知名的杂文作家、专家学者带头写作,所谈的问题与当时的政策呼应,指出文艺界的现实之弊,提倡实事求是的作风。
2、小说
《笔会》上刊载的小说有短篇,也有长篇;有名家的作品,也有普通读者的作品。复刊初期所刊载的长篇小说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数从1957年初连载的《青春万岁》,其展现了那个特殊年代赋予青年人的悲哀与快乐、梦幻与现实,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此外,从1956年11月30日开始,《笔会》向社会征求短篇小说。这不但增强了与读者的互动,而且也鼓励了知识分子勇于创作和表达,极大的活跃了社会的文学创作气氛。
3、散文
建国以来,作家们常通过散文写作,高唱时代赞歌,反映的生活面达到了从未有过的广度。复刊后,《笔会》刊载的散文篇幅或长或短,形成了节奏感与层次感。随笔方面,有短篇的速写与小感,也有由多篇组成的系列文章,如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陶菊隐的《菊隐随笔》。游记方面,有简略的短篇,也有多角度、多阶段记录的系列作品,如丰子恺的《庐山游记》等。
4、诗词
《笔会》上刊载的诗词,既有旧体诗,也有自由体裁的新诗;有文言诗,也有通俗易懂的打油诗;有歌颂时事政治的诗歌,也有赞颂个人的诗歌,还有记录旅游风光的诗歌等等。一般以单篇、组合或连载的形式发表,有时也刊发整版诗词:如1957年1月28日发表《旧体诗词十八首》,用大规模的数量、版面给读者以强烈视觉的冲击,呈现一场诗词的饕餮。
5、评论
复刊后,《笔会》特别注意加强评论工作,尤其是对文学、电影、戏剧、音乐等的评论工作,针砭时弊,具有较强的引导性。在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在社会上引起反响后,《笔会》发表了李希凡的《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之后又发表了唐挚不同于前者观点的评论《什么是典型环境?——与李希凡同志商榷》,由此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讨论,这个问题还被当作“鸣放”时期的典型问题,得到了毛泽东的重视。
6、其他
除了杂文、小说、散文、诗歌、评论这几种主要的文体,《笔会》还发表许多其它文体样式。《小花杂拾》栏目常刊登格言,言简意赅地予人以思想启迪;各种寓言,用通俗易懂的故事发人深思。《笔会》还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扬,时常发表古文翻译,如《水浒传中译》等。此外,《笔会》还刊登了风格轻松的幽默、笑话,提供娱乐。
值得注意的是,《笔会》辟有张乐平的《三毛》、张文元的《儒林内史》系列漫画专栏,刊载单幅漫画作品、书法、篆刻和国画等美术作品。这些艺术作品形象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对于提高读者觉悟、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版面活泼,编排精细
1、版面编排,层次突出
《笔会》的文字较多,为了优化阅读体验,其运用了多种手法提升版面层次。其一,编排文章的位置、字符样式形成层次感。重点的文章一般置于版面顶端,或以抢眼的字号、字体及底纹装饰编排;或采取通栏、破栏的编排方式,突出文章整体。其二,注重运用线条来分隔文章、强调重点内容,借助线条的粗细及形状表现内容的次序和逻辑,引导读者阅读视线的流动。在保证版面内容层次感同时,《笔会》也十分注重不同篇幅的文章的组合搭配、图片的配置,注重文章与图片的数量比例,保证版面平衡。
2、标题设计,新颖别致
《笔会》中的文章标题形式多彩,设计精致,富有变化的动感。许多文章标题采用的是作者的亲笔手书,还有些标题配以线条、花纹装饰,这样个性化的标题既引人瞩目,又增添了灵动之感。此外,题文结合方式也多种多样。既有横题,又有竖题;既有传统的盖文题、眉心题,也有较复杂的文包题。这不仅优化了版面编排,也给读者以变化的美感。
3、图片运用,灵活巧妙
《笔会》灵活使用图像语言,形成了活泼精致的风格特色。其一,版块、文章的标题周围常配以工笔画、线条作为题花、栏花,短篇文章也常用精致的线条勾勒区分。如此编排更能吸引眼球,版面更有视觉上的层次感。其二,文章之间常设置花草等小块图案作分隔,增添了别致的小情趣,也缓解了阅读压力和疲劳。此外,许多文章旁都安插了相关配图,包括摄影、漫画、美术作品,使文章的内容更具可视性,文章的思想情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
结语
1956年《文汇报》复刊后积极贯彻着党中央的决策,坚持践行其作为一份进步传统的综合性报纸的编辑方针。苦心经营之下的《笔会》追求自由讨论的氛围,其敢于破旧立新,树立了特有的风格。其对中共“双百”方针和知识分子政策做了较充分的报道宣传,对知识分子生活、工作等方面的情况予以了关注,对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提供了自由讨论的优质平台。它为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其他副刊的经营提供了可贵的参考。正如梅兰芳给《文汇报》的复刊贺词所言:“陈言务去,活泼清新,谈古说今,百家争鸣”,《笔会》以其这般特有的魅力在副刊的历史里闪烁光华。
参考文献
①《文汇报史略》(1949.6-1966.5)[M],文汇出版社,1997
②《从风雨中走来》(文汇报回忆录1)[M].文汇出版社,1993
③《在曲折中行进》(文汇报回忆录2)[M].文汇出版社,1995
④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三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⑤王永赋:《报纸版面学》[M].人民日报出版社,2001
(作者: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