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中对情绪和气氛的创造与渲染与其独特的叙事话语模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本文试以《在海湾》为例,分析曼斯菲尔德小说中“多语共存”式的叙事话语模式,进而说明这种话语模式是小说创造情绪、渲染气氛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在海湾》;叙事话语模式;对话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英国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小说不以情节取胜,而是注重对情绪(mood)和气氛(atmosphere)的创造与渲染。而这种情绪和气氛令读者读罢小说之后仍然感受绵延,回味无穷。《在海湾》较全面地体现了曼斯菲尔德的艺术技巧,“是各种主题的合成,具有曼斯菲尔德最优秀作品的大多数特点”,并且已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青睐。
本文试以《在海湾》为例,分析曼斯菲尔德小说中的独特叙事话语模式及其对小说中情绪与气氛的创造与渲染这一效果产生的重要作用。
一 人物话语与话语模式
在叙事学中,话语模式是“研究叙述与人物语言的关系,即叙事文中人物语言的表达方式”。“人物话语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的人物话语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些效果是‘形式’赋予‘内容’的新的意义。因此,变换人物话语的表达方式成为小说家用以控制叙述角度和叙述距离,变换感情色彩及语气的有效工具。”
对人物话语的分类,文体学家和叙述学家有不同的说法。英国文体学家利奇和肖特把人物话语分为五类,并且根据叙述者介入程度的不同进行有规则的排列:1、言语行为的叙述体(完全被叙述者控制);2、间接引语(部分被叙述者控制);3、自由间接引语(部分被叙述者控制);4、直接引语(部分被叙述者控制);5、自由直接引语(完全不受叙述者控制)叙述学家热奈特根据所体现的不同叙述距离把人物话语的不同表达形式分为三种:1、叙述化或讲述话语;2、间接形式的转换话语;3、戏剧式转述话语。热奈特区分的三种话语形式分别相当于利奇和肖特的“言语行为的叙述体”、“间接引语”和“自由直接引语”。
二 《在海湾》中的话语模式
《在海湾》是曼斯菲尔德的作品中篇幅较长的小说之一,也是其成熟作品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描写了斯坦利·伯纳尔一家在月牙湾一天中的生活,情节十分简单。小说虽然时间跨度短,但人物的心理时间及空间延展却很广阔,从而使时空之间形成一种张力。这种张力为情绪和气氛的创造与渲染推波助澜,其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小说中独特的人物话语模式。
在《在海湾》中,不同的人物话语主要通过自由直接引语、直接引语以及自由间接引语的形式表达出来,各人物之间的关系及其思想状态通过这几种话语形式的不断变换得以充分体现。通过对这几种话语形式的变换使用,作者几乎不露痕迹地不断转换叙述角度,自然而随意地拉大或缩小叙述距离,从而把小说中的每个主要人物全方位地立体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同时,这些不同话语表达方式的变换使用又形成了多种“对话”关系,使小说呈现为一种复调式“多语共存”的话语模式。
1 直接引语
直接引语在形式上带有引述句和引号。引号内的部分直接传达人物的思想,并且引号可以产生强烈的音响效果,因而具有极强的直接性和生动性。但是引述句又使叙述者对人物话语的表达实施了部分干预,这样就拉大了读者与人物间的距离,使得读者对人物的了解和判断不同程度地受到叙述者“引导”的影响。这种话语模式能够真实地反映说话主体和叙事主体的意识,从而实现对话信息的补差作用,进一步增强了叙事文本的真实性。直接引语包括对话和独白两种模式,其中对话模式是最常见的模式,它能将人物之间的各种关系直接呈现出来。一般认为,用直接引语叙述出来的人物对话为最典型的场景描述。而场景描述在热奈特关于“时距”的阐释中属于叙述运动较慢的叙述形式,它使事件实际延续的时间小于叙述它们的文本的长度。《在海湾》所描写的事件的时间跨度只有一天,而文本叙述的时间长度远远大于这一天。小说中多处使用了直接引语的对话模式来进行详细的场景叙述,以使读者更直观生动地了解各个人物的思想和情感。如第三部分开头,斯坦利上班走后家里的女人们紧绷的神经一下子放松下来,于是便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尽情抒发自己的畅快心情。直接引语所具有的强烈的音响效果使这些女人们在斯坦利走后所发出的畅快的声音与他走之前她们的压抑心情形成鲜明对照;第四部分中,孩子们在海边玩耍时,大家快乐地谈论着在海滩上挖到的东西;第九部分中,孩子们在洗衣房里假扮动物聚会,大家叽叽喳喳,边打牌边绘声绘色地模仿各种动物的声音,等等。直接引语的直接性和生动性及其所产生的音响效果有助于突出体现孩子们天真活泼的特点以及他们玩耍时的热闹场面。
直接引语这种话语形式能使读者“静坐”一旁静心聆听人物间的对话,同时借助于引述句以客观的态度了解和判断每一个人物的思想和情感,并且融入于对人物所讨论的话题的思考中。这种直接引语不仅表现了人物与人物间的对话,而且引发了读者与人物之间的对话。
2 自由直接引语
比较而言,自由直接引语是叙述者介入最少,叙述距离最近的一种话语形式。这种话语形式没有引述句和引号,人称和时态保留了人物“原话”的形式,人物话语完全摆脱了叙述者的干预,因而能使读者在无任何准备的情况下直接接触人物的“原话”。同时它能够使叙述话语与人物话语更自然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二者之间的转换更自然,从而使叙述语流更顺畅地向前发展。此外,与直接引语相比,这种话语形式的自我意识感减弱,更适于表达潜意识的心理活动,常被现代派作家用来表达意识流。自由直接引语受叙述干预最轻、没有任何叙述语境的压力,这种基本无中介的话语形式使人物的意识活动被直接而真切地展示在读者眼前,人物与读者的距离被缩短,尤其是以人物为基准的第一人称代词“我”的使用更易使读者产生共鸣,从而增强了读者对人物的同情,有时还形成人物与读者之间的一种隐性“对话”。
《在海湾》第三部分描写了斯坦利上班前后的情形。在他上班前,家里所有的人(女人们)都在围绕他忙碌着,就连孩子们吃早餐都不得安宁。一处明显的自由直接引语是对小女孩凯赛娅在斯坦利要离家时还在吃早餐的情形的描述: 我又怎么啦?只不过在麦片粥的中间先挖了一条小河,后又把它填平了,这会儿正在吃掉河的两岸。其实我每天早晨都是这个吃法,过去从来没有人说过什么的。
……请看大人有多么不公平!
上文是用自由直接引语表达了小女孩凯赛娅在受到姨妈贝莉尔的批评后的内心独白。这种话语形式表现了凯赛娅内心对贝莉尔姨妈不满但又不敢说出的一种心理状态。若是用带引述句和引号的直接引语来表现,引号的音响效果就会与凯赛娅不敢说出的心理状态相矛盾。“请看大人有多么不公平!”这一句似乎就是凯赛娅向读者发出的一种求救声,从而在她与贝莉尔姨妈之间的显性对话之外又形成了一种她与读者之间的隐性“对话”。这样,读者被直接拉到人物面前,与人物面对面,从而大大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动机,激发了读者参与思考的欲望。
3 自由间接引语
自由间接引语的大量使用是曼斯菲尔德的小说在人物话语形式上的一大特点。《在海湾》中使用最多的也是这种话语形式。自由间接引语是近几十年来西方叙事学界和文体学界颇为关注的话语形式。这种话语形式在人称和时态上与间接引语一致,但它不带引导句,转述语本身为独立的句子。“因摆脱了引导句,受叙述语语境的压力较小,这一形式可以像直接引语那样保留体现人物主体意识的语言成分,如原话中的时间和地点状语、疑问句或感叹句式、不完整的句子、口语化或带感情色彩的语言成分等等。”自由间接引语将人物话语与叙述话语融合成一个整体,其中有人物和叙述者这两种声音在起作用。读者听到的是叙述者转述人物话语的声音,这一声音既反映人物的主体意识,又反映叙述者的隐性评论,是两种声音的“和声”,因而具有双声性,构成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对话”。当叙述者与人物的态度一致时,叙述者的声音体现出对人物的同情;而当叙述者与人物的态度相左时,叙述者的声音往往体现出对人物的反讽。“在很多大量使用自由间接引语的小说中,叙述者是相当客观可靠的。”可靠的叙述者易于得到读者的信任和接受,因而叙述者对人物的同情或反讽又进而引发读者对人物的同情或嘲笑,从而形成了叙述者、聚焦人物与读者三者之间的“对话”。
《在海湾》的第二部分描写了斯坦利·伯纳尔与乔纳森·特劳特早晨在海边游泳相遇的情景。斯坦利是每天早晨到海边游泳的第一人,可今天他却发现他一向瞧不上的乔纳森抢在他前头了,这让他感觉很不爽,却又无法说出口。斯坦利的这种内心感受通过使用自由间接引语得以充分体现。如下面的句子:
这个人怎么回事?他这种爱聊天的怪毛病使斯坦利厌烦透了。他的话题总是千篇一律,老是在胡说八道些做了个什么梦,或者谈些稀奇古怪的想法,要不就是谈他读过的那些无聊玩意儿。
……这家伙真讨厌!他使斯坦利晨泳的劲头全没了。真是个不切实际的白痴!
这两句自由间接引语是斯坦利与叙述者两种声音的“和声”,既表达了斯坦利对乔纳森厌烦鄙视的心理感受,又表现了叙述者的隐性评论。两个感叹号的使用具有强烈的反讽效果,体现了叙述者对斯坦利自以为是、自恃清高的生活态度的反讽。
小说第三部分中,在斯坦利离家上班之前,家中所有的人(女人)都在为他紧张地忙碌:小姨贝莉尔为他备茶;姥姥费尔菲尔德太太为他切面包,还要为他准备鞋帽;手杖找不到了就怪妻子琳达对这种事情态度含糊,就连女佣也被卷入对手杖的追查中。当斯坦利离家上班之后,女人们即刻便表现出了如释重负的轻松快活,尤其是小姨贝莉尔。下面句子中的自由间接引语表达了贝莉尔内心的这种畅快心情:
确实,她高兴极啦。
……
她只是想要庆祝一下她们现在可以随心所欲了。没有男人来打扰她们,整个美好的一天就属于她们自己了。
这些自由间接引语同时也隐含了叙述者对于斯坦利走后这些女人们的愉快心情的评论,体现了叙述者对这些女人的同情。
自由间接引语具有较强的“双声性”或“多声性”特征。当叙述者的观点反映或吸收人物的声音时,读者的阅读意向同时受到人物和叙述者双重权威的影响,不由自主地会认同这双重声音,从而产生同情。而当叙述者的观点与人物的态度相背时,自由间接引语的过去时和第三人称又在读者和人物的话语之间拉开了一段距离,从而使读者能以旁观者的眼光充分品味人物话语中的荒唐成分及叙述者的讥讽语气。自由间接引语产生的同情或反讽效果都把读者引入小说中,使其与叙述者和人物形成“对话”,从而产生“复调”式的“多声性”。
《在海湾》中对自由直接引语、直接引语和自由间接引语这几种话语形式的变换使用及其形成的多种“对话”关系,使小说呈现出一种“复调”式多语共存的话语模式。这种话语模式是曼斯菲尔德许多成熟小说所使用的模式,体现了她独特的叙述技巧,为小说创造情绪和渲染气氛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人物话语模式的研究为更全面地欣赏小说的艺术价值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从而获得一种新的艺术享受。
注:本文系2011年度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中的对话与复调特征”资助(项目号:HB11WX010)。
参考文献:
[1] Heather Curnow,Katherine Mansfield[M],A.H.& A.W.Reed,Wellington,Aukland,Sydney,1968.
[2] 胡亚敏:《叙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 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 申丹、韩加明、王丽亚:《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 潘小松:《在黑暗中吹哨》,《科学时报》,2003年7月17日。
[6]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在海湾》,伊恩·戈登选编:《未发现的国土——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新西兰短篇小说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作者简介:王素英,女,1968—,河北平山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在海湾》;叙事话语模式;对话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英国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小说不以情节取胜,而是注重对情绪(mood)和气氛(atmosphere)的创造与渲染。而这种情绪和气氛令读者读罢小说之后仍然感受绵延,回味无穷。《在海湾》较全面地体现了曼斯菲尔德的艺术技巧,“是各种主题的合成,具有曼斯菲尔德最优秀作品的大多数特点”,并且已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青睐。
本文试以《在海湾》为例,分析曼斯菲尔德小说中的独特叙事话语模式及其对小说中情绪与气氛的创造与渲染这一效果产生的重要作用。
一 人物话语与话语模式
在叙事学中,话语模式是“研究叙述与人物语言的关系,即叙事文中人物语言的表达方式”。“人物话语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的人物话语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些效果是‘形式’赋予‘内容’的新的意义。因此,变换人物话语的表达方式成为小说家用以控制叙述角度和叙述距离,变换感情色彩及语气的有效工具。”
对人物话语的分类,文体学家和叙述学家有不同的说法。英国文体学家利奇和肖特把人物话语分为五类,并且根据叙述者介入程度的不同进行有规则的排列:1、言语行为的叙述体(完全被叙述者控制);2、间接引语(部分被叙述者控制);3、自由间接引语(部分被叙述者控制);4、直接引语(部分被叙述者控制);5、自由直接引语(完全不受叙述者控制)叙述学家热奈特根据所体现的不同叙述距离把人物话语的不同表达形式分为三种:1、叙述化或讲述话语;2、间接形式的转换话语;3、戏剧式转述话语。热奈特区分的三种话语形式分别相当于利奇和肖特的“言语行为的叙述体”、“间接引语”和“自由直接引语”。
二 《在海湾》中的话语模式
《在海湾》是曼斯菲尔德的作品中篇幅较长的小说之一,也是其成熟作品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描写了斯坦利·伯纳尔一家在月牙湾一天中的生活,情节十分简单。小说虽然时间跨度短,但人物的心理时间及空间延展却很广阔,从而使时空之间形成一种张力。这种张力为情绪和气氛的创造与渲染推波助澜,其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小说中独特的人物话语模式。
在《在海湾》中,不同的人物话语主要通过自由直接引语、直接引语以及自由间接引语的形式表达出来,各人物之间的关系及其思想状态通过这几种话语形式的不断变换得以充分体现。通过对这几种话语形式的变换使用,作者几乎不露痕迹地不断转换叙述角度,自然而随意地拉大或缩小叙述距离,从而把小说中的每个主要人物全方位地立体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同时,这些不同话语表达方式的变换使用又形成了多种“对话”关系,使小说呈现为一种复调式“多语共存”的话语模式。
1 直接引语
直接引语在形式上带有引述句和引号。引号内的部分直接传达人物的思想,并且引号可以产生强烈的音响效果,因而具有极强的直接性和生动性。但是引述句又使叙述者对人物话语的表达实施了部分干预,这样就拉大了读者与人物间的距离,使得读者对人物的了解和判断不同程度地受到叙述者“引导”的影响。这种话语模式能够真实地反映说话主体和叙事主体的意识,从而实现对话信息的补差作用,进一步增强了叙事文本的真实性。直接引语包括对话和独白两种模式,其中对话模式是最常见的模式,它能将人物之间的各种关系直接呈现出来。一般认为,用直接引语叙述出来的人物对话为最典型的场景描述。而场景描述在热奈特关于“时距”的阐释中属于叙述运动较慢的叙述形式,它使事件实际延续的时间小于叙述它们的文本的长度。《在海湾》所描写的事件的时间跨度只有一天,而文本叙述的时间长度远远大于这一天。小说中多处使用了直接引语的对话模式来进行详细的场景叙述,以使读者更直观生动地了解各个人物的思想和情感。如第三部分开头,斯坦利上班走后家里的女人们紧绷的神经一下子放松下来,于是便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尽情抒发自己的畅快心情。直接引语所具有的强烈的音响效果使这些女人们在斯坦利走后所发出的畅快的声音与他走之前她们的压抑心情形成鲜明对照;第四部分中,孩子们在海边玩耍时,大家快乐地谈论着在海滩上挖到的东西;第九部分中,孩子们在洗衣房里假扮动物聚会,大家叽叽喳喳,边打牌边绘声绘色地模仿各种动物的声音,等等。直接引语的直接性和生动性及其所产生的音响效果有助于突出体现孩子们天真活泼的特点以及他们玩耍时的热闹场面。
直接引语这种话语形式能使读者“静坐”一旁静心聆听人物间的对话,同时借助于引述句以客观的态度了解和判断每一个人物的思想和情感,并且融入于对人物所讨论的话题的思考中。这种直接引语不仅表现了人物与人物间的对话,而且引发了读者与人物之间的对话。
2 自由直接引语
比较而言,自由直接引语是叙述者介入最少,叙述距离最近的一种话语形式。这种话语形式没有引述句和引号,人称和时态保留了人物“原话”的形式,人物话语完全摆脱了叙述者的干预,因而能使读者在无任何准备的情况下直接接触人物的“原话”。同时它能够使叙述话语与人物话语更自然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二者之间的转换更自然,从而使叙述语流更顺畅地向前发展。此外,与直接引语相比,这种话语形式的自我意识感减弱,更适于表达潜意识的心理活动,常被现代派作家用来表达意识流。自由直接引语受叙述干预最轻、没有任何叙述语境的压力,这种基本无中介的话语形式使人物的意识活动被直接而真切地展示在读者眼前,人物与读者的距离被缩短,尤其是以人物为基准的第一人称代词“我”的使用更易使读者产生共鸣,从而增强了读者对人物的同情,有时还形成人物与读者之间的一种隐性“对话”。
《在海湾》第三部分描写了斯坦利上班前后的情形。在他上班前,家里所有的人(女人们)都在围绕他忙碌着,就连孩子们吃早餐都不得安宁。一处明显的自由直接引语是对小女孩凯赛娅在斯坦利要离家时还在吃早餐的情形的描述: 我又怎么啦?只不过在麦片粥的中间先挖了一条小河,后又把它填平了,这会儿正在吃掉河的两岸。其实我每天早晨都是这个吃法,过去从来没有人说过什么的。
……请看大人有多么不公平!
上文是用自由直接引语表达了小女孩凯赛娅在受到姨妈贝莉尔的批评后的内心独白。这种话语形式表现了凯赛娅内心对贝莉尔姨妈不满但又不敢说出的一种心理状态。若是用带引述句和引号的直接引语来表现,引号的音响效果就会与凯赛娅不敢说出的心理状态相矛盾。“请看大人有多么不公平!”这一句似乎就是凯赛娅向读者发出的一种求救声,从而在她与贝莉尔姨妈之间的显性对话之外又形成了一种她与读者之间的隐性“对话”。这样,读者被直接拉到人物面前,与人物面对面,从而大大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动机,激发了读者参与思考的欲望。
3 自由间接引语
自由间接引语的大量使用是曼斯菲尔德的小说在人物话语形式上的一大特点。《在海湾》中使用最多的也是这种话语形式。自由间接引语是近几十年来西方叙事学界和文体学界颇为关注的话语形式。这种话语形式在人称和时态上与间接引语一致,但它不带引导句,转述语本身为独立的句子。“因摆脱了引导句,受叙述语语境的压力较小,这一形式可以像直接引语那样保留体现人物主体意识的语言成分,如原话中的时间和地点状语、疑问句或感叹句式、不完整的句子、口语化或带感情色彩的语言成分等等。”自由间接引语将人物话语与叙述话语融合成一个整体,其中有人物和叙述者这两种声音在起作用。读者听到的是叙述者转述人物话语的声音,这一声音既反映人物的主体意识,又反映叙述者的隐性评论,是两种声音的“和声”,因而具有双声性,构成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对话”。当叙述者与人物的态度一致时,叙述者的声音体现出对人物的同情;而当叙述者与人物的态度相左时,叙述者的声音往往体现出对人物的反讽。“在很多大量使用自由间接引语的小说中,叙述者是相当客观可靠的。”可靠的叙述者易于得到读者的信任和接受,因而叙述者对人物的同情或反讽又进而引发读者对人物的同情或嘲笑,从而形成了叙述者、聚焦人物与读者三者之间的“对话”。
《在海湾》的第二部分描写了斯坦利·伯纳尔与乔纳森·特劳特早晨在海边游泳相遇的情景。斯坦利是每天早晨到海边游泳的第一人,可今天他却发现他一向瞧不上的乔纳森抢在他前头了,这让他感觉很不爽,却又无法说出口。斯坦利的这种内心感受通过使用自由间接引语得以充分体现。如下面的句子:
这个人怎么回事?他这种爱聊天的怪毛病使斯坦利厌烦透了。他的话题总是千篇一律,老是在胡说八道些做了个什么梦,或者谈些稀奇古怪的想法,要不就是谈他读过的那些无聊玩意儿。
……这家伙真讨厌!他使斯坦利晨泳的劲头全没了。真是个不切实际的白痴!
这两句自由间接引语是斯坦利与叙述者两种声音的“和声”,既表达了斯坦利对乔纳森厌烦鄙视的心理感受,又表现了叙述者的隐性评论。两个感叹号的使用具有强烈的反讽效果,体现了叙述者对斯坦利自以为是、自恃清高的生活态度的反讽。
小说第三部分中,在斯坦利离家上班之前,家中所有的人(女人)都在为他紧张地忙碌:小姨贝莉尔为他备茶;姥姥费尔菲尔德太太为他切面包,还要为他准备鞋帽;手杖找不到了就怪妻子琳达对这种事情态度含糊,就连女佣也被卷入对手杖的追查中。当斯坦利离家上班之后,女人们即刻便表现出了如释重负的轻松快活,尤其是小姨贝莉尔。下面句子中的自由间接引语表达了贝莉尔内心的这种畅快心情:
确实,她高兴极啦。
……
她只是想要庆祝一下她们现在可以随心所欲了。没有男人来打扰她们,整个美好的一天就属于她们自己了。
这些自由间接引语同时也隐含了叙述者对于斯坦利走后这些女人们的愉快心情的评论,体现了叙述者对这些女人的同情。
自由间接引语具有较强的“双声性”或“多声性”特征。当叙述者的观点反映或吸收人物的声音时,读者的阅读意向同时受到人物和叙述者双重权威的影响,不由自主地会认同这双重声音,从而产生同情。而当叙述者的观点与人物的态度相背时,自由间接引语的过去时和第三人称又在读者和人物的话语之间拉开了一段距离,从而使读者能以旁观者的眼光充分品味人物话语中的荒唐成分及叙述者的讥讽语气。自由间接引语产生的同情或反讽效果都把读者引入小说中,使其与叙述者和人物形成“对话”,从而产生“复调”式的“多声性”。
《在海湾》中对自由直接引语、直接引语和自由间接引语这几种话语形式的变换使用及其形成的多种“对话”关系,使小说呈现出一种“复调”式多语共存的话语模式。这种话语模式是曼斯菲尔德许多成熟小说所使用的模式,体现了她独特的叙述技巧,为小说创造情绪和渲染气氛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人物话语模式的研究为更全面地欣赏小说的艺术价值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从而获得一种新的艺术享受。
注:本文系2011年度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中的对话与复调特征”资助(项目号:HB11WX010)。
参考文献:
[1] Heather Curnow,Katherine Mansfield[M],A.H.& A.W.Reed,Wellington,Aukland,Sydney,1968.
[2] 胡亚敏:《叙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 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 申丹、韩加明、王丽亚:《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 潘小松:《在黑暗中吹哨》,《科学时报》,2003年7月17日。
[6]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在海湾》,伊恩·戈登选编:《未发现的国土——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新西兰短篇小说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作者简介:王素英,女,1968—,河北平山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