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与色的“舞蹈”——以莫奈作品为例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fs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印象派在绘画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在古典主义的光色认识上有了重大的突破,也为之后的印象画派在色彩认知上奠定了基础。本文通过分析十七世纪光学的发展,以及十九世纪印象派在光学发展的基础上对“光”与“色”的认识与革新,并以印象派代表人莫奈的作品为例,具体的分析莫奈作品中阐述的“光”与“色”的关系。
  【关键词】:光;色;莫奈绘画;舞蹈
  一、对“光”的新认识
  英国科学家牛顿在1666年做了一个“阳光透过三棱镜”的实验,结果令人惊叹出现的一束光有七种颜色“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一实验不仅第一次从科学上论证了光与色的关系。验证了他的颜色理论,也得出结论:色彩来源于光。在1670年的《恍学讲劝》中,牛顿写到“不同颜色的粉末混合在一起时,出现了一种新的颜色,而如果通过显微镜考察这些粉末,可看到全都具有它们自己的顏色”,验证了他的颜色理论。[ 焦金林:《牛顿光学思想研究》,载《科技风》2010年第22期,第29页]因此牛顿通过大量的实验得出结论:物体本身的固有色彩,透过色光的不同吸收和发射的性能作用物体的颜色会发生变化,是由于吸收和反射光的缘故。牛顿的颜色理论一出现,便引起了画家们的关注,印象派画家们观察到在阳光的照射下,自然界一切物象的光影关系会不断地发生改变,从而画家们探索和研究出不同的光影所构成的复杂多样的色彩变化。如日出、正午的光色变化,日落时的夕阳与晚霞的感觉,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景色与颜色。
  印象派的画家们认为,在自然界中所有物象的色彩都是由光决定的,不存在所谓的“固有色”。 一切物象都处于阳光照射下,受光强度、受光的方式的不同,同一物体也会呈现不同的色彩,光若改变了,颜色也必然会发生变化,也会使物象产生丰富的色彩变化。这是印象派画家们在科学对光的揭示下的启发,也奠定了他们在绘画之路上对色彩的革新。
  二、对色彩的革新
  西方的传统绘画一直认为形和色是分开的,同理,光和色也是分开的。而牛顿颜色理论的出现,无疑是为色彩的革新奠定了基础。于是印象派画家们认为表现物体的形象必须从色彩出发,抓住物象在光的瞬息变化中的色彩。
  印象派对色彩的认识与分析带来了新的创作理念,画面中的色彩不再只是在造型基础上颜色的填充,而是对“光”、“影”以及作者自身主观印象的具体呈现。印象派画家们对于大自然中的光和色的研究,并试图将真实的视觉感受与自身对色彩的主观印象相结合,在画面中用色彩表现形体,用色彩呈现光影,用色彩表达情感。印象派画家们在绘画过程中寻求主观印象的色光效果,尊重自己的真实感受,画面中的一切只是为表达色彩而存在。印象派代表画家之一——莫奈,他曾说:“写生时,要忘记你眼前是什么东西,你看到的只是色彩之间的关系”。印象派对色彩的革新并不只是在对光与色彩的认识上,更是对阴影面色彩的革新。
  三、莫奈绘画中的“光”与“色”
  自然界的光是瞬息万变的,因此莫奈在绘画过程中不斷地追求自然界的光,并且想要抓住日光照耀的瞬间。他认为自然界一切物象的色彩皆来源于光,为了充分表现自然景物在阳光照射下的鲜明色彩,并且在长期的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一套色彩表现形式。
  莫奈非常注重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他在画面中运用鲜亮的色彩营造光色变化的氛围,使画面表现出特殊的意境。他运用色彩叠加、补色并置,使画面产生明快、愉悦之感。同时,莫奈在阳光下依据自己眼睛的观察和在现场的感觉来作画,画出景象在光的照射下色彩的微妙变化。最后,他再运用丰富多变的笔触与色块来造型,再现物体的特质,使画面具有强烈的动感和色感。
  莫奈对光和色长期的研究和探索中,他认为应该采用与光色对应的颜色来作画最为贴切,于是他用光谱色“赤橙黄绿青蓝紫”来调色。莫奈喜欢强烈的明暗对比,所以他在受光面和背光面的处理上选择了强烈的色相对比,并用非常丰富的色调去表现暗面,把暗面常用的黑色、褐色而改用有亮度的蓝色、紫色等。莫奈为了加强画面的整体效果和色彩的多变,给观者一种整体印象和瞬间真实的效果,莫奈把不同色彩的小笔触紧密的交错在一起。例如黄色和蓝色交错在一起,看到的像是绿色;红色和黄色叠加在一起,就呈现了橘色;同理,蓝色和红色呈现紫色,等等。这样既保持了颜色的纯度,又提高了亮度,给人以强烈的光感。
  例如,莫奈在创作《麦草垛》组画时,其中一幅《麦草垛》亮面的色彩整体以大面积的淡黄、淡绿为主,颜色纯度很高。莫奈对实际对象的忽视度达到了极端,在他的画面上几乎看不到完整的景物形体,他完全是在追逐一种色彩在光线下的微妙变化。莫奈在画面中暗部的颜色不仅丰富,并且特意将纯度提高,这是莫奈绘画色彩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鲁昂大教堂》组画的画面上几乎看不到哥特式教堂建筑的繁琐细节,大教堂的石料是灰色的,但是在阳光的照射下它繁琐复杂的结构在灰色的墙面上造成了光斑效果,因此莫奈在画鲁昂大教堂时,他是用色块来堆积鲁昂大教堂的形体,以及他用娴熟的笔触表现出建筑千变万化的光与色的感觉。在阳光的照射下,那辉煌的鲁昂大教堂好比一部宏大的色彩舞蹈表演,有一种气势磅礴的旋律,让人们无不为之赞叹。对于莫奈来说,真正激发他兴趣的,并不是鲁昂大教堂本身,而是投射到教堂上的光所产生的色彩关系与明暗变化。莫奈用丰富的颜色将大教堂复杂的结构表现的淋漓尽致,阳光照射到的地方是暖色调,阴暗面则是冷色调,冷暖既融合又对比,他是画中没有线条与造型,所有的造型都是用冷暖色的对比来表现的。
  举世闻名的《睡莲》组画是在莫奈晚年时创作的,当时已经患上白内障,对于颜色已经分辨不清了,那时的他已经不能再在户外进行写生创作,但他还是完成了让世人惊叹的作品《睡莲》。每一幅《睡莲》的颜色都完全不同,他画出了各种时间、光线、季节下莲池的变化,整体色彩艳丽、张扬并富有生机,可谓是莫奈绘画作品中的极致。四十八幅大型《睡莲》组成了一部大型的舞蹈表演,在世人眼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视觉印象。《睡莲》中“光”与“色”的结合达到了最高点,以往的明暗面不再突出,而显得柔和,但色调的对比却更加张扬,色彩与色彩之间既夸张又和谐。
  四、总结
  莫奈的绘画重视视觉的印象,重视自身的感觉,他尽情地挥舞着饱含激情的画笔,描绘出五光十色、华美艳丽的图画,莫奈并不满足于能够画他所看到的事物和按照他所看见的那种方式来作画,他想创造一种独特的效果,达到一种在绘画上似乎是不可能达到的目标。莫奈对同一对象连续作多次描绘,像《麦草垛》、《鲁昂大教堂》以及《睡莲》等都是在观察记录光线短时间的变化所产生的色彩,从自然的光色变幻中抒发瞬间的感受。
  如果说暖色会使人产生灵动、热情、活泼的心里象征,那么冷色则会让人觉得低沉、理性、忧郁、孤独的心里感受。莫奈运用富有节奏与韵律的笔触将这些色彩呈现在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中,这些色彩就像一支支优美的舞蹈,时而欢快,时而舒缓,时而庄严,时而冷肃,争相交错着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告诉人们它们不仅仅是幅画,也是一支优美的舞蹈,而莫奈就是这支舞蹈的指挥者。
  参考文献:
  [1] 焦金林.牛顿光学思想研究[J].科技风,2010(22).29.
  [2]让保尔·克雷斯佩勒(法).印象派画家的日常生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 约翰·霍德华(美).印象派绘画大师[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余海棠,曹新刚.“光与色的交响曲”——浅论印象派的绘画艺术[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4).
  作者简介:黄丽芹,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画。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门德尔松《无词歌》(Op.30 No.6)为例,首先运用传统音乐分析法划分其音乐结构,随后再运用申克音乐分析法针对其具体的音高结构进行验证分析,通过简要的比较,进一步诠释申克分析法更加强调音乐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从整体上把握本曲的音高结构概貌以及音与音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关键词】:申克分析;传统分析;门德尔松  通过研习杨燕迪《二十世纪西方音乐分析理论述评》等申克音乐分析理论相
期刊
【摘要】:莫扎特的歌剧音乐具有很强的民族意识,他强调了人性和生活的自由。本文通过简单介绍莫扎特生平以及他所创作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来揭示当时等级制度的黑暗。根据剧中“第三等级”凯鲁比诺这一人物,来分析凯鲁比诺的性格特征,并结合他的性格特点来分析凯鲁比诺两首咏叹调中其中一首《你们可知道》的演唱方法和情感表达,从各个方面分析凯鲁比诺的这首歌曲,并结合自己在演唱这首歌曲时的一些心得体会,发表一些自己的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需要越来越旺盛,服装行业已经成为人们非常关注的行业。在戏剧表演中,演员身穿的服装对于演出的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演员想要表演出优秀的作品,就要对服装特别重视。戏剧服装在构思设计方面有很多的要求,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改进,从而保证服装更加贴近戏剧表演。  【关键词】:戏曲服装;戏曲服装设计;人物形象;作用  戏剧服装是戏剧表演中用于塑造剧中人物角色外部形
期刊
【摘要】:中国山水畫风格的基本脉络主要就是以宋朝的山水画为主要的特征和风格为基础的,围绕着中国山水的图式构成的特点和绘画技法觉得相关层次的美学特征进行分析,考察了中国山水画在挖掘途中的风格和造型进行分析,两宋时期的山水画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精华,主要的特点就是以审美和高度的笔墨技巧来共同形成的。山水画也是收到了当时的山川地貌等方面的思潮影响。对自然山水的审美观,主要就是源于画家所遵循的文化背景进行。
期刊
【摘要】:美国女权主义者吉尔伯特和古芭的《阁楼上的疯女人》研究了男性文学中的两种不真实的女性形象——天使与妖妇,揭露形象背后隐藏的男性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歪曲。在女性主义批评者看来,传统文学作品中,由男性作家所刻画的女性形象往往是不真实的,反映的是男性作家的性别偏见和置妇女于从属地位的愿望。本文尝试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出发,分析纳博科夫《洛丽塔》中的洛丽塔这样一个融合了“天使”与“妖妇”两种因素的女
期刊
【摘要】:住吉的长屋是日本当代建筑的经典,设计师安藤忠雄对小空间的运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居住空间与室外空间的转换,以及材质体现等方面都有着特殊的理解,并体现在这一空间,本文就以上几点对住吉的长屋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住吉的长屋;安藤忠雄;日本当代建筑  日本当代建筑物中,我最喜欢也是最希望居住的当属安藤忠雄的成名作——住吉的长屋。这是安藤忠雄建筑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不仅使他在国际上荣获大奖
期刊
【摘要】:民族学在20世纪以后才逐渐进入中国国门,这门新学科的到来必然会在我国学术界掀起一股波澜,其与中国近代学术之间的关系也需要我国学者仔细斟酌和把握。故本文以西藏地区的研究为例阐述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同时从进化论与“反进化论”和民族平等观等三个方面论述了两者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民族学;中国近代学术;年鉴学派;生物进化论  民族学作为一门非本土化学科,其作为独立学科正式传入中国是19世纪后
期刊
【摘要】:美声唱法是艺术学科中很重要的一个研究方向。它是一门融合了艺术性、技术性、知识性为一体的学术性很强的学问。歌唱者想要把作品内容的知识技术艺术完美的展现出来就必须要掌握一些必要的训练技巧,以达到艺术技术的统一。如何掌握歌唱的基础训练方法是关键所在,只有正确的合理进行基础训练才能为表达好歌曲打下基础。气息的运用与元音的练习是美声唱法中的两个要点,本文对这两个要点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美声
期刊
【摘要】:美国作家凯特·肖邦的短篇小说《暴风雨》是一篇备受争议的作品,批评界对作品中折射出的伦理道德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而这种争论的根源与小说中“陌生化”手法的运用息息相关。本文将以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为基础,对该小说进行陌生化解读,揭露小说主人公内心的幸福与欺骗、挣扎与无奈,从而为小说主人公的解读提供一种新的可能。  【关键词】:陌生化;什克洛夫斯基;《暴风雨》;凯特·肖邦  一、
期刊
【摘要】:我国是拥有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古国,中国画的创作,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中国画的创作发展,必须依托现有的传统文化因子才能获得经久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画创作融合发展,是中国画发展中,通过与传统文化的交融来实现视觉享受,真正体现民族美特色的体现。本文探讨如何通过传统文化来实现中国画创作的创新,以发挥传统文化为中国画创作带来远期效益提供可行性借鉴。  【关键词】:中国画;创作;传统文化;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