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背影

来源 :广州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pse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天,我准备赶回济南。在北京高铁站的滚梯上,一个身影猝不及防地从我眼前经过,然后走进前面拥挤的人群之中,我所能见的,只是一个背影。
  是他?
  我愣了片刻,脑子一片空白,缓过神来时那个背影已走远,走在了更多的背影中。我迈大步子,甚至一度试图发出呼喊——我能喊什么呢?他的名字?或者就叫他“哎”?或者,叫——爸爸?
  安检人员拦下我。接受检查。我伸长了脖子,但那个背影消失在不断拥挤和被遮挡的一个个背影之中。
  在我提起自己包的瞬间,眼泪便喷薄而出。我发疯般地追过去,在人群中四处奔走,企图再次见到那个背影——可是,没有,他可能就在我目光扫过的人们之中,但我只认得背影——太像了,实在是太像了。那个身高,那顶帽子和大衣,那个略略倾斜的动作。
  我知道不会是他,不会。但我依然觉得就是他,只能是他。
  我的父亲。
  除了背影,我再想不起父亲的模样。25年,时光抹去刻在我脑海中他的音容笑貌和眼神,收走他留在我手心的温度,只留给我一个坚强却再也无法依靠的背影。我至今不明白,他怎么忍心抛下我将自己从一个健硕的肉体变成一条单薄的影子,虚拟在我的脑海。我多么害怕失去他的背影,害怕他的背影像他的皱纹他的胡须那样,在我不知道的时候已丢失;我多么害怕,他的背影和他一样转身之间抛弃了我。我不能丢掉他的背影,那是来世我识别他的唯一符号,是这个世界最温暖的火,烘化我滴血成冰的思念。
  我的父親,曾经他不只有背影,还有硬硬的骨头。幼小的我快乐地骑在他铁疙瘩一样的肉上,或者拽着他的衣服伏作一只壁虎;偶尔,他扛起我,我像一只软塌塌的布袋两手倒垂调皮地掀开他的衣服,在他满是汗味的黝黑的硬硬的肉上清晰地印上八颗牙印,他疼得呲牙咧嘴,用巴掌啪啪拍我的屁股,可惜,那巴掌发出的是唬人的声音,没有疼意,我数着牙印将口水悉数蹭在他的背上。
  他走了后,我常常咬自己的胳膊,咬出圆形或者椭圆形,然后在疼痛中一颗牙印一颗牙印地数,如当初数他背上的牙印。想他的时候我一个人靠着窗看人和天,一对老人也在看天和人,他们穿着比旁人厚一点的服装,一个坐在轮椅上,一个坐在马扎上,慢慢啜着两只被日子浸润得色彩斑斓的保温杯,偶尔彼此对视或轻笑;隔着一道玻璃,我举着咖啡杯和他们一道碰杯;热泪盈眶。有人坐在玻璃窗后是为了等待他们。
  父亲没有用过保温杯,那个年代没有。他用一只苹果罐头的大玻璃瓶子,外面套着他的某一个徒弟编织的玻璃丝套子。玻璃瓶很大,里面晃着一些种子或者野果干,偶尔也飘着一颗红枣,瓶子里的东西常令母亲大动肝火,我们不以为然,在母亲的醋意中争抢泡熟的枣子花生或者树莓。父亲也不以为然,照旧喝他的酒,用他满是酒味的胡子扎我。喝得微醺的父亲最爱说的一句话是,你不知道,最好吃的东西不是猪肉鹿肉豆腐干,是用树枝烤熟的白菜根。
  父亲三岁失去母亲,他的父亲死于一根腰带。祖父自尽的原因很简单——他的大儿子也就是我的大伯娶来了新媳妇我的大娘,她真是漂亮,只是脾气有些不好,而且进门的时候已经大了肚子。她同祖父同我父亲的嫌隙早早就开始了。
  大娘日日坐在院子里的枣树下骂,用的是指桑骂槐的策略,但老人听得出来:什么只知吃饭拉屎不干活啦,什么占着茅坑的废物啊,什么什么……她是在嫌弃。骂到第三天,祖父便用腰带把自己吊在房梁上——临死的时候他还想着儿子日子艰难,不要因为他浪费了一根绳子,上吊时他紧紧抓住没有腰带的棉裤,不成想,失去知觉的手和他的生命一道放弃了棉裆棉裤。
  上吊的秘密没有被三九天的寒冷冻住,而是以极快的速度飞向十里八乡。那年,父亲只有十岁。他亲眼看到了爷爷冻僵的身体。大伯过来劝他,讲了许多道理,大约那些道理父亲一点儿也没记下来。随后,大伯将他送出家门,一直送到队里的牲口棚——牲口棚寒冷肮脏,却有珍贵的白菜根。这是爷爷死后大伯想方设法为父亲谋得的“福利”,这也是贫苦年代的意外之喜。队长规定,家家户户领完白菜后,必须按领到白菜的数量将白菜根送到牲口棚,一根都不能少。10岁的父亲当上了饲养员,一个拥很多白菜根的饲养员。生产队的这一规定让他意外地受益,让他得以和大伯家的两个孩子一起度过了那个饥荒的年代。
  父亲14岁的时候,大娘和颜悦色地将他带回家,他始终不敢抬头,生怕蓬头脏脸、满身破烂补丁的自己的眼神弄脏了嫂子的花棉袄,其实他更怕看见那根房梁,那根带走了爷爷的房梁。嫂子说,他们夫妻要出门,去多久不知道,麻烦我父亲帮忙照看她的一儿一女:男孩5岁,女孩6岁。“他们可是你的亲侄女侄儿啊!”漂亮嫂子强调着,一步三回头地跟着大伯走了。父亲很茫然:大伯是公社的领导,平时工作那么忙——他们这是要去哪里呢?
  大伯大娘背着包袱走远了。睡醒的侄女侄儿爬下炕到处找娘,找不到便不停地哭闹,拽着我父亲喊“饿”——大伯临走前,告诉我父亲锅里还有两碗米糊——是的,只有两碗,里面还掺着难以嚼烂的树皮。多年之后,我父亲每每提及大伯大娘的逃走都会为他们出去挨饿伤心,“他们不知道,我有白菜根呀,我有好多好多的白菜根!”是的,牲口被饥饿的乡亲们一头一头吃掉,埋在地下沙土里的白菜根却因此保留下来,成为父亲的“个人财产”。
  村里人得知大伯大娘跑了,抛下了两个年幼的孩子和自己的弟弟,也都只摇头——善良的和并不那么善良的村民们根本无暇顾及这三个人,他们有着自己的难关,他们和他们的父母、孩子也都在为怎么才能活下去而绞尽脑汁。可父亲和他的侄子、侄女,竟然活了下来。
  饥饿的人们拔光草根,剥光树皮,吃完鞋底,已经开始吃土和石头粉了。父亲说自己何其幸运,在中国最饥饿的年代,他和侄子侄女因为他埋在牛圈里的白菜根熬过了最寒冷的冬天,熬到了青蛙和蚂蚁活过来的春天,“简直就是奇迹!”父亲感叹着,确实是奇迹,他们奇迹般地跟着柳芽草根一道苏醒过来。父亲说,春天真好啊,春天里,他的一滴血可以捉来两瓶子蚂蚁,这些蚂蚁掺上柳芽够他们三个小心翼翼地吃两天。   我始终晕血,看见蚂蚁便止不住津液涌动。大约就是父亲讲这些时带给我无法泯灭的感受,父亲用自己的鲜血做引子,竟然一并养活了自己和两个孩子。8个月后。大伯、大娘终于返家,他们的苦也吃了不少。推开院门,突然听见破烂堂屋里发出嘻嘻哈哈的嬉闹声,大娘竟然一下子跪在地上……她以为这是错觉,或者里面嬉闹着的,是等待向他们讨债的鬼。
  之后不久,大伯将父亲带到火车站,为他买了一张开往东北的火车。父亲背着一床破烂被子一直不敢抬头,他怕大伯看见自己在发抖。大伯告诉父亲,北大荒遍地煤炭和粮食,那里没有饥饿。
  流浪在东北原野的父亲再一次歪打正着,他获得着善意和悲悯,竟然“意外”又一次那么善意地出现在他面前:他意外遇见了前来拓荒的一支部队,意外地成为军人。“饿”是我对父亲一生中最最深刻的记忆,在他重复讲述的故事中一多半儿是关于饥饿的,他觉得他的肚子是一口洞,黑洞洞的深洞,水倒进去会渗透到泥里,食物倒进去变成井底的泥土,而洞始终这么深这么黑。
  我不知道什么是饥饿,从小我就厌食,除了饼干奶粉和大白兔奶糖,一切食物对我都没有吸引力,但是基地大院里的猎犬卡利知道饥饿的味道。卡利的肚子总是瘪着,吃多少东西还是瘪着。为了鼓起肚皮,它无休止地追逐着老鼠、松鼠、麻雀和野兔;更多的时候它满怀希望地舔我的手心,努力在我手心里舔出它想要的鸡蛋或者饺子,我也从不让它失望。卡利吞掉我的鸡蛋和饺子,也会一心和我“共享”他最珍贵的食物。于是,我的床頭常有它避开母亲送来的温热的死老鼠、死麻雀。有一次它拽着我的衣角把我拖到他的窝前,从里面竟然叼出一只僵硬的死狐狸,我惊天动地的嚎叫引来父亲母亲,狐狸自然被没收掉,狐狸皮变成了母亲一件大衣的漂亮领子。卡利得到的奖励是几根牛骨头和一颗鸡蛋——没有人敢吃狐狸肉,冰天雪地的北方流传着许多关于狐狸的故事,人们相信,吃狐狸肉会得到报应。
  卡利不计较丢失了一大块狐狸肉,一只鸡蛋令它幸福得兴奋,它驮着我奔跑在雪地上,尾巴摇出钟摆的幅度,四只蹄子将雪地奔腾出一道青烟。一枚鸡蛋让卡利死心塌地跟着我,弟弟很是妒忌,可是卡利毫不客气地吃掉他的鸡蛋后照旧跑回我身边,弟弟用鞭子打也没有用。饥饿时的食物未必一定以放弃忠诚为代价,猎犬卡利做到了既食用嗟来之食,又追随主人。父亲从小就让卡利陪着我,他说,卡利可以部分代替他,动物和人相比最大的优点就是食物简单,忠诚可靠。
  转业后的父亲已经看不出饥饿在他身上的痕迹,他高大魁梧,乐观开朗,开着坦克一样轰轰作响的机车,他喜欢把刚学会坐的我抱在怀里和他一道开属于他的庞然大物;等我学会站立,便趴在他背上,搂住他的脖子和他一道把笨重的机车开出S形,从后车窗望去,一条不断延伸的巨蟒趴在路面追踪着我们。我痴爱父亲的机车,那时并不知道,骨子里的重量和速度承载着远走的梦想。
  北方雪野中跳跃着丰沛的野兔子,或者狼。我一直觉得,动物追踪猎物靠的不是饥饿的眼睛,而是对热量的渴望,寒冷中,凡是能够带来一点点热量的东西都是他们追捕的对象。即使父亲和我坐在厚厚的铁皮包裹的驾驶室中,狼也敢于拦截,甚至跳上滚动的钢轨一次次撞向玻璃,试图为同伴取回珍贵的热量。在狼的攻击中,父亲教会5岁的我如何举起猎枪。第一次开枪,我被子弹的速度和速度的后果震惊到瞠目结舌,那只狼瞪着红色的眼睛倒下去,凶狠的眼神被脑后流出的浓稠的液体染得渐渐平静。父亲看着我呕吐,把狼装进一只麻袋,平静地告诉我,这是我的第一床狼皮褥子。
  我用那支枪打过麻雀,也打过兔子,父亲常遗憾,一个女孩却生出男人的心;一个晕血的人,却抑制不住开枪的欲望,哪怕之后是歇斯底里的呕吐。我也替他遗憾,倘若我是男孩,他少些担忧,母亲会不会也因此不那么决绝地离开他。
  父亲识字不多。却能把自己的名字写得非常神气。我握得住笔时他耐心地教我写两个字,“太平”,他让我记住,这两个字就是我们的故乡。对我来说,故乡是个新鲜的词,值得炫耀,于是“太平”这两个字很快便被我写满墙壁,大门上,卡利窝前的木头,玻璃窗子,只要能落下粉笔的地方,到处都是“太平”。父亲时常背着“太平”两个字去上班,他的背那么宽那么大,中山装这么平整,我怎么会放过这么好的写字的地方。他背着“太平”,他的故乡,用他健硕的脊背,骄傲着,嗯,我们家思蒙会写字了呢。
  母亲很恼怒。她的恼怒像一把锋利的刀子,将这两个字砍得满屋碎片横飞,割得空气中的氧气一截一截落到地面。只要她一张嘴,氧气就将碎片烧起来,烧得人喘不过气。父亲为了喘气,一杯接一杯往肚子里灌“北大荒”,让这种劣质的高度酒在他肚子里补充他所需要的氧气。他需要更多的氧气,只好不断使用北大荒,最终他的身体失去了“太平”。医生说,“北大荒”制造的不光是氧气,还有许多气体,这些气体钻进父亲的肝并持久地定居,他们抢夺地盘的时候把父亲的肝细胞一个一个杀死,每一颗肝细胞死后都恋恋不舍,凝聚在一起变成一汪死海浸泡着他的心肺,直到心肺也开始变成死海的一部分。
  肺部的“死海”让父亲日渐枯萎,从内到外,从肌肉到骨骼,从皮肤到胡须。在他不甘心的枯萎中,我会用毛笔写“太平”了,横平竖直,老师说我写得很好,我带着两个最好的“太平”去给他。我躲避开医生福尔摩斯般锐利的眼睛,偷偷摘下隔离面具和手套去抚摸他枯萎得令人心颤的胡须,那天直到医生强制给我戴回面具,我竟然没有感觉到属于我的痒。我感到了一种绝望,绝望就是氧气消失在鼻孔前面,怎么呼吸都没有,鼻子里充满了二氧化碳,阻隔住氧气。在我绝望的抚摸中他突然睁开了眼睛,他笑了,一颗硕大的泪滴在医生没有来得及给我套回手套的手指上。他的泪一定吸收了太多的疼痛,它拥有了切实的疼痛并能传染疼痛,因此,此后我的大拇指一直酸痛。在那份酸痛中,我多么希望自己其实正站在他背后,看不见他流泪,而他亦看不见我的眼泪。
  他躺下后,我再没看见过他的背影,他坚硬健硕的背影。他把自己的背影交给一块1.2米的床板和一床棉花褥子,再后来交给一只几十厘米的小盒子,枣红色的。   父亲的背影,留给我最深刻的是背着“太平”的背影。他没有经历真正的战争,他貌似“太平”的人生中却从未真正“太平”。我也是他不太平的麻烦之一。那年我7岁,母亲每天让我跟她读俄语,我的舌头僵硬笨拙,无论如何学不会母亲那美妙的发音,母亲用筷子指着我的脑门无比愤怒:就算一头猪,也应该会念了!母亲对我的失望变成对父亲失望的一部分,父亲在母亲的筷子抽到我脑门儿前抢先抱起被训斥得呆傻的我说,我带你去捉麻雀。
  父亲为我在他那间小小的机修车间烤麻雀吃,父亲烤的麻雀比今天北京全聚德的烤鸭不知道好多少倍。母亲对麻雀厌恶至极。她说看到死麻雀就看到了我。数不清我吃下过多少麻雀,父亲用麻雀的羽毛做了一床厚厚的羽绒被。狼皮褥子和羽绒被是我最重要的财产,历经29次搬家,我舍弃了很多舍不得的物品,却始终带着它们行走。
  与母亲的坚定和决绝相比,父亲温和得有些怯懦,我横亘在他们中间,每每成为母亲发起战争的导火索。
  为了我能听懂母亲的字母,父亲去了一座深山,需要步行三天才能到达的大山,据说,那里有狐仙,可以求到包治百病的神药。父亲满怀期望地看着我吞下三枚黑色药丸,我告诉他,药丸很好吃,像山楂和苹果混合起来的味道——母亲不屑地训斥着他“愚蠢”,转身拂袖而去。对母亲而言她痛苦深重,一个俄语翻译,因为出身不好而下嫁给一个比她大12岁、扫盲班毕业的丈夫,生下一个痴傻的女儿,她所有的人生梦想被这两个不可救药的人弄得支离破碎。她无时无刻不想逃离这两个令她倍感煎熬的人,我在父亲怀里听见一声摔门的巨响,“砰!”将父亲两道红色的眼泪震了下来,这声儿“砰”是母亲留给这个家最后的声音。这声音从此住在我的耳膜,我的眼睛,我的皮肤,我一不小心碰到手脚,碰到耳朵,甚至掉一根眼睫毛都能再次碰响。
  母亲制造“砰”时并不知道,我眼睛玻璃体出现了问题,太阳、树、木栅栏、卡利和雪,她称之为白雪的雪以及大地和松花江、她的脸、她的皮肤、她身上的衣服在我眼里统统是红色,或浓或淡的红色,只有红色。确切地说,我眼里是各种各样相同而又无尽相同的红色影子。
  母亲不知道,不,她也许知道,只是不愿意知道,我行动缓慢是因为我不确认立着的是人,还是贴紧地面的是人;躺在地面的是篱笆还是竖起的是篱笆。在我大大的眼睛里,所有红色的影子都是相同的,在摔倒无数次后我开始迟疑,迟疑,我甚至分不清父亲和他的影子,我不知道哪一个影子才是能够背起我的脊背。父亲试图用麻雀延缓我眼睛红色的持续加重。那些麻雀是父亲重金买来的治疗眼睛的一个祖传秘方。
  母亲走后,父亲终于下定决心将我送进手术室,当医生打开缠绕在头上许久的一层层纱布,我眼前是一个白色的脊背,微微佝偻的丢失了很多肉和水分的脊背,脊背弯曲着,弯曲出一道惊心动魄的恐惧,父亲,我的连狼都不怕的父亲,他竟不敢回头看我的眼睛。
  我恢复了“太平”。我的眼睛开始接受白雪的白,黑夜的黑,大海的蓝,那是多么珍贵的色彩。浓密的红色依然悄悄出现,在移动的车上,透过车窗,阳光照射着我紧闭的眼睛,一朵朵红色的云缓慢游动,飘逸轻柔;阳光随着车速升腾,红色的云薄如气泡一层笼罩着一层;车子拐弯处,太阳立在前方,浓雾般的红色笼罩在我周身凝固住,令我几乎窒息,红雾中渐渐涌出父亲的背影,是阳光种植出的,父亲的背影。
  父亲去世多年后,我走回他待过的村庄,我将它暗暗地称为“太平”村。“太平”村的街道是窄窄的,村庄里的每一个男人都和父亲如此相似,皮肤、声音、头发,甚至走路的姿势。他们晒着太阳,倚着简陋的大门,我穿行在那些目光中,仿佛几百年來我一直走在这条胡同,他们亦一直坐在这里。在一座坍塌的房子前,有人告诉我,这家的主人叫“庆平、庆安”。那是父亲和他哥哥的名字,他们的父母多么希望出生在乱世“太平”村的两个儿子能够相亲相爱,一生“平安”。
  我没有见到大伯庆平,他随大儿子住进县城高档小区,他离休工资足够支撑一大家人的生活,很幸福。大儿子,就是那个五岁时被我父亲用白菜根喂养免于饿死的孩子。据说,庆平一家唯一的遗憾是,他的妻子在床上做了12年植物人,直到两年前去世。算起来,比他妻子小18岁的我的父亲先于她去世21年。
  工作后,我曾走过153个大大小小的城市,寻找另外一个“太平”,却迟疑着不肯走进这个“太平”。我希望见证一个跟父亲毫无关系的“太平”,告诉他,他的“太平”不是唯一。我至今不愿意承认,我在自欺欺人,这个“太平”只能是父亲的唯一,因为他的祖祖辈辈埋葬在这里,他的血液里塞满太平的泥土和空气,可他走时带走的太少,他储存的那些空气越来越少越来越稀薄,无论怎样节省,也只能供他呼吸到25年前。
  迎着春天的风,走在“太平”村土腥味的街上,脚下的野草都是父亲想抱进怀里的亲人,他多么想念,想念他养育过的侄儿侄女和他们的子女们,那是和他生命相依的血脉;他多么想念,想念牛棚和牛棚地下沙土里埋藏的一颗颗白菜根,那是他的一条条命;他多么想念,想念属于他出生的那间破旧的房子,那是他一生的温暖;他也会想念那个房梁吧,那是他的父亲在这个世界最后的支撑……
  我一步一步丈量“太平”村,东西1800步,南北1500步。我和父亲的故乡“太平”村总计3300步。迎着春天的风,我的鼻子眼睛灌满春天的柳絮,这些柳絮迷离着我近视多年的眼睛,可我分明看到,在这充满泥腥味道的狭窄街道上,在残破的旧宅里,在卷着灰尘的风中,在透过白杨树的阳光下,处处都是父亲孤寂的背影。
  就像,我在北京高铁站里滚梯上所见的那个背影,一样。
  责任编辑:杨希
  作者简介:
  马淑敏,曾用名马思蒙,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在《中国作家》《青年文学》《北京文学》等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有作品被《散文海外版》转载;编著文化丛书《东阿阿胶文化》。作品三次入选“山东齐鲁文学年展”并获奖。
其他文献
上  我出生在解放战争炮火连天的时候,父亲母亲是党的文化干部。因为战争动乱,他们本不想要我。母亲两次服药堕胎,也许我生命力顽强,怀孕才七个月便早产在河北西柏坡——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燕国之内。我没能在医院出生,“哇”的一声,我一睁眼,已是满天的星星,所以我父亲给我取名燕星。  我的父亲欧阳山,一个写作七十余年的老作家,“文革”前后被打倒了十五年之久的知识分子。他也是最后一个以中共中顾委委员,这个几
期刊
孤独的反叛,语言或历史在地下捣乱。  ——奥克塔维奥·帕斯《诗歌与世纪末》  开 端  “谁造谁的反?”“谁革谁的命?”这两句话冒出来的时候连我自己都吓了一跳。实际上这是一次不容回避的追问。为什么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汉语诗歌往往是在高分贝、不容置疑、真理在握式的造反与革命的斗争中进行的?纯诗与非纯诗、抒情与叙事(戏剧化)、口语与非口语、经验与超验、介入与疏离、个人与整体、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朦胧
期刊
肚子里的小鱼儿一拨,肚皮一阵微颤,我醒了。  河水似的灰光从天窗挤下来,太阳老人应该还在东山背面喝酥油茶,婆婆去佛龛前供灯的脚音像踮在草垫上,我又在早晨醒过来了!唵啊吽!【注1】托上辈子福报,才让我身边拱着热乎乎的儿子,顶头睡着小羊似的女儿。我还有个五岁儿子跟爷爷睡在大屋,还有个孩子睡在肚子里。感谢三宝!我有三个丈夫还有两个未成年的小叔子,听说山外不是这样的……孩子们有几个爸爸这件事——人家是怎么
期刊
那只相思鸟死得离奇。  多年前一个冬日清晨,父亲起床后像平日一样撤去笼布,将鸟笼提上阳台,挂好,端详片刻,返回屋内洗漱。仅仅十来分钟,父亲再返回阳台,推门的刹那,一抹鸟影从笼边倏忽飞走。父亲心里一咯噔,走近细看,相思鸟已耷拉脑袋死在笼中。与之相隔不远,一只稍大籠中的金丝雀,翅膀下的白羽毛也沾染了血迹。整幕惨剧,想必它亲见了,觳觫着身子木在那里。  这是父亲喂养的鸟中,离开的第四只。且以悲惨的死亡方
期刊
两年以后,黄小玲得到了打开房间门的钥匙。黄小玲的左手抓住那把沉闷的大铁锁,右手从衣服口袋里掏出一把铜质钥匙,她的手臂颤抖着,有几次,把钥匙插不进锁孔里去,大铁锁似乎在摇摆着。她扭过头去看,楼道里空无一人。她能听见,庞大的寂静就在她的周围,这寂静,是由她的耳膜中传来的细密密的脚步声组成的,是由迟钝的钥匙和大铁锁接触时发出的陈旧的声响组成的,是由她按捺不住的心跳声组成的。打开铁门之后,黄小玲掏出第二把
期刊
迎新论语——给母亲  灰雪簌簌着,发现光阴形同扯淡,单刀游刃,  或者,干脆用斧头往下劈,裂了东南西北中。  此刻,母亲犹在南山长眠,梦里只见过几次,  撕光最后日历,我不知道该是幸福还是悲哀?  究竟胶着是个状态,这根筋两端各持个因果。  心不明,眼不亮,执个大象的黑暗奔波流年。  光是有过的,柏拉图洞穴的软禁中难舍难识,  天下哪有日日新?忽忽地死去,忽忽地活来,  下水道每天泛滥生活的残渣跑
期刊
市井小巷是描述东荡子生存的时代和他的生活环境,包括他在乡村时期进入诗歌写作的地理环境,以及在1990年代之后的城市时期,指他觉悟或者说打开一个新的精神境界的生存空间和思想背景。在中国无论是1980年代,还是21世纪的今天,无论是大城市里耸立了多少高楼大厦,无论在思想选择和文化建构上,整个中国都像一个城乡结合部或者说处于城乡结合部的位置上。破旧立新的工程还在夜以继日地进行;现代都市与乡村生活的气息互
期刊
喜欢上广州,是一个渐行渐近的过程,没有一见钟情,没有电光石火,没有刹那间的芳华惊艳,而是在漫长而平凡的日子里,一点点地水乳交融,一点点地相濡以沫,一点点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应该说,爱上这座城,是从一个普普通通的菜市场开始的。  我是在广州生活了38年的新广州人。刚刚来到广州的时候,还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以至于后来,我常常会羡慕那些21世纪才来到广州工作的同事们,因为如今的广州,人人可以和你说
期刊
1  几十年来,我第一次睡了这么久。醒来,室内已大亮,意识却还停留在梦里,或许这就是我迟迟不醒的直接原因。更怪异的是,我已多年没做过梦,而刚刚过去的夜里我见到了许多人,他们在我年轻时与我关系甚为密切,或至少一度密切:母亲就不用說了,姜师傅、宏济、起、蓝希、芬达、许礼、门多萨、莱帕,以及许多我已不记得名字不记得五官面容的人。我已忘记自己俗家名字很多年了,可就在刚才的梦境里,我不止一次听见有人叫我的名
期刊
失 踪  总有一些东西  在体内走失  失踪的光阴  再也无法打捞  那团失踪的白云  被风卷走 不知流落  那一座山巅  失踪的爱情 不知  被谁捡拾 成了他们  稀世的珍宝  失踪的歌声 藏在  心灵深处 不知哪一天  蹦出胸膛 迸射  异样的光芒  失踪在泥土  或以草,花,乔木的形式  再度冒尖,美丽,秀茂  失踪在天庭  或变成一双眼睛  凝视人间冷暖阴晴  失踪的魂 一旦遇见火  便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