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国背景下的民俗文化翻译探究

来源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wfzh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我国民俗文化资料的外译显得越来越重要。首先分析了民俗文化翻译的难点,然后在目的论的启示下,得出民俗文化翻译的原则:文化名词要尽量使用异化的方法,保留中华民俗的特点。译文行文尽量考虑译入语读者的习惯,最后在该原则指导下列举出一些河北民俗文化材料翻译的实例。
  关键词:文化强国;民俗文化翻译;目的论;异化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19)03-124-04
   一、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翻译民俗文化的意义
  2017年,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民俗文化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是民间文化中具有集体性、传承性和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2]民俗文化翻译是跨文化交际。通过翻译民俗文化来实现中国文化走向国际是一条快捷有效的途径,是建立文化自信,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民俗文化翻译的难点
  民俗文化材料中最明显的特征是其文化要素的凸显,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这增加了翻译的困难。对于那些不太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读者来说,有些名词他们直观上无法理解,如“而立”“不惑”“三从四德”“甲骨卜辞”等,还有些名词,它们在中英文中的内涵意义不同,直译会造成误解。例如,在民俗文化当中,喜鹊是喜庆吉利的象征,“喜鹊叫”预示着“喜事到”。而在西方文化当中,人们认为它叫个不停,很吵闹,所以它在英文当中经常用以形容喋喋不休的人。民俗文化资料当中有大量这样的文化名词,对其意义的准确传达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严肃应对的问题之一。
   由于东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中英文的行文习惯也有很大的不同,这些在民俗资料中体现地非常明显。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和谐,对称,所以在写景状物时强调主观融入客观,喜欢托物寄情,抒发面对美景时所激发的丰富联想和感慨,用字喜双不喜单,讲究四六骈体,声律对仗,辞藻华丽,引用诗文、古语也很常见。而西方人强调分析型、理性思维,反映在语言表达上,英语重写实,重理性。用词强调简洁自然,最忌重复累赘。由于这些行文习惯的巨大差异,如果按中文原文全部直译过来,会给外国读者造成该材料繁冗拖沓,不知所云的印象。
  例1:轻快的龙舟如银河流星,瑰丽的彩船似海市蜃楼,两岸那金碧辉煌的彩楼连成一片水晶宫,是仙境?是梦境?仰视彩鸽各飞,低眸漂灯留霓,焰火怒放,火树银花,灯舞回旋,千姿百态,气垫船腾起一江春潮,射击手点破满天彩球,跳伞健儿绽空中花蕾,抢鸭勇士谱水上凯歌……啊,xx城是不夜城,龙舟会是群英会![3]
  这是某市国际龙舟会宣传册上的一段文字,中国的读者感觉该段用词优美丰富,描写生动,如身临其境一般。该段文字的译者把以上所有的词句都如实“对等”地翻译出来,一位美国新闻工作者看到译文后给出的评语是“full of hyperbole(充满了极度的夸张)”[3]。因此,笔者认为,根据不同的应用目的来确定翻译过程中语言的整合非常重要。尤其单纯的语言特征所形成的表达方式及策略在翻译过程中如何恰当合理地保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
   三、目的论与民俗文化的翻译
   1.目的论的启示
  20世纪70年代后期,德国的语言学家Hans Vermeer正式提出了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之后Justa Holz-Manttari 和 Christiane Nord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该理论。Skopos这个词来自古希腊语,本意是射击目标。目的论认为“目的原则”是任何翻译的最高标准,也就是说,翻译行为是由翻译目的决定的。Vermeer解释说每个翻译文本都是为了一个特定的目的而生成的并且应该服务于这个目的。[4]“目的论的现实意义在于它摆脱了当时盛行的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提出翻译过程并非单纯的语际转换行为,更是服从于翻译目的之实现这一创新理念。”[5]
   2.目的论指导下的民俗文化翻译
  用目的论来指导民俗文化的翻译,是因为它一种讲求交际的翻译理论,迎合了民俗文化翻译的实用性需求。我们在翻译民俗文化时目的是把我们的民俗文化介绍给国外人士,从而达到让他们了解、喜爱中国传统文化,进而对其产生兴趣并深入研究的目的。因此,在处理民俗资料中的文化负载词的时候,译文应尽最大可能忠实原文,也就是尽量应用异化的策略,这样才能把我们的文化最大可能地传播出去。这里最典型的例子是龙的翻译。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龙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符号。龙在中国象征吉祥高贵,但是dragon这个词在西方文化中是一种喷火的恶魔形象。我们的译者在翻译的过程当中做了大量的异化处理,把龙译作dragon的同时也做了很多的解释。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理解了dragon这个词在中国所代表的意义。如果我们一直考虑归化的方法,考虑西方文化的习惯而把龙翻译成unicorn(独角兽)或者其他的西方神兽,那么我们的龙文化永远都无法走出去,无法被西方人正确理解。然而,我们在处理行文习惯不同这一问题的时候就要考虑译入语国家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换句话说,民俗文化作为“俗文化”的代表,主要来自民间,与作为雅文化代表的诗文等形式本身就有相当的差异。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一味地像翻译诗文那样去追求语言特点方面的忠实度,是与翻译民俗文化的目的背道而驰的。如果采用異化的方法,像例1的译文那样完全地直译出来,译入语读者就会没有耐心和兴趣读完,这样翻译的意义就会丧失很多。这里举一个归化法翻译的例子。
   例2:中国古代本无酒。《乡饮酒》中谓:“太古本无酒,以水行礼。故后世因谓水为玄酒。”《礼运》陈藏器注曰:“太古无酒,用水行礼。后王重古,故尊之,名为玄酒。”玄酒即水,或称“明水”,是上古时代祭祀天地鬼神时所用的一种礼食。    There was no wine in ancient China. According to the two books Xiangyinjiu and Liyun, the water ancient Chinese offered to god was called by later generation Xuanjiu or Mingshui.[6]
  这段中文来自我国酒文化发展的介绍。其中心意思是:中国上古时代本来没有酒,祭祀时候是用水来做礼食的。两处引用的古文都是为了证明这一点的。翻译这段文字的目的也是让译语读者知道这段文字的重点,两段引文的内容不应该是读者的关注点,如果全部直译出来会造成译文累赘冗雜的结果。译者对原文进行了删减和句子重构,没有翻译引文的内容,只音译了两本书的书名,言简意赅,达到了翻译的目的。
   四、河北民俗文化资料翻译案例分析
   河北是中国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来有“燕赵大地”之称。省内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形式和内容独具一格。“当前河北省已经有41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被公布,而其中的132项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7]。其中大家耳熟能详的有河北梆子、吴桥杂技、武强木板年画、乐亭皮影戏、蔚县剪纸、沧县狮子舞、磁州窑烧制技艺、耿村民间故事等。河北的民俗文化是很有特色和代表性的中国民俗文化,下面将以一些河北民俗文化资料的翻译为例来分析具体的翻译方法。
  1.文化名词的翻译
   为了让我们的民俗文化最大程度地传播出去,文化名词的翻译应尽量使用异化的原则。可以使用的相应的方法有直译,音译,加注等,这些方法可以按照情况组合使用或单独使用。比如,后山文化起源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后山,这里是5000年前黄帝部族由西北高原东迁后聚居、生活、祭祀之地。在这里形成了最初的后山庙会,其内容是帝王诸侯举行祭天、封禅、祭祖等活动。现在每年农历3月15日前后,国内外数以万计的香客、游客到后山拜神、祈福、还愿,形成了一道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景观。那么“后山文化”就可以音译加注为“Houshan culture in Yi County of Hebei Province( the famous emperor Huangdi once lived in Houshan 5000 years ago)”。在篇幅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使注释的内容更丰富,这样读者会了解得更清楚。再如:武安傩戏,可译作Nuo performance(a kind of performance supposed to be able to drive away pestilence) of Wuan,此例中首先把“傩”用音译处理,让外国读者知道了其大概的发音,把“戏”用直译处理,让读者知道这是一种表演形式,括号中又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让读者全面理解其深层含义,这一翻译既保留了中国的文化特色,又向读者解释得很清楚,很好地完成了传播文化,吸引读者的作用。
   很多时候由于文化差异巨大和篇幅的限制,只用文字翻译会显得苍白,这个时候就需要图像加以辅助。例如,在河北蔚县剪纸的介绍中,经常会见到“天皮亮”这个词。“天皮亮”是在云母薄片上手工绘制图案,粘贴在窗户上作为一种装饰,是我国最早的窗花形式。中国日报新闻中对蔚县的介绍中将“天皮亮”译为“The earliest window flowers were tianpiliang-cuttings and paintings on micasheets”[8]。这样的翻译应该说比较完美,但是英语读者大都没有见过窗花,对云母这种矿物质也不熟悉,这样的文字对他们来说还是太抽象,如果在这里可以辅以天皮亮的图片示意,读者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2.对行文习惯不同的处理
   我们在处理行文习惯不同这一问题的时候就要考虑译入语国家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不能全盘直译,否则会影响宣传的效果。
  例3:其剪纸剪艺纯熟大气,文化底蕴深厚,生活气息浓郁,结构庄重秀美,许多作品都浸透着对生活的热爱与真情,画面夸张、生动、幽 默、传情、人性化的造型,让人观后久久不能忘怀。
   His paper-cut works are not only skillful and rich in culture life but also well-constructed with solemnity and beauty. Many of them are full of passion and true feelings of life. The viewers might be enchanted by their exaggerated but vivid pictures, humor and tender expressions of figures.[9]
   这个例子是一位作者翻译《蔚县剪纸大师任玉德作品解析》中的一段话。中文源语中很多描写是中文作者对于该大师剪纸作品的感受。这样的描写不符合英文读者阅读习惯,英语重写实,尤其是介绍类的文章,很少用过浓的笔墨描绘个人的感受。这种作品赏析里面肯定有大量的作品图片,读者看后会有自己的分析和评判。而翻译者把中文所有的内容都翻译出来了,笔者觉得欠妥,中文源语中“画面夸张、生动、幽默、传情、人性化的造型,让人观后久久不能忘怀”这句可以删去不译,这样不仅不会影响翻译的效果,而且会提高译文的可读性。
  例4:河北梆子的基本唱腔分慢板、二六、流水、尖板等,剧目众多,音乐丰富,唱腔高亢悲壮、婉转动听,善于表现激愤悲壮的情绪。[6]
   该例子取自《中国传统文化通览》中河北梆子的介绍。其中“慢板”、“二六”等指的是戏曲的板式,也就是节奏类型。因为该书的目的是介绍传统文化,目标读者不是戏剧专业人士,把它翻译成英文的目的也不应该是让外国读者详细认知河北梆子的节奏类型,所以这些专业名词可以略去不译。该书是英汉对照版,英文对照部分把这整句话都略去未译,只是把河北梆子的发展历史做了翻译。笔者认为欠妥,这句话中表现河北梆子特点的词句“剧目众多”、“高亢悲壮”、“善于表现激愤悲壮的情绪”应该翻译出来,才能达到清楚全面介绍的目的。此段话,笔者翻译为:Hebei Bangzi(Wooden Clapper Opera) has rich repertoires. Its high-pitched and solemn singing excels at expressing indignation or moving and tragic scenes.
   五、结语
   民俗文化是中国特色文化的精华。民俗文化的翻译是实现中国文化走向国际的一条快捷有效的途径, 是建立我们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翻译时要灵活使用各种翻译手段,既要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华民俗文化的特色,又要考虑译入语的语言特征和读者的阅读习惯,这样我们的民俗文化才能传播地更深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3]段连城.呼吁:请译界同仁都来关心对外宣传[J].中国翻译,1990,(5):2-10.
  [4]ChristianeNord.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彭永生.旅游文本英译策略 :目的论维度[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333-334,378.
  [6]杨敏,王克奇,王恒展.中国传统文化通览(英汉版)[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
  [7]范力勇.河北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大舞台, 2013(4):248-249.
  [8]田新科.民俗文化翻译探析——以河北蔚县剪纸为例[J].品牌,2015(4):82-84.
  [9]周莹,张晓鹏.民俗类文本的语言特色及其译介分析[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5-79.
其他文献
摘 要:教育股份制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尝试,其既有企业股份制的基本特点,又有特殊性。九州学院在推进教育股份制改革进程中始终坚持公益性办学,教育股份制改革解决了资金来源,凝聚了教育教学专门人才,推动了办学机制和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了公益性对资本逐利性的超越。  关键词:民办学校;教育股份制;公益性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18)05-
期刊
摘 要:民族团结教育是大学生增强民族团结意识的基础,是正确认识民族问题的依据,在高校和谐民族关系构建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新形势下增强民族团结的广度和深度,创新民族团结教育模式,对于提高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办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18)05-035-03  一、突出“四大基础教育”,把
期刊
摘 要:通过对惠州市中小企业的实证调研可知,惠州市中小型企业在人才队伍建设、科技人才激励和保障、管理和评价等方面存在问题,应加强科技经费、引进人才、学历层次、职称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工资福利、激励机制及人才评价体系建设。  关键词:科技人才;人才瓶颈;实证调查;建议  中图分类号:F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19)02-014-05  一、“科技人才”内涵  “
期刊
摘 要:技术教育在注重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忽视了对人的德性的培养和情感的熏陶,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科学与人文的有机统一。怀特海在教育领域中创造性地阐发了科学教育的思想,对现代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教育模式的转化只是作为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服务的。怀特海对技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的体察和审思,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怀特海;技术教育;
期刊
摘 要: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办学历史背景和人才培养理念。以移通学院为例,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校园文化与地方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学校发展等角度论述校园文化与地方传统文化融合的意义,探究校园文化与地方传统文化的融合策略,以成就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色。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地方传统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高校工会职能的内在属性要求其积极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顺应国家推进"三全育人"体系的建设要求。以CNKI数据库刊载的相关文献作为数据来源,运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及其统计分析功能,采用定性与定量互补的方法,根据高校工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知识图谱,对文献时间分布、高影响力作者、机构及期刊、研究热点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探索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工会与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期刊
摘 要:基于对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导师制实行情况的调查,探究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生导师制下教育管理模式。从导师制的内涵、导师制的具体实施、适时反馈、激励制度等方面提出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英语专业学生;导师制;教育管理;认知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19)03-109-05  导师制由来已久。14世纪创办牛津大学的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
期刊
摘 要: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未来教学的"新常态",以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实用英语实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实践为例,阐述实用英语课程教学生境、教学体系和教学目的,形成符合高职高专实际教学情况的创新型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教学生境;教学体系;教学目的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19)03-090-04  2015年,六安职业技术学院(以
期刊
摘 要: 21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对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校教育的教学方式和理念在不断的发展,在构建多方一体化共享平台基础上深入分析和思考,提出平台构建的原则性要点,从而保证平台有序的运行和保障性措施。  关键词:教育;共建;共享平台;共享经济;快递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19)03-120-04 
期刊
摘 要: 随着4G网络的普及、无线网络的大范围覆盖以及各类手机APP的层出不穷,世界进入“移动互联”时代,科技的发展使得社会沟通更为紧密。此种背景唤醒了一种经济模式——共享经济。其商业模式可以“共享”,但一旦涉及专利却只能“独占”,在共享单车领域表现尤甚。分析摩拜单车在被诉直至结讼的整个过程中,就维权、确权、授权三阶段所采取的应对措施,给其他共享经济领域的企业以启示。  关键词:共享经济;共享企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