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看来,一堂好的语文课跟一篇好的文章有非常相似的一面。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万事万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这种联系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根据这一观点,我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和一篇好文章之间,当然具有某种相似性。简单地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就如同一篇好文章。什么样的文章可以看作是一篇好文章?根据史上“桐城派”的说法,就是八个字:“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好的语文课除要做到“教之有物,教之有序”之外。我还要加一句,即要做到“教之有趣”。
一,好的语文课要教之有物
语文课的“教之有物”,是指语文教学要有根据。要有实际内容。
语文教学要有根据。即语文教学要把某种事物作为教学行动的基础或前提。一般说来,语文教学有两大根据,一是国家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一是学生实际。无论是语文教学宏观目标的设定,还是一堂课微观目标的安排,首先必须以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这是使语文教学“教之有物”的基本保障。其次,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还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的语文教学。才是“教之有物”的教学。而那种违背《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或规定,超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最近发展区”的教学,表面看起来“教之有物”,实际上是“教之无物”。
语文教学要有实际内容。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看一堂语文课是不是有实际内容,首先就要看是不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的制约下,将工具性目标和人文性目标从理论上的统一变成实际上的统一。其次,还要看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否明确。像一篇好文章要中心明确一样,一堂好的语文课中心任务也要明确,并用这个中心任务来统帅引导整个教学过程。为确保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按时完成,应做到少铺摊子,不绕圈子,与中心任务联系不紧的内容不用,远离中心任务的话不说。第三,还要看教学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假如一堂课的教学没有重点,难点也没有突破,那无论信息量有多大,或者拓展有多开。我们都可以认为这堂课没有内容。第四,还要看教学内容是否有价值。价值问题,深言之是好坏、美丑等的标准问题,比较复杂,但是,也可以由广义的功利主义来证明。就是说,看一堂语文课内容是否有价值,可以从这些内容是否以不同的方式或多或少地对社会和学生有利去判断。如果一堂语文课表面看内容的确不少,但是全部或部分内容对社会和学生发展不利,那么,这堂课就不仅不是“教之有物”的好课,甚至可以说是一堂坏课。第五,语文教学要有情。是否能做到以情感人,是语文教学是否有内容的一个标志。
语文教学能否做到“教之有物”,主要取决于语文教师的综合修养。
首先,语文教师的书读多了,教学才能做到“教之有物”。其他学科的教师需要多读书,但是语文教师特别需要多读书。其次,语文教师的路走多了,教学才能做到“教之有物”。闭目塞听、坐井观天的老师,难以教好语文,难以使语文课“教之有物”。“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现代优秀语文教师的必然要求。再次,语文教师的大脑用多了,教学才能做到“教之有物”。不是说你一堂课信息量大就是“教之有物”。还要看这些信息是不是“有效信息”。换言之,是“教之有物”还是“教之无物”,取决于教师引导学生从这些信息中看见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创造了什么。而这一切,首先取决于语文教师是否是用大脑教书。就当前的情况看来。只用嘴巴教书,而不用或很少用大脑进行教学的语文教师是不少的。
二,好的语文课要教之有序
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做到“教之有序”。那么,如何做到“教之有序”呢?
我们知道。文章要做到言之有序,首先要求一段话要围绕一个中心,按照各个句子之间的关系合理组织句子的顺序,同时注意语气的贯通和语句的过渡,达到语言流畅,否则就会语无伦次;其次还要注意分段、分层次,避免颠三倒四,重复啰嗦;再次就是要注意段与段或层与层之间适当加入过渡句,使文章结构条理清晰而严谨。文章的有序之道对“教之有序”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语文课要做到“教之有序”,首先要注意教学过程结构安排要合理。所谓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实现教学任务中的活动状态及时间流程。它由相互依存的教和学两方面构成。语文课堂教学要做到“教之有序”,就必须注意要围绕一堂课教学的中心任务或目标,把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或相关材料组织起来,形成教学表达的层次,从而做到教学思维有脉有路。
语文课要做到“教之有序”,组成整个教学过程的每个教学小层次的中心(即教学任务)要明确,并且每个教学层次或环节的运动要科学地有节奏地趋向自己的教学目标或任务。正如一篇文章有它的中心或主题,每个段落又有每个段落的小中心或小主题,文章的中心或主题是由这些为全文中心或主题服务的不同层次段落组成的一样,若干个中心明确而突出的教学层次段落组成一堂语文课的教学“大文章”。教师备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将这堂课的总任务科学地分解到每个教学环节或层次段落。因此,“教之有序”既要求每一个教学层次段落明确自己的任务目标,同时也要求每一个教学层次段落尽量按时完成各自的教学任务。这是一个有层次地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这里的“有层次”,既是要求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宏观层次要清楚,又要求每一个微观教学过程即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的内部层次要清楚,同时也要求完成这些教学任务的过程是一个均匀的有规律的过程。但是,经验告诉我们,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宏观教学层次就是混乱的。而有的教师的课堂教学,从宏观看教学层次是清楚的,但是,微观他的每一个教学层次,就会发现里面屡屡存在混乱的现象,混乱的主要表现是这些微观的教学层次内的中心不明确,不突出,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不利于这个教学层次的中心任务完成的情形,或者教学过程内部节奏把握得不好,出现不该快时快。不该慢时慢的现象。而这些微观的教学段落内,其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教学表达的层次性和节奏性,对“教之有序”的影响最大。
要做到“教之有序”。还要注意过渡。好的文章,在段落之间,常常有一些过渡句,这样的过渡句,如链条上关键的环节,起着很重要的关联作用。一堂好的语文课也是如此。在一个教学层次正常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之后,教师应该有简短的小结,明确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或层次。
语文课堂教学既有宏观次序(就一堂课而言),又有微观次序(就每个教学环节内部而言)。既有外在次序(或形式顺序)。又有内在次序(或内容顺序)。语文课堂教学要做到 “教之有序”,就是要做到宏观次序和微观次序统一,外在次序和内在次序统一。
三,好的语文课要教之有趣
语文课要做到“教之有趣”,实际上就是要求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的问题。
什么是语文味呢?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深圳市中学语文教研员程少堂先生,在语文出版社出版、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先生领衔主编的“名师讲语文”丛书之一《程少堂讲语文》一书中。给语文味下了一个比较成熟的定义:“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程少堂老师在多种场合还说过:如果通俗一点简单一点说,“所谓语文味,就是把语文课教得有趣儿些有味儿些好玩儿些。”程少堂先生对如何把语文课教得有趣儿些有味儿些好玩儿些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参考他的研究,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我提出以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首先,语文课要“教之有趣”,语文教师就要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教师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除了与感情充沛有关之外,主要表现在语言有个性有创造性上。像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许多优秀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就非常有个性,非常有创造性,他们的语文课堂就能做到趣味盎然。仔细研究这些一流教师的课堂实录,能有效地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语文教师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即使是少教一点内容,也要想办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能力的基础。而在语文教学中,有经验的教师都会同意这样的观点,即兴趣就是能力本身——我们很难见到一位对语文很有兴趣却语文素质不好或长期不好的学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让学生深度参与教学过程是一个值得强调的办法。
语文教师要培养自己的幽默感。程少堂老师特别强调课堂教学中的幽默,他甚至把“先让学生发笑,后让学生思考”当成追求的一个目标。如何使自己的教学具有幽默感呢?程少堂老师独创的经验是:“备课要备幽默。”以我个人的实践体会看,备课时“备幽默”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效果明显。
语文课要让学生领略到语言文字的美感和妙处。如果不能说所有让学生感觉得有趣的语文课,都是让学生领略到语言文字的美感和妙处的课,那么完全可以说,凡是让学生领略到语言文字的美感和妙处的课,都能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文本上、语言上下功夫,是让语文课有趣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要注意调控好教学节奏。教学节奏既和“教之有序”有关,也和“教之有趣”有关。经验告诉我们,凡是枯燥乏味的课,都是教学节奏处理不好,尤其是教学节奏过于缓慢的课。因此,在符合学生实际的前提下,适当加快一点教学节奏,是“教之有趣”的有效手段。
一,好的语文课要教之有物
语文课的“教之有物”,是指语文教学要有根据。要有实际内容。
语文教学要有根据。即语文教学要把某种事物作为教学行动的基础或前提。一般说来,语文教学有两大根据,一是国家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一是学生实际。无论是语文教学宏观目标的设定,还是一堂课微观目标的安排,首先必须以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这是使语文教学“教之有物”的基本保障。其次,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还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的语文教学。才是“教之有物”的教学。而那种违背《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或规定,超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最近发展区”的教学,表面看起来“教之有物”,实际上是“教之无物”。
语文教学要有实际内容。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看一堂语文课是不是有实际内容,首先就要看是不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的制约下,将工具性目标和人文性目标从理论上的统一变成实际上的统一。其次,还要看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否明确。像一篇好文章要中心明确一样,一堂好的语文课中心任务也要明确,并用这个中心任务来统帅引导整个教学过程。为确保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按时完成,应做到少铺摊子,不绕圈子,与中心任务联系不紧的内容不用,远离中心任务的话不说。第三,还要看教学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假如一堂课的教学没有重点,难点也没有突破,那无论信息量有多大,或者拓展有多开。我们都可以认为这堂课没有内容。第四,还要看教学内容是否有价值。价值问题,深言之是好坏、美丑等的标准问题,比较复杂,但是,也可以由广义的功利主义来证明。就是说,看一堂语文课内容是否有价值,可以从这些内容是否以不同的方式或多或少地对社会和学生有利去判断。如果一堂语文课表面看内容的确不少,但是全部或部分内容对社会和学生发展不利,那么,这堂课就不仅不是“教之有物”的好课,甚至可以说是一堂坏课。第五,语文教学要有情。是否能做到以情感人,是语文教学是否有内容的一个标志。
语文教学能否做到“教之有物”,主要取决于语文教师的综合修养。
首先,语文教师的书读多了,教学才能做到“教之有物”。其他学科的教师需要多读书,但是语文教师特别需要多读书。其次,语文教师的路走多了,教学才能做到“教之有物”。闭目塞听、坐井观天的老师,难以教好语文,难以使语文课“教之有物”。“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现代优秀语文教师的必然要求。再次,语文教师的大脑用多了,教学才能做到“教之有物”。不是说你一堂课信息量大就是“教之有物”。还要看这些信息是不是“有效信息”。换言之,是“教之有物”还是“教之无物”,取决于教师引导学生从这些信息中看见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创造了什么。而这一切,首先取决于语文教师是否是用大脑教书。就当前的情况看来。只用嘴巴教书,而不用或很少用大脑进行教学的语文教师是不少的。
二,好的语文课要教之有序
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做到“教之有序”。那么,如何做到“教之有序”呢?
我们知道。文章要做到言之有序,首先要求一段话要围绕一个中心,按照各个句子之间的关系合理组织句子的顺序,同时注意语气的贯通和语句的过渡,达到语言流畅,否则就会语无伦次;其次还要注意分段、分层次,避免颠三倒四,重复啰嗦;再次就是要注意段与段或层与层之间适当加入过渡句,使文章结构条理清晰而严谨。文章的有序之道对“教之有序”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语文课要做到“教之有序”,首先要注意教学过程结构安排要合理。所谓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实现教学任务中的活动状态及时间流程。它由相互依存的教和学两方面构成。语文课堂教学要做到“教之有序”,就必须注意要围绕一堂课教学的中心任务或目标,把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或相关材料组织起来,形成教学表达的层次,从而做到教学思维有脉有路。
语文课要做到“教之有序”,组成整个教学过程的每个教学小层次的中心(即教学任务)要明确,并且每个教学层次或环节的运动要科学地有节奏地趋向自己的教学目标或任务。正如一篇文章有它的中心或主题,每个段落又有每个段落的小中心或小主题,文章的中心或主题是由这些为全文中心或主题服务的不同层次段落组成的一样,若干个中心明确而突出的教学层次段落组成一堂语文课的教学“大文章”。教师备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将这堂课的总任务科学地分解到每个教学环节或层次段落。因此,“教之有序”既要求每一个教学层次段落明确自己的任务目标,同时也要求每一个教学层次段落尽量按时完成各自的教学任务。这是一个有层次地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这里的“有层次”,既是要求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宏观层次要清楚,又要求每一个微观教学过程即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的内部层次要清楚,同时也要求完成这些教学任务的过程是一个均匀的有规律的过程。但是,经验告诉我们,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宏观教学层次就是混乱的。而有的教师的课堂教学,从宏观看教学层次是清楚的,但是,微观他的每一个教学层次,就会发现里面屡屡存在混乱的现象,混乱的主要表现是这些微观的教学层次内的中心不明确,不突出,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不利于这个教学层次的中心任务完成的情形,或者教学过程内部节奏把握得不好,出现不该快时快。不该慢时慢的现象。而这些微观的教学段落内,其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教学表达的层次性和节奏性,对“教之有序”的影响最大。
要做到“教之有序”。还要注意过渡。好的文章,在段落之间,常常有一些过渡句,这样的过渡句,如链条上关键的环节,起着很重要的关联作用。一堂好的语文课也是如此。在一个教学层次正常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之后,教师应该有简短的小结,明确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或层次。
语文课堂教学既有宏观次序(就一堂课而言),又有微观次序(就每个教学环节内部而言)。既有外在次序(或形式顺序)。又有内在次序(或内容顺序)。语文课堂教学要做到 “教之有序”,就是要做到宏观次序和微观次序统一,外在次序和内在次序统一。
三,好的语文课要教之有趣
语文课要做到“教之有趣”,实际上就是要求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的问题。
什么是语文味呢?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深圳市中学语文教研员程少堂先生,在语文出版社出版、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先生领衔主编的“名师讲语文”丛书之一《程少堂讲语文》一书中。给语文味下了一个比较成熟的定义:“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程少堂老师在多种场合还说过:如果通俗一点简单一点说,“所谓语文味,就是把语文课教得有趣儿些有味儿些好玩儿些。”程少堂先生对如何把语文课教得有趣儿些有味儿些好玩儿些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参考他的研究,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我提出以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首先,语文课要“教之有趣”,语文教师就要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教师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除了与感情充沛有关之外,主要表现在语言有个性有创造性上。像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许多优秀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就非常有个性,非常有创造性,他们的语文课堂就能做到趣味盎然。仔细研究这些一流教师的课堂实录,能有效地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语文教师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即使是少教一点内容,也要想办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能力的基础。而在语文教学中,有经验的教师都会同意这样的观点,即兴趣就是能力本身——我们很难见到一位对语文很有兴趣却语文素质不好或长期不好的学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让学生深度参与教学过程是一个值得强调的办法。
语文教师要培养自己的幽默感。程少堂老师特别强调课堂教学中的幽默,他甚至把“先让学生发笑,后让学生思考”当成追求的一个目标。如何使自己的教学具有幽默感呢?程少堂老师独创的经验是:“备课要备幽默。”以我个人的实践体会看,备课时“备幽默”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效果明显。
语文课要让学生领略到语言文字的美感和妙处。如果不能说所有让学生感觉得有趣的语文课,都是让学生领略到语言文字的美感和妙处的课,那么完全可以说,凡是让学生领略到语言文字的美感和妙处的课,都能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文本上、语言上下功夫,是让语文课有趣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要注意调控好教学节奏。教学节奏既和“教之有序”有关,也和“教之有趣”有关。经验告诉我们,凡是枯燥乏味的课,都是教学节奏处理不好,尤其是教学节奏过于缓慢的课。因此,在符合学生实际的前提下,适当加快一点教学节奏,是“教之有趣”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