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认识活动,也是情感活动。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知识的训练,而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致使课堂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少生气和乐趣,缺少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缺少对文字所描写生活的兴奋和激动。显然,情感是思维的催化剂,对学生学习语文具有准备、调节、强化、感染和创新等等功效。
【关键词】 语文教学;教师情感;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3-0152-02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认识活动,也是情感活动。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恰恰因为过分强调知识的训练,而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致使课堂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少生气和乐趣,缺少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缺少对文字所描写生活的兴奋和激动,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做知识的保持,再现等枯燥乏味的劳动,缺少真正的感情投入。于是我們由衷的感叹现在的学生太笨了,许多知识讲了好几遍就是不能掌握,许多显而易见的道理就是不能理解,许多感人至深的事物,就是不能接受……事实是,许多学生往往是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该教师所教的学科。显然,情感是思维的催化剂,对学生学习语文具有准备、调节、强化、感染和创新等等功效。具体来说,语文教学中教师情感的价值在于:
1 教师的情感开启学生探索的方向
教师的情感投入说得通俗些,就是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投资,从而换取学生的信任及进行学习活动的积极性。综观初中语文教材,选入其中的作品,大都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或讴歌真善美,或鞭挞假恶丑,情感色彩极其鲜明强烈。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关心人民疾苦、宁苦身以利人的救人济世的热情,无不体现着令我们钦佩的人民性和爱国性;鲁迅先生的《故乡》、《雪》等诸多作品,在对社会冷峻的剖析中所袒露出来的对国民不幸的同情,对民众麻木的痛心,更见先生对民族前途的深切的忧虑,对真理和美好未来的积极探索。这一切都象那振聋发聩的呐喊,真切得让我们倍感责任万千。然而,要使学生从中接受到这样至深至真的情感教育,首先取决于我们教师本身。也就是说,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先爱语文,被文字和文字渗透的情感所感动,被作者和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爱憎所震撼,从而真正走进作品,走进作者,成为情感传播的源头。惟有这样,我们的教学过程才会更有色彩,有动力,有灵魂。
2 教师的情感调控学生的探索
一个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学识,良好的品德,更主要的是教师真切的“情感投入”,这因为有了这块坚实的基石,学生会出于最朴素的心理接纳老师,接纳老师所教的学科。从而我们能把握住学生的情感,引导他们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灵、完美的个性。
教师的情感投入是 “纽带”——构建着学生探索的桥梁。
初中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过渡的时期,他们的认识过程还不能脱离情感。他们的心理特点是: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认识结构,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其思维水平基本上还停留在感情阶段。而且情感丰富并且容易外露,有时情感偏激、振奋而洋洋自得;有时情绪消极而且沮丧怄气。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用直观形象的、充满情趣的语言动作,巧妙地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之稳定在最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状态上。这样,就能创设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和学生“乐学”的情境。使他们在课文那种节奏明快、舒缓、急骤、轻柔相间的旋律所创造的情境气氛中情不自禁地和它一同升降沉浮,而进入一种新的境界和天地。正是在这种情境之中,学生才会获得深切的情感体验,并且通过种情景的长期感化和熏陶,逐步形成稳定的情感特征。
语文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情感正是联系教学双边活动的纽带。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我们:“请记住: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学习的。这种愿望像一颗耀眼的大星星,照亮着儿童所关切和操心的情感世界。他们无比信任的心情把这颗大星星交给我们——做教师的人。这颗大星星很容易被尖刻的、粗暴的、冷淡的、不信任的态度所熄灭。要是我们做教师的人,在心里面像儿童对待我们那样,把无限的信任同样也给予他们就好了!那将是一种富有人情的相互尊重的美妙的和谐。”由此可见,师生相互信任,感情融洽,便创造了一个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 “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人头脑装到另一个人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当教师主动接近学生,感情就不会仅仅朝着一个方向流动,她经过学生们那颗敏感的、渴望的心就会激起“回流”,当学生受到感动、感化,定会缩小师生感情上的距离,产生了对教师的亲近感,师生之间无形架起了一座互相沟通,彼此信任的桥梁,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在教学上产生一种默契,才能引导教师和学生共同走向教学的成功。
3 教师的情感影响着学生的激情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投入是起主导作用的。只有老师具有满腔热忱,才会千方百计地激活学生的情感。只有当教师情、学生情达到和谐共振时,最佳教育效果才会产生。事实上,学生的情感是易于被激起的,教师就是情感的直接驱动者,但驱动情感要靠信息的传递。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注意情感的熏陶,这也是由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随意性所决定的。文章如酒,酒能深入人心的肌体和血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润学生心田的正是文中的真、善、美,文中奔涌着作者那浓浓的情。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语文课堂教学就要求通过对语言文字和语言情境的理性认识,借助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得到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教学中的一切探索活动都以富有情感的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及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都有赖于教师的情感投入这个动力因素。
教师对语文的情感会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地影响学生的情感。但必须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情感投入”必须是适当的,虽然教师的情感投入很有效且很重要,但教师若过分地投入自己的情感,与学生打成一片,会引起“角色混淆”,所谓“亲密有间”应该是最好的境界。
当语文老师投入了如涓涓细流般情感的真挚性,当学生感染了对语文学科情感的浓郁性,当语文课堂教学充满了围炉夜话般的宽容性的时候,我们的语文教学势必是一个崭新的局面。
【关键词】 语文教学;教师情感;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3-0152-02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认识活动,也是情感活动。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恰恰因为过分强调知识的训练,而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致使课堂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少生气和乐趣,缺少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缺少对文字所描写生活的兴奋和激动,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做知识的保持,再现等枯燥乏味的劳动,缺少真正的感情投入。于是我們由衷的感叹现在的学生太笨了,许多知识讲了好几遍就是不能掌握,许多显而易见的道理就是不能理解,许多感人至深的事物,就是不能接受……事实是,许多学生往往是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该教师所教的学科。显然,情感是思维的催化剂,对学生学习语文具有准备、调节、强化、感染和创新等等功效。具体来说,语文教学中教师情感的价值在于:
1 教师的情感开启学生探索的方向
教师的情感投入说得通俗些,就是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投资,从而换取学生的信任及进行学习活动的积极性。综观初中语文教材,选入其中的作品,大都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或讴歌真善美,或鞭挞假恶丑,情感色彩极其鲜明强烈。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关心人民疾苦、宁苦身以利人的救人济世的热情,无不体现着令我们钦佩的人民性和爱国性;鲁迅先生的《故乡》、《雪》等诸多作品,在对社会冷峻的剖析中所袒露出来的对国民不幸的同情,对民众麻木的痛心,更见先生对民族前途的深切的忧虑,对真理和美好未来的积极探索。这一切都象那振聋发聩的呐喊,真切得让我们倍感责任万千。然而,要使学生从中接受到这样至深至真的情感教育,首先取决于我们教师本身。也就是说,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先爱语文,被文字和文字渗透的情感所感动,被作者和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爱憎所震撼,从而真正走进作品,走进作者,成为情感传播的源头。惟有这样,我们的教学过程才会更有色彩,有动力,有灵魂。
2 教师的情感调控学生的探索
一个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学识,良好的品德,更主要的是教师真切的“情感投入”,这因为有了这块坚实的基石,学生会出于最朴素的心理接纳老师,接纳老师所教的学科。从而我们能把握住学生的情感,引导他们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灵、完美的个性。
教师的情感投入是 “纽带”——构建着学生探索的桥梁。
初中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过渡的时期,他们的认识过程还不能脱离情感。他们的心理特点是: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认识结构,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其思维水平基本上还停留在感情阶段。而且情感丰富并且容易外露,有时情感偏激、振奋而洋洋自得;有时情绪消极而且沮丧怄气。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用直观形象的、充满情趣的语言动作,巧妙地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之稳定在最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状态上。这样,就能创设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和学生“乐学”的情境。使他们在课文那种节奏明快、舒缓、急骤、轻柔相间的旋律所创造的情境气氛中情不自禁地和它一同升降沉浮,而进入一种新的境界和天地。正是在这种情境之中,学生才会获得深切的情感体验,并且通过种情景的长期感化和熏陶,逐步形成稳定的情感特征。
语文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情感正是联系教学双边活动的纽带。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我们:“请记住: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学习的。这种愿望像一颗耀眼的大星星,照亮着儿童所关切和操心的情感世界。他们无比信任的心情把这颗大星星交给我们——做教师的人。这颗大星星很容易被尖刻的、粗暴的、冷淡的、不信任的态度所熄灭。要是我们做教师的人,在心里面像儿童对待我们那样,把无限的信任同样也给予他们就好了!那将是一种富有人情的相互尊重的美妙的和谐。”由此可见,师生相互信任,感情融洽,便创造了一个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 “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人头脑装到另一个人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当教师主动接近学生,感情就不会仅仅朝着一个方向流动,她经过学生们那颗敏感的、渴望的心就会激起“回流”,当学生受到感动、感化,定会缩小师生感情上的距离,产生了对教师的亲近感,师生之间无形架起了一座互相沟通,彼此信任的桥梁,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在教学上产生一种默契,才能引导教师和学生共同走向教学的成功。
3 教师的情感影响着学生的激情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投入是起主导作用的。只有老师具有满腔热忱,才会千方百计地激活学生的情感。只有当教师情、学生情达到和谐共振时,最佳教育效果才会产生。事实上,学生的情感是易于被激起的,教师就是情感的直接驱动者,但驱动情感要靠信息的传递。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注意情感的熏陶,这也是由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随意性所决定的。文章如酒,酒能深入人心的肌体和血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润学生心田的正是文中的真、善、美,文中奔涌着作者那浓浓的情。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语文课堂教学就要求通过对语言文字和语言情境的理性认识,借助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得到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教学中的一切探索活动都以富有情感的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及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都有赖于教师的情感投入这个动力因素。
教师对语文的情感会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地影响学生的情感。但必须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情感投入”必须是适当的,虽然教师的情感投入很有效且很重要,但教师若过分地投入自己的情感,与学生打成一片,会引起“角色混淆”,所谓“亲密有间”应该是最好的境界。
当语文老师投入了如涓涓细流般情感的真挚性,当学生感染了对语文学科情感的浓郁性,当语文课堂教学充满了围炉夜话般的宽容性的时候,我们的语文教学势必是一个崭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