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教师即研究者”的教师观为指导,剖析了当前我校部分高级教师职后教学研究的具体心态,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探讨了对策。
关键词:中学高级教师;科研心态;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8-014-02
案例一积极的态度
祁老师是一个青年教师,当他以优异的成绩从师范大学毕业来到这所重点中学时,他踌躇满志,希望大干一番。可他很快发现,当他尝试着在教学上进行一些改革时,似乎很难得到周围人们的理解和支持,甚至有同事调侃地称他为“理想主义者”,还有的同事则婉转地提醒他还是现实一些。他感到很失望,觉得自己在大学所学的那些教育理论在实践中根本派不上用场,自己许多建设性的想法也无法付诸实施。正当他郁闷惆怅时,第一届江苏省体育教学能手比武开始了。教学能手比武的到来对他而言,不啻于一次解放,他发现自己的许多想法和专家提倡的理念不谋而合。终于可以大展拳脚了,于是他开始风风火火地实施起自己以前的想法,课堂上要求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探索。最终获得教学能手比武的一等奖。以此为契机,祁老师将自己的想法和实践经验整理成文字性的东西并积极投稿,很快就被发表出来。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后,他一发不可收拾,每年均有科研论文发表,由于他孜孜不倦的努力,成了我们南通市体育教学一线的泰斗,在全国都有一定的名望,可谓功成名就。现在他把教学科研当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乐在其中。
分析:祁老师无疑是进行教学科研的拥护者和主动的参与者,当他充满热情地投身教学研究时,却遇到了麻烦。这样的遭遇不仅会令祁老师委屈,如果处理不当甚至还会动摇他进行教学科研的信心。其实搞教学科研不仅需要热情和勇气,更需要理智和耐心。搞教学科研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需要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如果急于求成,难免就会出现“欲速则不达”的问题。
所以,对于像祁老师这样充满科研热情的教师们,我们首先要提醒大家:在教学科研的道路上要靠热情和理智“两条腿”走路,必须深入分析和认真思考现实情况,做好“打持久战”的长远计划和思想准备,避免因盲目尝试而带来不必要的失败和挫折。
其次,还需要提醒大家建立发展性的思维模式,教育中绝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佳方法。第三,我们应该理解自己和周围的人,面对教学科研的态度,大家都需要一个适应期。只有通过量的积累才能导致质的改变。在科研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阻碍,我们不要为此而轻言放弃,更不应该丧失科研的热情和信心。允许自己和他人在教学科研中逐渐成长,这才是我们应有的心态。
案例二被动的态度
王老师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学校工作,现在是中学高级教师,南通市骨干教师。他觉得课改后,工作量加大了。其他老师要做的自己一点也不少做。每周还要完成一篇教学日志(案例分析),
每日写一次教案,包括体会和总结,添了很多事。所以,若是学校不要求,上面不检查,他就还是按自己的习惯方式进行教学、生活。他觉得自己在教学上也没啥变化,比如“合作学习”,小孩感兴趣的是形式,而不是过程。他认为反正上面要求什么,他就做什么。不知道怎么做时,就去看看同事是怎么做的,别人怎么做,他就怎么做。现在工作这么忙,真不知道该从哪里挤出时间来研究和创新。如果不是为了应付检查,根本不愿意做那些所谓的科研工作。
分析:谁不愿意过充实的生活?生活中失去了目标,我们就会感到迷茫和困惑。尽管王老师并没有直接表明对自己目前这种工作状态的感受,但是,我们相信没有哪个教师愿意每天只是重复昨天的生活,“上面怎么说,我就怎么做;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往往是教师们无奈的选择。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教师的工作很难明确地分出八小时内外:尽管上课是明天的事,但是,相应的准备却早就开始进行了;对于学生昨天出现的问题,也许需要教师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不断地提供帮助和指导……教育中似乎总有无限的问题需要教师去应对;而教师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却是有限的。教育改革更是加剧了这种有限与无限的矛盾。由于缺乏有效应对的方法,一些教师只好无奈地选择了“随大流”。
如何帮助教师在教学科研中摆脱这种无奈的选择?首要的措施就是为教师提供学习、了解教学科研的机会,拓宽他们的视野。只有理解了教学科研的精神实质,教师才能从机械模仿形式的重压下解放出来,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和创造有效的方法。
其次,要为教师进行教学科研提供具体的方法指导和建议。比如,如何通过与其他教师进行合作来分担工作的负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掌握了多样化的方法,教师才能在教学科研中表现出主动性和灵活性。
第三,应当对进行教学科研的教师保持宽容和耐心,允许教师在不断尝试中进步、成长。从尝试到参与乃至适应,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进行教学科研的教师承担着巨大的成长压力,不能急于对他们提出过于繁杂的要求。因为这样要求不仅会令教师不堪重负,还会压制他们投身科研的热情。正如我们希望教师在面对学生时,应当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对学生而言是“跳一跳,够得着”的要求,对于科研中的教师也应当同样地对待。当然,也正如“要我学”和“我要学”的学生在同样的外部条件下会有不同的发展一样,面对同样的外界条件,“要我研”和“我要研”的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成长状态肯定也是不同的。具有主动性的个体不仅更善于在有利的外界条件下积极成长,即使处于不利的背景下,他们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可能地改善环境,从中寻找发展的契机。同时,面对困难,主动的个体会表现出比被动个体更好的坚持性。其实,每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进而在生活中成为主动的个体,教师何不在教学科研中做一个主动的参与者,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起“主动的、敢于迎接挑战、愿意不断成长的榜样”?只有这样言传身教,教师和学生才能够共同成长。
案例三 消极的态度
何老师,是一位有着20年教龄的中年高级教师,他所教的班级成绩一直不错,可以说他在工作上的成绩早已是有目共睹,得到了广泛认可。因此,他在面对学校要求人人都要搞教学科研的时侯比较坦然,只希望不要增加太多额外工作量,相信自己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完全可以应付一切挑战。而且,在他看来,自己在事业上的发展已经不错了,已评定了高级职称,课教得也不错,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有什么质的改变了,所以,他并不认为搞教学研究是自我发展的一个契机。
分析:何老师是一位比较成功的教师,但是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他就感到缺少动力,面对新课程也难以产生开拓创新的激情。我们不能责备何老师的这种想法,但我们不得不遗撼地说,这样一位正处于人生和事业上升时期的优秀教师,过早地将自己陷于发展的停滞期,实在是太可惜了。搞教学科研对教师来说,它的魅力和吸引力恰恰在于,它为教师的进一步成长提供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其实,何老师正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突破自我,冲出自己发展的停滞期,使自己向更高的发展阶段——成为一位真正的教育家迈进。
对于这些只顾“埋头拉车的老师”,学校应该有意识的为他们减负,使他们腾出时间、静下心来去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用理论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学校应该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让他们动笔,并让他们去指导年轻教师,“逼”着他们完成传、帮、带的任务。并要制定相应的制度,鼓励他们搞教育教学科研,另外年终评先、师德评比、师徒结对的评比考核、教育教学年终考核等制度也应该重新审定,应加重科研这一块的分量。学校应该给他们压担子,职后每年必须有科研成果出来,否则要扣掉部分奖金,以此来督促他们潜心研究、积极参与科研,这样才能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中学高级教师;科研心态;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8-014-02
案例一积极的态度
祁老师是一个青年教师,当他以优异的成绩从师范大学毕业来到这所重点中学时,他踌躇满志,希望大干一番。可他很快发现,当他尝试着在教学上进行一些改革时,似乎很难得到周围人们的理解和支持,甚至有同事调侃地称他为“理想主义者”,还有的同事则婉转地提醒他还是现实一些。他感到很失望,觉得自己在大学所学的那些教育理论在实践中根本派不上用场,自己许多建设性的想法也无法付诸实施。正当他郁闷惆怅时,第一届江苏省体育教学能手比武开始了。教学能手比武的到来对他而言,不啻于一次解放,他发现自己的许多想法和专家提倡的理念不谋而合。终于可以大展拳脚了,于是他开始风风火火地实施起自己以前的想法,课堂上要求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探索。最终获得教学能手比武的一等奖。以此为契机,祁老师将自己的想法和实践经验整理成文字性的东西并积极投稿,很快就被发表出来。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后,他一发不可收拾,每年均有科研论文发表,由于他孜孜不倦的努力,成了我们南通市体育教学一线的泰斗,在全国都有一定的名望,可谓功成名就。现在他把教学科研当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乐在其中。
分析:祁老师无疑是进行教学科研的拥护者和主动的参与者,当他充满热情地投身教学研究时,却遇到了麻烦。这样的遭遇不仅会令祁老师委屈,如果处理不当甚至还会动摇他进行教学科研的信心。其实搞教学科研不仅需要热情和勇气,更需要理智和耐心。搞教学科研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需要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如果急于求成,难免就会出现“欲速则不达”的问题。
所以,对于像祁老师这样充满科研热情的教师们,我们首先要提醒大家:在教学科研的道路上要靠热情和理智“两条腿”走路,必须深入分析和认真思考现实情况,做好“打持久战”的长远计划和思想准备,避免因盲目尝试而带来不必要的失败和挫折。
其次,还需要提醒大家建立发展性的思维模式,教育中绝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佳方法。第三,我们应该理解自己和周围的人,面对教学科研的态度,大家都需要一个适应期。只有通过量的积累才能导致质的改变。在科研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阻碍,我们不要为此而轻言放弃,更不应该丧失科研的热情和信心。允许自己和他人在教学科研中逐渐成长,这才是我们应有的心态。
案例二被动的态度
王老师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学校工作,现在是中学高级教师,南通市骨干教师。他觉得课改后,工作量加大了。其他老师要做的自己一点也不少做。每周还要完成一篇教学日志(案例分析),
每日写一次教案,包括体会和总结,添了很多事。所以,若是学校不要求,上面不检查,他就还是按自己的习惯方式进行教学、生活。他觉得自己在教学上也没啥变化,比如“合作学习”,小孩感兴趣的是形式,而不是过程。他认为反正上面要求什么,他就做什么。不知道怎么做时,就去看看同事是怎么做的,别人怎么做,他就怎么做。现在工作这么忙,真不知道该从哪里挤出时间来研究和创新。如果不是为了应付检查,根本不愿意做那些所谓的科研工作。
分析:谁不愿意过充实的生活?生活中失去了目标,我们就会感到迷茫和困惑。尽管王老师并没有直接表明对自己目前这种工作状态的感受,但是,我们相信没有哪个教师愿意每天只是重复昨天的生活,“上面怎么说,我就怎么做;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往往是教师们无奈的选择。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教师的工作很难明确地分出八小时内外:尽管上课是明天的事,但是,相应的准备却早就开始进行了;对于学生昨天出现的问题,也许需要教师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不断地提供帮助和指导……教育中似乎总有无限的问题需要教师去应对;而教师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却是有限的。教育改革更是加剧了这种有限与无限的矛盾。由于缺乏有效应对的方法,一些教师只好无奈地选择了“随大流”。
如何帮助教师在教学科研中摆脱这种无奈的选择?首要的措施就是为教师提供学习、了解教学科研的机会,拓宽他们的视野。只有理解了教学科研的精神实质,教师才能从机械模仿形式的重压下解放出来,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和创造有效的方法。
其次,要为教师进行教学科研提供具体的方法指导和建议。比如,如何通过与其他教师进行合作来分担工作的负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掌握了多样化的方法,教师才能在教学科研中表现出主动性和灵活性。
第三,应当对进行教学科研的教师保持宽容和耐心,允许教师在不断尝试中进步、成长。从尝试到参与乃至适应,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进行教学科研的教师承担着巨大的成长压力,不能急于对他们提出过于繁杂的要求。因为这样要求不仅会令教师不堪重负,还会压制他们投身科研的热情。正如我们希望教师在面对学生时,应当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对学生而言是“跳一跳,够得着”的要求,对于科研中的教师也应当同样地对待。当然,也正如“要我学”和“我要学”的学生在同样的外部条件下会有不同的发展一样,面对同样的外界条件,“要我研”和“我要研”的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成长状态肯定也是不同的。具有主动性的个体不仅更善于在有利的外界条件下积极成长,即使处于不利的背景下,他们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可能地改善环境,从中寻找发展的契机。同时,面对困难,主动的个体会表现出比被动个体更好的坚持性。其实,每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进而在生活中成为主动的个体,教师何不在教学科研中做一个主动的参与者,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起“主动的、敢于迎接挑战、愿意不断成长的榜样”?只有这样言传身教,教师和学生才能够共同成长。
案例三 消极的态度
何老师,是一位有着20年教龄的中年高级教师,他所教的班级成绩一直不错,可以说他在工作上的成绩早已是有目共睹,得到了广泛认可。因此,他在面对学校要求人人都要搞教学科研的时侯比较坦然,只希望不要增加太多额外工作量,相信自己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完全可以应付一切挑战。而且,在他看来,自己在事业上的发展已经不错了,已评定了高级职称,课教得也不错,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有什么质的改变了,所以,他并不认为搞教学研究是自我发展的一个契机。
分析:何老师是一位比较成功的教师,但是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他就感到缺少动力,面对新课程也难以产生开拓创新的激情。我们不能责备何老师的这种想法,但我们不得不遗撼地说,这样一位正处于人生和事业上升时期的优秀教师,过早地将自己陷于发展的停滞期,实在是太可惜了。搞教学科研对教师来说,它的魅力和吸引力恰恰在于,它为教师的进一步成长提供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其实,何老师正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突破自我,冲出自己发展的停滞期,使自己向更高的发展阶段——成为一位真正的教育家迈进。
对于这些只顾“埋头拉车的老师”,学校应该有意识的为他们减负,使他们腾出时间、静下心来去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用理论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学校应该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让他们动笔,并让他们去指导年轻教师,“逼”着他们完成传、帮、带的任务。并要制定相应的制度,鼓励他们搞教育教学科研,另外年终评先、师德评比、师徒结对的评比考核、教育教学年终考核等制度也应该重新审定,应加重科研这一块的分量。学校应该给他们压担子,职后每年必须有科研成果出来,否则要扣掉部分奖金,以此来督促他们潜心研究、积极参与科研,这样才能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