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一个把底层上访者当兄弟姐妹的草根学者,一个嫉恶如仇敢怒骂官员敢拂袖而去的公共知识分子;他奔波于田野乡间,徜徉于高校讲堂,点拨迷津于各地官员课堂,他以微博为私人媒体,关注着全国各地底层百姓的困苦,鞭笞着一些无视民生的地方官员——
转型社会的医生
于建嵘,湖南人,1962年生。
整整八年,他曾是一个没有户口的“黑人”。他的父亲当过打游击的共产党官员,“文革”时被打成“土匪”,一家人都被撤销了户口。没有粮票,母亲就去粮立占扫垃圾米,攒给一家人做饭;没有布票,母亲就把麻布袋染黑了做布料,找盲人裁缝给他做外套;当他开后门获得了旁听的机会,穿着这件“最好”的外套来到小学教室里,被住在同一条街上的班长认了出来,她高喊着命令同学把这个“黑人”拖了出去,衣服也撕烂了。
或许是这样的经历让他对底层人群多了很多关注。
他自喻为“一个医生”,假如社会是
具人体,他人研究的是细胞,是结构:那么,他则紧盯“溃烂”——“中国底层农民、工人,包括农民在内,他们的权益受到侵害与其维护自身的方式。”
于建嵘自大学毕业后,做过记者、当过律师,现任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住在北京城东的画家村宋庄小堡。这里是他生活交友的地方,也是他接待全国各地求助访民的地方。这些年,他收到了大批上访材料,特辟了一间“黑材料”房,满满两面靠墙的书柜都是群众举报信,已经四五万封了,覆盖全国两千多个县。
曾有位大学教授苦口婆心地规劝于建嵘:“何必呢,每天都要和一些人吵来吵去,最后还闹得一肚子气。”但不久,这位教授的老家遭遇强拆。震惊之余,教授认为幸好自己经济能力尚可为家中老父置一新房,不想遭到老人家极力反对:“我就想住在家里的老房子里。”结果这位教授一脸无奈地找到于建嵘:“老兄,这怎么办啊,我家也被拆了……”
给官员上课,他也敢怒骂
上访者将于建嵘视为“救星”,愿意把他当做倾诉对象。不少官员也认为他说的是真话,对他尊敬有加。
近年来,除了接待上访者、做调查,于建嵘一直忙着的另外一件事就是给官员们上课。上至部委官员,下到乡村党委书记,他都循循善诱,摆事实讲道理。总理温家宝发出“推动政治改革,风雨无阻,至死方休”的言论后,于建嵘准备在2860个县委书记里拿清单,专找四十多岁的学生,“改革就从他们开始”。
“你们如果这样把信访公民拘留、劳教、判刑,会有报应的!”于建嵘上课时也骂官员。去年10月10日,他到江西南昌给所有的公安局长讲课,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公安局长中却有人站起来鼓掌,一位公安局长给他发短信表示感谢,因为他的理论指导,该局长的辖区群体性事件已呈大幅下降趋势,局长再也不感到痛苦和压抑了。
微博问政,他坚守底层立场
于建嵘开微博才3个月,粉丝已经超过25万人,在微博上,因为他时时处处坚守底层立场,他“火”了。
去年11月1日中午,于教授在其微博中说:“昨晚深夜赶到万载县,今天给七百多人讲课,号召大家不要去拆老百姓房子。刚才吃饭,县委书记言称,为了发展,就得拆。我怒言,现代社会就是以保障个人基本权利为基础,你们这些人最要做的就是确保个人权利。他说,如果没有我们这些县委书记这样干,你们这些知识分子吃什么。我一怒推椅而起,离席而去。他认为,我这样的讲座对县里太有负面影响了。他说,你这样一讲,下面的干部就不会去执行县委的决定了。他感到后悔(请我来)。我告诉他,我只讲我自己想说的话。”这段博文,很快被转发超过5000次,评论超过3000条,引发了网友关于拆迁话题的激烈讨论。
“徽博就是我的私人媒体。”于建嵘说。他在万载县饭桌上与书记交锋离席后,感到这个县委书记的话有一定的代表性,应引起社会的关注,所以发到微博上去,谁翘变成了公共事件,传统媒体也过来关注了。
于建嵘反复强调,自己的身份永远就是一个读书人。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都有着类似的价值观,执著于内心那一点点“追究”。
转型社会的医生
于建嵘,湖南人,1962年生。
整整八年,他曾是一个没有户口的“黑人”。他的父亲当过打游击的共产党官员,“文革”时被打成“土匪”,一家人都被撤销了户口。没有粮票,母亲就去粮立占扫垃圾米,攒给一家人做饭;没有布票,母亲就把麻布袋染黑了做布料,找盲人裁缝给他做外套;当他开后门获得了旁听的机会,穿着这件“最好”的外套来到小学教室里,被住在同一条街上的班长认了出来,她高喊着命令同学把这个“黑人”拖了出去,衣服也撕烂了。
或许是这样的经历让他对底层人群多了很多关注。
他自喻为“一个医生”,假如社会是
具人体,他人研究的是细胞,是结构:那么,他则紧盯“溃烂”——“中国底层农民、工人,包括农民在内,他们的权益受到侵害与其维护自身的方式。”
于建嵘自大学毕业后,做过记者、当过律师,现任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住在北京城东的画家村宋庄小堡。这里是他生活交友的地方,也是他接待全国各地求助访民的地方。这些年,他收到了大批上访材料,特辟了一间“黑材料”房,满满两面靠墙的书柜都是群众举报信,已经四五万封了,覆盖全国两千多个县。
曾有位大学教授苦口婆心地规劝于建嵘:“何必呢,每天都要和一些人吵来吵去,最后还闹得一肚子气。”但不久,这位教授的老家遭遇强拆。震惊之余,教授认为幸好自己经济能力尚可为家中老父置一新房,不想遭到老人家极力反对:“我就想住在家里的老房子里。”结果这位教授一脸无奈地找到于建嵘:“老兄,这怎么办啊,我家也被拆了……”
给官员上课,他也敢怒骂
上访者将于建嵘视为“救星”,愿意把他当做倾诉对象。不少官员也认为他说的是真话,对他尊敬有加。
近年来,除了接待上访者、做调查,于建嵘一直忙着的另外一件事就是给官员们上课。上至部委官员,下到乡村党委书记,他都循循善诱,摆事实讲道理。总理温家宝发出“推动政治改革,风雨无阻,至死方休”的言论后,于建嵘准备在2860个县委书记里拿清单,专找四十多岁的学生,“改革就从他们开始”。
“你们如果这样把信访公民拘留、劳教、判刑,会有报应的!”于建嵘上课时也骂官员。去年10月10日,他到江西南昌给所有的公安局长讲课,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公安局长中却有人站起来鼓掌,一位公安局长给他发短信表示感谢,因为他的理论指导,该局长的辖区群体性事件已呈大幅下降趋势,局长再也不感到痛苦和压抑了。
微博问政,他坚守底层立场
于建嵘开微博才3个月,粉丝已经超过25万人,在微博上,因为他时时处处坚守底层立场,他“火”了。
去年11月1日中午,于教授在其微博中说:“昨晚深夜赶到万载县,今天给七百多人讲课,号召大家不要去拆老百姓房子。刚才吃饭,县委书记言称,为了发展,就得拆。我怒言,现代社会就是以保障个人基本权利为基础,你们这些人最要做的就是确保个人权利。他说,如果没有我们这些县委书记这样干,你们这些知识分子吃什么。我一怒推椅而起,离席而去。他认为,我这样的讲座对县里太有负面影响了。他说,你这样一讲,下面的干部就不会去执行县委的决定了。他感到后悔(请我来)。我告诉他,我只讲我自己想说的话。”这段博文,很快被转发超过5000次,评论超过3000条,引发了网友关于拆迁话题的激烈讨论。
“徽博就是我的私人媒体。”于建嵘说。他在万载县饭桌上与书记交锋离席后,感到这个县委书记的话有一定的代表性,应引起社会的关注,所以发到微博上去,谁翘变成了公共事件,传统媒体也过来关注了。
于建嵘反复强调,自己的身份永远就是一个读书人。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都有着类似的价值观,执著于内心那一点点“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