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椎基底动脉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来源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ff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椎基底动脉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急性椎基底动脉梗死患者发病后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治疗护理效果。结果 溶栓后24 h、14 d、90 d 较溶栓前NIHSS 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或0.01);90 d随访,12例患者存活,存活率57.1%;出血并发症发生率23.8%,无症状性颅内出血及致死病例。结论 严密观察,及时抢救和系统护理在椎基底动脉梗死溶栓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椎基底动脉梗死;静脉溶栓;护理
  
  DOI:10.3760/cma.j.issn 1673-8799.2010.06.160
  作者单位:266300山东省胶州市人民医院ICU(赵云 赵景礼 王秋桦);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孙爱莲)
  
  基底动脉闭塞(BAO)的预后很差,病死率高达90%[1],存活者中植物生存的比例也很高[2]。临床上BAO虽较颈内动脉梗死少见,却是预后最差的缺血性卒中亚型,尽快恢复血流是其治疗的关键[1]。我科于2005年6月至2009年3月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 发病6 h内静脉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梗死患者21例,其中熟练的护理配合在抢救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现将护理人员在溶栓治疗过程中监护、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实施溶栓治疗的21例患者,发病均在6 h以内,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龄32~78岁,平均(63.6±12.1)岁;体质量48~85 kg,平均(65.3±9.7) kg。合并高血压21例、糖尿病6例、肾动脉狭窄1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梗死12例,心源性栓塞9例;因自主呼吸消失而实施机械通气者5例。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8~22分,平均(13.5±4.2)分。
  1.2 治疗与护理方法
  1.2.1 溶栓前准备 患者入住病房后,给予卧床休息,吸氧,进行心电监护。详细记录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快速建立静脉通道,急查血常规、凝血常规、血糖、电解质等。掌握溶栓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配合医生向患者或家属解释溶栓治疗的必要性、疗效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备好溶栓药物、抢救设备及急救药品,患者发生意外随时进行抢救。
  1.2.2 溶栓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体质量给予rt-PA 0.9 mg/kg,最大剂量90 mg。根据患者的经济状况,13例经计算rt-PA总量50~65 mg的患者给予rt-PA 50 mg[3],首先给予rt-PA 8 mg静脉推注,随后将rt-PA 42 mg溶解后静脉滴注,持续1 h;8例患者按0.9 mg/kg给药[4],将计算总剂量的10%溶解后缓慢静脉推注,将剩余的90%静脉滴注,持续1 h。溶栓后24 h复查凝血常规及颅脑CT或MRI,排除颅内出血后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 U皮下注射,2次/d;口服阿司匹林100 mg,1次/d;同时给予改善脑细胞代谢等治疗。
  1.2.3 溶栓时患者监护 熟练掌握溶栓药物的使用方法,确保按要求输注。溶栓期间避免进行动脉穿刺及肌内注射,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监测呼吸、血压、心率、脉搏,出现出血等并发症及时采取抢救措施。
  1.2.4 溶栓后患者观察 了解溶栓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严格床头交接班,严密观察神志、瞳孔、全身皮肤黏膜、大小便和痰的颜色变化,注意观察有无皮肤破损,有无黏膜、消化道、泌尿道、呼吸道及颅内出血征象,监测凝血功能。严密监测血压变化,溶栓30分钟内,每10分钟测一次血压;溶栓后3 h内,每30 min测一次血压,血压平稳后根据病情适当延长测量时间。
  1.2.5 镇静药物的应用 对于实施机械通气烦躁不安的患者,给予咪达唑仑(力月西)1~3 mg/h持续泵入,避免患者烦躁。
  2 结果
  本组21例从发病到溶栓实施的时间为2.08~5.75 h,平均(4.1±1.2) h,其中3 h内溶栓4例,3~6 h内溶栓17例。14 d内死亡5例,90 d内死亡9例。
  溶栓后24 h、14 d、90 d NIHSS评分分别为(10.1±5.7)分、(6.3±6.5)分、(1.9±1.5)分,经SPSS 10.0统计软件分析,较溶栓前(13.5±4.2)分有显著改善(P<0.05或0.01)。90 d随访,12例患者存活,存活率57.1%。
  本组溶栓后5例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出血并发症发生率23.8%;其中1例为皮下淤斑,无需治疗;1例尿道出血为导尿术后出现,经对症处理48 h内控制,3例颅内出血均属无症状性,无一例症状性颅内出血及致死病例。
  3 讨论
  rt-PA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早期应用能使闭塞的血管恢复血供,减少脑组织的损伤,促进脑功能恢复。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溶栓治疗能使闭塞性脑血管病患者受益。本组治疗后24 h、14 d、90 d NIHSS评分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或0.01),提示 rt-PA早期静脉溶栓可以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研究证实,溶栓治疗的时间早晚与血管的再通率、存活率密切相关,发病6 h内溶栓疗效明显高于延迟溶栓治疗。因此,护士应配合医生尽快完成治疗,在患者入院时即做好溶栓准备。尤其是要做好各项相关检查如血常规、凝血时间、纤维蛋白原等,备好溶栓药物、急救药品及抢救设备。护理人员应熟悉溶栓药物的使用方法,确保按要求输注。
  许多椎基底动脉梗死患者发病后自主呼吸消失,需行机械通气治疗。对使用呼吸机的患者,护士应密切观察呼吸机应用后患者情况是否改善,如神志有无好转、发绀是否改善等。正压通气使回心血量及心排量下降,血压下降,可发生多种心律失常[5],故初用呼吸机的前几个小时应注意血压、心律的变化,防止发生低血压和休克。注意潮气量设置是否得当,适当过度通气有助于降低颅内压,但应防止通气过度,以PaCO2维持在32~35 mm Hg为宜;经常观察气囊是否漏气,呼吸机每处连接有无漏气,防止呼吸机接口与气管套管脱开。另外,使用定容通气模式时,应注意气道压力的变化,压力过高多见于导管扭曲、气囊疝出嵌顿导管远端、痰液阻塞、气道塌陷、导管远端嵌顿于隆突或气管侧壁[5],压力过低见于导管漏气。
  入住ICU的患者经常受到许多不良刺激,如自身严重疾病的影响、气管插管及其他各类导管的使用、环境噪音、邻床患者的抢救、对疾病预后的担心和对死亡的恐惧等[6]。因此,适量应用镇静剂,是保证患者安全和舒适的环节之一。在应用镇静药物的过程中,要经常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变化,注意患者的反应。如患者烦躁不安加剧,提示镇静药用量不足;如患者呼唤不醒,或昏迷程度加深,瞳孔变小,提示镇静药物过量。
  本组5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出血并发症发生率23.8%。因此在溶栓治疗的过程中,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全身皮肤黏膜、大小便和痰液颜色变化,注意观察有无皮肤破损,有无黏膜、消化道、泌尿道、呼吸道及颅内出血征象,监测凝血功能,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严密观察、系统护理对减少出血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椎基底动脉梗死起病急,病情危重,护理人员要多关心、体贴患者,进行各项护理操作要娴熟,用亲切的语言对患者给予病情解释和安慰,尽量减少患者不必要的恐惧和担心,以免患者心理压力太大而加重病情。对患者饮食上给予指导,给予易消化的食物,限制钠盐和脂肪的摄入,保持大便通畅。出院患者及时给予出院指导。
  参考文献
  [1] Lindsberg PJ,Mattle HP.Therapy of basilar artery occlusion:a systematic analysis comparing intra-arterial and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Stroke,2006,37(3):922-928.
  [2] Devuyst G,Bogousslavsky J,Meuli R,et al.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 with basilar artery stenosis or occlusion:clinical patterns and outcome.Arch Neurol,2002,59(4):567-573.
  [3] 王克英,王雪里红,左鹰,等.急性脑梗死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研究.中国急救医学,2004,24(10):734-735.
  [4] Lindsberg PJ,Soinne L,Tatlisumak T,et al.Long-term outcome after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of basilar artery occlusion.JAMA,2004,292(15):1862-1866.
  [5] 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重症医学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29-160.
  [6] Samuelson KA,Lundberg D,Fridlund B.Stressful memories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in adult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intensive care patients-a 2-month follow-up study.Acta Anaesthesiol Scand,2007,51(6):671-678.
其他文献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是一种非典型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属于磷脂酰肌醇3-激酶相关激酶蛋白家族(phosphoinositide 3-kinaserelated kinase family,PI3K),广泛存在于酵母和哺乳动物的细胞浆中,进化十分保守.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发展,mTOR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本文
【摘要】 目的 检测胃排空功能是研究胃运动功能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客观依据。方法 采用X線法对121名腹胀绞痛住院患者标准试餐后半小时及5 h胃排完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慢性胃炎标准餐后4、5 h,其中分别对胃排完有一定的影响,但年龄、民族、对胃排完影响不大,但HP感染对胃排完有一定影响,(P0.05  表3    HP感染对胃排穿的影响    例数胃排空率(4 h)胃排空率(5
【摘要】 目的 探讨使用锁定加压接骨板应用微创技术(MIPPO)治疗Pilon骨折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对57例Pilon骨折患者采用微创技术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6~18个月。按Burwell-chamley放射学评价标准,解剖复位46例,一般复位11例,复位差0例。按Mazur疗效评定标准,优19例,良26例,可12例,差0例,总优良率78.95%。结论 应用MIPPO技术
【摘要】 目的 探讨茯白方对肝炎肝硬化患者胆碱脂酶活力的影响。方法 本组45例肝炎肝硬化患者均为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住院患者。将45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结果 治疗1、2组在治疗12周后,CHE均值分别为2608.60和2983.82与对照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治疗24周后,治疗2组CHE为2999.12,与对照组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摘要】 目的 探讨创伤性结肠损伤的诊断和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 2009年 12月间我院结肠损伤4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一期手术治疗33例,其中一期修补20例,一期肠切除吻合13例。二期手术9例,其中原位修补外置2例,肠破裂修补或损伤肠部分切除吻合加近端造瘘术5例,结肠造瘘术2例。术后死亡2例。 结论 结肠损伤患者早期诊断后,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一期手术治疗是可行的。  【关
【摘要】 目的 探讨玫瑰糠疹的诱发因素及预后情况。方法 对2005年7月以来在本科门诊就诊的200例玫瑰糠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观察和回顾性分析。 结果 多种因素可诱发玫瑰糠疹发病,上呼吸道感染是其中主要因素之一。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强针对诱因的治疗,痊愈31例,显效36例,有效率为75.28%。结论 上呼吸道感染等因素是玫瑰糠疹常见的诱因,在玫瑰糠疹的治疗中,应考虑到针对诱因的治疗;另外通过随访
1957年,美国杜邦公司将"路径"一词应用于工业领域,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产品质量.20世纪70年代,面临医疗费用高涨的压力,美国医疗护理界的有识之士意识到工业领域中为了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路径"也可应用于医疗.1985年,美国波士顿新英格兰医疗中心医院(Boston New Enland Medical Center Hospital,NEMC)首次将临床路径用于临床,并取得成功.此后,临床路径
【摘要】 目的 分析杓状软骨脱位的原因及其治疗效果。方法 对33例杓状软骨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3例杓状软骨脱位患者中,气管内插管麻醉史30例(90.91%),插胃管史2例(6.06%),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史1例(7.03%)。30例气管插管史的患者中,男26 例(86.67%),女4 例(13.33%);年龄50岁20例(66.67%);留管时间最短1 h,最长16 h,平均
【摘要】 目的 观察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结合放疗治疗鼻咽癌的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放疗科2005年6月至2005年12月20例放疗后复发的鼻咽非角化型癌(WHO病理分型)。将患者随机分为基因治疗+放疗组(GIRT)10例和单纯放疗组(RT)10例。GIRT患者应用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rAd-p53)瘤内注射1次/周×8,放疗在rAd-p53注射后3 d开始。两组放疗剂量
【摘要】 目的 研究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对于放射性肠炎患者肠道反应的影响。方法 对本科近3年来行盆腔放疗的62例盆腔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有无使用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保留灌肠分为两组,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组33 例,对照组29 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毒性反应。结果 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灌肠组与对照组肠道反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灌肠可以明显降低放疗期间及放疗后肠道不良反应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