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足十平方米的学生宿舍里,电风扇缓缓旋转,拨动着湿热的空气。
这天是2012年7月26日,已经放暑假的彭梦琦没有回贵州老家,而是留在了学校。
“琦琦,快回家吧,重庆太热了。”母亲几乎天天都打来电话催促。
“我得好好备课,给学校的小朋友上课呢。”彭梦琦说。
彭梦琦,重庆工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大一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她选择了去重庆工商大学五里店市民学校当一名老师。
头疼的事
早上6点,方开国和妻子准备出门。
夫妻俩趴在女儿方婷的房间门口,从门缝里望了一眼还在熟睡的女儿,心里一阵辛酸。
“暑假了,总不能把婷婷一个人留在家吧。”妻子低声说,“孩子太孤单了。”
方开国是一名搬运工,妻子则是一名清洁工。为了生计,他们每天都得起早贪黑,12岁的女儿方婷就只能一个人留在家里。
“给孩子报个辅导班吧。”妻子说。
“哪来那么多钱?”方开国摇摇头。
方开国一家从四川广安来到重庆打工,租住在江北区五里店街道红土地社区。微薄的工资,令他们维持生活已属不易。
类似方开国这样的家庭,在五里店街道并不少见。此时,居住在五里店街道的14万多人中,有6万多流动人口,有1000多人靠低保维持生活。
对于辖区内的“农转非”居民、低保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家庭,如何安顿放寒暑假的子女,成了家长最为头疼的问题。
“这些家庭的家长一来因为生计无暇照看孩子,二来经济上也无力让子女去参加培训辅导。”五里店街道办事处社会事务管理科科长杨文祥说。
这些家庭的困境,引起了五里店街道的关注。
校街合作
2012年6月初的一天,重庆工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学生会干部金舟找到2011级统计学一班学生彭梦琦。
“最近学院要选拔学生到五里店市民学校当老师哦。”金舟动员彭梦琦去报名。
“市民学校?”彭梦琦听得一头雾水。
“这是学院的传统了……”金舟娓娓道来。
2006年初,五里店街道的领导找到辖区居民易忠求助。易忠是重庆工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怎么解决进城务工人员、低保家庭的子女暑假教育问题呢?”街道领导虚心请教。
“何不组建一个市民学校,为这些家庭的子女提供暑期辅导。”易忠建议。
“苦于没有师资呀。”
“我们何不来个校街合作,让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试试。”
双方一拍即合,随即开始了深入调研。
2006年4月18日,重庆工商大学五里店市民学校在五里店街道五里店社区诞生。
从此,每年寒暑假,重庆工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就会走进五里店市民学校,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这个传统,数学与统计学院的学生们已经坚持了七个年头。
彭梦琦决定报名参加市民学校,经过选拔,这个即将升入大二的小姑娘,顺利成为五里店市民学校帮扶组的老师。
2012年7月15日,市民学校开学了。
“小朋友们,大家来做一做这道题目。”彭梦琦和同学周星宇、王知梦,给每个孩子布置了一道奥数题。
“老师,我做出来了。”方婷举手。
“婷婷,真棒!”彭梦琦看着方婷的答卷,满意地鼓励道。
就在7月初,社区干部找到方开国,告诉他社区市民学校开设免费儿童辅导班的消息。这让方开国夫妇喜出望外,立即给女儿报了名。
市民学校的大学生志愿者们除了给孩子们提供语文、数学、英语等辅导外,还陪他们做游戏、聊天。
“我喜欢和哥哥姐姐们一起学习玩耍,我不再怕孤单了。”方婷脸上洋溢着快乐。
深挖资源
2012年6月27日,五里店街道工校社区市民学校。
一个满头银发的老人,用镇纸压住宣纸的一角,用手轻轻捋平宽大的宣纸,挥毫写下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孩子们,看好了么?”老人对身旁几个学习书法的孩子说。
“看好了。”孩子们点点头,随后各自练字去了。
老人名叫杨仕庆,是民革党员,也是重庆知名的书法家。不久前,老人被工校社区市民学校发展为学校书法老师。
从2008年开始,五里店街道在辖区十个社区均设立了市民学校。
“一口气增加了九所市民学校,教师资源成了问题。”杨文祥说。
同时,校街合作模式也遇到了瓶颈。
“市民学校只有寒暑假才开学,时间太短了。”
“每年来的大学生都不一样,今年有大学生会书法,就开书法班,明年没有大学生会书法,就没有书法班,孩子无所适从啊。”
居民的诉求,引起了街道和社区的高度重视。
为此,街道和社区开始深挖社区资源,把社区里的能人巧匠都请了出来,担任市民学校的授课老师。
杨仕庆就这样被请“出山”,担任了工校社区市民学校的书法老师。
助力创业
2003年,王树亮只身一人从四川资中来到重庆闯荡。
“这里的能人太多了,我该如何立足?”在五里店的一个出租屋内,王树亮困惑不已:“我渴望充电。”
其后几年里,王树亮一直在一家物流公司打工。
在五里店,像王树亮这样渴望充电的外来务工青年还有不少。他们渴望尽快跟上城市节奏,渴望像城里人一样成功。
然而,由于自身条件所限,他们中的一些人却难以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
“为辖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更多技能培训,这十分必要。”五里店街道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实际,开设了计算机培训、普通话培训等技能班。
王树亮报名参加了五里店市民学校的学习。
“马士基等国际物流巨头抢滩重庆,重庆物流业将迎来春天。”听到授课教师的介绍,王树亮心中一阵狂喜。
就在不久前,王树亮得知一家物流企业要转让,他有点心动。
听了老师的介绍,王树亮从心动变成了行动。他凑了十几万元钱,盘下了那家物流公司。在市民学校老师的鼓励下,王树亮到重庆广播电视大学江北分校学习,获得了工商管理函授大专文凭。
短短几年时间,王树亮的公司由原来的三人增加到现在的近五十人,车辆由一辆扩张到五辆。
“我至今仍怀念在市民学校学习的那段日子,它让我走出了人生的低谷。”王树亮动情地说。
这天是2012年7月26日,已经放暑假的彭梦琦没有回贵州老家,而是留在了学校。
“琦琦,快回家吧,重庆太热了。”母亲几乎天天都打来电话催促。
“我得好好备课,给学校的小朋友上课呢。”彭梦琦说。
彭梦琦,重庆工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大一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她选择了去重庆工商大学五里店市民学校当一名老师。
头疼的事
早上6点,方开国和妻子准备出门。
夫妻俩趴在女儿方婷的房间门口,从门缝里望了一眼还在熟睡的女儿,心里一阵辛酸。
“暑假了,总不能把婷婷一个人留在家吧。”妻子低声说,“孩子太孤单了。”
方开国是一名搬运工,妻子则是一名清洁工。为了生计,他们每天都得起早贪黑,12岁的女儿方婷就只能一个人留在家里。
“给孩子报个辅导班吧。”妻子说。
“哪来那么多钱?”方开国摇摇头。
方开国一家从四川广安来到重庆打工,租住在江北区五里店街道红土地社区。微薄的工资,令他们维持生活已属不易。
类似方开国这样的家庭,在五里店街道并不少见。此时,居住在五里店街道的14万多人中,有6万多流动人口,有1000多人靠低保维持生活。
对于辖区内的“农转非”居民、低保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家庭,如何安顿放寒暑假的子女,成了家长最为头疼的问题。
“这些家庭的家长一来因为生计无暇照看孩子,二来经济上也无力让子女去参加培训辅导。”五里店街道办事处社会事务管理科科长杨文祥说。
这些家庭的困境,引起了五里店街道的关注。
校街合作
2012年6月初的一天,重庆工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学生会干部金舟找到2011级统计学一班学生彭梦琦。
“最近学院要选拔学生到五里店市民学校当老师哦。”金舟动员彭梦琦去报名。
“市民学校?”彭梦琦听得一头雾水。
“这是学院的传统了……”金舟娓娓道来。
2006年初,五里店街道的领导找到辖区居民易忠求助。易忠是重庆工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怎么解决进城务工人员、低保家庭的子女暑假教育问题呢?”街道领导虚心请教。
“何不组建一个市民学校,为这些家庭的子女提供暑期辅导。”易忠建议。
“苦于没有师资呀。”
“我们何不来个校街合作,让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试试。”
双方一拍即合,随即开始了深入调研。
2006年4月18日,重庆工商大学五里店市民学校在五里店街道五里店社区诞生。
从此,每年寒暑假,重庆工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就会走进五里店市民学校,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这个传统,数学与统计学院的学生们已经坚持了七个年头。
彭梦琦决定报名参加市民学校,经过选拔,这个即将升入大二的小姑娘,顺利成为五里店市民学校帮扶组的老师。
2012年7月15日,市民学校开学了。
“小朋友们,大家来做一做这道题目。”彭梦琦和同学周星宇、王知梦,给每个孩子布置了一道奥数题。
“老师,我做出来了。”方婷举手。
“婷婷,真棒!”彭梦琦看着方婷的答卷,满意地鼓励道。
就在7月初,社区干部找到方开国,告诉他社区市民学校开设免费儿童辅导班的消息。这让方开国夫妇喜出望外,立即给女儿报了名。
市民学校的大学生志愿者们除了给孩子们提供语文、数学、英语等辅导外,还陪他们做游戏、聊天。
“我喜欢和哥哥姐姐们一起学习玩耍,我不再怕孤单了。”方婷脸上洋溢着快乐。
深挖资源
2012年6月27日,五里店街道工校社区市民学校。
一个满头银发的老人,用镇纸压住宣纸的一角,用手轻轻捋平宽大的宣纸,挥毫写下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孩子们,看好了么?”老人对身旁几个学习书法的孩子说。
“看好了。”孩子们点点头,随后各自练字去了。
老人名叫杨仕庆,是民革党员,也是重庆知名的书法家。不久前,老人被工校社区市民学校发展为学校书法老师。
从2008年开始,五里店街道在辖区十个社区均设立了市民学校。
“一口气增加了九所市民学校,教师资源成了问题。”杨文祥说。
同时,校街合作模式也遇到了瓶颈。
“市民学校只有寒暑假才开学,时间太短了。”
“每年来的大学生都不一样,今年有大学生会书法,就开书法班,明年没有大学生会书法,就没有书法班,孩子无所适从啊。”
居民的诉求,引起了街道和社区的高度重视。
为此,街道和社区开始深挖社区资源,把社区里的能人巧匠都请了出来,担任市民学校的授课老师。
杨仕庆就这样被请“出山”,担任了工校社区市民学校的书法老师。
助力创业
2003年,王树亮只身一人从四川资中来到重庆闯荡。
“这里的能人太多了,我该如何立足?”在五里店的一个出租屋内,王树亮困惑不已:“我渴望充电。”
其后几年里,王树亮一直在一家物流公司打工。
在五里店,像王树亮这样渴望充电的外来务工青年还有不少。他们渴望尽快跟上城市节奏,渴望像城里人一样成功。
然而,由于自身条件所限,他们中的一些人却难以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
“为辖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更多技能培训,这十分必要。”五里店街道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实际,开设了计算机培训、普通话培训等技能班。
王树亮报名参加了五里店市民学校的学习。
“马士基等国际物流巨头抢滩重庆,重庆物流业将迎来春天。”听到授课教师的介绍,王树亮心中一阵狂喜。
就在不久前,王树亮得知一家物流企业要转让,他有点心动。
听了老师的介绍,王树亮从心动变成了行动。他凑了十几万元钱,盘下了那家物流公司。在市民学校老师的鼓励下,王树亮到重庆广播电视大学江北分校学习,获得了工商管理函授大专文凭。
短短几年时间,王树亮的公司由原来的三人增加到现在的近五十人,车辆由一辆扩张到五辆。
“我至今仍怀念在市民学校学习的那段日子,它让我走出了人生的低谷。”王树亮动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