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水稻是昆山市第一大粮食作物,推进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對于保障粮食生产和消费安全、实现乡村振兴至关重要。以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为载体,本文概述了昆山地区水稻产业发展的现状,总结了创新做法和主要成效,以期为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者、管理者、生产者和专家学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昆山;水稻产业;基地建设;高质量发展
水稻是昆山市第一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和总产分别占我市粮食作物的60%和75%,是我市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推进水稻产业绿色高质高效发展,对于保障粮食生产和消费安全、实现乡村振兴至关重要。近年来,在昆山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农业系统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为契机,在夯实组织管理、基础设施、生产管理、农业投入品管理、科技支撑、技术服务、产业化经营“七大体系”基础上,强化担当,敢闯敢试,逐步打造出具有昆山特色的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昆山模式”,以期为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者、管理者、生产者和专家学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1 发展现状
昆山市地处江苏省东南部,位于东经120°48′21″
~121°09′04″、北纬31°06′34″~31°32′36″,属北亚热带南部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素有江南“鱼米之乡”美誉。昆山现有耕地面积
1.05万hm2,其中水稻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0.73万hm2左右,单产稳定在500~600kg/667m2。在品种布局方面,自2005年起,昆山全面实施水稻良种补贴项目,确定主推品种、补贴标准等;自2016年起,昆山市水稻全部种植常规粳稻品种,2020年全市主推品种为南粳46(种植面积0.41万hm2、占比57%)、南粳3908(种植面积0.11万hm2、占比15%)、常农粳12号(种植面积0.21万hm2、占比28%),主导品种覆盖率为97.4%。在种植方式方面,近10年,全市水稻种植方式全面向轻简化、机械化发展,2012年水稻种植基本实现了机械化;2020年,全市水稻机种率稳定在95%、机插率75%以上。在生产方式方面,2018年成功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总面积0.71万hm2;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千亩示范片6个,总面积0.12万hm2,辐射面积0.39万hm2;有机水稻种植基地4个,面积66.67hm2;辖区11个区镇稻田综合种养模式试点覆盖率100%。
2 创新做法
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乡村产业振兴的一项重要举措,自成功创建以来,我市从水稻生产基地的规模、管理、人才等方面持续发力,形成了“点上有新、面上有序”的良好工作机制。
2.1 实施农田连片整治工程,为基地壮大产业规模
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指示精神,自2019年,我市创新实施农田连片整治工程,在全市域范围开展以“治农田环境、治闲置地块、提升农业环境水平、提升生产设施水平、提升规模经营水平”为主要内容的“二整治三提升”行动,力争从连片中提升规模,从规模中提升供给,从供给中提升效益。2019~2020年,全市共完成农田连片面积0.22万hm2。同时,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2020年,共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超过
1.314万hm2,约占总耕地面积的89%,为水稻绿色标准化生产奠定了良好的生产基础。
2.2 实施农药价格补贴工程,为基地奠定安全基础
2015年,昆山市率先实施主要农作物农药价格补贴工程,实行“一张方子、一个漏斗”经营模式。由市农业植物保护部门统一“开方子”,市供销总社农资部门统一供货,实行市、镇两级财政共同补贴,综合价格补贴差率为采购中标价的46%(市财政负担26%、镇财政负担20%)。同时,实行“三统一”管理,即统一配送,市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将采购的农药及时配送到镇农资连锁店;统一登记,镇农资连锁店对配送农药进货批号实行登记,实施配送农药的全程追溯和统一监督管理;统一价格,对本市规模种植大户销售农药的价格按采购中标价80%销售,并报物价局备案。2020年,我市水稻主要病虫草防控农药集中配送率达95%以上。
2.3 实施安全追溯建设工程,为基地创新管理手段
为“保证让老百姓吃上安全放心的农产品”,我市农业部门稳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建立了绿色食品认证、项目申报、资金奖励等与追溯制度挂钩机制,推动申报绿色大米的企业及合作社自觉规范地运用国家、省、苏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同时,开发运行昆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智慧平台,全市41家规模以上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合作社入驻,生产主体通过平台实现农资管理、农事活动、产品检测、产品追溯等功能,消费者通过手机扫码可查询所购买产品的企业简介、农药化肥的使用情况等基本信息,既解决企业日常生产监管,又实现产品的源头追溯。
2.4 实施新型主体培育工程,为基地强化人才支撑
以昆山市承担“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制度试点”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任务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基地人才支撑,培育水稻产业生产类新型职业农民67名,逐步成为绿色标准化生产的“代言人”。同时,探索推进新型合作农场改革,实施“新型合作农场+新型职业农民+社会化服务”的生产经营模式,通过在统一规划、自主经营、考核奖惩、责任意识、合同管理、财务管理上做到“六个强化”,逐步实现新型合作农场高效、规模、优质发展。
2.5 实施轮作休耕优化工程,为基地注入绿色动力
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着力点,作为轮作休耕先行先试地区,2016年,昆山市政府率先出台了《昆山市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实施办法》,全市范围内全面开展耕地轮作休耕,每年实施面积0.27万hm2,通过轮作换茬或深耕晒垡,实现当季每667m2减少化肥使用23kg、农药0.38kg;围绕优化生产模式,调绿生产方式,深入开展稻田综合种养模式试点示范推广,包括稻+鸭、稻+虾、稻+蟹等,全市稻田综合种养面积266.67hm2,实现了“一田多用,一水多收”。此外,围绕“美丽昆山”、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因地制宜,营造了创意轮作和油菜花海,为美丽昆山提供“盆景”,2020年我市优化轮作休耕,开展美丽麦田“258”行动,打造了2个绿植景观带、5个创意休闲园、8个花海观光区等共计近0.13万hm2的美丽景观,突显基地绿色发展基调。 3 主要成效
我市水稻产业以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为载体持续稳定地保持高质量发展,立足生态、服务生产、拓展生活,促进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
3.1 建立了农业“生态圈”
以基地成功创建为契机,我市全面应用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化技术,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生态农业,绿色成为了昆山农业最鲜明的底色。2020年,水稻病虫草害统防统治率与绿色防控覆盖率分别达95%、65%以上,配方肥应用面达95%以上,全市化肥使用量较2015年削减了25%以上,农药使用量持续保持负增长,昆山农田“听得见蛙声、抓得到泥鳅、摸得着螃蟹”的美好愿景正在逐步实现。
3.2 延长了水稻“产业链”
基地的成功创建,既做强了水稻的第一产业,又推动了“接二连三”的产业发展。基地装备方面,加快了粮食产地烘干中心配套稻米低温优储、大米加工“全程不落地”工程建设,截至2020年,我市累计建成投产粮食产地烘干中心35处,批次烘干能力超2700t;稻米低温优储设施4处,优储能力达7000t;稻米成套加工生产流水线4条,加工能力达5t/h;综合种养方面,坚持试点示范,全市稻田综合种养面积266.67hm2,包括稻+鸭、稻+虾、稻+蟹等,实现了“一田多用,一水多收”。目前,全市绿色食品大米面积
0.44万hm2,占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的62%。
3.3 打响了品牌“知名度”
充分发挥基地优质稻米品牌引领作用,不断提高品牌知名效应与矩阵效应,推动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提档升级。大力推进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扶持政策》,鼓励水稻生产企业积极发展自有品牌,通过品牌化带动农业标准化,驱动稻米优质化,提升市场认知度、忠诚度、美誉度、附加值及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及三产融合发展,推动昆山水稻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品牌强农。在“昆味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统领下,“昆牌大米”、“巴城大米”、“淀小爱”、“商鞅湖”等一批大米品牌越来越受欢迎,其中,“巴城大米”获2019年“杨巷杯”江苏好大米-粳米组银奖,“昆牌大米”获2019年“苏州大米十大价值品牌”,昆山市巴城镇农地股份专业合作联社获评“2020年江苏最美绿色食品大米企业”称号,昆山悦丰岛有机农副产品基地有限公司、昆山朴道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大米获得有机农产品认证。
3.4 鼓起了农民“钱袋子”
基地的成功创建进一步提高了种植大户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水平,全面运行统一供种、统一药剂、统一防治、统一定单收购的“四统一”模式,农户生产成本降低,稻麦品质等级提升,常规田块增收达200元;综合种养田块,以稻鸭田为例,667m2均产值4800元左右,较常规栽培667m2均增效2000元以上,农户亩均增收越来越明显,绿色基地成为了金山银山。
4 结语
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昆山市水稻产业将继续在稳定粮食产能的基础上,持续以“绿色产粮、质量兴粮、品牌强粮”为目标,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不断优化优质食味水稻品种布局,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不断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与供给,切实提高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人民消费的提档升级。
参考文献
[1] 吴桂成,史平,李曉峰,等.昆山市稻麦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技术需求[J].安徽农学通报,2019,25(24):36-37.
[2] 曹鹏,张建设,蔡鑫,等.关于推进湖北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J].中国稻米,2019,25(6):24-27.
[3] 葛磊,陆建飞,徐春春.关于推进江苏水稻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思考[J].中国稻米,2020,26(6):71-75.
[4] 于红燕,刘世义.我国水稻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9):7-9.
关键词:昆山;水稻产业;基地建设;高质量发展
水稻是昆山市第一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和总产分别占我市粮食作物的60%和75%,是我市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推进水稻产业绿色高质高效发展,对于保障粮食生产和消费安全、实现乡村振兴至关重要。近年来,在昆山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农业系统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为契机,在夯实组织管理、基础设施、生产管理、农业投入品管理、科技支撑、技术服务、产业化经营“七大体系”基础上,强化担当,敢闯敢试,逐步打造出具有昆山特色的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昆山模式”,以期为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者、管理者、生产者和专家学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1 发展现状
昆山市地处江苏省东南部,位于东经120°48′21″
~121°09′04″、北纬31°06′34″~31°32′36″,属北亚热带南部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素有江南“鱼米之乡”美誉。昆山现有耕地面积
1.05万hm2,其中水稻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0.73万hm2左右,单产稳定在500~600kg/667m2。在品种布局方面,自2005年起,昆山全面实施水稻良种补贴项目,确定主推品种、补贴标准等;自2016年起,昆山市水稻全部种植常规粳稻品种,2020年全市主推品种为南粳46(种植面积0.41万hm2、占比57%)、南粳3908(种植面积0.11万hm2、占比15%)、常农粳12号(种植面积0.21万hm2、占比28%),主导品种覆盖率为97.4%。在种植方式方面,近10年,全市水稻种植方式全面向轻简化、机械化发展,2012年水稻种植基本实现了机械化;2020年,全市水稻机种率稳定在95%、机插率75%以上。在生产方式方面,2018年成功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总面积0.71万hm2;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千亩示范片6个,总面积0.12万hm2,辐射面积0.39万hm2;有机水稻种植基地4个,面积66.67hm2;辖区11个区镇稻田综合种养模式试点覆盖率100%。
2 创新做法
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乡村产业振兴的一项重要举措,自成功创建以来,我市从水稻生产基地的规模、管理、人才等方面持续发力,形成了“点上有新、面上有序”的良好工作机制。
2.1 实施农田连片整治工程,为基地壮大产业规模
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指示精神,自2019年,我市创新实施农田连片整治工程,在全市域范围开展以“治农田环境、治闲置地块、提升农业环境水平、提升生产设施水平、提升规模经营水平”为主要内容的“二整治三提升”行动,力争从连片中提升规模,从规模中提升供给,从供给中提升效益。2019~2020年,全市共完成农田连片面积0.22万hm2。同时,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2020年,共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超过
1.314万hm2,约占总耕地面积的89%,为水稻绿色标准化生产奠定了良好的生产基础。
2.2 实施农药价格补贴工程,为基地奠定安全基础
2015年,昆山市率先实施主要农作物农药价格补贴工程,实行“一张方子、一个漏斗”经营模式。由市农业植物保护部门统一“开方子”,市供销总社农资部门统一供货,实行市、镇两级财政共同补贴,综合价格补贴差率为采购中标价的46%(市财政负担26%、镇财政负担20%)。同时,实行“三统一”管理,即统一配送,市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将采购的农药及时配送到镇农资连锁店;统一登记,镇农资连锁店对配送农药进货批号实行登记,实施配送农药的全程追溯和统一监督管理;统一价格,对本市规模种植大户销售农药的价格按采购中标价80%销售,并报物价局备案。2020年,我市水稻主要病虫草防控农药集中配送率达95%以上。
2.3 实施安全追溯建设工程,为基地创新管理手段
为“保证让老百姓吃上安全放心的农产品”,我市农业部门稳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建立了绿色食品认证、项目申报、资金奖励等与追溯制度挂钩机制,推动申报绿色大米的企业及合作社自觉规范地运用国家、省、苏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同时,开发运行昆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智慧平台,全市41家规模以上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合作社入驻,生产主体通过平台实现农资管理、农事活动、产品检测、产品追溯等功能,消费者通过手机扫码可查询所购买产品的企业简介、农药化肥的使用情况等基本信息,既解决企业日常生产监管,又实现产品的源头追溯。
2.4 实施新型主体培育工程,为基地强化人才支撑
以昆山市承担“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制度试点”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任务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基地人才支撑,培育水稻产业生产类新型职业农民67名,逐步成为绿色标准化生产的“代言人”。同时,探索推进新型合作农场改革,实施“新型合作农场+新型职业农民+社会化服务”的生产经营模式,通过在统一规划、自主经营、考核奖惩、责任意识、合同管理、财务管理上做到“六个强化”,逐步实现新型合作农场高效、规模、优质发展。
2.5 实施轮作休耕优化工程,为基地注入绿色动力
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着力点,作为轮作休耕先行先试地区,2016年,昆山市政府率先出台了《昆山市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实施办法》,全市范围内全面开展耕地轮作休耕,每年实施面积0.27万hm2,通过轮作换茬或深耕晒垡,实现当季每667m2减少化肥使用23kg、农药0.38kg;围绕优化生产模式,调绿生产方式,深入开展稻田综合种养模式试点示范推广,包括稻+鸭、稻+虾、稻+蟹等,全市稻田综合种养面积266.67hm2,实现了“一田多用,一水多收”。此外,围绕“美丽昆山”、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因地制宜,营造了创意轮作和油菜花海,为美丽昆山提供“盆景”,2020年我市优化轮作休耕,开展美丽麦田“258”行动,打造了2个绿植景观带、5个创意休闲园、8个花海观光区等共计近0.13万hm2的美丽景观,突显基地绿色发展基调。 3 主要成效
我市水稻产业以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为载体持续稳定地保持高质量发展,立足生态、服务生产、拓展生活,促进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
3.1 建立了农业“生态圈”
以基地成功创建为契机,我市全面应用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化技术,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生态农业,绿色成为了昆山农业最鲜明的底色。2020年,水稻病虫草害统防统治率与绿色防控覆盖率分别达95%、65%以上,配方肥应用面达95%以上,全市化肥使用量较2015年削减了25%以上,农药使用量持续保持负增长,昆山农田“听得见蛙声、抓得到泥鳅、摸得着螃蟹”的美好愿景正在逐步实现。
3.2 延长了水稻“产业链”
基地的成功创建,既做强了水稻的第一产业,又推动了“接二连三”的产业发展。基地装备方面,加快了粮食产地烘干中心配套稻米低温优储、大米加工“全程不落地”工程建设,截至2020年,我市累计建成投产粮食产地烘干中心35处,批次烘干能力超2700t;稻米低温优储设施4处,优储能力达7000t;稻米成套加工生产流水线4条,加工能力达5t/h;综合种养方面,坚持试点示范,全市稻田综合种养面积266.67hm2,包括稻+鸭、稻+虾、稻+蟹等,实现了“一田多用,一水多收”。目前,全市绿色食品大米面积
0.44万hm2,占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的62%。
3.3 打响了品牌“知名度”
充分发挥基地优质稻米品牌引领作用,不断提高品牌知名效应与矩阵效应,推动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提档升级。大力推进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扶持政策》,鼓励水稻生产企业积极发展自有品牌,通过品牌化带动农业标准化,驱动稻米优质化,提升市场认知度、忠诚度、美誉度、附加值及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及三产融合发展,推动昆山水稻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品牌强农。在“昆味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统领下,“昆牌大米”、“巴城大米”、“淀小爱”、“商鞅湖”等一批大米品牌越来越受欢迎,其中,“巴城大米”获2019年“杨巷杯”江苏好大米-粳米组银奖,“昆牌大米”获2019年“苏州大米十大价值品牌”,昆山市巴城镇农地股份专业合作联社获评“2020年江苏最美绿色食品大米企业”称号,昆山悦丰岛有机农副产品基地有限公司、昆山朴道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大米获得有机农产品认证。
3.4 鼓起了农民“钱袋子”
基地的成功创建进一步提高了种植大户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水平,全面运行统一供种、统一药剂、统一防治、统一定单收购的“四统一”模式,农户生产成本降低,稻麦品质等级提升,常规田块增收达200元;综合种养田块,以稻鸭田为例,667m2均产值4800元左右,较常规栽培667m2均增效2000元以上,农户亩均增收越来越明显,绿色基地成为了金山银山。
4 结语
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昆山市水稻产业将继续在稳定粮食产能的基础上,持续以“绿色产粮、质量兴粮、品牌强粮”为目标,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不断优化优质食味水稻品种布局,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不断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与供给,切实提高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人民消费的提档升级。
参考文献
[1] 吴桂成,史平,李曉峰,等.昆山市稻麦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技术需求[J].安徽农学通报,2019,25(24):36-37.
[2] 曹鹏,张建设,蔡鑫,等.关于推进湖北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J].中国稻米,2019,25(6):24-27.
[3] 葛磊,陆建飞,徐春春.关于推进江苏水稻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思考[J].中国稻米,2020,26(6):71-75.
[4] 于红燕,刘世义.我国水稻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