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儿童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的流行病学及细菌耐药性特征和变迁。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育英儿童医院收治的399例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细菌学及药敏试验结果。
结果男253例,女146例,年龄16 h~16岁,中位年龄10.1月龄。261例(65.4%)来自新生儿科,儿童重症监护病房31例(7.8%),消化科29例(7.3%)。275例(68.9%)有基础疾病,包括早产儿172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67例,新生儿窒息53例。80例接受侵入性操作,20例有外科手术史。社区获得性感染149例(37.3%),医院获得性感染250例(62.7%)。50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感染性休克40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32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7例。治愈288例,好转48例,未愈放弃治疗17例,死亡46例(11.5%)。399例中检出408株革兰阴性菌,肠杆菌科细菌346株(84.8%);非发酵菌49株(12.0%),其他革兰阴性菌13株(3.2%)。大肠埃希菌(175株)和肺炎克雷伯菌(106株)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加酶抑制剂、阿米卡星、头孢西丁的耐药率均低于10.0%。共检出多重耐药菌245株(60.1%),其中肠杆菌科细菌225株,非发酵菌18株。检出9株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肠杆菌科细菌,对阿米卡星全部敏感,对喹诺酮类的敏感率为88.9%,5株检测对替加环素的药敏,结果均敏感。2013—2015年与2010—2012年比较,克雷伯菌属在革兰阴性菌中的占比分别为32.9%和21.2%;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β内酰胺类加酶抑制剂、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无明显变化。
结论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好发于新生儿期,多数伴基础疾病。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要致病菌,β内酰胺类加酶抑制剂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可作为重症肠杆菌科细菌血流感染治疗的经验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