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溪宗祠大观:万物有其本,人皆有来处

来源 :海峡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eetyjia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芷溪”以草木為名,又因水运带来本地商贸的繁荣,恰好契合黄氏家庙正厅上匾额所书的“木本水源”,即感念自然的馈赠与先祖的开拓。而村落里规模宏大的宗祠建筑,以及由这一礼制空间内诞生的诸多权责在当代逐渐淡化后,其依然指向最初“敦宗睦族”的这一层深意。
  对一个村落的印象,有时从村名上就能联想一二,位于玳瑁山西侧的芷溪村落,据说就是因村旁的溪流两岸长满了芷草而得名。这条溪流穿过村落,并经新泉流入上杭,最终汇入汀江,芷溪商人带着本地及闽西一带盛产的木材、烟草、米酒、纸等,沿着这条水道行商坐贾。在明清两代,芷溪的商业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并出现了杨姓“两代三个百万公”,成为巨商大贾的乡绅纷纷归乡广置田产、修建宗祠和学堂,虽然如今这条通商的水道已渐渐失去了往昔的荣光,但是从这条溪流上带回的各地物材、技艺与见闻,依然保存在芷溪村落内为数众多的宗祠及古民居当中。其建筑形制如何,木雕、砖雕、石雕、泥塑等工艺所雕刻出的神兽、花草或吉祥之物背后的寓意,以及那些暗藏着家风祖训的楹联就像是花灯的谜面,等待着人们去解开关于芷溪的谜底。
  俯仰之间,观客家之“宗祠大观园”
  作为一个客家万人古村落,芷溪村落囊括了芷溪、芷红、芷星、芷民、芷联和坪头6个行政村,主要聚居着黄、杨、邱、华这4大姓氏的族人。其中阁康邱姓的开基祖是元末从上杭崇头村迁徙而来;元末明初,杨姓从乐江迁入芷溪;几乎同一时期,黄姓也从文亨南坂村楮岭而来,此后黄、杨两姓发展壮大,逐渐成为芷溪村落里最大的两大家族,村落里大多数的宗祠皆为这两家所有。当地人黄荣铭轻车熟路地带着我穿梭在铺着卵石的小巷里,越往里走,街道两旁的房屋也从现代风格过渡到传统的客家建筑风格,芷溪村落真正的面目也渐渐显露出来,假如说整个村落是一座九曲连环的迷宫,那么散落在各处的不同姓氏的家庙、宗祠就是路标般的存在,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它们依然为族人指引着方向。
  如今芷溪村落内现存的明清古宗祠依然有74座,除了一部分是专门用于祭祖联宗之外,其余的都为祠居合一的建制。属于一族的开基祖所建的称为“家庙”;后代分支后所建的则为“祠”,至于祠居合一的建筑则名为“堂”或“居”。当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竹坑桥头东侧的集鳝堂,其由芷溪杨氏开基祖第17代裔孙渔溪开创,后由其子翥云、润田、腾风续建,历经十余年始成。刚走到门前,黄荣铭就指着外大门石牌楼上的“南离辉映”说:“这个大门是坐北朝南,因为担心和皇宫门的方位相同而遭罪,所以当年特意将四个字分别都减了一笔。”穿过外大门,坐西朝东的内大门、天井、前厅、中厅、后厅位于中轴线上,两侧横屋依次展开,厅与庭院结构构建起一个个小生活区域,每个庭院都有一口水井,大家族的子孙们依据辈分位次分屋,但是正厅却一直属于公有,不可侵占。由此呈现出中轴对称的院落布局宛如复沓的曲调,合奏出客家传统民居的结构之美与秩序感。“家里要是请客,就可以把厅堂两侧的壁板和门扇拆下来,能摆上100多桌呢!”黄荣铭对我说道。如此庞大的空间,足以容纳几十户人居住,这样的设计也与客家人的历史相关:人云“逢山必有客”,从北方迁徙而来的家族在辗转抵达闽、赣、粤地区后多是择山而居,为了抵御外在的危险,聚族而居是最佳的选择。倘若古时能从俯视的角度观察这“九厅十八井”的布局,也许能更深刻地了解到“常旦省谒诸父,出坐别室,至暮乃入”的生活场景所带来的宗族之间的相互依存。
  想要进一步探究芷溪宗祠所蕴含的深意,须得是以俯仰的视角。“我们当地有个说法,叫‘千斤门楼四两屋’,门楼就是一个家族的门面,所以一般都盖得富丽堂皇。”黄荣铭一边说着,一边领我来到培兰堂,小小的一座门楼却汇聚了众多精湛的工艺:抬头望去,以青砖拼成的铜钱纹暗示着这是商贾之家;屋脊上螃蟹、鳌鱼、麒麟无一例外是祈求平安与前程似锦;从潮汕工匠那里学来的彩色砖雕则为门楼抹上鲜亮的色彩……即使屋门紧锁,我们依然能从一座门楼窥见这户人家的审美与家风。此外,两侧的楹联则有些“自报家门”的意味,黄荣铭解释道:“一般来说,楹联上有‘孝友’二字的是黄家,有‘清白’二字的是杨家,至于那些堂号,除了根据本家源流命名,还有就是从‘四书五经’中挑选出来的。看楹联你就知道这家人姓什么,大概是哪一族的。”从门楼入大厅前,视线往下,可发现镜鼓形或南瓜形的柱础,多雕刻十二生肖、八仙或琴棋书画等主题,诸如黄氏家庙等宗祠的厅门外回廊的天盖上,还依稀留存着“双狮戏球”或“丹凤朝阳”的彩绘;而永庆堂大厅上卷棚的拱形竹节椽既是基于本地多竹木的利用,也暗含着“忠孝节义”中的“节”;至于翠畴公祠里额杭上的彩绘,从“二十四孝”“苏武牧羊”“三英战吕布”到“三打祝家庄”,一步一故事,可将其视为一种有趣的“家族教化”。
  木本水源,敬神不如敬祖
  对整个芷溪村落而言,宗祠无疑是最重要的场所,从选址上便能证明:黄氏家庙遵循着风水师的指引,沿着山坡筑起一圈矮墙,将祠堂、雨坪、池塘环绕其中,“看起来就像是婴儿的摇篮”;杨辉公祠则相传为虎形,借虎威助后代子孙平安发达。这些开阔舒朗的空间,亦是天与人,个体与宗族沟通的场域。对此黄荣铭解释道:“我们当地有句话,叫‘敬神不如敬祖’,祖先是很重要的,你要明白自己从哪里来。所以宗祠在从前是很有威信的。”无论是单纯的宗祠还是祠居合一的民居,正厅都是摆放祖先牌位的地方,此厅的地势是整座建筑中最高的。族人参与在祠堂里的祭祀仪式,以此确认个体在宗法社会的血缘归属;需要商议本族大事时,众人也必须到此处集合。旧时族长拥有较大的权责,以乡约来奖惩族人,以此实现宗族凝聚力的强化。
  除了祭祀与议事之外,在黄荣铭的记忆里,从前宗祠正厅两侧的房屋用于存放稻谷,宗亲置办“学田”和“义田”,灾荒时就开仓救济族人,假如哪户人家家里出了进士,也会予以奖励;另有部分田产则用于兴建学堂,供家族子弟读书。“学堂或私塾一般都设置在祠堂边上,有些学堂还有内外之分,外学武,内学文。”家族里若是添新丁,满月时还需要抱到宗祠里,由族长取名,并写入族谱中,由此确认他在宗族的位置。如今芷溪依然保留着修族谱的旧俗,在村落里偶尔遇到乡民们,他们彼此都能很快地梳理出辈分位次。然而,古老的观念与行事准则,往往最契合古老的时代。如今芷溪村落的宗祠,也不可避免地弱化了一些功能,不过黄荣铭告诉我,现如今村里的宗祠都组成一个宗亲理事会,主要负责对宗祠的修缮维护,“现在更多的是对古建筑的保护。虽然不像以前那样有威信,但是提到宗祠的修复和一些活动的举办,大家还是愿意出一份力的。” 此外还有一些宗祠被赋予了新的功用,诸如黄氏家庙成为闽西客家十番音乐的传习点,澄川公祠成为了芷溪花灯的传习中心,这些民艺在象征着宗族历史的宗祠里,可以向更多人展示芷溪客家文化的不同面貌,也提醒着乡民:芷溪,以及本家的历史依然鲜活可触。
  宗祠作为一种礼制建筑,其主要承载的无非就是“设家塾以保子弟,置族田以赠贫乏,修族谱以联疏远”的职责,但有时候村子举办诸如游花灯、红龙缠柱等民俗活动,也多半以宗祠为地点之一,意喻敬告祖先,与先人同乐。如今宗祠虽然不再具备行政上的职权,但其保存良好的建筑本体,依然为乡村生活提供着空间;至于宗族的教化,在传统的议事和奖惩被弱化的同时,也以一种更为自由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对芷溪的长辈而言,宗祠是庄严的场域,平时不会轻易开门;但他们许多人小时候却喜欢到宗祠里玩耍,“我们在里面跑跑跳跳,或是翻跟斗。”玩闹之间,偶尔瞥见的“文魁”“州司马”牌匾,或是彰显家族遗风的楹联、书法,以及描绘着神话传说的彩绘,即使当时他们并不了解,势必也将经年累月地影响着他们对宗族的理解。如今芷溪的年轻一代依然能以这样的方式,去碰触历史更真实的一面,在宗祠这个空间里玩耍,甚至偶尔的停留静坐,从那些遍布象征符号的祠堂里,去寻找自己与过去的联系,慢慢领会何为客家“敦宗睦族”“慎终追远”的观念与精神。
其他文献
当我们踩着夏天的太阳抵达漳州,看到的竟是一幅略带反差的小城画卷。柏油路环绕着百年榕树,住宅区毗邻着土地公庙,现代包裹着传统,而漳州人在其中无缝切换,守着旧的,也迎着新的。看似懒散的漳州人,其实心里都铆着一股劲,对不在意的东西便不去争,可一旦放在心上,又表现出惊人的胆识和极端的严格。你只有在这里走一遭,才能懂这座城市“慢”里带着的“不将就”。  区别于厦门的开放包容、泉州的拼搏上进,同样身处闽南的漳
期刊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南音洞箫至今保留着“十目九节”的选材标准,往往万亩竹林只有一支可用,这是制箫人始终守着的“根”。但与此同时,他们让这支南音的伴奏乐器经历数度演变,如今已经能够脱离南音,以独奏、组奏的形式登上舞台,终于,让南箫也能“开枝散叶”。  在泉州老城里兜兜转转,抵达“御音斋”之前,会先路过当地香火鼎盛的“关帝庙”,采访那天恰好有台湾信众在庙前游神,锣鼓喧天,几名壮年男子肩扛神龛,忽
期刊
没有人可以忽视漳州的小吃,豆花粉、卤面、豆干面、菜头粿、三角饼、四果汤、生烫,这一连串的漳州小吃光是听起来就声势浩大。夏天,食物和人都格外敏感,随性的漳州人在食物面前总会变得严格起来,大概也正因如此,才让小城里铺满了低调又精彩的好味道。  “早粉晚面”,不负夏日悠长  夏日天亮得早,无论是工作日还是周末,为一碗豆花粉丝早起,仿佛已经成为了漳州人习以为常的生活仪式。对漳州人来说,豆花是难以被替代的早
期刊
在闽南语中,“话仙”意为“聊天”,且场景往往发生在茶桌上,几个熟人闲散地坐一个下午,就这一泡茶,能把天南地北都聊遍。这是我们认为闽南生活里最迷人的时刻,那些看似漫不经心的谈话,往往藏着许多隐秘而生动的本土故事。所以我们在这一次采访中,与每一个遇到的漳州人“话仙”,以此拼凑出带着本土味道的漳州。  话仙对象  小零  野路甜点铺漳州店店长兼合伙人,小满民宿主人  曾陈冰  阿口艺文空间联合创始人  
期刊
漳州城区不大,甚至可以说很小,走南北西东只凭一电动车基本就足够且最方便,但修起公园来可丝毫不吝啬。老派有中山公园、九龙公园,新派有江滨公园、南湖公园、碧湖公园等多得不一一记名。这些公园在地图上串联成满眼的绿意,将漳州人的日常铺满。  公园大体相似又各有不同,若想在漳州城区内找座公园散步,随意指一个方向都有目的地,从清晨开园到入夜,漳州生活的多个切面不间断在各个公园里轮番上演。选一日不作安排,跟着公
期刊
【摘要】 在水口水电站主体工程竣工验收、七台机组全部投入运行后十周年之际,作为参与该工程全过程建设的外资管理工作者,借此机会谈谈水口水电站工程利用外资的体会。  【关键词】 水口水电站 利用外资 体会    一项目利用外资概况    水口水电站是国家“七五”至“九五”计划的重点项目,设计总装机容量140万千瓦,年发电量49.5亿kwh,设计坝高为101米,水库总库容为26亿立方米,是华东地区最大的
期刊
茶桌仔是闽南人信手拈来的社交舞台,一张小方桌就能海纳百川。特别是在凉爽的夏夜里,晚饭后出门散散步,逛着逛着又坐到了茶桌边。  许多人以为,闽人嗜茶如命,喝茶的习惯也都大同小异。但事实并非如此。同样是茶,闽北和闽南就喝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闽北坐拥武夷山,素喜岩茶,为了不破坏岩茶浓烈厚重的滋味,茶席上极少看到其它茶点的身影;而闽南地处铁观音发源地,自然也习惯喝铁观音,只是新茶容易伤胃,所以闽南人
期刊
从2014年7月20日武夷山五夫镇村跑,到2019年5月12日的徐州汉王镇村跑,至今我们已跑过了36站,我们带着村卷们跑过乡野、山林、海滨、高原,共同跨越了32368公里。正值村跑5周年之际,我们收到了许多新老村卷的留言,这些留言让村跑的工作人员感动满满,虽无法将所有留言集结于此,但我们已将村卷们的每一句祝福放进心里,你们一直是村跑前行的动力。  黄燕吓 80后  带着孩子看世界  第一次参加是去
期刊
福建最好玩的海在漳州。得益于缓慢的商业开发,漳州715千米长的自然海岸线尚且保持住了相对天然的状态,沿线已散布着不少热门景点,例如有着“小垦丁”之称的镇海角,“中国十大最美海岛”之一火山岛,其海景之美并不输隔壁厦门。而出众的是,漳州又有着福建境内最优质的海浪资源,“浪好人少”,是玩家们对漳州海域的一致评价。除了受到专业玩家的青睐,各类商业性水上体育、玩乐项目也都在逐漸开展,夏日的漳州,就是一座大型
期刊
【摘要】针对于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即时通信软件不适合于企业内部即时通讯的问题,提出了基于Winsock技术P2P与C/S混合模式来实现企业的即时通信,这种通信系统既能实现企业用户间的点对点通讯,又能实现企业内部安全与监督管理。  【关键词】 EIMWinSock技术 P2P C/S模式    1 引言    随着网络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企事业中越来越需要不同系统协同工作,这就要求企事业内部进行即时通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