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多发伤患者胃肠道出血情况下发生ATC(创伤性凝血)的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自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以来,于我科治疗的100例多发伤患者(发生ATC)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患者是否出现休克将其分为A组(休克组27例)B组(非休克组73例),是否出现低体温将其分为C组(低体温组31例)D组(非低体温组69例),是否出现酸中毒将其分为E组(酸中毒组33例)F组(非酸中毒组67例)。在入院当日取患者外周的静脉血进行检测,主要包括PT(凝血酶原的时间),与APTT(活化部分其凝血酶原的时间),以及TT(凝血酶的时间)等数据,予以ISS(损伤严重度)的评分测定。结果多发伤患者其PT值在18s以上,其APTT值在60s以上,其TT值在15s以上,同ISS评分均呈正相关。A组同B组相较,C组同D组相较,E组同F组相较,其PT值与APTT值以及TT值均呈显著差异(P<005)。结论多发伤患者胃肠道出血情况下发生ATC,同损伤的程度以及病理生理等状况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对多发伤患者的凝血指标进行监测,能够帮助判断患者的病情,能够对多发伤患者进行成功诊治,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应予推广。
【关键词】休克;血液凝固;多处创伤;胃肠道出血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087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931-01
当前自然灾害以及交通事故等意外均易导致严重的创伤,并且易导致多发伤。由于多发伤患者在到达医院后,往往出现生理功能的紊乱以及代谢功能的失调,呈低温与酸中毒以及凝血功能的障碍表现,被称作致死三联征,患者生理状态可呈螺式的恶化。而在严重的创伤状态下,患者凝血系统可被激活,其凝血因子也大量的消耗甚至稀释,其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原的水平下降,同时也会出现纤溶亢进。在近些年来的研究中显示[1-2],ATC(急性的创伤性凝血)能够参与患者全身的炎症反应综合征,同时还会增加感染以及脓毒血症的概率。所以本文对我院自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以来,于我科治疗的100例多发伤患者(发生ATC)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研究多发伤患者胃肠道出血情况下发生ATC(创伤性凝血)的影响因素。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以来,于我科治疗的100例多发伤患者(发生ATC)临床资料,其中有男性患者83例,有女性患者17例;其平均年龄为(4217±1255)岁。有27例患者出现休克,有31例患者出现低体温,有33例患者出现酸中毒。依据患者是否出现休克将其分为A组(休克组27例)B组(非休克组73例),是否出现低体温将其分为C组(低体温组31例)D组(非低体温组69例),是否出现酸中毒将其分为E组(酸中毒组33例)F组(非酸中毒组67例)。由于多发伤系在单一机体在致伤因素的作用下,能够同时或者相继2个以及2个以上的解剖部位遭受创伤,其ISS(损伤的严重度评分)在16分及以上。而ATC系由于大出血以及组织损伤之后,患者凝血纤溶以及抗凝途径被激活,于创伤的早期发生急性的凝血紊乱。其PT(凝血酶原的时间)在18s即为异常,其APTT(活化部分的凝血酶原)在60s以上即为异常,其TT凝血酶的时间在15s即为异常。上述患者在性别、年龄上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在入院当日取患者外周的静脉血进行检测,主要包括PT(凝血酶原的时间),与APTT(活化部分其凝血酶原的时间),以及TT(凝血酶的时间)等数据,予以ISS(损伤严重度)的评分测定。
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70(产品与服务的统计学解决方案)软件来进行数据的统计及处理,以χ±s来表示数据,以t检验应用于计量资料,以X2检验应用于计数资料,对两组间的相互比较则采用q检验,将P<005做为其差异标准。
2结果
多发伤患者其PT值在18s以上,其APTT值在60s以上,其TT值在15s以上,同ISS评分均呈正相关。A组同B组相较,C组同D组相较,E组同F组相较,其PT值与APTT值以及TT值均呈显著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31在临床上,多发伤患者很可能出现无法控制的胃肠道大量失血,在严重时,能够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需尽早处理其原发的损伤,以控制出血,同时避免患者继续失血系救治成功的关键。对患者进行损伤的控制性手术能够有效地改善其基础的生理潜能,从而为后续的手术做充分准备[3-4]。
32而大量的输液以及成分血制品的输注均能够引起凝血因子以及血小板的稀释,从而导致ATC的发生,对患者输注液体的数量以及种类的不同也能够导致不同的后果。此外,患者在失血后,其细胞内以及组织间液体能够进入到血管内,从而将血液稀释。目前,大量的输血在临床上对多发伤患者进行抢救时较为普遍,多系成分输血,在大量输血之后,其凝血因子能够被稀释。同成分输血相较,采用新鲜的全血能够更有效的对凝血功能予以改善。而对于出现胃肠道出血的患者,则需尽早的输入血浆与冷沉淀以及凝血酶原的复合物和纤维蛋白原,同时要求在对其输注首剂的红细胞时即给予应用[5]。
33由于多发伤患者呈低血容量以及低血流等临床状态,能够导致机体出现低温,在输注冷液体时能够加重其低温的程度。患者低温的时间越长,其MODS(多器官的功能障碍)出现率越高,并且患者的死亡率也将越高。患者低温极大的影响其凝血功能,不仅延长其凝血酶的反应,还能引起血小板的功能障碍,以及纤维蛋白的溶解。予以冷输血输液也能够导致血液的稀释与酸中毒以及凝血障碍等,呈现恶性循环。既影响其凝血因子原有的活性,同时严重影响患者内环境的稳定。患者入院前,临床急救的首要任务需对患者予以保温。同时对明显的低温患者,则需于急诊室准备好恒温箱,有利于及时进行温热液的输入。
34综上所述,多发伤患者胃肠道出血情况下发生ATC,同损伤的程度以及病理生理等状况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对多发伤患者的凝血指标进行监测,能够帮助判断患者的病情,能够对多发伤患者进行成功诊治,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应予推广。
参考文献
[1]黄顺伟,戴伟钢,管向东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诊疗进展[J]医学综述,2010,03:407-410
[2]张彦龙创伤性凝血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D]河北医科大学,2010
[3]潘光华,徐庆余,郑旭东,陈纯白,吴海斌早期补充凝血底物对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1,34:124-125,127
[4]姚莉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诊治进展(综述)[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18-19,91
[5]蒋国平,文怀,蔡挺创伤性凝血病发生机制及其止血控制复苏整体观[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2,03:194-201
【关键词】休克;血液凝固;多处创伤;胃肠道出血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087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931-01
当前自然灾害以及交通事故等意外均易导致严重的创伤,并且易导致多发伤。由于多发伤患者在到达医院后,往往出现生理功能的紊乱以及代谢功能的失调,呈低温与酸中毒以及凝血功能的障碍表现,被称作致死三联征,患者生理状态可呈螺式的恶化。而在严重的创伤状态下,患者凝血系统可被激活,其凝血因子也大量的消耗甚至稀释,其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原的水平下降,同时也会出现纤溶亢进。在近些年来的研究中显示[1-2],ATC(急性的创伤性凝血)能够参与患者全身的炎症反应综合征,同时还会增加感染以及脓毒血症的概率。所以本文对我院自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以来,于我科治疗的100例多发伤患者(发生ATC)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研究多发伤患者胃肠道出血情况下发生ATC(创伤性凝血)的影响因素。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以来,于我科治疗的100例多发伤患者(发生ATC)临床资料,其中有男性患者83例,有女性患者17例;其平均年龄为(4217±1255)岁。有27例患者出现休克,有31例患者出现低体温,有33例患者出现酸中毒。依据患者是否出现休克将其分为A组(休克组27例)B组(非休克组73例),是否出现低体温将其分为C组(低体温组31例)D组(非低体温组69例),是否出现酸中毒将其分为E组(酸中毒组33例)F组(非酸中毒组67例)。由于多发伤系在单一机体在致伤因素的作用下,能够同时或者相继2个以及2个以上的解剖部位遭受创伤,其ISS(损伤的严重度评分)在16分及以上。而ATC系由于大出血以及组织损伤之后,患者凝血纤溶以及抗凝途径被激活,于创伤的早期发生急性的凝血紊乱。其PT(凝血酶原的时间)在18s即为异常,其APTT(活化部分的凝血酶原)在60s以上即为异常,其TT凝血酶的时间在15s即为异常。上述患者在性别、年龄上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在入院当日取患者外周的静脉血进行检测,主要包括PT(凝血酶原的时间),与APTT(活化部分其凝血酶原的时间),以及TT(凝血酶的时间)等数据,予以ISS(损伤严重度)的评分测定。
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70(产品与服务的统计学解决方案)软件来进行数据的统计及处理,以χ±s来表示数据,以t检验应用于计量资料,以X2检验应用于计数资料,对两组间的相互比较则采用q检验,将P<005做为其差异标准。
2结果
多发伤患者其PT值在18s以上,其APTT值在60s以上,其TT值在15s以上,同ISS评分均呈正相关。A组同B组相较,C组同D组相较,E组同F组相较,其PT值与APTT值以及TT值均呈显著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31在临床上,多发伤患者很可能出现无法控制的胃肠道大量失血,在严重时,能够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需尽早处理其原发的损伤,以控制出血,同时避免患者继续失血系救治成功的关键。对患者进行损伤的控制性手术能够有效地改善其基础的生理潜能,从而为后续的手术做充分准备[3-4]。
32而大量的输液以及成分血制品的输注均能够引起凝血因子以及血小板的稀释,从而导致ATC的发生,对患者输注液体的数量以及种类的不同也能够导致不同的后果。此外,患者在失血后,其细胞内以及组织间液体能够进入到血管内,从而将血液稀释。目前,大量的输血在临床上对多发伤患者进行抢救时较为普遍,多系成分输血,在大量输血之后,其凝血因子能够被稀释。同成分输血相较,采用新鲜的全血能够更有效的对凝血功能予以改善。而对于出现胃肠道出血的患者,则需尽早的输入血浆与冷沉淀以及凝血酶原的复合物和纤维蛋白原,同时要求在对其输注首剂的红细胞时即给予应用[5]。
33由于多发伤患者呈低血容量以及低血流等临床状态,能够导致机体出现低温,在输注冷液体时能够加重其低温的程度。患者低温的时间越长,其MODS(多器官的功能障碍)出现率越高,并且患者的死亡率也将越高。患者低温极大的影响其凝血功能,不仅延长其凝血酶的反应,还能引起血小板的功能障碍,以及纤维蛋白的溶解。予以冷输血输液也能够导致血液的稀释与酸中毒以及凝血障碍等,呈现恶性循环。既影响其凝血因子原有的活性,同时严重影响患者内环境的稳定。患者入院前,临床急救的首要任务需对患者予以保温。同时对明显的低温患者,则需于急诊室准备好恒温箱,有利于及时进行温热液的输入。
34综上所述,多发伤患者胃肠道出血情况下发生ATC,同损伤的程度以及病理生理等状况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对多发伤患者的凝血指标进行监测,能够帮助判断患者的病情,能够对多发伤患者进行成功诊治,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应予推广。
参考文献
[1]黄顺伟,戴伟钢,管向东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诊疗进展[J]医学综述,2010,03:407-410
[2]张彦龙创伤性凝血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D]河北医科大学,2010
[3]潘光华,徐庆余,郑旭东,陈纯白,吴海斌早期补充凝血底物对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1,34:124-125,127
[4]姚莉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诊治进展(综述)[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18-19,91
[5]蒋国平,文怀,蔡挺创伤性凝血病发生机制及其止血控制复苏整体观[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2,03:194-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