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尚讲究趋势,趋势的形成来自某种数量而形成的追捧。但是同样时尚圈又一定要以个性来给每个人贴标签,划分时尚座次,如果说你缺少了最关键的个性因素,那么不管你将时尚趋势追赶得有多么及时,都会面目模糊、暗淡无光,最后被人遗忘。也正因此,时尚的天平会不断向某些懂得保持自我个性虽相对小众的势力方偏移。
法国大诗人瓦雷里曾说:“每个人都属于两个时代。”在当今的时尚业,小众潮流正在愈演愈烈,大众越来越懂得如何去欣赏它们,因为属于它们的最好的时代,正在来临。
小众审美进入大众视野
Comme des Garcons与H&M合作的限量系列在上海淮海店10分钟就被抢购一空;Lane Crawford每季找来新锐设计师合作的限量T恤都得经过辛苦排队才能购得;Maison Martin Margiela、Comme Des Garcons、Y’s大张旗鼓赶来国内办展览……这些原本代表小众趣味的前卫时装忽然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迅猛姿态,被大众轻而易举地捧成了热门。
究竟是因为它们在向商业妥协,还是我们对于时装的审美已经超越了平庸的尺度?究竟是我们钟爱这些小众并且偏锋的设计师在设计背后的哲学?还是买下他们的服装就代表着自己有独特的品位,站在时尚的前沿?总之,从前只有一小撮人肯买账的趣味,现在不但明刀明枪地进入了大众视野,更开始攻占起了大众的消费阵地!
那些过去只在时尚辞典角落,被人忽略而很少被提起,甚至有些拗口的名字,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出现,甚至还被研究起了来龙去脉,知道Jimmy Choo叫周仰止、Vera Wang叫王薇拉已经不能宣称为自己是潮人,就算是Maison Martin Margiela从1到22的每个数字代表什么系列、Comme des Garcons究竟有多少个弟子多少次限量作品等等过去只在小圈子中口耳相传的秘密,也在传媒近乎狂轰乱炸式的报道后,变成了时尚潮人们漫不经心就可随口提起的话题。
或许这正是验证了风水轮流转的道理,这些当初以少数派自居的小众趣味,尽管依旧还是那副漫不经心的表情,依旧还是那些奇形怪状的设计,依旧还是不向潮流妥协的态度,依旧还是不向媒体献媚的姿势,但却渐渐地在潮起潮落之中“浮”出水面,成为了时尚指针指向的那个热门方位!
不可不知的小众设计师
尽管小众热潮正在上演,但他们对于不少刚刚开始追逐的人,也是蜻蜓点水、略有耳闻的地步。要知道虽然都是小众,却各有各的招牌,下面就为你解读几位时下不得不知的小众设计师。
Comme des Garcons 小众教母
时下的小众设计师中,还有谁能比川久保玲风头更盛?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川久保玲就曾经震撼过巴黎时尚界,而那些惊世骇俗的设计,在当年被高呼看不懂,但在多年后,却令人们趋之若鹜,争相抢夺,而川久保玲,尽管还是那张冰冷的面孔,还是那不变的童花头,却成为了万千潮人心中的偶像,也成为了各品牌争相邀约合作的对象:她给美国游泳队在SPEEDO上绘上荧光彩条,在Nike球鞋上加了一根拉链,帮助LV制作了有八根提手的“章鱼包”(说是为LV庆生,感觉更像讽刺),往H&M店铺里扔进一堆圆点衣,全世界的门店就挤破头疯抢,而上海的H&M更在发售当天10分钟就被一扫而空,足以可证玲姐的魅力。
但是,与她充满艺术感的服装不同,川久保玲却一直在反复强调:“我是个生意人”,事实上又的确如此。在川久保玲的旗下,一共收纳了10来个年轻副线,有其弟子Junya Watanabe、栗原Tao等,也有打着其名号设计的潮牌“Play”系列,新潮的概念化设计一方面植入了根深蒂固的艺术气质,另一方面在款式上收敛了“嚣张”的气焰,从实用出发,专攻T恤、牛仔裤等家常款式,在命题作文中寻求创意突破,一推出就赚得盆满钵满,成了“潮人”的新标签。
除此以外,川久保玲还在店铺概念上玩出了新花样,名为“丹佛街集市”(Dover Street Market)和游击店(Comme des Garcons guerrilla store)的两个潮铺,让零售变得越发有趣起来。诸如在“游击店”中贴出了如下的原则:店铺经营不会超过一年;装修必须反映原有空间的本意;同时售卖当季和过季的时装……充满挑衅的意味,立刻能够为消费者的购买情绪注入一剂亢奋剂。
Maison Martin Margiela 史上最神秘设计师
可以说Martin Margiela是现在最受追捧的小众设计师,但却是低调到近乎绝迹的设计师,纵然他曾经担任过奢侈品牌Hermes的设计师,但却几乎没有人见过他的真容,更别说接受采访之类。至于官方回答,则是没有这个人,而这只不过是一个团队!但是,在时装发烧友的心中,Martin Margiela永远拥有无可代替的地位,也是他,让安特卫普这个比利时小城市变成了时装迷的朝圣地。
“解构重组”是Martin Margiela行走江湖的独门绝技,被称作是“解构鬼才”的他,锐利的目光能看穿衣服的构造及布料的特性,如把长袍解构并改造成短外套、以大量抓破了的旧袜子造成一件毛衣、又或是将数百张扑克牌拼成一件马甲,除了极具环保概念之外,更令人感到讶异的是其作品背后隐藏着设计师无穷无尽的想象力,以及永远创新的实验精神,这就是Martin Margiela最让人迷恋的地方,所以难怪他的时装店都被装饰成实验室的样子,全白色的构造,售货员身上穿的也都是白大褂,足以表现起幽默玩味的特性。
当然,Martin Margiela也并非只会做旧衫,在它从1到23的不同系列中,有概念性的作品,如同在2009年春夏季那些如绷带缠绕皮肤的服装,又或是让无数女人望而却步的超大垫肩款式;但是,当中也有比较实穿的设计,但每一件的细节之处又能见到他的心思。此外,在Martin Margiela的出品中,较为特别的有每季必推的艾滋T恤,尽管每季款式都没有改变,只在色彩上有少许不同,但却成为了潮人们的收藏品。
在2008年,Martin Margiela加入了Diesel集团之后,更推出珠宝系列,誓要抢夺更多的市场,看来Martin Margiela是越来越能够融入大众了,就连2009年春夏系列中,他甚至也有出来谢幕,只是混在了一群同是穿着白大褂的工作人员之中,你又能否猜得到他究竟是谁呢?
Hussein Chalayan 科技改变设计
如果说Martin Margiela是从故衣中找寻灵感,那么,来自英国圣马丁的Hussein Chalayan,具有Turkish-Cypriot(土耳其—塞浦路斯)血统的时装设计师,则致力于从现代科技中寻求时装的发展空间。
尽管说,比起圣马丁的其他鼎鼎大名的同学们,Hussein Chalayan显得过于低调和安静,但他可能更像是一个服装的预言家,关注的是几乎存在于想象中的未来世代,很难于为现在的社会所理解,他是属于下个,甚至下下个时代的设计师。
与其他设计师不同,Hussein Chalayan的设计并不是植根于历史、街头或者神话传说中,而是体现出一种未来意象和对未来的思索,他在用他的时装设计传达着一种人类文明进化的可能性,是对人类双脚可以离开土地,自由在宇宙间穿行时代的畅想和诉说。这个现在还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时代,才是Hussein Chalayan创意能够真正驰骋的舞台,就像是可以升降的裙子,如台灯般装满灯泡的洋装,仿佛电影《第五元素》版的机械装扮,又或是2009年春夏他以速度为名,所制造出如同被风吹起的硬质短裙,令人看得瞠目结舌,却又不觉难以接受,甚至是有迹可循。
在Hussein Chalayan的设计中,你绝对看不到平庸的把戏,也没有卖弄所谓的“粗劣”艺术,一切都是富有创意的严谨艺术。他的时装秀一向是全世界潮人期盼的精彩节目,虽然过去有时候会玩过了头,但是因为他超越、新奇的概念,总是赋予人们一种无穷创意的能量,带领我们眺望未来。就像是《TIME》杂志时装编辑Lauren Goldstein说的,“他开拓别人所不涉及的领域,相对于时尚,他选择务实,相对于奢华,他选择设计。”
Viktor&Rolf 时装界TWINS
川久保玲并不是与H&M合作的第一个小众设计师,早在2006年,H&M就选中了Viktor&Rolf设计限量系列,同样创下销售佳绩。这对来自荷兰的设计师,都生于1969年,都有同样的发型,戴同样的眼镜,令人完全不能区分开,谁是Viktor,谁才是Rolf。
Viktor&Rolf品牌的设计师都毕业于荷兰东部城市阿纳姆工艺设计学院,两人的风格以荒诞为名,每一次的服装发布会都会竭尽全力地玩出新意:让一个模特静止在转盘上同时穿着同时20多件以“蜕壳”的方式展示;主题为“Black Hole”,从舞台布景、模特面部手脚,到设计师本人,全部浸渍在黑色之中;将一款黑色外套和白色衬衫组合套装,缝制了7个领子,层层叠叠有如开屏的孔雀一般;让模特的头上长出了鹿犄角,脖颈上爬着蜘蛛;让每个模特背着灯光出场,美其名曰这是“一人有一个舞台”,更像是种装置艺术……狂放而大胆,但不失理智便是Viktor?& Rolf的风格,甚至于他们的专卖店,也都是完全呈现倒立的方式摆放,令人错愕却又得到了十足的惊喜,就连他们在2006年为欧莱雅设计的香水,也是永远打不开的。
当然,Viktor&Rolf也经历过饱受挫折的初期,曾一度他们因为太艺术了而不被接受,作品常常被博物馆收纳,当成时尚与艺术亲密无间的例证,直到被Diesel集团收购,Viktor&Rolf才开始更频繁出现在大众面前。对于并购,他们的态度是:“我们希望开发出我们品牌的全部潜质……不仅是在寻找一个有钱人来实现梦想,还在寻找志同道合者。我们非常欣赏伦佐·罗索的反传统性格,以及这种作风为他带来的成功。”不过纵然被并购,但Viktor&Rolf却依旧没有改变其搞怪创新的风格,在09年春季,他们没有参加巴黎时装周,却全程在网上播出,21套新时装全部都是其Muse超模Shalom Harlow一个人演绎,花了两天半的时间拍摄完成,随后一只57个人的制作团队使用了神奇的数字技术将21个halom Harlow无缝拼接起来,在终场,“Shalom Harlow”们站在T台两边鼓掌然后逐渐消失在数字空气中,再度让我们见到他们新奇搞怪的一面。
Gareth Pugh 大无畏的新生代
相对于以上的前辈,来自伦敦的Gareth Pugh,还算是小字辈。而且,这个脸色苍白、几乎永远画着烟熏妆、年仅26岁的Gareth Pugh建立自己的品牌也才仅仅两年的时间,但却吸引了许多媒体目光,更被誉为是伦敦近两年来最受关注的设计新人,而他的时装秀更因此得到了Topshop的赞助。
如果说要用一个词来形容Gareth Pugh的设计理念,我想应该是“诡异”。他的设计充满了隐喻和象征,招牌设计则是关于“形式与内容”的实验性创作,使用一些“毫无意义的荒谬外形,可穿着的雕塑”等理念去“有意识地歪曲人体”。各种风格截然不同的元素混合在他的设计作品中,使得处处充满了矛盾对立的关系,给人丰富的视觉享受。
SM 风格的马尾辫,Jelly 铸模的连体衣、疯狂的立方体帽子、膨胀黑色树胶配饰,PVC泳装、甚至是爬满毛茸茸“老鼠”的上衣……全由无法分辨性别的模特来演绎,仿佛是T台上的行为艺术。但没想到的是,在过去这种几乎无法被主流接纳的时装美学,却在如今这个讲究另类的大环境下,令Gareth Pugh一炮而红,不但得到Anna Wintour“大胆无畏”的肯定,更被天后Beyonce看中,在演唱会中穿着,将Gareth Pugh带入了主流社会,令人不得不感叹:Gareth Pugh真的生在了一个好的年代!
小众品牌的前世今生
小众审美之所以成为小众,自然是因与大众背道而驰。就像是将Bjork的唱片《Volta》做造型的德国设计师Bernhard Willhelm所说,“漂亮的事物从来不重要”。所以,几年前即便是在伦敦或者巴黎这样的时尚前沿阵地,敢于欣赏Maison Martin Margiela、Comme Des Garcon这样的先锋设计之人,依旧只是凤毛麟角的那帮文艺小众,但是时尚这个跷跷板总有起伏,如今占极大分量的,恰恰就是当初那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众趣味。
前世 叫好不叫座
就像是上世纪80年代,川久保玲、山本耀司、三宅一生等这些所谓的“广岛一派”,在初登巴黎舞台时,肯前来捧场的人甚至还不过一百。但是此场秀后,铺天盖地的赞誉袭来,业内人士将那些“破衣烂衫”捧入云霄,并毫不吝啬地将“哲学”、“灵魂”这些耸人的字眼献给了日后的大师们,四面八方的叫好声络绎不绝,但是谁都知道真正能读懂那些“想象力”,然后肯把它们当骄傲拿出来炫耀的,恐怕只是少数。
这样的局面,之于个性不羁的先锋设计师们倒也满不在乎,毕竟,初时这种实验风格耍的就是“只为悦己者容”的范儿。它们步调一致:不屑于与明星名人拉帮结伙,几乎从来不在媒体上刊登广告,设计师本人则全走低调路线,就像是武侠小说中隐居在深山老林之中的传奇人物,又或是时装史上不得不提的一个事件,人人都知其名而不知其貌。时装设计之于他们更像是艺术行为而非一桩生意。那些大众看来摸不着头脑的解构、旧衣回收再利用、选材的另类、创意的疯狂,处处告白着“绝不向商业妥协”的宣言。所以,在这些先锋设计师的手下,你大可见到的可能是将裙子倒过来穿、显像管制成的连身裙……虽然风格迥异,但是却都秉承一个共同点:不像时装的时装。
没错,这种“冒险”时装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随意接受,它更需要的是时间的考验。就像是一手掌控香港时装名店的Joyce Ma在Comme des Garcons巴黎秀后,就曾感叹,当年身为买手的她在第一次采购先锋时装的时候饱受质疑,上司甚至因为那些服装缺乏实用性一度以解雇相逼。而顾客们也确实不买账,他们不敢相信花上成千上万的大价钱,只为买一堆破布回家。但今天来看,事实证明那堆破布正是未来潮流的走向预言,这个年代不再属于笔挺崭新,旧的破的反而金贵。
今生 每天个性多一些
如今正疯狂抢购着H&M×CdG限量版服装的潮人们,几乎都是川久保玲的教徒,相信他们很难理解为什么当初会有人嫌弃这位“潮流教母”?这当然不是说近年来川久保玲的服装就不再玩另类,相反,就算是为H&M这类的“时尚麦当劳”品牌做设计,玲姐依旧有其拿手的解构细节、搞怪剪裁、以及铺天盖地的圆点,而且当中的有些设计实难穿得好看,但偏偏就是有人趋之若鹜,令你不得不感叹如今真的换了一个时代,而这个时代的名字,叫做个性。
时下的小众设计师们,早已不如过去一般难以为众人所接受,也不会和他们的前辈一样低调,相反,他们懂得把握任何机会,懂得利用传媒推波助澜,迅速上位。来自英国的新锐设计师Henry Holland就是样板,当初令他走红的并不是多有技术含量和设计感的作品,无非就是将一直存在着的标语T恤进行改良,将字母放大,再与T恤进行撞色或加入荧光,当然还有最关键的是标语的内容,大胆拿当今的时尚界名人来开涮,比如“Cause me pain,Hedi Slimane”;“Harder, Harder,Miuccia Prada”等等,再交给儿时好友Agyness Dean来演绎,短短6个月时间内,Agyness Dean穿着标语T恤变成了新一代的潮流Icon,而Henry Holland也成为最受瞩目的痞子设计师。同时,过去那些小众品牌的姿态也已不再像当初一样“傲慢”。 Maison Martin Margiela、Comme des Garcons纷纷举办展览,而川久保玲更是动作多多,时而开条副线,时而搞个概念店,时而又玩个合作,三天两头让你尝一回鲜,正好击中喜新厌旧的潮人心理。
而另一方面,大众对于奇装异服的接受度越来越高,类似Kate Moss般每天都是西装、马夹、细腿裤的时尚Icon已在渐渐走下坡,如同Agyness Dean这般什么都敢放在身上,撞色、撞图案、各种不同风格的混搭……才能得到当今潮人们的追捧,所以大家早已不用担心身穿Comme des Garcons的整身圆点西装会不会太过于Over,也不会害怕将Martin Margiela的大垫肩穿在身上,会不会感觉自己如钢铁侠,甚至是男装女着、女装男着也都没有问题,甚至还成为热门现象。相比起来,或许他们还觉得为什么这些前卫设计师不能再怪,以及更怪?
在这个人人宣泄着张扬个性的时代,过去那些从头到脚必须要配成全套才叫优雅的论调,早已被时尚达人抛诸脑后,现在正当红的,正是那些将个性发挥到极致的小众品牌,就像是Maison Martin Margiela、Comme des Garcons的展览门庭若市一般,你会发现,他们依旧站在那个位置没有变化,真正变化的反而是我们!
小众与大众互相影响
小众趣味抛头露面,难道那些不可一世的前卫设计就这么被欢天喜地地接受了么?Hussein Chalayan那可以升降的金属片裙子;川久保玲在风衣上“割”开心型图案;Viktor&Rolf把小提琴和枕头搬上了华贵礼服;Martin Margiela用石膏制成了外衣……你是真的明白这一切疯狂背后的真相么?也许少部分人对它一知半解,更多的趋之若鹜,只是将虚荣升到了更高的等级罢了。
迷恋小众是为了那种姿态
事实上,像Isabella Blow这般能够有慧眼发掘Alexander McQueen的人不多,对于小众品牌,大多数的人都只不过是一知半解,人云亦云。
在他们的眼中,Louis Vuitton、Gucci的满身Logo太俗、Hermes、Chanel是名媛阔太的标志、而Versace,则想都不想……这些每个人都知道的一线奢侈品牌太“俗”,根本无法表达他们的与众不同,而这些价钱根本不输那些奢侈品牌的小众品牌,才是可以区别于大众审美品位的象征,标榜着自己有不输时尚Icon的独特眼光。就像是他们的内心深处,觉得Martin Margiela那夸张的大垫肩和肉色紧身衣实在“难看”,但又会去花大价钱买下Martin Margiela的基本款白T恤,显示自己对于小众品位的认同和追随。
以生意人自居的川久保玲便深知小众追随者的心理,一方面在Comme des Garcons系列中肆意发挥想象力;而另一方面,她推出诸如CdG PLAY之类的“大众”系列,仅仅是在如T恤、Polo衫、针织开衫之类的基本款之上,印着一只有眼睛的心形图案。这几乎谈不上“设计”的系列,却被无数被杂志洗脑的潮人们争相抢购,甚至只是将心形图案的色彩从最初的红色,变成绿色,再变成黑色,都能引发一个新话题。其真正的受众群,并不是那些崇拜并懂得玲姐的死忠粉丝,大多数的应该都是那些只知道川久保玲的名号,却并不知究竟她为何如此有名的追捧者,只不过因为那个CdG的Logo而买下,仅仅是一种拿出来炫耀的本钱。
最可怕的并非如此,而是炫耀了却无人喝彩。小众毕竟还是小众,这些可能在对时尚有兴趣的人心中,是耳熟能详的名字,但在普罗大众的眼中,还是闻所未闻,花了不输大品牌的价钱却被别人冷嘲热讽说不好看不值得搞不懂你是怎么想的,生生把你塑造成为一个孤芳自赏的形象,却深不知你心中已在滴血,想告诉别人这个品牌有多么的牛,多么的潮,多么的有型,却发现连心虚的自己也搞不懂这个品牌究竟想表达什么!
当然,还有深谙时尚的那群人,在他们眼中,能够分得清楚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适合自己,而什么却不是自己的style,这不但是需要天生的品位,还需要后天的历练,当然还有足够到无所畏惧的自信!无论怎样,小众都是一种姿态,以区别于代表大众的那部分情趣,只不过,这种姿态可以是盲目跟从,可以是故作清高,还可以是个性体现……而你是哪一种,不妨自己先仔细想想?
不断转换的小众与大众
千万别以为那些不爱做广告,刻意保持冷漠低调的小众设计师们,就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清高艺术家,事实上,先锋设计师已经不再羞于承认渴望获得商业认可,大多数人表面满不在乎地等待“愿者上钩”,私下里其实已经抛出各种“鱼饵”。
卖出大名搞所谓的Crossover系列,是最常见也是最轻松的做法。就像山本耀司与adidas合作的Y-3系列,无非只是借了一个名号让运动装多出时装化的噱头,但偏偏就有潮人们愿意买账,难怪尝到甜头后的山本耀司更再下一城,与Sinv Spa合力推出全新副牌Coming Soon,主打女性市场,无论款式还是价钱都更为“大众”,足以可见大师的商业野心。川久保玲就更不用说了,各种千奇百怪的项目到她那里都成为理所当然,甚至做一个大卖一个,只能说不得不佩服玲姐的魅力,而就连一向有些曲高和寡的Hussein Chalayan,也在Puma的鞋上,玩出了自己的独特创意。
相对于这些大牌前辈的老练,更多的先锋设计师会选择找一个大集团当作靠山,就像是Viktor & Rolf和Maison Martin Margiela先后投入Diesel集团的怀抱一样,多了更多的资金可以玩别的,但收购也是双刃剑,不是每个品牌都能成功,就像之前广受好评的Helmut Lang,在被Prada收购后,因为设计被干预过多而每况愈下,直到消失,2008年重新才在新东家的支持下重回春夏纽约时装周;Jil Sander也同样是被Prada集团收购后与东家闹不和而两度出走,这个曾经红级一时的品牌也从Prada转到CCP再转到On word,所幸的是,现任的设计师Raf Simons令这个品牌咸鱼翻身,重新成为时尚界宠儿,但可惜名字还是Jil小姐的大名,但早已物是人非。
当然也有被“招安”的那些前卫设计师们,一如John Galliano,成为了Dior设计师后,尽管已经努力试图将Dior打造得更有个人风格,但对于这种经典品牌,始终还是不能放肆,最终只能在自己创立的品牌过上一把瘾。相对起来,Balenciaga的创作总监Nicolas Ghesquiere可能更有勇气,毫无畏惧地在每一季的服装系列中,加入独特的创意,无论是物料还是设计,都予人耳目一新之感,那些诸如鲜花夹克、太空战士等形象,比起那些小众设计师的作品,更绝不逊色。
小众与大众,原本就是一个相对论的说法,当中没有绝对而又清楚的那条分割线,小众的趣味被放大,就变成了大众品位,接下来,又有新的小众趣味诞生,周而复始不断循环,你真正应该做的,是不管小众还是大众,懂得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才是真真正正的达人本色!
法国大诗人瓦雷里曾说:“每个人都属于两个时代。”在当今的时尚业,小众潮流正在愈演愈烈,大众越来越懂得如何去欣赏它们,因为属于它们的最好的时代,正在来临。
小众审美进入大众视野
Comme des Garcons与H&M合作的限量系列在上海淮海店10分钟就被抢购一空;Lane Crawford每季找来新锐设计师合作的限量T恤都得经过辛苦排队才能购得;Maison Martin Margiela、Comme Des Garcons、Y’s大张旗鼓赶来国内办展览……这些原本代表小众趣味的前卫时装忽然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迅猛姿态,被大众轻而易举地捧成了热门。
究竟是因为它们在向商业妥协,还是我们对于时装的审美已经超越了平庸的尺度?究竟是我们钟爱这些小众并且偏锋的设计师在设计背后的哲学?还是买下他们的服装就代表着自己有独特的品位,站在时尚的前沿?总之,从前只有一小撮人肯买账的趣味,现在不但明刀明枪地进入了大众视野,更开始攻占起了大众的消费阵地!
那些过去只在时尚辞典角落,被人忽略而很少被提起,甚至有些拗口的名字,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出现,甚至还被研究起了来龙去脉,知道Jimmy Choo叫周仰止、Vera Wang叫王薇拉已经不能宣称为自己是潮人,就算是Maison Martin Margiela从1到22的每个数字代表什么系列、Comme des Garcons究竟有多少个弟子多少次限量作品等等过去只在小圈子中口耳相传的秘密,也在传媒近乎狂轰乱炸式的报道后,变成了时尚潮人们漫不经心就可随口提起的话题。
或许这正是验证了风水轮流转的道理,这些当初以少数派自居的小众趣味,尽管依旧还是那副漫不经心的表情,依旧还是那些奇形怪状的设计,依旧还是不向潮流妥协的态度,依旧还是不向媒体献媚的姿势,但却渐渐地在潮起潮落之中“浮”出水面,成为了时尚指针指向的那个热门方位!
不可不知的小众设计师
尽管小众热潮正在上演,但他们对于不少刚刚开始追逐的人,也是蜻蜓点水、略有耳闻的地步。要知道虽然都是小众,却各有各的招牌,下面就为你解读几位时下不得不知的小众设计师。
Comme des Garcons 小众教母
时下的小众设计师中,还有谁能比川久保玲风头更盛?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川久保玲就曾经震撼过巴黎时尚界,而那些惊世骇俗的设计,在当年被高呼看不懂,但在多年后,却令人们趋之若鹜,争相抢夺,而川久保玲,尽管还是那张冰冷的面孔,还是那不变的童花头,却成为了万千潮人心中的偶像,也成为了各品牌争相邀约合作的对象:她给美国游泳队在SPEEDO上绘上荧光彩条,在Nike球鞋上加了一根拉链,帮助LV制作了有八根提手的“章鱼包”(说是为LV庆生,感觉更像讽刺),往H&M店铺里扔进一堆圆点衣,全世界的门店就挤破头疯抢,而上海的H&M更在发售当天10分钟就被一扫而空,足以可证玲姐的魅力。
但是,与她充满艺术感的服装不同,川久保玲却一直在反复强调:“我是个生意人”,事实上又的确如此。在川久保玲的旗下,一共收纳了10来个年轻副线,有其弟子Junya Watanabe、栗原Tao等,也有打着其名号设计的潮牌“Play”系列,新潮的概念化设计一方面植入了根深蒂固的艺术气质,另一方面在款式上收敛了“嚣张”的气焰,从实用出发,专攻T恤、牛仔裤等家常款式,在命题作文中寻求创意突破,一推出就赚得盆满钵满,成了“潮人”的新标签。
除此以外,川久保玲还在店铺概念上玩出了新花样,名为“丹佛街集市”(Dover Street Market)和游击店(Comme des Garcons guerrilla store)的两个潮铺,让零售变得越发有趣起来。诸如在“游击店”中贴出了如下的原则:店铺经营不会超过一年;装修必须反映原有空间的本意;同时售卖当季和过季的时装……充满挑衅的意味,立刻能够为消费者的购买情绪注入一剂亢奋剂。
Maison Martin Margiela 史上最神秘设计师
可以说Martin Margiela是现在最受追捧的小众设计师,但却是低调到近乎绝迹的设计师,纵然他曾经担任过奢侈品牌Hermes的设计师,但却几乎没有人见过他的真容,更别说接受采访之类。至于官方回答,则是没有这个人,而这只不过是一个团队!但是,在时装发烧友的心中,Martin Margiela永远拥有无可代替的地位,也是他,让安特卫普这个比利时小城市变成了时装迷的朝圣地。
“解构重组”是Martin Margiela行走江湖的独门绝技,被称作是“解构鬼才”的他,锐利的目光能看穿衣服的构造及布料的特性,如把长袍解构并改造成短外套、以大量抓破了的旧袜子造成一件毛衣、又或是将数百张扑克牌拼成一件马甲,除了极具环保概念之外,更令人感到讶异的是其作品背后隐藏着设计师无穷无尽的想象力,以及永远创新的实验精神,这就是Martin Margiela最让人迷恋的地方,所以难怪他的时装店都被装饰成实验室的样子,全白色的构造,售货员身上穿的也都是白大褂,足以表现起幽默玩味的特性。
当然,Martin Margiela也并非只会做旧衫,在它从1到23的不同系列中,有概念性的作品,如同在2009年春夏季那些如绷带缠绕皮肤的服装,又或是让无数女人望而却步的超大垫肩款式;但是,当中也有比较实穿的设计,但每一件的细节之处又能见到他的心思。此外,在Martin Margiela的出品中,较为特别的有每季必推的艾滋T恤,尽管每季款式都没有改变,只在色彩上有少许不同,但却成为了潮人们的收藏品。
在2008年,Martin Margiela加入了Diesel集团之后,更推出珠宝系列,誓要抢夺更多的市场,看来Martin Margiela是越来越能够融入大众了,就连2009年春夏系列中,他甚至也有出来谢幕,只是混在了一群同是穿着白大褂的工作人员之中,你又能否猜得到他究竟是谁呢?
Hussein Chalayan 科技改变设计
如果说Martin Margiela是从故衣中找寻灵感,那么,来自英国圣马丁的Hussein Chalayan,具有Turkish-Cypriot(土耳其—塞浦路斯)血统的时装设计师,则致力于从现代科技中寻求时装的发展空间。
尽管说,比起圣马丁的其他鼎鼎大名的同学们,Hussein Chalayan显得过于低调和安静,但他可能更像是一个服装的预言家,关注的是几乎存在于想象中的未来世代,很难于为现在的社会所理解,他是属于下个,甚至下下个时代的设计师。
与其他设计师不同,Hussein Chalayan的设计并不是植根于历史、街头或者神话传说中,而是体现出一种未来意象和对未来的思索,他在用他的时装设计传达着一种人类文明进化的可能性,是对人类双脚可以离开土地,自由在宇宙间穿行时代的畅想和诉说。这个现在还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时代,才是Hussein Chalayan创意能够真正驰骋的舞台,就像是可以升降的裙子,如台灯般装满灯泡的洋装,仿佛电影《第五元素》版的机械装扮,又或是2009年春夏他以速度为名,所制造出如同被风吹起的硬质短裙,令人看得瞠目结舌,却又不觉难以接受,甚至是有迹可循。
在Hussein Chalayan的设计中,你绝对看不到平庸的把戏,也没有卖弄所谓的“粗劣”艺术,一切都是富有创意的严谨艺术。他的时装秀一向是全世界潮人期盼的精彩节目,虽然过去有时候会玩过了头,但是因为他超越、新奇的概念,总是赋予人们一种无穷创意的能量,带领我们眺望未来。就像是《TIME》杂志时装编辑Lauren Goldstein说的,“他开拓别人所不涉及的领域,相对于时尚,他选择务实,相对于奢华,他选择设计。”
Viktor&Rolf 时装界TWINS
川久保玲并不是与H&M合作的第一个小众设计师,早在2006年,H&M就选中了Viktor&Rolf设计限量系列,同样创下销售佳绩。这对来自荷兰的设计师,都生于1969年,都有同样的发型,戴同样的眼镜,令人完全不能区分开,谁是Viktor,谁才是Rolf。
Viktor&Rolf品牌的设计师都毕业于荷兰东部城市阿纳姆工艺设计学院,两人的风格以荒诞为名,每一次的服装发布会都会竭尽全力地玩出新意:让一个模特静止在转盘上同时穿着同时20多件以“蜕壳”的方式展示;主题为“Black Hole”,从舞台布景、模特面部手脚,到设计师本人,全部浸渍在黑色之中;将一款黑色外套和白色衬衫组合套装,缝制了7个领子,层层叠叠有如开屏的孔雀一般;让模特的头上长出了鹿犄角,脖颈上爬着蜘蛛;让每个模特背着灯光出场,美其名曰这是“一人有一个舞台”,更像是种装置艺术……狂放而大胆,但不失理智便是Viktor?& Rolf的风格,甚至于他们的专卖店,也都是完全呈现倒立的方式摆放,令人错愕却又得到了十足的惊喜,就连他们在2006年为欧莱雅设计的香水,也是永远打不开的。
当然,Viktor&Rolf也经历过饱受挫折的初期,曾一度他们因为太艺术了而不被接受,作品常常被博物馆收纳,当成时尚与艺术亲密无间的例证,直到被Diesel集团收购,Viktor&Rolf才开始更频繁出现在大众面前。对于并购,他们的态度是:“我们希望开发出我们品牌的全部潜质……不仅是在寻找一个有钱人来实现梦想,还在寻找志同道合者。我们非常欣赏伦佐·罗索的反传统性格,以及这种作风为他带来的成功。”不过纵然被并购,但Viktor&Rolf却依旧没有改变其搞怪创新的风格,在09年春季,他们没有参加巴黎时装周,却全程在网上播出,21套新时装全部都是其Muse超模Shalom Harlow一个人演绎,花了两天半的时间拍摄完成,随后一只57个人的制作团队使用了神奇的数字技术将21个halom Harlow无缝拼接起来,在终场,“Shalom Harlow”们站在T台两边鼓掌然后逐渐消失在数字空气中,再度让我们见到他们新奇搞怪的一面。
Gareth Pugh 大无畏的新生代
相对于以上的前辈,来自伦敦的Gareth Pugh,还算是小字辈。而且,这个脸色苍白、几乎永远画着烟熏妆、年仅26岁的Gareth Pugh建立自己的品牌也才仅仅两年的时间,但却吸引了许多媒体目光,更被誉为是伦敦近两年来最受关注的设计新人,而他的时装秀更因此得到了Topshop的赞助。
如果说要用一个词来形容Gareth Pugh的设计理念,我想应该是“诡异”。他的设计充满了隐喻和象征,招牌设计则是关于“形式与内容”的实验性创作,使用一些“毫无意义的荒谬外形,可穿着的雕塑”等理念去“有意识地歪曲人体”。各种风格截然不同的元素混合在他的设计作品中,使得处处充满了矛盾对立的关系,给人丰富的视觉享受。
SM 风格的马尾辫,Jelly 铸模的连体衣、疯狂的立方体帽子、膨胀黑色树胶配饰,PVC泳装、甚至是爬满毛茸茸“老鼠”的上衣……全由无法分辨性别的模特来演绎,仿佛是T台上的行为艺术。但没想到的是,在过去这种几乎无法被主流接纳的时装美学,却在如今这个讲究另类的大环境下,令Gareth Pugh一炮而红,不但得到Anna Wintour“大胆无畏”的肯定,更被天后Beyonce看中,在演唱会中穿着,将Gareth Pugh带入了主流社会,令人不得不感叹:Gareth Pugh真的生在了一个好的年代!
小众品牌的前世今生
小众审美之所以成为小众,自然是因与大众背道而驰。就像是将Bjork的唱片《Volta》做造型的德国设计师Bernhard Willhelm所说,“漂亮的事物从来不重要”。所以,几年前即便是在伦敦或者巴黎这样的时尚前沿阵地,敢于欣赏Maison Martin Margiela、Comme Des Garcon这样的先锋设计之人,依旧只是凤毛麟角的那帮文艺小众,但是时尚这个跷跷板总有起伏,如今占极大分量的,恰恰就是当初那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众趣味。
前世 叫好不叫座
就像是上世纪80年代,川久保玲、山本耀司、三宅一生等这些所谓的“广岛一派”,在初登巴黎舞台时,肯前来捧场的人甚至还不过一百。但是此场秀后,铺天盖地的赞誉袭来,业内人士将那些“破衣烂衫”捧入云霄,并毫不吝啬地将“哲学”、“灵魂”这些耸人的字眼献给了日后的大师们,四面八方的叫好声络绎不绝,但是谁都知道真正能读懂那些“想象力”,然后肯把它们当骄傲拿出来炫耀的,恐怕只是少数。
这样的局面,之于个性不羁的先锋设计师们倒也满不在乎,毕竟,初时这种实验风格耍的就是“只为悦己者容”的范儿。它们步调一致:不屑于与明星名人拉帮结伙,几乎从来不在媒体上刊登广告,设计师本人则全走低调路线,就像是武侠小说中隐居在深山老林之中的传奇人物,又或是时装史上不得不提的一个事件,人人都知其名而不知其貌。时装设计之于他们更像是艺术行为而非一桩生意。那些大众看来摸不着头脑的解构、旧衣回收再利用、选材的另类、创意的疯狂,处处告白着“绝不向商业妥协”的宣言。所以,在这些先锋设计师的手下,你大可见到的可能是将裙子倒过来穿、显像管制成的连身裙……虽然风格迥异,但是却都秉承一个共同点:不像时装的时装。
没错,这种“冒险”时装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随意接受,它更需要的是时间的考验。就像是一手掌控香港时装名店的Joyce Ma在Comme des Garcons巴黎秀后,就曾感叹,当年身为买手的她在第一次采购先锋时装的时候饱受质疑,上司甚至因为那些服装缺乏实用性一度以解雇相逼。而顾客们也确实不买账,他们不敢相信花上成千上万的大价钱,只为买一堆破布回家。但今天来看,事实证明那堆破布正是未来潮流的走向预言,这个年代不再属于笔挺崭新,旧的破的反而金贵。
今生 每天个性多一些
如今正疯狂抢购着H&M×CdG限量版服装的潮人们,几乎都是川久保玲的教徒,相信他们很难理解为什么当初会有人嫌弃这位“潮流教母”?这当然不是说近年来川久保玲的服装就不再玩另类,相反,就算是为H&M这类的“时尚麦当劳”品牌做设计,玲姐依旧有其拿手的解构细节、搞怪剪裁、以及铺天盖地的圆点,而且当中的有些设计实难穿得好看,但偏偏就是有人趋之若鹜,令你不得不感叹如今真的换了一个时代,而这个时代的名字,叫做个性。
时下的小众设计师们,早已不如过去一般难以为众人所接受,也不会和他们的前辈一样低调,相反,他们懂得把握任何机会,懂得利用传媒推波助澜,迅速上位。来自英国的新锐设计师Henry Holland就是样板,当初令他走红的并不是多有技术含量和设计感的作品,无非就是将一直存在着的标语T恤进行改良,将字母放大,再与T恤进行撞色或加入荧光,当然还有最关键的是标语的内容,大胆拿当今的时尚界名人来开涮,比如“Cause me pain,Hedi Slimane”;“Harder, Harder,Miuccia Prada”等等,再交给儿时好友Agyness Dean来演绎,短短6个月时间内,Agyness Dean穿着标语T恤变成了新一代的潮流Icon,而Henry Holland也成为最受瞩目的痞子设计师。同时,过去那些小众品牌的姿态也已不再像当初一样“傲慢”。 Maison Martin Margiela、Comme des Garcons纷纷举办展览,而川久保玲更是动作多多,时而开条副线,时而搞个概念店,时而又玩个合作,三天两头让你尝一回鲜,正好击中喜新厌旧的潮人心理。
而另一方面,大众对于奇装异服的接受度越来越高,类似Kate Moss般每天都是西装、马夹、细腿裤的时尚Icon已在渐渐走下坡,如同Agyness Dean这般什么都敢放在身上,撞色、撞图案、各种不同风格的混搭……才能得到当今潮人们的追捧,所以大家早已不用担心身穿Comme des Garcons的整身圆点西装会不会太过于Over,也不会害怕将Martin Margiela的大垫肩穿在身上,会不会感觉自己如钢铁侠,甚至是男装女着、女装男着也都没有问题,甚至还成为热门现象。相比起来,或许他们还觉得为什么这些前卫设计师不能再怪,以及更怪?
在这个人人宣泄着张扬个性的时代,过去那些从头到脚必须要配成全套才叫优雅的论调,早已被时尚达人抛诸脑后,现在正当红的,正是那些将个性发挥到极致的小众品牌,就像是Maison Martin Margiela、Comme des Garcons的展览门庭若市一般,你会发现,他们依旧站在那个位置没有变化,真正变化的反而是我们!
小众与大众互相影响
小众趣味抛头露面,难道那些不可一世的前卫设计就这么被欢天喜地地接受了么?Hussein Chalayan那可以升降的金属片裙子;川久保玲在风衣上“割”开心型图案;Viktor&Rolf把小提琴和枕头搬上了华贵礼服;Martin Margiela用石膏制成了外衣……你是真的明白这一切疯狂背后的真相么?也许少部分人对它一知半解,更多的趋之若鹜,只是将虚荣升到了更高的等级罢了。
迷恋小众是为了那种姿态
事实上,像Isabella Blow这般能够有慧眼发掘Alexander McQueen的人不多,对于小众品牌,大多数的人都只不过是一知半解,人云亦云。
在他们的眼中,Louis Vuitton、Gucci的满身Logo太俗、Hermes、Chanel是名媛阔太的标志、而Versace,则想都不想……这些每个人都知道的一线奢侈品牌太“俗”,根本无法表达他们的与众不同,而这些价钱根本不输那些奢侈品牌的小众品牌,才是可以区别于大众审美品位的象征,标榜着自己有不输时尚Icon的独特眼光。就像是他们的内心深处,觉得Martin Margiela那夸张的大垫肩和肉色紧身衣实在“难看”,但又会去花大价钱买下Martin Margiela的基本款白T恤,显示自己对于小众品位的认同和追随。
以生意人自居的川久保玲便深知小众追随者的心理,一方面在Comme des Garcons系列中肆意发挥想象力;而另一方面,她推出诸如CdG PLAY之类的“大众”系列,仅仅是在如T恤、Polo衫、针织开衫之类的基本款之上,印着一只有眼睛的心形图案。这几乎谈不上“设计”的系列,却被无数被杂志洗脑的潮人们争相抢购,甚至只是将心形图案的色彩从最初的红色,变成绿色,再变成黑色,都能引发一个新话题。其真正的受众群,并不是那些崇拜并懂得玲姐的死忠粉丝,大多数的应该都是那些只知道川久保玲的名号,却并不知究竟她为何如此有名的追捧者,只不过因为那个CdG的Logo而买下,仅仅是一种拿出来炫耀的本钱。
最可怕的并非如此,而是炫耀了却无人喝彩。小众毕竟还是小众,这些可能在对时尚有兴趣的人心中,是耳熟能详的名字,但在普罗大众的眼中,还是闻所未闻,花了不输大品牌的价钱却被别人冷嘲热讽说不好看不值得搞不懂你是怎么想的,生生把你塑造成为一个孤芳自赏的形象,却深不知你心中已在滴血,想告诉别人这个品牌有多么的牛,多么的潮,多么的有型,却发现连心虚的自己也搞不懂这个品牌究竟想表达什么!
当然,还有深谙时尚的那群人,在他们眼中,能够分得清楚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适合自己,而什么却不是自己的style,这不但是需要天生的品位,还需要后天的历练,当然还有足够到无所畏惧的自信!无论怎样,小众都是一种姿态,以区别于代表大众的那部分情趣,只不过,这种姿态可以是盲目跟从,可以是故作清高,还可以是个性体现……而你是哪一种,不妨自己先仔细想想?
不断转换的小众与大众
千万别以为那些不爱做广告,刻意保持冷漠低调的小众设计师们,就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清高艺术家,事实上,先锋设计师已经不再羞于承认渴望获得商业认可,大多数人表面满不在乎地等待“愿者上钩”,私下里其实已经抛出各种“鱼饵”。
卖出大名搞所谓的Crossover系列,是最常见也是最轻松的做法。就像山本耀司与adidas合作的Y-3系列,无非只是借了一个名号让运动装多出时装化的噱头,但偏偏就有潮人们愿意买账,难怪尝到甜头后的山本耀司更再下一城,与Sinv Spa合力推出全新副牌Coming Soon,主打女性市场,无论款式还是价钱都更为“大众”,足以可见大师的商业野心。川久保玲就更不用说了,各种千奇百怪的项目到她那里都成为理所当然,甚至做一个大卖一个,只能说不得不佩服玲姐的魅力,而就连一向有些曲高和寡的Hussein Chalayan,也在Puma的鞋上,玩出了自己的独特创意。
相对于这些大牌前辈的老练,更多的先锋设计师会选择找一个大集团当作靠山,就像是Viktor & Rolf和Maison Martin Margiela先后投入Diesel集团的怀抱一样,多了更多的资金可以玩别的,但收购也是双刃剑,不是每个品牌都能成功,就像之前广受好评的Helmut Lang,在被Prada收购后,因为设计被干预过多而每况愈下,直到消失,2008年重新才在新东家的支持下重回春夏纽约时装周;Jil Sander也同样是被Prada集团收购后与东家闹不和而两度出走,这个曾经红级一时的品牌也从Prada转到CCP再转到On word,所幸的是,现任的设计师Raf Simons令这个品牌咸鱼翻身,重新成为时尚界宠儿,但可惜名字还是Jil小姐的大名,但早已物是人非。
当然也有被“招安”的那些前卫设计师们,一如John Galliano,成为了Dior设计师后,尽管已经努力试图将Dior打造得更有个人风格,但对于这种经典品牌,始终还是不能放肆,最终只能在自己创立的品牌过上一把瘾。相对起来,Balenciaga的创作总监Nicolas Ghesquiere可能更有勇气,毫无畏惧地在每一季的服装系列中,加入独特的创意,无论是物料还是设计,都予人耳目一新之感,那些诸如鲜花夹克、太空战士等形象,比起那些小众设计师的作品,更绝不逊色。
小众与大众,原本就是一个相对论的说法,当中没有绝对而又清楚的那条分割线,小众的趣味被放大,就变成了大众品位,接下来,又有新的小众趣味诞生,周而复始不断循环,你真正应该做的,是不管小众还是大众,懂得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才是真真正正的达人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