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被动句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在英汉两种语言间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探明两种语言被动语态的异同将有助于汉语学习者准确地进行语法点的学习。本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被动句,从结构和语用上进行对比研究,根据汉语学习者在被动句的习得情况,从母语负迁移和过度泛化两方面分析产生偏误的原因,并找到防止偏误的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汉英被动句;对比;差异;偏误;解决措施
在英语中,被动语态属于动词的语法范畴,汉语的被动语态叫做被动式。两者的相同点都是说明主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是受事者的语法格式,但两者也有明显的不同。在使用过程中,学习者经常出现偏误。本篇通过对汉语学习者的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对比了英汉被动两者之间的差异,指出了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偏误并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措施。
一、英汉被动句的差异对比
(一)结构形式对比。“英语被动语态中的基本结构是系动词be+动词的过去分词,通过介词by引进施事者,也可以省略施事者,有时也可以用get做助动词。汉语是用“被”字帮助叙述词构成的被动式。”[1]可以省略施事者,有时也可以将施事者置于“被”字和谓语之间,口语里常用“叫”或者“让”代替“被”字。
例:(1)she was bitten by a dog.
(2)发电站被炸弹摧毁了。
比较英汉被动句的结构形式,不难发现两者的共性:(1)受事者都处于句子主语的位置;(2)被动意义的表示都通过形式上的标志;(3)施事者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但是英汉之间的差异也很明显:(1)在英语的被动语态中,施事者出现在谓语动词之后,而在汉语的被动式中,施事者出现在谓语动词之前。(2)在英语的被动语态中,be是助动词,如果要引进施事者需要在谓语动词前面加上介词by。汉语被动式中,要引进施事者,只需要将其放在“被”和谓语动词之间就可以。
(二)语义表达对比。“在语义表达方面,英汉被动语态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英语被动语态在学术语体中出现的频率最高,所有限定动词中25%使用被动语态。”[1]英语的被动语态的主要语义功能是表示客观性,主要以被动语态形式出现的一类动词如test、analyze、collect、regard等,被动语态也经常出现在新闻语体中,在新闻语体中常常以被动语态形式出现的一类动词,如blame、arrest,英语被动语态在新闻语体中的使用往往表示不幸或者是不愉快的事情的语义功能。
在汉语中,多数语法学家认为汉语被动式的主要形式“‘被’字句”含有贬义。[2]王力先生指出“‘被’字句中的“被”字是從“遭受”意义发展而来的,汉语中的被动句式大都是表示不幸或不愉快的事,它使用的助动词“被”是由于表义上的选择。[3]贬义还是占主体。
综上所述,汉语和英语的被动语态都可以表示客观性和不愉快的语义,但是主次不同。汉语的被动式最主要的“被”字结构的使用频率远远低于英语的被动语态使用频率,对于第一语言为非汉语学习者,应该要重视实际语言的交际运用,两者的用法不能完全对等。
(三)语用功能对比。在英语和汉语中,被动句和被动语态是很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下面我们从英汉被动句的语用功能方面比较两者的差异。
1.感情色彩对比。
英语使用被动语态时,无论句子需要强调受事还是不需要时候,都可以使用。在感情色彩方面,英语被动句通常是一种客观态度。在语义上可以带有积极的感情色彩,如喜欢、满意、赞同等,也可以带有消极的意义,如讨厌、遗憾,或是中性。
例:(1)The computer was broken by Xiao Wang.
(2).his cat was run over by car.
(3)His idea sounds good.
(4)This story is easy to read.
(5)The window got closed.
(6)The dinner was still being cooking.
通过上面6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例句1和2中带有明显的不如意和消极色彩;例子3和4则是带有积极的感情色彩;而例句5和6是表中性义的。
相比之下,汉语被动句一般会带有更多的不如意,贬义的消极色彩。很多学者认为汉语被动句自古以来就是表示消极意义的,汉语被动句也被称为“不幸语态”,王力认为“被动式”所叙述的,若对主语而言,必须是不如意或不的事,如受祸、受欺骗、受损害、或者是引起不利的结果。
例:(1)庄家被洪水淹了。
(2)这件事情被你搞砸了。
(3)她被花言巧语给迷惑了。
(4)这些产品都是我国制造的。
(5)我被清华大学录取了。
在上面这几个例子中,例子1-3中,“庄家被淹”“事情被搞砸”、“她被迷惑”都含有消极义,例句4,“被制造”是中性义。例6中“被录取”是表达升学的好消息,是积极义。
二、偏误分析
对于美国学生汉英被动句的学习中,英汉被动句在句法结构和语用功能上的差异对美国学生汉语被动句的习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反映汉语被动句是他们学习中的难点,出现被动句在语法、语义、或语用上面的错误。
(一)产生偏误原因。
1.母语负迁移。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对学习的新知识产生的影响,迁移作用于语言。当第二语言习得者用母语规则生搬硬套用在目的语的学习上,这样很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偏误,给目的语的学习造成消极影响,我们称之为母语负迁移。
汉语被动句中的受事主语通常都是有定的,而英语被动句的受事主语可以是也可以不是有定的,如;A computer was taken away by teacher.老师拿走了一台电脑。在英语的语法规则中是存在的,句子的受事主语“a computer”是无定的,一些美国学生在学习汉语被动句的时候,由于收到了英语的负迁移作用,错误的认为汉语被动句的受事主语也是可以无定的。如“A cake was eaten by him”.他吃了一块蛋糕。无定受事主语“a cake”在英语被动句中式成立的,但是如果翻译成汉语被动句,一些美国学生就容易出现‘一块蛋糕被他吃了’这样的偏误。
2.过度泛化。过度泛化指的是第二语言习得者将有限的目的语知识,通过类推的错误套用在目的语的使用中,从而造成了一些偏误的情况,并且这类偏误在母语找不到对应的语言规则。如;The song was sung by Lisa.这首歌是丽萨唱的。很多学生在学习了汉语被动句的基本结构之后,将‘主+被+O宾+V谓’当作是套用汉语被动句的固定搭配,通过类推的方法来翻译所有被动句,于是有很多学生将这个句子翻译成了‘这首歌被丽萨唱’。
三、解决措施
上面我们根据母语的负迁移和过度泛化这两个方面,分析了汉语被动句在习得过程中产生的偏误。在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材编写。在汉语教材中,汉语被动句的句法结构上涉及的内容很丰富,但是在语用方面涉及得比较少,如感情色彩、问题、修辞等方面。学生在学习被动句的时候,只关注了被动句的句法结构特点,没有关注被动语的语用功能。所以在教材编写时,首先不要忽视无标志被动句的编写,应该有合理安排有标志和无标志被动句的教学内容,由易到难。在汉语被动的句法结构和语用功能上都要有涉及,让学生在掌握被动句的句法结构时,还能了解被动句的感情色彩。
(二)教学方法。被动句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建议采用启发式和传统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将新知识和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在教授汉语被动句这一知识点时,老师可以借助道具、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进行教学,比如带一些水果、蛋糕、饺子、中国结等实物到教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利用这些实物进行情景对话,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自主思考来掌握新知识。
参考文献:
关键词:汉英被动句;对比;差异;偏误;解决措施
在英语中,被动语态属于动词的语法范畴,汉语的被动语态叫做被动式。两者的相同点都是说明主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是受事者的语法格式,但两者也有明显的不同。在使用过程中,学习者经常出现偏误。本篇通过对汉语学习者的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对比了英汉被动两者之间的差异,指出了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偏误并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措施。
一、英汉被动句的差异对比
(一)结构形式对比。“英语被动语态中的基本结构是系动词be+动词的过去分词,通过介词by引进施事者,也可以省略施事者,有时也可以用get做助动词。汉语是用“被”字帮助叙述词构成的被动式。”[1]可以省略施事者,有时也可以将施事者置于“被”字和谓语之间,口语里常用“叫”或者“让”代替“被”字。
例:(1)she was bitten by a dog.
(2)发电站被炸弹摧毁了。
比较英汉被动句的结构形式,不难发现两者的共性:(1)受事者都处于句子主语的位置;(2)被动意义的表示都通过形式上的标志;(3)施事者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但是英汉之间的差异也很明显:(1)在英语的被动语态中,施事者出现在谓语动词之后,而在汉语的被动式中,施事者出现在谓语动词之前。(2)在英语的被动语态中,be是助动词,如果要引进施事者需要在谓语动词前面加上介词by。汉语被动式中,要引进施事者,只需要将其放在“被”和谓语动词之间就可以。
(二)语义表达对比。“在语义表达方面,英汉被动语态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英语被动语态在学术语体中出现的频率最高,所有限定动词中25%使用被动语态。”[1]英语的被动语态的主要语义功能是表示客观性,主要以被动语态形式出现的一类动词如test、analyze、collect、regard等,被动语态也经常出现在新闻语体中,在新闻语体中常常以被动语态形式出现的一类动词,如blame、arrest,英语被动语态在新闻语体中的使用往往表示不幸或者是不愉快的事情的语义功能。
在汉语中,多数语法学家认为汉语被动式的主要形式“‘被’字句”含有贬义。[2]王力先生指出“‘被’字句中的“被”字是從“遭受”意义发展而来的,汉语中的被动句式大都是表示不幸或不愉快的事,它使用的助动词“被”是由于表义上的选择。[3]贬义还是占主体。
综上所述,汉语和英语的被动语态都可以表示客观性和不愉快的语义,但是主次不同。汉语的被动式最主要的“被”字结构的使用频率远远低于英语的被动语态使用频率,对于第一语言为非汉语学习者,应该要重视实际语言的交际运用,两者的用法不能完全对等。
(三)语用功能对比。在英语和汉语中,被动句和被动语态是很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下面我们从英汉被动句的语用功能方面比较两者的差异。
1.感情色彩对比。
英语使用被动语态时,无论句子需要强调受事还是不需要时候,都可以使用。在感情色彩方面,英语被动句通常是一种客观态度。在语义上可以带有积极的感情色彩,如喜欢、满意、赞同等,也可以带有消极的意义,如讨厌、遗憾,或是中性。
例:(1)The computer was broken by Xiao Wang.
(2).his cat was run over by car.
(3)His idea sounds good.
(4)This story is easy to read.
(5)The window got closed.
(6)The dinner was still being cooking.
通过上面6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例句1和2中带有明显的不如意和消极色彩;例子3和4则是带有积极的感情色彩;而例句5和6是表中性义的。
相比之下,汉语被动句一般会带有更多的不如意,贬义的消极色彩。很多学者认为汉语被动句自古以来就是表示消极意义的,汉语被动句也被称为“不幸语态”,王力认为“被动式”所叙述的,若对主语而言,必须是不如意或不的事,如受祸、受欺骗、受损害、或者是引起不利的结果。
例:(1)庄家被洪水淹了。
(2)这件事情被你搞砸了。
(3)她被花言巧语给迷惑了。
(4)这些产品都是我国制造的。
(5)我被清华大学录取了。
在上面这几个例子中,例子1-3中,“庄家被淹”“事情被搞砸”、“她被迷惑”都含有消极义,例句4,“被制造”是中性义。例6中“被录取”是表达升学的好消息,是积极义。
二、偏误分析
对于美国学生汉英被动句的学习中,英汉被动句在句法结构和语用功能上的差异对美国学生汉语被动句的习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反映汉语被动句是他们学习中的难点,出现被动句在语法、语义、或语用上面的错误。
(一)产生偏误原因。
1.母语负迁移。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对学习的新知识产生的影响,迁移作用于语言。当第二语言习得者用母语规则生搬硬套用在目的语的学习上,这样很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偏误,给目的语的学习造成消极影响,我们称之为母语负迁移。
汉语被动句中的受事主语通常都是有定的,而英语被动句的受事主语可以是也可以不是有定的,如;A computer was taken away by teacher.老师拿走了一台电脑。在英语的语法规则中是存在的,句子的受事主语“a computer”是无定的,一些美国学生在学习汉语被动句的时候,由于收到了英语的负迁移作用,错误的认为汉语被动句的受事主语也是可以无定的。如“A cake was eaten by him”.他吃了一块蛋糕。无定受事主语“a cake”在英语被动句中式成立的,但是如果翻译成汉语被动句,一些美国学生就容易出现‘一块蛋糕被他吃了’这样的偏误。
2.过度泛化。过度泛化指的是第二语言习得者将有限的目的语知识,通过类推的错误套用在目的语的使用中,从而造成了一些偏误的情况,并且这类偏误在母语找不到对应的语言规则。如;The song was sung by Lisa.这首歌是丽萨唱的。很多学生在学习了汉语被动句的基本结构之后,将‘主+被+O宾+V谓’当作是套用汉语被动句的固定搭配,通过类推的方法来翻译所有被动句,于是有很多学生将这个句子翻译成了‘这首歌被丽萨唱’。
三、解决措施
上面我们根据母语的负迁移和过度泛化这两个方面,分析了汉语被动句在习得过程中产生的偏误。在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材编写。在汉语教材中,汉语被动句的句法结构上涉及的内容很丰富,但是在语用方面涉及得比较少,如感情色彩、问题、修辞等方面。学生在学习被动句的时候,只关注了被动句的句法结构特点,没有关注被动语的语用功能。所以在教材编写时,首先不要忽视无标志被动句的编写,应该有合理安排有标志和无标志被动句的教学内容,由易到难。在汉语被动的句法结构和语用功能上都要有涉及,让学生在掌握被动句的句法结构时,还能了解被动句的感情色彩。
(二)教学方法。被动句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建议采用启发式和传统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将新知识和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在教授汉语被动句这一知识点时,老师可以借助道具、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进行教学,比如带一些水果、蛋糕、饺子、中国结等实物到教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利用这些实物进行情景对话,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自主思考来掌握新知识。
参考文献:
[1]薄冰.高级英语语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汉语语法史[M].商务印书馆,王力著,1989.
[3]语言学引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戚雨村主编,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