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优质种子可为农业带来巨大变化,保障粮食安全不仅要保耕地,更要“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种子行业的研发周期长、技术含量高、见效益缓慢,为突破“种子论粒卖,国产种子论斤卖”的困局,长期不懈的科研蓄力任重道远。
当农业遭遇“卡脖子”的风险
“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成为2021年经济工作的八项重点任务之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这也是近十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第一次特地强调种业。
据全国种业创新工作推进会的数据,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超过75%。良种对粮食增产、畜牧业发展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5%、40%,为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提供了关键支撑。但严格说来,我国的种子行业尽管取得了很大进步,1200多亿的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但大而不强的我国种业没有完全打破优质种子被国外种业巨头垄断的格局。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表示,“目前我国一些农产品种子对外进口依存度高,大宗农产品育种的关键环节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发达国家已经把大量种子功能基因注册申请专利,如果将来中国需要提高农作物的某方面性能,需要购买国外的知识产权,很有可能陷入‘卡脖子’的境地。迫切需要加强种业自主创新水平,自立自强。”中国种子协会顾问组成员也提出,“‘十四五’时期的中国种业是关于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高科技的核心产业,但目前我国除水稻、小麦两大口粮及一些特有品种在育种技术上有一定优势外,其他作物育种手段和创新技术存在明显差距。”
全国政协委员李云才曾于今年两会上建言我国农业需尽快打破种子垄断、技术垄断、资本垄断和市场价格垄断,“首先要防止在种子和技术上被‘卡脖子’,其次要防止在质量标准上被‘卡脖子’,再次要防止在智能农业上被‘卡脖子’。建议建立国家和省级的种质资源库,加强对自然物种和传统种质资源的保护。建立适当的常规良种种子基地,给农户以充分的种子选择权。”
种业要发展,创新是核心动力
从我国种业的市场结构来看,瓜、菜、花种业市场份额最大,为24.1%,玉米紧随其后,小麦、马铃薯的市场份额超10%,大豆、棉花、油菜市场份额较低。再继续细分的话,在我国的主要农作物中,水稻、小麦种子基本为国产品种,大豆种子国产率逐渐在提高;玉米与马铃薯的种子与蔬菜中的番茄、洋葱、茄子、胡萝卜、辣椒、西蓝花等品类的种子严重依赖进口,特别是部分高端蔬菜品种的种子,基本以进口为主。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每年进口农作物种子均超7000万公斤,来自近50个国家。
毫无疑问,洋种子可以为我国的农业带来高产优质的蔬菜产品和部分其他作物,是农业生产的有益组成部分。事实上,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一直是国外种业巨头加强攻略的重要市场。种子行业排名前十的企业早早就大规模进入中国深耕市场,凭借技术和资金优势寻求各种合作伙伴扩大其在中国的研发和市场布局。毫不夸张地说,大量洋种子已经渗透至国内田间地头。数据显示,我国种子进出口逆差已近3亿美元,是不折不扣的种子净进口国。对此,有专家点出国内外种子企业的差距所在,“很多国外企业对种子资源的采集是一个世纪的积累,而我国很多蔬菜种子的采集比较凌乱,最原始的种质材料的积累也不纯粹;特别是前几年,我们忽视了研发种子。因此,分子育种、遗传育种、生物育种等方面的瓶颈可能长达20至30年。”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对品种权保护意识不强,保护力度不够、保护水平不高,而且,保障农产品安全,当务之急是要打牢种质基础关,“与欧美国家在全世界布局种质资源不同,我国部分品种种质资源主要来自本土物种,存在资源来源窄、保护力度弱等难题。”有市场人士表示,“如果不做大做强我们自己的种业,就不会拥有国际市场的定价权,甚至话语权都没有,只能默默接受高关税的事实,这些成本,甚至会体现在居高不下的蔬菜价格上。”
全球种子行业竞争激烈,兼并、组合、重组不断,巨头级企业以海量研发资金换来不断更迭的技术创新,相互间筑起了厚实的安全屏障。而我国种子行业的行业集中度一直较低,数千家大小不一的种子企业扎堆混战,虽然从农科院到县乡的农技站都有相应的种子研发任务,但于核心领域始终没有突破性进展。甚至于,我国种子行业头部企业每年的研发投入全部加起来都不及国外巨头孟山都一家的七分之一,足见国内种子企业研发资金的困窘程度。
目前,我国种业已进入以自主创新为驱动力的发展新阶段。近十年,全国审定、登记农作物品种3.9万个,植物新品种保护年申请量连续4年居世界第一。在业界人士看来,种子安全等同于粮食安全,我国种业于发展理念、市场规划、科研立项、品种审定、市场推广、监督监管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刻不容缓,“国家应建立核心资源库,组织精干力量加强种质资源研发创新力度,挖掘有特异性的性状、基因,重点发展品质育种,推动育种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逐步打破种业的资源依赖症。且需要推动种业市场兼并重組,培植能与跨国种业巨头抗衡的龙头种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