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英语教学已逐渐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师生间频繁的双向交流活动即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显著特征。而对英语习得产生深刻影响的情感因素必须在师生互动交流中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就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因素的介入作一次全面的论述。
关键词:情感因素 英语教学 情感介入 互动
一、引言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学活动通常是以教学者为中心(teacher-centered)而进行的。近年来英语教学在思路和方法上逐渐发生了转变,教学活动从以教学者为中心(teacher-centered)转向了以学习者为中心(student-centered)。但人们在关注教学方法和教材选用的同时,却未能对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因素给予充分的重视。
社会的不断变化引起教育思想的不断转变,语言教学已经从以知识传授为重点转向学生的参与和知识认知发展为重点。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进行的是一种填鸭式教育(spoon-feeding education),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律性的行为。虽然这种自律性的学习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学习者积极努力地学习,但从本质上讲,学习者的心理处于一种抑制状态,而处于抑制状态的学习通常效率低下,纵然有研究表明这种自律性行为也会产生积极作用,但它能更多地体现在个体的而非群体的学习成功上。在现代社会多元化的环境中,靠自律行为来提高学习者的群体水平有相当的局限性,而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自觉性行为却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这就需要外语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以便充分激发学生的自发或自觉意识。因此,也就使英语教学变成一项复杂的活动,它要求教师不仅应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即向学生传授和培养外语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而且应具备较强的组织学生学习和运用外语的能力,尤其是在英语教师本人的智力、情感、意志、世界观、道德水平及其他如文学修养等诸多个性特点的基础上,把情感因素应用到教学当中去,最大限度地去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实现课堂上师生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整体教育教学质量。
二、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做教学者的最高层次——导师(facilitator)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分为积极的心理状态和消极状态的心理状态。积极的心理状态除兴趣方面的表现之外,更重要的是还包括情感因素,情感因素即人对现实世界各种事物所抱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的体验。在多种多样的情感体验中,可以分为心境(mood)、热情(passion)、焦虑(anxiety)等一系列情感状态。其中热情是掌握整个人的身心,决定思想行为基本方向的强烈稳定而深刻的情感状态,具有很大的行动力量,因而,作为一名外语教育者,能否深入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唤起学习者的外语热情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有人把教学者分为三个基本层次:教书匠(lecturer)、教师(teacher)、导师(facilitator)。教书匠在汉语中其实是一个贬义词,但教书匠这一现象却存在于任何层次的教学活动中,从表面上看,这些施教者全然不顾学习者的反应,其教学活动缺乏足够的灵活性,他们的存在与学习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主体;而从深层次来讲,施教者眼中的学生仅是一个被动的个体,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有时甚至流露出对学习者的蔑视。而教师却有别于这种匠人式的教学,教师能够正确灵活地组织教学活动,知识传授能够有序地在课堂中进行,但他们对学生的心理活动缺乏足够的了解,学生的参与心理同样受到抑制,学习者的潜能得不到全部的释放,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而导师却能与学习者及时沟通感情,他们与学习者完全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他们的教学活动是借助与语言学习者之间的情感默契而进行的,学习者从他们那里得到更多的鼓励而不是批评,他们与学习者之间建立了一个畅通的情感沟通渠道,在他们身上存在着一种对学生的天然亲和力。对他们而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更多是在启发和鼓励中进行。不仅如此,他们与学生都在活动中获得极大的乐趣,教与学对双方都是一个各自完善的过程,而在这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下进行语言学习,学习效率也可以得到极大的提高。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得到启示。儿童的语言获得完全是沉浸在语言使用之中,这是一种完全放松的学习,儿童在这个语言学习的海洋中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参与动力。对于儿童来讲,语言学习是一种自发性的参与行动而不是自律性的参与行动,他们从外界得到的是鼓励而非指责,语言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情感活动而不是一种被动的行为。
因此,导师类型的教师除了具备教师的素质之外,最关键的是他们潜心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善于营造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的心理情感氛围。这种氛围包括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教师对学生在课堂内外情绪的敏感度,对学生的自尊心的尊重和保护及师生之间非评判性的交流。这种和谐的交流气氛不仅在课堂上营造力一种积极的学习气氛,而且提高了教师对学生的凝聚力作用,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这样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得教师能够更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过程,并且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从而使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我们应该承认,一些优秀教师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独特的教学方法和人格魅力,但是任何独特的教学方法都必须在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才能得以实施。如此看来,这些成功教师的背后一定有着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充分关注和了解,他们是属于导师类型的教师,在教学中,他们是用眼去观察,用心去体会学生的情感变化。
三、掌握学习者的消极情感因素,努力尝试有利情感因素
人的大脑总是充满了各种情感,其中很多是潜意识的,我们很多言行举止都受情感的支配。对学习者来说,情感也支配着他们的学习,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某种倾向。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包括焦虑、意志、性格的内向与外向、学习动机等。从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及多年来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来看,笔者认为下列这些现象与学习者的消极情感因素有关:
——认为学习是为父母或老师(动机因素)
——对新课或教师表现出无兴趣或不信任(兴趣因素)
——缺乏或害怕与同学和老师交流(性格内向)
——担心被老师提问或一听到考试就害怕紧张(焦虑)
——谈话中不懂适时插话以表达自己的见解(紧张)
——喜欢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以逃避课堂生活(动机因素)
以上列举的都是一些学生的消极情感。消极情感因素通常导致被动和抵制行为,因此极大地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当人处于某种消极的情感状态时,认知活动便趋于停止,即使不停止,其效率也大大降低。因此,教师应该对语言学习中的情感因素有相当的敏感力,尤其要注意观察学生在学习中的一些消极因素,最大程度地降低消极因素的影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并努力创设以下情感因素:
1. 期望情感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成功的期望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激励感;对学习上暂时困难者、悲观者和偶发性学习不良者要及时传递期望信息,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增强勇气,树立信心,例如认真考虑处境不利学生的建议,不因考试分数低而嫌弃他们,当他们回答不出问题时,要投以期待的目光,慰以希望的话语,给予再试一次的机会。只要教育者诚挚地寄希望于每个学生,热爱他们,给每个学生以期待,甚至启示,努力创设对学生的期待情感,学生心理上就会形成一种强化,他们大都会按照教师的期待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关键词:情感因素 英语教学 情感介入 互动
一、引言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学活动通常是以教学者为中心(teacher-centered)而进行的。近年来英语教学在思路和方法上逐渐发生了转变,教学活动从以教学者为中心(teacher-centered)转向了以学习者为中心(student-centered)。但人们在关注教学方法和教材选用的同时,却未能对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因素给予充分的重视。
社会的不断变化引起教育思想的不断转变,语言教学已经从以知识传授为重点转向学生的参与和知识认知发展为重点。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进行的是一种填鸭式教育(spoon-feeding education),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律性的行为。虽然这种自律性的学习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学习者积极努力地学习,但从本质上讲,学习者的心理处于一种抑制状态,而处于抑制状态的学习通常效率低下,纵然有研究表明这种自律性行为也会产生积极作用,但它能更多地体现在个体的而非群体的学习成功上。在现代社会多元化的环境中,靠自律行为来提高学习者的群体水平有相当的局限性,而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自觉性行为却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这就需要外语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以便充分激发学生的自发或自觉意识。因此,也就使英语教学变成一项复杂的活动,它要求教师不仅应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即向学生传授和培养外语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而且应具备较强的组织学生学习和运用外语的能力,尤其是在英语教师本人的智力、情感、意志、世界观、道德水平及其他如文学修养等诸多个性特点的基础上,把情感因素应用到教学当中去,最大限度地去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实现课堂上师生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整体教育教学质量。
二、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做教学者的最高层次——导师(facilitator)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分为积极的心理状态和消极状态的心理状态。积极的心理状态除兴趣方面的表现之外,更重要的是还包括情感因素,情感因素即人对现实世界各种事物所抱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的体验。在多种多样的情感体验中,可以分为心境(mood)、热情(passion)、焦虑(anxiety)等一系列情感状态。其中热情是掌握整个人的身心,决定思想行为基本方向的强烈稳定而深刻的情感状态,具有很大的行动力量,因而,作为一名外语教育者,能否深入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唤起学习者的外语热情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有人把教学者分为三个基本层次:教书匠(lecturer)、教师(teacher)、导师(facilitator)。教书匠在汉语中其实是一个贬义词,但教书匠这一现象却存在于任何层次的教学活动中,从表面上看,这些施教者全然不顾学习者的反应,其教学活动缺乏足够的灵活性,他们的存在与学习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主体;而从深层次来讲,施教者眼中的学生仅是一个被动的个体,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有时甚至流露出对学习者的蔑视。而教师却有别于这种匠人式的教学,教师能够正确灵活地组织教学活动,知识传授能够有序地在课堂中进行,但他们对学生的心理活动缺乏足够的了解,学生的参与心理同样受到抑制,学习者的潜能得不到全部的释放,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而导师却能与学习者及时沟通感情,他们与学习者完全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他们的教学活动是借助与语言学习者之间的情感默契而进行的,学习者从他们那里得到更多的鼓励而不是批评,他们与学习者之间建立了一个畅通的情感沟通渠道,在他们身上存在着一种对学生的天然亲和力。对他们而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更多是在启发和鼓励中进行。不仅如此,他们与学生都在活动中获得极大的乐趣,教与学对双方都是一个各自完善的过程,而在这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下进行语言学习,学习效率也可以得到极大的提高。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得到启示。儿童的语言获得完全是沉浸在语言使用之中,这是一种完全放松的学习,儿童在这个语言学习的海洋中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参与动力。对于儿童来讲,语言学习是一种自发性的参与行动而不是自律性的参与行动,他们从外界得到的是鼓励而非指责,语言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情感活动而不是一种被动的行为。
因此,导师类型的教师除了具备教师的素质之外,最关键的是他们潜心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善于营造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的心理情感氛围。这种氛围包括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教师对学生在课堂内外情绪的敏感度,对学生的自尊心的尊重和保护及师生之间非评判性的交流。这种和谐的交流气氛不仅在课堂上营造力一种积极的学习气氛,而且提高了教师对学生的凝聚力作用,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这样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得教师能够更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过程,并且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从而使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我们应该承认,一些优秀教师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独特的教学方法和人格魅力,但是任何独特的教学方法都必须在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才能得以实施。如此看来,这些成功教师的背后一定有着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充分关注和了解,他们是属于导师类型的教师,在教学中,他们是用眼去观察,用心去体会学生的情感变化。
三、掌握学习者的消极情感因素,努力尝试有利情感因素
人的大脑总是充满了各种情感,其中很多是潜意识的,我们很多言行举止都受情感的支配。对学习者来说,情感也支配着他们的学习,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某种倾向。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包括焦虑、意志、性格的内向与外向、学习动机等。从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及多年来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来看,笔者认为下列这些现象与学习者的消极情感因素有关:
——认为学习是为父母或老师(动机因素)
——对新课或教师表现出无兴趣或不信任(兴趣因素)
——缺乏或害怕与同学和老师交流(性格内向)
——担心被老师提问或一听到考试就害怕紧张(焦虑)
——谈话中不懂适时插话以表达自己的见解(紧张)
——喜欢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以逃避课堂生活(动机因素)
以上列举的都是一些学生的消极情感。消极情感因素通常导致被动和抵制行为,因此极大地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当人处于某种消极的情感状态时,认知活动便趋于停止,即使不停止,其效率也大大降低。因此,教师应该对语言学习中的情感因素有相当的敏感力,尤其要注意观察学生在学习中的一些消极因素,最大程度地降低消极因素的影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并努力创设以下情感因素:
1. 期望情感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成功的期望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激励感;对学习上暂时困难者、悲观者和偶发性学习不良者要及时传递期望信息,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增强勇气,树立信心,例如认真考虑处境不利学生的建议,不因考试分数低而嫌弃他们,当他们回答不出问题时,要投以期待的目光,慰以希望的话语,给予再试一次的机会。只要教育者诚挚地寄希望于每个学生,热爱他们,给每个学生以期待,甚至启示,努力创设对学生的期待情感,学生心理上就会形成一种强化,他们大都会按照教师的期待发展自我、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