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新教材的变化
以新《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的初中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教材,在内容编排和设计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科学探究
课本中涉及的大部分物理规律、结论通过实验由学生探究得出,课本将探究过程设计得自然、恰当,学生既学习到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又体验了探究过程,学习了基本的科学方法,并将热爱科学、尊重事实的情感渗透其中。
新教材通过大量生动的插图和有趣的历史故事,着重从情感、解决问题的方法、科学态度三个方面来介绍科学家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2.从生活到物理学
新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兴趣。许多知识的导入均采用了学生已熟悉的生活现象,使学生学起来更加自然和亲切。新教材降低对一些抽象概念的要求,试图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来解决问题,用图像来表达过程,用知识定性的解释物理现象。
3.加强各知识板块之间的联系
旧教材为了体现知识的完整性和严密性,将物理学的知识分成力、热、声、光、电几个独立的知识板块,它们之间几乎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所以学生学习了热学后容易将力学忘记,学习了电学后容易将光学忘记。新教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加强了各知识板块之间的联系,其方法就是用能量的主线将各知识板块串联起来。
二、科学探究七个要素的落实
科学探究不仅是《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同时也是内容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落实科学探究的基本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成为一个紧迫而重要的问题。“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是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科学探究的精髓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关于提出问题的研究
物理问题的提出应注意趣味性。物理问题的提出应注意有适当的思考空间并富有探究性。在实验中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养成获得知识各创造性的运用知识的习惯。如学习长度的测量时,可问学生如何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由于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所以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激发了学生对物理的浓厚兴趣。
(二)关于猜想与假设的研究
学生有生活经验的问题,猜想进行很顺利。如光是怎样传播的?由于学生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基本上都能猜想出光的传播路线是直的,且能举例说明猜想的依据。
有的内容,学生缺乏感性知识,需要给学生提供感性知识或引导学生猜想。
总之,搞好猜想与假设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做法,以唤起学生的感性认识。也可以给学生一些感性材料,让学生进行猜想。
(三)关于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的研究
帮助学生理解课本实验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思路,从而提高学生设计实验水平。怎样帮助学生?让学生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呢?如在探究物体不受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时,要向学生介绍伽利略理想实验,进而指出本节实验设计的思想就是运用了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思路而设计。同样在探究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时,应运用理想化法,在做这个实验时,需向学生介绍如何利用理想化法来设计这个实验。再如关于探究某个物理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要用到控制变量法。先介绍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的思路,即保持一个因素或几个因素不变,探究这个物理量与某一个因素是否有关。
如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可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
①保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接触面积不变,拉力方向不变,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有没有关系。
②保持压力不变,接触面积不变,拉力方向不变,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积的粗糙程度有没有关系。
③保持压力不变,接触面积不变,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拉力方向有没有关系。
④保持压力不变,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拉力方向不变,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面积有没有关系。
课本实验的设计思想是非常丰富的,实验设计思路是不同的,怎样将这些丰富的实验思想与设计思路教给学生,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四)关于分析与论证的研究
分析与论证就是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
要搞好分析与论证,关键是要掌握分析论证的方法。在初中物理中,分析论证有哪些方法呢?
1.理想化方法
如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牛顿第一定律就是根据理想化方法得出的。
2.归纳法
如在讲解力的概念时,就应运用归纳法从物理现象中得出的。
3.比值法
比如用比值法得出物重和质量关系:G=mg。密度概念都是运用比值法得到的。
4.比较法
在研究某个物理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常用比较法。如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分析论证就用到此比较法。
5.等效替代法
在二力的合成一节时,就要用等效替代法,在探究串联电路的电阻和并联电路的电阻也用到这个方法。
(五)关于交流与评估的研究
评估有两种方法:一是自己对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进行评估。二是先交流后集体评估。长期坚持下去,就能培养学生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达到学生自己对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自觉进行评估的目的。
三、更新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
新课标对物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更新专业知识。新教材中的“课外活动”板块鼓励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鼓励学生上互联网收集相关知识和获取知识,进行研究。
《物理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更新知识结构。新教材淡化了学科之间的界线,知识的联系面更宽广,同时也要求教师精通多学科知识。《新物理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创设新教育大环境。教师要注意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使学生有时间和条件去接触自然、参加社会实践。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要合理安排课程,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小发明、小创造活动。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吧!
以新《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的初中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教材,在内容编排和设计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科学探究
课本中涉及的大部分物理规律、结论通过实验由学生探究得出,课本将探究过程设计得自然、恰当,学生既学习到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又体验了探究过程,学习了基本的科学方法,并将热爱科学、尊重事实的情感渗透其中。
新教材通过大量生动的插图和有趣的历史故事,着重从情感、解决问题的方法、科学态度三个方面来介绍科学家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2.从生活到物理学
新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兴趣。许多知识的导入均采用了学生已熟悉的生活现象,使学生学起来更加自然和亲切。新教材降低对一些抽象概念的要求,试图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来解决问题,用图像来表达过程,用知识定性的解释物理现象。
3.加强各知识板块之间的联系
旧教材为了体现知识的完整性和严密性,将物理学的知识分成力、热、声、光、电几个独立的知识板块,它们之间几乎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所以学生学习了热学后容易将力学忘记,学习了电学后容易将光学忘记。新教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加强了各知识板块之间的联系,其方法就是用能量的主线将各知识板块串联起来。
二、科学探究七个要素的落实
科学探究不仅是《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同时也是内容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落实科学探究的基本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成为一个紧迫而重要的问题。“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是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科学探究的精髓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关于提出问题的研究
物理问题的提出应注意趣味性。物理问题的提出应注意有适当的思考空间并富有探究性。在实验中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养成获得知识各创造性的运用知识的习惯。如学习长度的测量时,可问学生如何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由于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所以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激发了学生对物理的浓厚兴趣。
(二)关于猜想与假设的研究
学生有生活经验的问题,猜想进行很顺利。如光是怎样传播的?由于学生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基本上都能猜想出光的传播路线是直的,且能举例说明猜想的依据。
有的内容,学生缺乏感性知识,需要给学生提供感性知识或引导学生猜想。
总之,搞好猜想与假设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做法,以唤起学生的感性认识。也可以给学生一些感性材料,让学生进行猜想。
(三)关于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的研究
帮助学生理解课本实验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思路,从而提高学生设计实验水平。怎样帮助学生?让学生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呢?如在探究物体不受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时,要向学生介绍伽利略理想实验,进而指出本节实验设计的思想就是运用了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思路而设计。同样在探究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时,应运用理想化法,在做这个实验时,需向学生介绍如何利用理想化法来设计这个实验。再如关于探究某个物理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要用到控制变量法。先介绍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的思路,即保持一个因素或几个因素不变,探究这个物理量与某一个因素是否有关。
如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可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
①保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接触面积不变,拉力方向不变,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有没有关系。
②保持压力不变,接触面积不变,拉力方向不变,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积的粗糙程度有没有关系。
③保持压力不变,接触面积不变,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拉力方向有没有关系。
④保持压力不变,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拉力方向不变,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面积有没有关系。
课本实验的设计思想是非常丰富的,实验设计思路是不同的,怎样将这些丰富的实验思想与设计思路教给学生,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四)关于分析与论证的研究
分析与论证就是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
要搞好分析与论证,关键是要掌握分析论证的方法。在初中物理中,分析论证有哪些方法呢?
1.理想化方法
如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牛顿第一定律就是根据理想化方法得出的。
2.归纳法
如在讲解力的概念时,就应运用归纳法从物理现象中得出的。
3.比值法
比如用比值法得出物重和质量关系:G=mg。密度概念都是运用比值法得到的。
4.比较法
在研究某个物理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常用比较法。如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分析论证就用到此比较法。
5.等效替代法
在二力的合成一节时,就要用等效替代法,在探究串联电路的电阻和并联电路的电阻也用到这个方法。
(五)关于交流与评估的研究
评估有两种方法:一是自己对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进行评估。二是先交流后集体评估。长期坚持下去,就能培养学生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达到学生自己对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自觉进行评估的目的。
三、更新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
新课标对物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更新专业知识。新教材中的“课外活动”板块鼓励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鼓励学生上互联网收集相关知识和获取知识,进行研究。
《物理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更新知识结构。新教材淡化了学科之间的界线,知识的联系面更宽广,同时也要求教师精通多学科知识。《新物理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创设新教育大环境。教师要注意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使学生有时间和条件去接触自然、参加社会实践。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要合理安排课程,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小发明、小创造活动。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