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人们往往狭义地理解研究性学习,认为研究性学习需要一个响亮的课题,兴师动众,设计研究方案,搜集大量资料,然后整理成一部内容全面的专著。这固然属研究性学习,但却有点形式主义之嫌。其实,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方法,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
发现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研究性学习首先要有问题意识,有了问题意识,学习才有研究的对象。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当前的语文教学,学生提出问题的权利似乎被教师剥夺,教师成了问题的设计者,整堂课自始至终是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一篇课文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整堂课成了“满堂问”,教师和学生成了问答式的对垒,从而剥夺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权利,慢慢地学生变成了思考问题的机器,而不是创造问题的机器,其实,研究性学习首先应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应引导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例如《桃花源记》这一篇课文,有学生对“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一句就提出了疑问,桃花源中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遂与外人间隔”,他们已经不能了解外界的信息,为什么穿着还会跟外界一样?这种质疑问难,教师也无法给出一个标准答案,教师可以此为导火线,引发学生的讨论,引导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依据。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呢?作为教师来说,这里有个教材的处理问题,我们可借鉴哈佛大学的教学经验,简化教学环节,当然,一篇课文值得研究的问题很多,与其“伤其九指”不如“断其一指”,大而全地泛泛而淡,只触及一下皮毛,不如深入地探讨一两个问题,如对《琵琶行》这首脍炙人口的唐诗来说,可围绕两个方面来研究学习,其一是诗歌的音乐美,其二是诗歌的人情美。
总的说来,从课内到课外都可以实施研究性学习,这是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发现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研究性学习首先要有问题意识,有了问题意识,学习才有研究的对象。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当前的语文教学,学生提出问题的权利似乎被教师剥夺,教师成了问题的设计者,整堂课自始至终是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一篇课文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整堂课成了“满堂问”,教师和学生成了问答式的对垒,从而剥夺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权利,慢慢地学生变成了思考问题的机器,而不是创造问题的机器,其实,研究性学习首先应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应引导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例如《桃花源记》这一篇课文,有学生对“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一句就提出了疑问,桃花源中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遂与外人间隔”,他们已经不能了解外界的信息,为什么穿着还会跟外界一样?这种质疑问难,教师也无法给出一个标准答案,教师可以此为导火线,引发学生的讨论,引导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依据。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呢?作为教师来说,这里有个教材的处理问题,我们可借鉴哈佛大学的教学经验,简化教学环节,当然,一篇课文值得研究的问题很多,与其“伤其九指”不如“断其一指”,大而全地泛泛而淡,只触及一下皮毛,不如深入地探讨一两个问题,如对《琵琶行》这首脍炙人口的唐诗来说,可围绕两个方面来研究学习,其一是诗歌的音乐美,其二是诗歌的人情美。
总的说来,从课内到课外都可以实施研究性学习,这是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