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卡”,是藏语的音译词,起源于吐蕃王朝(公元7世纪),迄今已有千年的历史。传统上认为,唐卡是藏民族独创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高原气息的、代表藏传佛教文化深厚底蕴的宗教美术作品。通俗地讲,唐卡是藏族创造的卷轴细密画。她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增光添彩。
唐卡形制为纵向长方形,最常见的尺幅一般长约80厘米,宽约50厘米,微型唐卡小至几厘米,巨幅唐卡则达数十上百米。从正面观看,由边饰、画芯、帷幔、天杆、地杆等构成。从藏传佛教文化的符号系统来解释,画芯象征神灵显现,多彩锦缎织成的边饰象征神灵出自吉祥彩云,帷幔在供养时向上折叠为团花,象征诸佛菩萨的华盖。明清以来唐卡,在上方和下方中央,另缝制一块名贵锦缎,称之为“天梯”或“殊地”,象征有情众生超脱苦海、进入福田。
传统唐卡的构图、造型严格遵循《佛教造像度量经》的比例规定,绘制工艺大致分为绷布上框、刷胶打磨、誊稿勾线、着色晕染、沥粉描金等程序。制成后尚需衬缎装裱,开光加持。技法上,早期唐卡以铁线描为主,晚期唐卡大量吸收中原汉地工笔画线描技法,发展出平勾、浊勾、衣勾、叶勾、云勾等技法。着色方面除平涂色块外,尚有干染、湿染、分染等渲染技法。沥粉描金和暗底轧花则是唐卡对壁画技法的借鉴,沥粉厚堆、轧花浅刻的雕塑手法以及黄金特有的光泽,丰富了唐卡画面的肌理和质感。就材料技术而言,唐卡在选布、制笔、研色、熬胶等环节也保留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唐卡因历史悠久和受不同的地理、宗教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传承大大小小画派数以百家,如今主要画派有:噶当、噶玛噶智、勉唐、钦泽、勉萨等。
“噶当巴唐卡”是当代民间唐卡画师对早期唐卡(11-14世纪)通俗的统称。噶当画派源于西藏本土画派与印度波罗风格的尼泊尔化。其唐卡的风格主要是:中原艺术传统的渗透使衣带有宽肥、飘动的趋势,彩绘天花板和藻井构成庞大的图案系统,有西域、汉地、印度、波斯等复杂的来源和丰富的纹样变化。
勉唐画派又称“门赤画派”,是藏区近代影响最大的绘画流派,以拉萨为活动中心,主要流行于卫藏地区。该画派的创始人是勉拉·顿珠嘉措,他出生于洛扎勉唐(今山南地区),勉唐画派由此得名。勉唐派唐卡的风格特点是:汉地的青绿山水成为画面支配性的重要背景,色调变为汉地青绿山水色调;主尊着装呈现汉族化倾向;四大天王的主题完全转变为汉式造型;人物造型有唐代遗风。
钦泽画派又称“青孜派”,形成于15世纪中叶以后,主要流行于后藏和山南地区。钦泽派的主要特点是:人物造形呈现印度造像夸张优美的舞态,人体修长,手足柔美,金刚须眉图案化。绘画技法吸收汉地艺术营养,色层丰富,石色之上有透明色的渲染,毛发虚画。这些都是传统中国工笔画的精华。
勉萨派又称“新勉唐派”,勉萨派始于藏巴·曲英嘉措,他全面系统继承了勉唐派传统,并自觉吸收了当时嘎赤和青孜画派的技法,增加了不同的色泽及技巧,自成一派,其画风主要特点:佛像的身形都是完全按照正法理论和符合度量计法,又没有度的约束,骨性和体态极好。造象度量严格,色彩明快,底层色厚涂,人物造型修长灵动。
噶玛噶智画派又称“噶玛嘎赤画派”,简称“噶赤派”。嘎赤画派是在勉唐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风景部分更为写实与汉地青绿山水基本一致,在绘画技法上有着汉地工笔人物画的迷人效果,三矾九染,淡雅文儒,表现出的优美诗情和淡远意境,充分展示了汉藏美术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
回顾唐卡史,可以这样归纳:唐卡是两个宗教——苯教和佛教在西藏传播的需要和結果;是两个文化——中原文化和古印度文化在西藏融合的创造和发展;是两个民族——藏族和汉族长期交融渗透,共同的艺术结晶。从当代唐卡发展演变的文化艺术脉络来看,唐卡正在从神性走向人性,从制作走向创作,从传统走向现代。
唐卡形制为纵向长方形,最常见的尺幅一般长约80厘米,宽约50厘米,微型唐卡小至几厘米,巨幅唐卡则达数十上百米。从正面观看,由边饰、画芯、帷幔、天杆、地杆等构成。从藏传佛教文化的符号系统来解释,画芯象征神灵显现,多彩锦缎织成的边饰象征神灵出自吉祥彩云,帷幔在供养时向上折叠为团花,象征诸佛菩萨的华盖。明清以来唐卡,在上方和下方中央,另缝制一块名贵锦缎,称之为“天梯”或“殊地”,象征有情众生超脱苦海、进入福田。
传统唐卡的构图、造型严格遵循《佛教造像度量经》的比例规定,绘制工艺大致分为绷布上框、刷胶打磨、誊稿勾线、着色晕染、沥粉描金等程序。制成后尚需衬缎装裱,开光加持。技法上,早期唐卡以铁线描为主,晚期唐卡大量吸收中原汉地工笔画线描技法,发展出平勾、浊勾、衣勾、叶勾、云勾等技法。着色方面除平涂色块外,尚有干染、湿染、分染等渲染技法。沥粉描金和暗底轧花则是唐卡对壁画技法的借鉴,沥粉厚堆、轧花浅刻的雕塑手法以及黄金特有的光泽,丰富了唐卡画面的肌理和质感。就材料技术而言,唐卡在选布、制笔、研色、熬胶等环节也保留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唐卡因历史悠久和受不同的地理、宗教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传承大大小小画派数以百家,如今主要画派有:噶当、噶玛噶智、勉唐、钦泽、勉萨等。
“噶当巴唐卡”是当代民间唐卡画师对早期唐卡(11-14世纪)通俗的统称。噶当画派源于西藏本土画派与印度波罗风格的尼泊尔化。其唐卡的风格主要是:中原艺术传统的渗透使衣带有宽肥、飘动的趋势,彩绘天花板和藻井构成庞大的图案系统,有西域、汉地、印度、波斯等复杂的来源和丰富的纹样变化。
勉唐画派又称“门赤画派”,是藏区近代影响最大的绘画流派,以拉萨为活动中心,主要流行于卫藏地区。该画派的创始人是勉拉·顿珠嘉措,他出生于洛扎勉唐(今山南地区),勉唐画派由此得名。勉唐派唐卡的风格特点是:汉地的青绿山水成为画面支配性的重要背景,色调变为汉地青绿山水色调;主尊着装呈现汉族化倾向;四大天王的主题完全转变为汉式造型;人物造型有唐代遗风。
钦泽画派又称“青孜派”,形成于15世纪中叶以后,主要流行于后藏和山南地区。钦泽派的主要特点是:人物造形呈现印度造像夸张优美的舞态,人体修长,手足柔美,金刚须眉图案化。绘画技法吸收汉地艺术营养,色层丰富,石色之上有透明色的渲染,毛发虚画。这些都是传统中国工笔画的精华。
勉萨派又称“新勉唐派”,勉萨派始于藏巴·曲英嘉措,他全面系统继承了勉唐派传统,并自觉吸收了当时嘎赤和青孜画派的技法,增加了不同的色泽及技巧,自成一派,其画风主要特点:佛像的身形都是完全按照正法理论和符合度量计法,又没有度的约束,骨性和体态极好。造象度量严格,色彩明快,底层色厚涂,人物造型修长灵动。
噶玛噶智画派又称“噶玛嘎赤画派”,简称“噶赤派”。嘎赤画派是在勉唐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风景部分更为写实与汉地青绿山水基本一致,在绘画技法上有着汉地工笔人物画的迷人效果,三矾九染,淡雅文儒,表现出的优美诗情和淡远意境,充分展示了汉藏美术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
回顾唐卡史,可以这样归纳:唐卡是两个宗教——苯教和佛教在西藏传播的需要和結果;是两个文化——中原文化和古印度文化在西藏融合的创造和发展;是两个民族——藏族和汉族长期交融渗透,共同的艺术结晶。从当代唐卡发展演变的文化艺术脉络来看,唐卡正在从神性走向人性,从制作走向创作,从传统走向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