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被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高度概括为“最野蛮、最残暴、最愚昧、最荒谬”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在上海远郊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內,竟然发生了一件“最人道”的事,红卫兵造反派竟然特派一位工人出身的研究员周生墨,以帮助批斗为名进驻复旦大学“牛棚”,目的是保护被他们造反派揪去批斗的研究所所长卢鹤绂。
为了防止卢鹤绂被“武斗”或者因一时想不开发生意外,好样的周生墨居然在牛棚里和卢鹤绂相伴同住了半个月,直至发现复旦师生其实和红卫兵一样,对卢鹤绂“形左实右”,实质是同情和保护他的,才放心地离开牛棚回到核所。
卢鹤绂,1914年出生于知识分子的家庭,祖籍山东莱州,1936年,燕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1938年,因为精确测定了锂6锂7的同位素丰度比而蜚声物理学界,这一比值是氢弹研制所必需的一个关键数据,一直沿用了大半个世纪,至今还是国际同位素表的标准取值。后来他又研制了可以大规模分离铀235同位素的质谱仪,被美国军方列为机密。这时的卢鹤绂才二十七岁,成为世界核子物理界备受瞩目的顶尖人才。
1941年,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卢鹤绂毅然放弃美国的一切,揣着满身的书和一颗科学救国的心回到了战乱中的中国。
他颠沛流离,奔波涉险,先后执教于中山、广西、浙江三所流亡中的大学。他在美国的老师、同学后来大都参与了制造第一颗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他的导师就是后来发明铀235工业分离法,使美国成功造出第一颗原子弹的科学家尼尔。
1945年,美国原子弹在日本爆炸,举世震惊。卢鹤绂撰写了《原子能与原子弹》一文,公开发表在《美国物理月刊》上,他透过理论估算,推导出铀235原子弹及费米型反应堆的临界体积等一系列重要数据,使这一美国独家保有的绝对机密大白于天下,卢鹤绂因此被誉为“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人”。
由于他的杰出贡献,他被英国剑桥传记中心授予“二十世纪成就奖”,并载入英国剑桥传记中心《国际传记辞典》。美国传记研究院也授予他”国际成就奖”并载入美国传记研究院《世界五千人物》及《五百权威领导人名人榜》。
1998年,美国德克萨斯州休斯顿的第一浸信学校,建立起了一个名为“卢鹤绂实验室”的全美中学最好的科学实验室,并在校园里竖起了卢鹤绂的铜像,这是美国第一次为一位中国科学家塑立雕像。
新中国以后,卢鹤绂一直在复旦大学任教,一度曾在北京大学代号为“546”的保密科系里执教了两年,那是专为培养原子核科研、工程专业人才的。
1959年,卢鹤绂先生被任命为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第一任业务所长,那时的研究所既没有设备也没有人才,调拨到他手底下的,是一批大学没有毕业、专业也不对口的数学系三年级大学生。虽然也有大学毕业后工作过二、三年的人,但那是非常个别的。当时的情况可谓是“一位一级教授带着一批年轻的门外汉开始了一个大型研究所的创建”。他亲自授课,亲自选择研究课题,亲自决定科研方向,其艰难可想而知,原子核研究所能够发展到今天,卢先生的功绩不言而喻。
卢鹤绂有个非常鲜明的品德个性,就是“疏权贵亲卒伍”,这一特性让他在文革中少吃了很多苦头。在当时,他是研究所最高领导,是学部委员(即后来的中科院院士),是一级教授,但对一些初出校门的年轻人,虽然工作中严格要求一丝不苟,但工余时间,却没有任何隔阂,与许多年轻人建立了超越师生和领导关系的忘年交关系。
休息时,卢鹤绂与年轻的下属们无话不谈,卢鹤绂会应大家要求,爽朗地唱上一段京剧,也曾绘声绘色地提起当年如何在美国开快车追求女朋友,就是他后来的夫人的故事。
有人开玩笑问他:“我们每月才五十元人民币的工资,你一个月三百六十元,怎么用得完啊?”他会认真地给你一笔笔报生活的细帐,结果留剩到他自己手里可以支配的钱比年轻人还少,引来一阵笑声。这些例子说明,他与年轻的下属们之间本应该有很大的距离,但谈笑之间被消除得无影无踪了......
卢先生平易近人的处世作风和纯真朴实的个人形象,给原子核所的职工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所以文革期间,虽然随大流也开他的批斗会,但始终没有采取过侮辱人格的过激行为。他在全所大会上做检查的时候,他的“大实话”还连连引发全场阵阵会意的笑声。文革中,一时盛行“考教授”,目的是丑化这些在普通群众中享有很高声望的高级知识分子。
为了不让他尴尬,学校的红卫兵们尽量选择那些最简单、最普通的问题去考他,比如“三面红旗是什么”。因为那时候,广播里、报刊上,报告中,整天连篇累牍地宣传“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连没有上学的幼童都知道,可他却牛头不对马嘴地回答说:“军旗、党旗和国旗。”引起全场哄然大笑。
卢鹤绂还有一个终生爱好,就是京剧。据说是幼年时期跟他家里的厨师学的,这位烧饭师傅不仅唱得一口不错的京戏,还经常带着他去剧院看戏,所以从小就打下了扎实的功底。他当年慰问抗日将士时的京剧表演,至今还让人津津乐道。卢鹤绂当年的同事李哲昭回忆说:“我们志同道合,都喜欢唱戏,卢先生的京戏唱得很好,是谭派老生,曾经在遵义演出过全本《四郎探母》,他扮演的杨四郎英武豪放、光彩照人。后来参加黄河赈灾义演,除《四郎探母》外,还演出《空城计》。”
即使当上了一级教授后,卢鹤绂照样演戏,1956年在北大办公楼礼堂演出《四郎探母》,引起轰动。担任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所长期间,在给学生们上课的间隙,还会唱上几句,大家都被他那洪亮宽厚的嗓音、字正腔圆的演唱所折服。有一位学生说:“听卢老师的课从不走神,因为他有京剧表演的功底,语言生动精彩。”
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王淦昌院士说:“学生非常拥护他,因为他课讲得好,他会演戏的嘛!像演戏那样教,当然受大家欢迎了。”
是的,科学和艺术是永远连在一起的,诚如钱老说的“这些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丰富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无数事例表明,一旦科学的“真”和艺术的“美”完美地融合统一起来,就可以获得“出神入化”的效果。
为了防止卢鹤绂被“武斗”或者因一时想不开发生意外,好样的周生墨居然在牛棚里和卢鹤绂相伴同住了半个月,直至发现复旦师生其实和红卫兵一样,对卢鹤绂“形左实右”,实质是同情和保护他的,才放心地离开牛棚回到核所。
卢鹤绂,1914年出生于知识分子的家庭,祖籍山东莱州,1936年,燕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1938年,因为精确测定了锂6锂7的同位素丰度比而蜚声物理学界,这一比值是氢弹研制所必需的一个关键数据,一直沿用了大半个世纪,至今还是国际同位素表的标准取值。后来他又研制了可以大规模分离铀235同位素的质谱仪,被美国军方列为机密。这时的卢鹤绂才二十七岁,成为世界核子物理界备受瞩目的顶尖人才。
1941年,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卢鹤绂毅然放弃美国的一切,揣着满身的书和一颗科学救国的心回到了战乱中的中国。
他颠沛流离,奔波涉险,先后执教于中山、广西、浙江三所流亡中的大学。他在美国的老师、同学后来大都参与了制造第一颗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他的导师就是后来发明铀235工业分离法,使美国成功造出第一颗原子弹的科学家尼尔。
1945年,美国原子弹在日本爆炸,举世震惊。卢鹤绂撰写了《原子能与原子弹》一文,公开发表在《美国物理月刊》上,他透过理论估算,推导出铀235原子弹及费米型反应堆的临界体积等一系列重要数据,使这一美国独家保有的绝对机密大白于天下,卢鹤绂因此被誉为“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人”。
由于他的杰出贡献,他被英国剑桥传记中心授予“二十世纪成就奖”,并载入英国剑桥传记中心《国际传记辞典》。美国传记研究院也授予他”国际成就奖”并载入美国传记研究院《世界五千人物》及《五百权威领导人名人榜》。
1998年,美国德克萨斯州休斯顿的第一浸信学校,建立起了一个名为“卢鹤绂实验室”的全美中学最好的科学实验室,并在校园里竖起了卢鹤绂的铜像,这是美国第一次为一位中国科学家塑立雕像。
新中国以后,卢鹤绂一直在复旦大学任教,一度曾在北京大学代号为“546”的保密科系里执教了两年,那是专为培养原子核科研、工程专业人才的。
1959年,卢鹤绂先生被任命为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第一任业务所长,那时的研究所既没有设备也没有人才,调拨到他手底下的,是一批大学没有毕业、专业也不对口的数学系三年级大学生。虽然也有大学毕业后工作过二、三年的人,但那是非常个别的。当时的情况可谓是“一位一级教授带着一批年轻的门外汉开始了一个大型研究所的创建”。他亲自授课,亲自选择研究课题,亲自决定科研方向,其艰难可想而知,原子核研究所能够发展到今天,卢先生的功绩不言而喻。
卢鹤绂有个非常鲜明的品德个性,就是“疏权贵亲卒伍”,这一特性让他在文革中少吃了很多苦头。在当时,他是研究所最高领导,是学部委员(即后来的中科院院士),是一级教授,但对一些初出校门的年轻人,虽然工作中严格要求一丝不苟,但工余时间,却没有任何隔阂,与许多年轻人建立了超越师生和领导关系的忘年交关系。
休息时,卢鹤绂与年轻的下属们无话不谈,卢鹤绂会应大家要求,爽朗地唱上一段京剧,也曾绘声绘色地提起当年如何在美国开快车追求女朋友,就是他后来的夫人的故事。
有人开玩笑问他:“我们每月才五十元人民币的工资,你一个月三百六十元,怎么用得完啊?”他会认真地给你一笔笔报生活的细帐,结果留剩到他自己手里可以支配的钱比年轻人还少,引来一阵笑声。这些例子说明,他与年轻的下属们之间本应该有很大的距离,但谈笑之间被消除得无影无踪了......
卢先生平易近人的处世作风和纯真朴实的个人形象,给原子核所的职工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所以文革期间,虽然随大流也开他的批斗会,但始终没有采取过侮辱人格的过激行为。他在全所大会上做检查的时候,他的“大实话”还连连引发全场阵阵会意的笑声。文革中,一时盛行“考教授”,目的是丑化这些在普通群众中享有很高声望的高级知识分子。
为了不让他尴尬,学校的红卫兵们尽量选择那些最简单、最普通的问题去考他,比如“三面红旗是什么”。因为那时候,广播里、报刊上,报告中,整天连篇累牍地宣传“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连没有上学的幼童都知道,可他却牛头不对马嘴地回答说:“军旗、党旗和国旗。”引起全场哄然大笑。
卢鹤绂还有一个终生爱好,就是京剧。据说是幼年时期跟他家里的厨师学的,这位烧饭师傅不仅唱得一口不错的京戏,还经常带着他去剧院看戏,所以从小就打下了扎实的功底。他当年慰问抗日将士时的京剧表演,至今还让人津津乐道。卢鹤绂当年的同事李哲昭回忆说:“我们志同道合,都喜欢唱戏,卢先生的京戏唱得很好,是谭派老生,曾经在遵义演出过全本《四郎探母》,他扮演的杨四郎英武豪放、光彩照人。后来参加黄河赈灾义演,除《四郎探母》外,还演出《空城计》。”
即使当上了一级教授后,卢鹤绂照样演戏,1956年在北大办公楼礼堂演出《四郎探母》,引起轰动。担任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所长期间,在给学生们上课的间隙,还会唱上几句,大家都被他那洪亮宽厚的嗓音、字正腔圆的演唱所折服。有一位学生说:“听卢老师的课从不走神,因为他有京剧表演的功底,语言生动精彩。”
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王淦昌院士说:“学生非常拥护他,因为他课讲得好,他会演戏的嘛!像演戏那样教,当然受大家欢迎了。”
是的,科学和艺术是永远连在一起的,诚如钱老说的“这些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丰富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无数事例表明,一旦科学的“真”和艺术的“美”完美地融合统一起来,就可以获得“出神入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