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做好这个工作,必须做好以下几点:1. 更新教师观念;2. 提高师生素质;3. 不要全盘否定传统教学;4. 合理使用教学课件。
人类已经迈进高度信息化的21世纪,信息成为构成现实世界不可缺少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为了适应这种发展趋势,我县不仅在中小学普及了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还强调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那么,究竟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呢?对于这个基本概念,许多教师还模糊不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整合中重要的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信息技术不是一种辅助工具而将成为基本的知识载体、教学媒介和交流工具。
下面我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就如何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1.更新教师观念
现在学校的整合课虽然已经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了,但仍有部分教师为了整合而整合,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混合在一起,没有真正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巨大意义和作用。所以,首先应更新教师的观念,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水平、教学的质量,不是为整合而整合,不是摆样子。整合不等于混合,信息技术不能成为教师“机灌”的工具,所以强调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使信息技术成为一种让学生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这样“整合”才能真正有价值,有生命力。
2.提高师生素质
首先, 信息化时代的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素质。信息化时代的教师应积极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无法想象一个自身的信息素养不过关的教师能够将信息技术和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
其次,从学生这方面来说,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
由信息的单一化到多元化,由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部分学生极易在信息的海洋里迷失,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容易导致学生水平的两极分化。所以,信息化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品质、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高的学习自觉性、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强的自我学习能力。
3.不要全盘否定传统教学
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更新,既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又要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经验。
4.合理使用教学课件
4.1 课件的使用和选择原则应以突破教学难点为根本目的,只有在用常规手段不能很好解决教学难点时,才考虑使用课件,以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顺利 突破教学难点。
4.2 课件在课堂的切入点应以不影响教学过程的真实性、完整性,且符合学生思维的递进性和连贯性为原则,不能随意切入。
4.3 课件要有科学性,科学性是指整个课件内容是否符合教学内容,并突出教学重点,是否符合学科的规律,是否符合心理学规律,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要提高课件的艺术性,注意趣味性,但必须首先是具有科学性。这是一个课件能否正常使用并取得效果的前提条件。
以发挥学生能动性为先导,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
以往我们一提起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往往就会想到为某学科的某一节课制作一个课件来辅助该学科教师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这项工作一般来说都是由信息技术教师和该学科教师共同合作完成的,学科教师提供方案,信息技术教师提供技术支持,是具体实施者。我不否认这样做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比较死板的授课内容形象化、生动化,将抽象的事物转变成具体的、更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动态信息,往往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这样的课件仅仅在课堂上起到了一个演员的作用,表演结束了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学生的思维仍然是围绕着教师设计的这个课件来转,并不能体现出课程改革的真谛。同时,制作这样的课件费时费力,一般只会在一些公开观摩课上才会使用,而平时的课堂教学还会沿用比较传统的授课方式。
所以,基于以上现象,我就在思考能不能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能力,让他们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的知识自己动手制作课件,这样不但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而且也可以改变在形式上运用信息技术的现状,真正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于是我在信息技术课上进行了学生自创课件的实验。
该实验是在六年级学生中进行的,实验的内容是运用“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软件”来制作课件。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也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和归纳问题的能力,还储备了相应的现代信息技术的知识,所以为该实验的进行准备了技术和能力方面的条件。
(1)在实验初期,主要是对学生进行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技术方面的指导。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逐步熟悉幻灯片制作技巧,基本上对较为常用的方法能够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2)鼓励学生将幻灯片的制作技巧同自己所学的各学科的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例如:你可不可以将你最喜欢的语文课文片断、数学试题、英语对话用幻灯片的方式展示出来?学生有了目标,而内容又不拘一格,兴趣自然就很高涨,于是制作的幻灯片内容五花八门,各具特色。同时,基本上他们所选素材同幻灯片主题能够相吻合,并配以适当的动画效果,使得幻灯片中所表达的学科知识内容鲜明、直观,有很强的表现力。
(3)引导学生将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不明白的问题,通过幻灯片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一步的训练应该说有难度,要求学生不仅具有一定的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要掌握提问题的技巧,也就是说要提有价值的、可供全班同学共同探讨的问题。学生必须要在认真学习学科课程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科学的设计问题。这些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不仅要在信息技术课上体现出来,而且要在其他学科课程教学中体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科课程整合,才能真正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科课程中去,才能真正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位置,才能真正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整合”是一个长期而庞大的工程,需要方方面面共同努力。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中,既要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大局,又要切实可行,从一点一滴做起。既要勇于创新探索,又要善于总结过去的经验;既要学习,了解掌握信息技术,又要深刻认识学科教学的精髓与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收稿日期:2011-11-29
人类已经迈进高度信息化的21世纪,信息成为构成现实世界不可缺少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为了适应这种发展趋势,我县不仅在中小学普及了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还强调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那么,究竟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呢?对于这个基本概念,许多教师还模糊不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整合中重要的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信息技术不是一种辅助工具而将成为基本的知识载体、教学媒介和交流工具。
下面我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就如何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1.更新教师观念
现在学校的整合课虽然已经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了,但仍有部分教师为了整合而整合,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混合在一起,没有真正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巨大意义和作用。所以,首先应更新教师的观念,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水平、教学的质量,不是为整合而整合,不是摆样子。整合不等于混合,信息技术不能成为教师“机灌”的工具,所以强调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使信息技术成为一种让学生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这样“整合”才能真正有价值,有生命力。
2.提高师生素质
首先, 信息化时代的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素质。信息化时代的教师应积极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无法想象一个自身的信息素养不过关的教师能够将信息技术和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
其次,从学生这方面来说,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
由信息的单一化到多元化,由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部分学生极易在信息的海洋里迷失,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容易导致学生水平的两极分化。所以,信息化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品质、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高的学习自觉性、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强的自我学习能力。
3.不要全盘否定传统教学
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更新,既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又要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经验。
4.合理使用教学课件
4.1 课件的使用和选择原则应以突破教学难点为根本目的,只有在用常规手段不能很好解决教学难点时,才考虑使用课件,以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顺利 突破教学难点。
4.2 课件在课堂的切入点应以不影响教学过程的真实性、完整性,且符合学生思维的递进性和连贯性为原则,不能随意切入。
4.3 课件要有科学性,科学性是指整个课件内容是否符合教学内容,并突出教学重点,是否符合学科的规律,是否符合心理学规律,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要提高课件的艺术性,注意趣味性,但必须首先是具有科学性。这是一个课件能否正常使用并取得效果的前提条件。
以发挥学生能动性为先导,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
以往我们一提起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往往就会想到为某学科的某一节课制作一个课件来辅助该学科教师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这项工作一般来说都是由信息技术教师和该学科教师共同合作完成的,学科教师提供方案,信息技术教师提供技术支持,是具体实施者。我不否认这样做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比较死板的授课内容形象化、生动化,将抽象的事物转变成具体的、更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动态信息,往往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这样的课件仅仅在课堂上起到了一个演员的作用,表演结束了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学生的思维仍然是围绕着教师设计的这个课件来转,并不能体现出课程改革的真谛。同时,制作这样的课件费时费力,一般只会在一些公开观摩课上才会使用,而平时的课堂教学还会沿用比较传统的授课方式。
所以,基于以上现象,我就在思考能不能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能力,让他们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的知识自己动手制作课件,这样不但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而且也可以改变在形式上运用信息技术的现状,真正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于是我在信息技术课上进行了学生自创课件的实验。
该实验是在六年级学生中进行的,实验的内容是运用“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软件”来制作课件。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也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和归纳问题的能力,还储备了相应的现代信息技术的知识,所以为该实验的进行准备了技术和能力方面的条件。
(1)在实验初期,主要是对学生进行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技术方面的指导。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逐步熟悉幻灯片制作技巧,基本上对较为常用的方法能够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2)鼓励学生将幻灯片的制作技巧同自己所学的各学科的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例如:你可不可以将你最喜欢的语文课文片断、数学试题、英语对话用幻灯片的方式展示出来?学生有了目标,而内容又不拘一格,兴趣自然就很高涨,于是制作的幻灯片内容五花八门,各具特色。同时,基本上他们所选素材同幻灯片主题能够相吻合,并配以适当的动画效果,使得幻灯片中所表达的学科知识内容鲜明、直观,有很强的表现力。
(3)引导学生将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不明白的问题,通过幻灯片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一步的训练应该说有难度,要求学生不仅具有一定的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要掌握提问题的技巧,也就是说要提有价值的、可供全班同学共同探讨的问题。学生必须要在认真学习学科课程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科学的设计问题。这些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不仅要在信息技术课上体现出来,而且要在其他学科课程教学中体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科课程整合,才能真正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科课程中去,才能真正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位置,才能真正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整合”是一个长期而庞大的工程,需要方方面面共同努力。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中,既要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大局,又要切实可行,从一点一滴做起。既要勇于创新探索,又要善于总结过去的经验;既要学习,了解掌握信息技术,又要深刻认识学科教学的精髓与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收稿日期:2011-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