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图案课和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在艺术设计类教学中应同为基础课。构成和图案各具优势,既具共性又相互区别,不能相互取代,因而也就有了共存的基础。学生通过对构成和图案等系列课程的学习,可获得不同的审美体验和情感体验,训练多种思维方法,拓展创作视野和创作手法。
[关键词]图案 三大构成 现代主义
[作者简介]张大磊(1970- ),男,河南郑州人,河南财经学院文化传播系绘画教研室主任,讲师,博士,从事装饰艺术、平面设计教学及研究工作。(河南 郑州 450002)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3-0139-02
一、图案和图案设计课
1.图案的含义。图案是通过二维的形式概括、表现、美化对象,且有较强的手工艺术制作性和装饰性,并能应用于各领域的装饰纹样。它是以装饰美为目的,是人类精神需求的物化,是人们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创造,是为满足人们对美的精神需要的产物。
2.课程内容。图案设计课是艺术设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艺术设计的基本功,注重师法自然和师法传统,因而是有机的、富有情感的表现自然和生命美的教学。图案设计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基础圖案、传统图案、民族和民间图案等几个部分。基础图案主要是解决有关图案的形式特征、基本理论和作业技法。通过讲授和欣赏示范作品,让学生认识图案的艺术属性与特点,并通过作业来完成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掌握图案的规律和技法。传统图案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图案,深入认识传统图案的风格特点和艺术处理技法。通过老师的讲授和分析,选取典型的优秀作品,指导学生临摹和“体验”,加深认识和理解,以便消化和吸收,并加以运用和发扬。
3.课程的重要性。图案设计的开设,使学生们能够比较系统和全面地学习形式法则,是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形式法则在基础图案写生变化的训练中和传统图案的临摹分析中,是不可缺少的理论指导,通过作业使学生加深理解和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图案设计在形式法则理论方面的教学,为以后其他专业课和设计课奠定理论认识的基础。基础图案训练的重点就是把写实的形体按照人们美的意愿和需要进行变形,以达到装饰美的效果。艺术由写生到变形、写意再到抽象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因此,图案设计在现代设计领域之中,在写实、装饰和抽象艺术之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绘画艺术和艺术设计连接的重要环节。
二、三大构成
1.三大构成的来源。“三大构成”是20世纪初在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视觉课程中,对图形设计的三大要素——点、线、面,进行纯理性的分析和分解式的作业练习,构成新的形态,继而对立体的几何图形做视觉的理性分析,对色彩中的色相、色度、明度三大要素,也做了视觉科学理论分析。后来,日本人把这三大要素的内容分别独立为“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专门课程。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从日本、香港引进了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三大构成”,并在全国各设计学院开设。
2.构成的含义。构成属于现代设计范畴,源于俄国的构成主义运动。构成一词的出现及作为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引进,可以说是我国艺术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以一个全新的造型观念,给艺术设计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拓展了设计艺术的视觉审美领域,丰富了设计的思维及表现手段。构成的认识源于自然科学和哲学认识论的发展,20世纪建立在最新发展的量子力学基础之上的微观认识论,使人们更为关注事物内部的结构,这种由宏观认识到微观认识的深化,也影响了造型艺术规律的发展。所谓构成(包括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是一种造型概念,也是现代造型设计用语。其含义就是将几个以上的单元(包括不同的形态、材料)重新组合成为一个新的单元,并赋予视觉化的、力学的概念。构成是一个富有弹性的模式。构成的弹性在于,可以先不考虑设计的具体应用和功能,仅集中注意于形式的创新体验。构成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一个开始进入设计状态的准备过程。除了形式感的训练外,构成的重要目的是创新能力和设计思维。
三、构成和图案的关系及在教学中的体现
1.构成和图案的关系。(1)构成的优缺点。其优点在于便于纯理性化的理解,并可做纯形式的练习,大大开拓了造型的疆界,同时也创造了一种新的富有时代感的美的形式;其弊端在于过于强调理性分析及抽象性训练,忽略生活原型对直观感受的启发,显得生硬。(2)从图案的特性分析图案与构成的异同。图案的特性包括制作方面的工艺性、使用功能的实用性、表现形式的装饰性。第一,图案设计的工艺性必须与一定物质材料、技术条件相结合从而实现其设计意图,起到了一种再创造、充实和发展原有图案设计的作用,这正是与构成的不同之处。第二,图案的实用性体现在具体应用上,以实用为主和装饰性的工艺美术特点,但同时也受到实际应用的制约。这是它与平面构成及其他绘画艺术的不同之处,平面构成是以研究形的变化、形的组织为主的视觉艺术,虽然构成也在提倡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但其侧重点在单纯性的形的构成研究上,构成结合实用可以深化,图案脱离了应用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第三,图案的装饰性以形式的优雅修饰为特色,是图案的一种形式语言。图案的装饰性,是对所选的图案素材,通过提炼、简化、夸张和变形,呈现其典型性,并结合实用功能、工艺要求进行规整化处理,使形色统一,达到均衡整齐。总之,图案的装饰性是把自然的形色纳入形式美的法则范畴。与图案的装饰相比,平面构成虽然具有整体的装饰性,但比较灵活、随意。平面构成侧重形态自身变化与构成形式等方面的研究,因此在造型的设计方面,装饰形只是构成中的基本形的一种。
2.在教学中的体现。构成教育体系引入我国二十多年来,其基本理论和实践的运用,解决了我国传统教育体系中刻板的图案设计训练,培养学生具有创新价值的艺术创造力。我国目前各设计院校在图案的设计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是基础图案加“三大构成”的所谓“双轨平行”的教学模式。但是,有一种观点将传统的图案教育与设计教育的现代化对立起来,认为图案课可用“三大构成”取代。造成此种认识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方面,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工业基础不同,即我国尚处于手工生产、半手工生产和大工业生产并存的时期,传统的基础图案还有社会需求的现实基础;另一方面,多数设计界人士认为构成设计侧重于抽象造型要素、构成规律及原理的训练与研究,而以写生变化为主的基础图案在创作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是带有明显的感性特征的,它主要解决具象形态的创造与组织,以及表现技法等的学习,两者有其不可代替性和互补性。从教学结果的终端,即受教育者——学生来看,经历构成和图案等系列课程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学习,可获得不同的审美体验和情感体验,训练多种思维方法,拓展创作视野和创作手法,更好地服务社会。
四、小结
新生事物总是蕴藏强大的生命力,但传统也有其存在的价值,关键是如何将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并且发扬光大。基础图案课程经历了不断的改革、调整,逐渐打破了设计基础课程的传统的模式。在基础图案课程与构成并存的基础上,结合各方面的实际,许多院校都开设了由图案课程延伸出的系列课程。实践结果证明,构成和图案各具优势,有共性又相互区别,不能相互取代,因而也就有了共存的基础。从学生来看,经历构成和图案等系列课程的学习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学习,可获得不同的审美体验和情感体验,训练多种思维方法,拓展创作视野和创作手法。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2]杭间.当代设计的几个问题小议[J].美术学报,2002(2).
[3]袁熙刚.西方现代设计教育之滥觞[J].中国美术教育,2003(5).
[4]袁熙肠.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5]翟墨.批评包豪斯[J].美术观察,2003(1).
[关键词]图案 三大构成 现代主义
[作者简介]张大磊(1970- ),男,河南郑州人,河南财经学院文化传播系绘画教研室主任,讲师,博士,从事装饰艺术、平面设计教学及研究工作。(河南 郑州 450002)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3-0139-02
一、图案和图案设计课
1.图案的含义。图案是通过二维的形式概括、表现、美化对象,且有较强的手工艺术制作性和装饰性,并能应用于各领域的装饰纹样。它是以装饰美为目的,是人类精神需求的物化,是人们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创造,是为满足人们对美的精神需要的产物。
2.课程内容。图案设计课是艺术设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艺术设计的基本功,注重师法自然和师法传统,因而是有机的、富有情感的表现自然和生命美的教学。图案设计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基础圖案、传统图案、民族和民间图案等几个部分。基础图案主要是解决有关图案的形式特征、基本理论和作业技法。通过讲授和欣赏示范作品,让学生认识图案的艺术属性与特点,并通过作业来完成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掌握图案的规律和技法。传统图案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图案,深入认识传统图案的风格特点和艺术处理技法。通过老师的讲授和分析,选取典型的优秀作品,指导学生临摹和“体验”,加深认识和理解,以便消化和吸收,并加以运用和发扬。
3.课程的重要性。图案设计的开设,使学生们能够比较系统和全面地学习形式法则,是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形式法则在基础图案写生变化的训练中和传统图案的临摹分析中,是不可缺少的理论指导,通过作业使学生加深理解和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图案设计在形式法则理论方面的教学,为以后其他专业课和设计课奠定理论认识的基础。基础图案训练的重点就是把写实的形体按照人们美的意愿和需要进行变形,以达到装饰美的效果。艺术由写生到变形、写意再到抽象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因此,图案设计在现代设计领域之中,在写实、装饰和抽象艺术之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绘画艺术和艺术设计连接的重要环节。
二、三大构成
1.三大构成的来源。“三大构成”是20世纪初在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视觉课程中,对图形设计的三大要素——点、线、面,进行纯理性的分析和分解式的作业练习,构成新的形态,继而对立体的几何图形做视觉的理性分析,对色彩中的色相、色度、明度三大要素,也做了视觉科学理论分析。后来,日本人把这三大要素的内容分别独立为“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专门课程。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从日本、香港引进了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三大构成”,并在全国各设计学院开设。
2.构成的含义。构成属于现代设计范畴,源于俄国的构成主义运动。构成一词的出现及作为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引进,可以说是我国艺术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以一个全新的造型观念,给艺术设计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拓展了设计艺术的视觉审美领域,丰富了设计的思维及表现手段。构成的认识源于自然科学和哲学认识论的发展,20世纪建立在最新发展的量子力学基础之上的微观认识论,使人们更为关注事物内部的结构,这种由宏观认识到微观认识的深化,也影响了造型艺术规律的发展。所谓构成(包括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是一种造型概念,也是现代造型设计用语。其含义就是将几个以上的单元(包括不同的形态、材料)重新组合成为一个新的单元,并赋予视觉化的、力学的概念。构成是一个富有弹性的模式。构成的弹性在于,可以先不考虑设计的具体应用和功能,仅集中注意于形式的创新体验。构成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一个开始进入设计状态的准备过程。除了形式感的训练外,构成的重要目的是创新能力和设计思维。
三、构成和图案的关系及在教学中的体现
1.构成和图案的关系。(1)构成的优缺点。其优点在于便于纯理性化的理解,并可做纯形式的练习,大大开拓了造型的疆界,同时也创造了一种新的富有时代感的美的形式;其弊端在于过于强调理性分析及抽象性训练,忽略生活原型对直观感受的启发,显得生硬。(2)从图案的特性分析图案与构成的异同。图案的特性包括制作方面的工艺性、使用功能的实用性、表现形式的装饰性。第一,图案设计的工艺性必须与一定物质材料、技术条件相结合从而实现其设计意图,起到了一种再创造、充实和发展原有图案设计的作用,这正是与构成的不同之处。第二,图案的实用性体现在具体应用上,以实用为主和装饰性的工艺美术特点,但同时也受到实际应用的制约。这是它与平面构成及其他绘画艺术的不同之处,平面构成是以研究形的变化、形的组织为主的视觉艺术,虽然构成也在提倡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但其侧重点在单纯性的形的构成研究上,构成结合实用可以深化,图案脱离了应用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第三,图案的装饰性以形式的优雅修饰为特色,是图案的一种形式语言。图案的装饰性,是对所选的图案素材,通过提炼、简化、夸张和变形,呈现其典型性,并结合实用功能、工艺要求进行规整化处理,使形色统一,达到均衡整齐。总之,图案的装饰性是把自然的形色纳入形式美的法则范畴。与图案的装饰相比,平面构成虽然具有整体的装饰性,但比较灵活、随意。平面构成侧重形态自身变化与构成形式等方面的研究,因此在造型的设计方面,装饰形只是构成中的基本形的一种。
2.在教学中的体现。构成教育体系引入我国二十多年来,其基本理论和实践的运用,解决了我国传统教育体系中刻板的图案设计训练,培养学生具有创新价值的艺术创造力。我国目前各设计院校在图案的设计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是基础图案加“三大构成”的所谓“双轨平行”的教学模式。但是,有一种观点将传统的图案教育与设计教育的现代化对立起来,认为图案课可用“三大构成”取代。造成此种认识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方面,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工业基础不同,即我国尚处于手工生产、半手工生产和大工业生产并存的时期,传统的基础图案还有社会需求的现实基础;另一方面,多数设计界人士认为构成设计侧重于抽象造型要素、构成规律及原理的训练与研究,而以写生变化为主的基础图案在创作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是带有明显的感性特征的,它主要解决具象形态的创造与组织,以及表现技法等的学习,两者有其不可代替性和互补性。从教学结果的终端,即受教育者——学生来看,经历构成和图案等系列课程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学习,可获得不同的审美体验和情感体验,训练多种思维方法,拓展创作视野和创作手法,更好地服务社会。
四、小结
新生事物总是蕴藏强大的生命力,但传统也有其存在的价值,关键是如何将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并且发扬光大。基础图案课程经历了不断的改革、调整,逐渐打破了设计基础课程的传统的模式。在基础图案课程与构成并存的基础上,结合各方面的实际,许多院校都开设了由图案课程延伸出的系列课程。实践结果证明,构成和图案各具优势,有共性又相互区别,不能相互取代,因而也就有了共存的基础。从学生来看,经历构成和图案等系列课程的学习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学习,可获得不同的审美体验和情感体验,训练多种思维方法,拓展创作视野和创作手法。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2]杭间.当代设计的几个问题小议[J].美术学报,2002(2).
[3]袁熙刚.西方现代设计教育之滥觞[J].中国美术教育,2003(5).
[4]袁熙肠.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5]翟墨.批评包豪斯[J].美术观察,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