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一些高等教育学校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及目标上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求。尤其是在国家确定一些普通本科院校进行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有一些学校已经确定办学模式向现代职业教育模式转型。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再定位就成为转型期高校办学丞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白城师范学院为例,从公共事业管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际出发,以创新创业实践、就业对接、课程设置等为研究内容,提出
转型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目标。
关键词:转型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是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高等教育在办学过程中应理清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划分,同时要明确应用创新型人才层次与高校类型等问题。要想创新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目标,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再定位。也就是说从社会需求出发,将当前单一学术型的培养目标转变为应用创新创业型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现状
白城师范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成立于2004年,当年招生只有14名学员,后来通过扩大招生加大力度投入师资力量陆续发展起来,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现有在校专业学生120名,教师24名,职称结构合理。从人才培养方案来看,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能力培养虽有提高,但是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法和具体的标准。教师结构虽然职称合理,但是专业教师不够,大多数都是从事会计和管理类的教师,专门从事本专业研究的教师还需增加。2014版培养方案是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并富有良知和责任感,具备公共管理知识基础,掌握非政府组织管理、创业实务、公共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城市公用事业管理理论与实践、公共工程项目管理、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学、公共政策学等专业理论,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的,适应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培养目标的错位:本科培养目标是“高级专门人才”的提法源于1998年的《高等教育法》第五条: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境、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各高校在制定各学科具体培养目标时,往往强调高级专门人才,忽略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过多考虑基于学科的培养目标,忽略了基于社会和学生个人的需求。以白城师范学院为例,2012级、2013级和2014级本科培养方案基本上是“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近几年考取硕士生的只占极少数,以公务员与事业单位的录用政策,使大多数公共事业管理类本科毕业生不可能直接进入公务员系统、事业单位,而是进入企业或者社区工作,即便考入公务员系列,大部分工作岗位也是在基层。
2.学术型培养目标与就业指标形成错位。培养目标与评价模式的不一致形成学术型培养目标与评价指标的错位。教育部早在2010年对于大学生就业明确表示,大学教育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高等学校要深入市场调研,结合学校区域特点加大专业调整力度,对就业状况不佳的专业将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调整,切实提高大学生就业状况和就业环境,加大就业状况指标的权重性,并作为评价高等学校办学效果的重要指标。用就业指标对专业招生进行考核,实际是在专业发展中引入了社会需求因素,用社会需求决定专业的生存。近几年随着社会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专业招生在扩大,以白城师范学院为研究平台,从2012年开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计划和目标已经做了两次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增加了就业技能课程的学时数,同时增加了实践能力提高的实验课程。但是公共事业管理毕业生就业率仍然提高不明显,没有市场营销专业和物流专业以及财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高。因此在高校转型发展定位的基层上,需要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打破学术型培养的目标,从而真正推进技能型培养目标的实现。
3. 专业培养目标与能力培养的错位。从就业角度可以反映出当前高等教育对本科生能力的培养与社会对能力要求不一致的问题普遍存在。高等教育对毕业生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不足,将成为大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影响的主要因素。针对2010届本科毕业生的调查显示结果,毕业时对基本工作能力掌握的水平均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创业最重要的基本工作能力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有效的口头沟通、谈判技能、判断与决策,其中判断与决策的满足度最低。从职业能力角度,2010届毕业生超过四分之一的大学生主动参加自费培训,其中多为从业资格证书培训,以提高工作技能水平、增强工作竞争力。从陕西省公共管理类2010届本科毕业生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毕业生对实习和实践环节、课程内容的满意度仅仅是一般,认为当前的课程设置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考核方式对于提高实践能力效果不明显,学生满意度较低。因此专业培养目标与真才实学产生错位,造成大学生就业能力明显与社会需求能力不对等。
总之,在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受若干因素的惯性影响,还未充分转向市场经济的需求型,从而造成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错位与矛盾。因此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应立足新起点,适应新常态,把握新机会走出应用复合型型人才培养目标,应根据社会需求,对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再定位。
三、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再定位
定位的实质是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的问题。对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再定位,涉及人才培养类型的再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再定位两个方面。针对当前公共管理类本科培养模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求的问题。笔者认为对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再定位,应该以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将学术型的人才培养目标转变为应用创新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再定位,是指依据应用创新型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和社会需求,重新审视修正学术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规格框架,以培养专业应用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创新能力为重点对培养模式进行创新。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结构与社会需求的合理均衡。
(一)人才培养类型的再定位
白城师范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多年来坚持人才培养为重点,以协调发展推动专业整体水平提高为依据,从而确定了正确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六个协调:一是注重专业改革发展与稳定相协调;二是注重学科与专科相协调;三是注重教学与科研相协调;四是注重教学质量与效益相协调;五是注重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相协调;六是注重发展与社会需求能力相协调。
按照学校整体转型发展工作思路的要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本着“德育为本、知识为基、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总体目标来设定。人才培养模式向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服务理念向立足地方、服务社会、面向行业、对接产业转型;专业建设从单一专业向专业集群建设转型;从重视专业内涵建设的学术性向突出专业内涵建设的应用性、实践性转型;培养体系实现从偏重学术研究性人才培养体系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转型。
(二)人才培养规格再定位
以白城师范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研究平台,按照教育发展规划要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上探索新思路,一是探索合作育人模式,与白城及周边地区的企业、社区签订教育实习与教学研究合作协议,探索构建了校企、校地、校社立体合作架构,协同育人、互惠多赢的良好局面。二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新建共享教育实习基地6个,利用假期开展实地考察,今年8名学生在2016年8月10参加了2015级毕业生在伊通开办的冰洋饮品公司企业成立仪式。三是重视创新创意创业“三创”人才培养。建立了具有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特色的以“创业理论学习-创业学科渗透-创业技能训练-创业实践体验”为内容的“四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马小燕.《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改革的思考》[J].基层医学论坛.2010(01).
[2] 郦文凯,曲殿彬,赵志军.《吉林西部地区创新创业人才现状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25).
作者简介:尹忠红(1964-),女,汉族,黑龙江木兰县人,在白城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工作,副教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经济管理与创业教育研究。
转型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目标。
关键词:转型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是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高等教育在办学过程中应理清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划分,同时要明确应用创新型人才层次与高校类型等问题。要想创新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目标,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再定位。也就是说从社会需求出发,将当前单一学术型的培养目标转变为应用创新创业型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现状
白城师范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成立于2004年,当年招生只有14名学员,后来通过扩大招生加大力度投入师资力量陆续发展起来,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现有在校专业学生120名,教师24名,职称结构合理。从人才培养方案来看,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能力培养虽有提高,但是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法和具体的标准。教师结构虽然职称合理,但是专业教师不够,大多数都是从事会计和管理类的教师,专门从事本专业研究的教师还需增加。2014版培养方案是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并富有良知和责任感,具备公共管理知识基础,掌握非政府组织管理、创业实务、公共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城市公用事业管理理论与实践、公共工程项目管理、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学、公共政策学等专业理论,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的,适应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培养目标的错位:本科培养目标是“高级专门人才”的提法源于1998年的《高等教育法》第五条: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境、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各高校在制定各学科具体培养目标时,往往强调高级专门人才,忽略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过多考虑基于学科的培养目标,忽略了基于社会和学生个人的需求。以白城师范学院为例,2012级、2013级和2014级本科培养方案基本上是“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近几年考取硕士生的只占极少数,以公务员与事业单位的录用政策,使大多数公共事业管理类本科毕业生不可能直接进入公务员系统、事业单位,而是进入企业或者社区工作,即便考入公务员系列,大部分工作岗位也是在基层。
2.学术型培养目标与就业指标形成错位。培养目标与评价模式的不一致形成学术型培养目标与评价指标的错位。教育部早在2010年对于大学生就业明确表示,大学教育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高等学校要深入市场调研,结合学校区域特点加大专业调整力度,对就业状况不佳的专业将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调整,切实提高大学生就业状况和就业环境,加大就业状况指标的权重性,并作为评价高等学校办学效果的重要指标。用就业指标对专业招生进行考核,实际是在专业发展中引入了社会需求因素,用社会需求决定专业的生存。近几年随着社会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专业招生在扩大,以白城师范学院为研究平台,从2012年开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计划和目标已经做了两次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增加了就业技能课程的学时数,同时增加了实践能力提高的实验课程。但是公共事业管理毕业生就业率仍然提高不明显,没有市场营销专业和物流专业以及财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高。因此在高校转型发展定位的基层上,需要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打破学术型培养的目标,从而真正推进技能型培养目标的实现。
3. 专业培养目标与能力培养的错位。从就业角度可以反映出当前高等教育对本科生能力的培养与社会对能力要求不一致的问题普遍存在。高等教育对毕业生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不足,将成为大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影响的主要因素。针对2010届本科毕业生的调查显示结果,毕业时对基本工作能力掌握的水平均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创业最重要的基本工作能力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有效的口头沟通、谈判技能、判断与决策,其中判断与决策的满足度最低。从职业能力角度,2010届毕业生超过四分之一的大学生主动参加自费培训,其中多为从业资格证书培训,以提高工作技能水平、增强工作竞争力。从陕西省公共管理类2010届本科毕业生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毕业生对实习和实践环节、课程内容的满意度仅仅是一般,认为当前的课程设置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考核方式对于提高实践能力效果不明显,学生满意度较低。因此专业培养目标与真才实学产生错位,造成大学生就业能力明显与社会需求能力不对等。
总之,在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受若干因素的惯性影响,还未充分转向市场经济的需求型,从而造成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错位与矛盾。因此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应立足新起点,适应新常态,把握新机会走出应用复合型型人才培养目标,应根据社会需求,对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再定位。
三、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再定位
定位的实质是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的问题。对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再定位,涉及人才培养类型的再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再定位两个方面。针对当前公共管理类本科培养模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求的问题。笔者认为对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再定位,应该以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将学术型的人才培养目标转变为应用创新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再定位,是指依据应用创新型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和社会需求,重新审视修正学术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规格框架,以培养专业应用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创新能力为重点对培养模式进行创新。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结构与社会需求的合理均衡。
(一)人才培养类型的再定位
白城师范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多年来坚持人才培养为重点,以协调发展推动专业整体水平提高为依据,从而确定了正确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六个协调:一是注重专业改革发展与稳定相协调;二是注重学科与专科相协调;三是注重教学与科研相协调;四是注重教学质量与效益相协调;五是注重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相协调;六是注重发展与社会需求能力相协调。
按照学校整体转型发展工作思路的要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本着“德育为本、知识为基、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总体目标来设定。人才培养模式向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服务理念向立足地方、服务社会、面向行业、对接产业转型;专业建设从单一专业向专业集群建设转型;从重视专业内涵建设的学术性向突出专业内涵建设的应用性、实践性转型;培养体系实现从偏重学术研究性人才培养体系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转型。
(二)人才培养规格再定位
以白城师范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研究平台,按照教育发展规划要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上探索新思路,一是探索合作育人模式,与白城及周边地区的企业、社区签订教育实习与教学研究合作协议,探索构建了校企、校地、校社立体合作架构,协同育人、互惠多赢的良好局面。二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新建共享教育实习基地6个,利用假期开展实地考察,今年8名学生在2016年8月10参加了2015级毕业生在伊通开办的冰洋饮品公司企业成立仪式。三是重视创新创意创业“三创”人才培养。建立了具有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特色的以“创业理论学习-创业学科渗透-创业技能训练-创业实践体验”为内容的“四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马小燕.《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改革的思考》[J].基层医学论坛.2010(01).
[2] 郦文凯,曲殿彬,赵志军.《吉林西部地区创新创业人才现状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25).
作者简介:尹忠红(1964-),女,汉族,黑龙江木兰县人,在白城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工作,副教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经济管理与创业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