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轻的胡铃心可以算是“挑战杯”竞赛活动上的“老挑”了。
出现在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现场的他,面容清秀,戴副黑框眼镜,举止中透露着学者的温文儒雅。
自从2003年的第八届“挑战杯”获奖以来,胡铃心无疑成了“挑战杯”上的“经典面孔”。只不过近年来,他的身份从参赛者转变为特邀嘉宾。有人曾称他与同样参加过“挑战杯”的邓中翰、刘庆峰可以一并作为挑战杯的“代言人”。
目前在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就读博士学位的他,与最初参加“挑战杯”时相比,渐渐褪去了当年的青涩,取而代之的是科研工作者的严谨与稳重。
“挑战精神”与“胡铃心现象”
胡铃心的“天才”之路,并不是一开始就显示出端倪。
时光倒退至1982年的福建省福州市,刚出生的胡铃心不但“说话说得迟”,连“学走路也比别的孩子慢了一拍”。直到升初中和高中时,他也不过成绩平平,高考时离当年福建省重点本科录取线也有着8分之差。
然而,胡铃心却从小爱好发明创造,特别是对飞机有浓厚的兴趣。他记得,小时候只要一听到飞机飞过,便会立刻冲出门去仰望天空,直到飞机在天幕消失许久,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长大了,我要设计飞机!”幼小的他兴奋地冲妈妈喊道。这貌似孩子气的说辞,却成为他梦想轨迹的开端。
到底是胡铃心天生就对自然科学“痴迷”,还是因父母学的都是电气自动化专业,早期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发出他最初的兴趣,母亲并不能确定,但她发现,胡铃心的创造天赋开始在成长中渐渐展露出来,喜爱钻研科学技术,颇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挑战精神”。
胡铃心“挑战”的第一个“权威”,便是自己的父亲。
当时从事机械设计制造的胡爸爸,设计开发了一款“可升降晒衣架”,晴天伸出窗子晒衣,下雨自动收回,产品展销时很受欢迎。
胡铃心虽然还在读初中,却已经有着与其年龄不相符的创新思维。根据他的判断,这种设计“还有局限性”。果然,居民住房推行安装防盗网后,这种晒衣架遭到淘汰。而胡铃心发明了另一种“自动晒收衣机”,带有光敏传感器和湿敏传感器,下雨时卷在轴上的蓬布展开并覆盖衣架,雨停时湿敏传感器的电路断开,蓬布又重新卷起。这样的成果,让胡爸爸不得不“甘拜下风”。
令人惊讶的是,他的发明还不止是这些。仅仅在中学阶段,他便有三项发明获得了国家专利。读高二时,他以上万字的《卓越非凡的超级客机》创新方案,获福建省科技创造一等奖,还捧得“飞豹”飞机总设计师陈一坚院士亲手签名的“飞豹”航模。
同一时期,胡铃心的创新设计方案《21世纪空天飞机展望》,一举夺得首届福建省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第一名。看过这篇论文的教授们都认同,该论文从论点到论据有很强的专业性、前瞻性和创新性,甚至超越了不少航空专业的大学生。
也正是由于这份设计方案,打动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教授。一年后,高考成绩距离一本分数线有8分之差的胡铃心被南航自主招生破格录取。有如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了一颗炸弹,这件事情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国内各大知名媒体纷纷报道,热议“胡铃心现象”带来的启示。
“奥林匹克”上的“科技奇才”
胡铃心一入学就加入了学校的大学生科技中心,并很快成为其中的骨干力量。他和同学一起钻研、探讨,掌握了很多科技创新的原理和方法。
就在这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与“挑战杯”结下不解之缘。
“大一的时候,我有一天翻到《中国青年报》上的一篇关于第七届‘挑战杯’的报道,立刻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挑战杯’是中国大学生科技的‘奥林匹克’,是大学生最高水平的科技竞赛”。
在此之前,胡铃心一直有着一套学习理论:“实践中的学习才是最好的学习。”而他认定,“挑战杯”是提高自己科研创新和实践能力,将梦想照进现实的“绝佳机会”。
2002年,在昂海松教授的指导下,胡铃心和合作伙伴将研究目光投向了“微小型可控扑翼飞行器”。这种飞行器是将航空领域研究的热点“微型飞行器”和难点“扑翼飞行器”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很好的机动性。
“这是一种‘仿鸟’的飞行器。普通飞机飞行期间机翼是不动的,但是这种飞行器的机翼可以上下扑动。这项研究在国外当时尚处于探索阶段。由于它涉及到非定常涡动力学和MEMS(微机电系统)技术等前沿领域,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胡铃心几乎将所有的课余时间都投入到科研中。由于飞行器体积小,对其MEMS器件要求很高,比如舵机的重量需小于3克。而当时能买到的舵机重量都在6克以上。他们通过不断的实验,应用逆向发明法,设计出了新的舵机结构,最终研制出仅重1克的微型舵机,解决了关键核心部件的自备问题。“类似的难题还有很多,比如扑翼柔性的选择、空气动力学的设计等等。”
正如拿破仑所说,最困难之时,就是离成功不远之日。通过不断总结以往失败的教训,经过两年时间,飞机终于成功飞上了蓝天。
很多年过去后,胡铃心还是能想起当时发生的一个有趣现象——“飞机在前面飞,后面有一群小鸟跟着飞,或许它们把我们的飞机当做‘老乡’了吧!”
2003年,胡铃心的团队带着这件作品参加了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华南理工大学举行的竞赛终审答辩会上,胡铃心以其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广阔的知识面,得到了十几位院士和专家评委的一致认可,最终“微小型可控扑翼飞行器”获得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最高奖——特等奖。
这次“挑战杯”使得胡铃心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锋芒初显,也让他坚定了前进的方向。两年后,胡铃心和团队成员一起,再次出现在“挑战杯”的现场。这次他带来的,是一架叫“奇奇”的新概念无人直升机。
这是一种旋翼涵道风扇共轴创新布局的直升机,具有很好的悬停性能。“普通大小的直升机,一般的飞行时间是十几分钟,而‘奇奇’的悬停时间可以超过半个小时。利用这个优点,就可以为空中监视,中继通讯等任务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
但是由于旋翼和涵道风扇之间存在着很强的耦合,胡铃心他们在研制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各种问题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风扇叶片颤振问题,反扭矩配平问题,操纵机构间隙问题等技术难题层出不穷。
胡铃心和伙伴们共同将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写下来、分了类,并进行了详尽地分析,提出一整套系统的解决方案逐一地解决。
经过激烈的角逐,“奇奇”从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第九届“挑战杯”一等奖。胡铃心和伙伴们捧着华丽的奖杯,表情淡定。面对台下的掌声,他只是强调:“我不是什么天才,我们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失败了上百次甚至上千次才产生的。”
“将校园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面对科技创新道路上的挫折,胡铃心也从未曾失去过冷静。“一直保持良好的状态。遇到挫折,可能会一时沮丧,但看场电影就会缓解。”
那时的胡铃心,在同学眼里无疑是个“不在实验室,就是在实验室路上的工作狂”。他习惯于将各种事情都置于可控范围内,有着自己的做事原则。
“我一般夜里12点睡觉,早上7点起床,喜欢用二八定律保证做事情的高效率。通过目标管理和时间管理让自己成为时间的主人。”
在学习和课外科技活动之余,胡铃心也时常思考着一些问题,比如说如何能将高校校园里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他注意到了学校教授的一个科研成果:微波快速修复技术。这种技术能够对飞机上出现的裂纹和损伤进行快速修复,修复效率比传统方法提高100倍。
在深入调研以后,胡铃心发现“微波快速修复技术”不仅适用于飞机的维修,还可以用于煤气、石油管道的抢修,以及大坝、船舶的损伤修复。他敏锐意识到,这种技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为此,2004年3月,胡铃心组建了南航“迅杰创业团队”并担任团队队长,将南航的“微波快速修复技术”科技成果推向市场。经过严谨的项目可行性分析、广泛的市场调研、科学的战略决策、睿智的营销策划、合理的财务预测,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结合了商业模式、管理模式和投融资模式的创新,形成了充满创意、详实可行的《迅杰微波修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商业计划书。
经过大半年的努力,这份5万多字的商业计划书使迅杰创业团队成功入围第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决赛,并从中国276所高校603支创业团队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全国金奖,并且引起了世界著名投资财团的浓厚兴趣,与他们签订了投资意向书。
“胡博士”的创新哲学
胡铃心曾经给媒体讲过一个故事。
“有这样一则幽默:据说美国航天员在太空中由于失重,用圆珠笔写不出字来,于是美国航天局决定划拨100万美元的专款攻关。研究秘密进行,最后研制出了专用的太空笔。庆祝之余有位官员突生疑问:苏联航天员在太空中是用什么笔写字的呢?一批精干的谍报人员被派了出去,答案很快就有了,苏联航天员用的,居然就是普通的铅笔!”
故事嘲笑的是看似创新、实则被禁锢的传统思维。
胡铃心说:“我们的思维决定了看到的世界。我们需要训练超越思维、辩证思维、开放思维,否则就会固步自封。还有,你留心过一种标志吗?外面是方形,代表坚定的信念和原则,里面是圆形,代表灵活的策略和创新。我喜欢这种做事态度。”
他自己也有这种对待创新的“态度”。2005年3月,胡铃心作为队长组建了航天创新团队,参加了“飞向未来——国际太空探索创新竞赛”。该竞赛是美国海茵莱茵基金会开展的一项全球范围的航天竞赛活动。胡铃心的参赛作品是一种新概念的航天器,名叫“多面手太空线缆系统”,它综合利用空间中的多种能量,可以大幅度地降低航天器对化学燃料的依赖,从而明显地减少航天发射费用和轨道维持费用,并且具有产生人造重力和清除太空垃圾等独特功能。“多面手太空线缆系统”由于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研究深度,受到专家们的一致好评,最终以绝对优势获得了第一名。
据媒体报道,在大赛的颁奖晚会上,美国海茵莱茵基金会负责人Dula先生激动地一把握住胡铃心的手:“这是我见过的特别好的作品,中国小伙子了不起!”
他们的这件航天作品还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关注。2005年10月23日,胡铃心受到了温总理的亲切接见。胡铃心一直在努力着。目前,他是南京航空大学飞行器设计专业的在读博士。在参加了三届“挑战杯”后,他并没有像有些参赛者一样,选择自主创业。因为他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关于未来,他说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创造未来。
“我现在参与国家重要的航空科研工作,把自己的兴趣和国家的需要相结合,对我来说更有意义,更能实现我的人生价值。”当年“设计飞机”的童稚声音仿佛还回响在耳边,而现在胡铃心的梦想已然越来越清晰。
责任编辑 华南
出现在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现场的他,面容清秀,戴副黑框眼镜,举止中透露着学者的温文儒雅。
自从2003年的第八届“挑战杯”获奖以来,胡铃心无疑成了“挑战杯”上的“经典面孔”。只不过近年来,他的身份从参赛者转变为特邀嘉宾。有人曾称他与同样参加过“挑战杯”的邓中翰、刘庆峰可以一并作为挑战杯的“代言人”。
目前在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就读博士学位的他,与最初参加“挑战杯”时相比,渐渐褪去了当年的青涩,取而代之的是科研工作者的严谨与稳重。
“挑战精神”与“胡铃心现象”
胡铃心的“天才”之路,并不是一开始就显示出端倪。
时光倒退至1982年的福建省福州市,刚出生的胡铃心不但“说话说得迟”,连“学走路也比别的孩子慢了一拍”。直到升初中和高中时,他也不过成绩平平,高考时离当年福建省重点本科录取线也有着8分之差。
然而,胡铃心却从小爱好发明创造,特别是对飞机有浓厚的兴趣。他记得,小时候只要一听到飞机飞过,便会立刻冲出门去仰望天空,直到飞机在天幕消失许久,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长大了,我要设计飞机!”幼小的他兴奋地冲妈妈喊道。这貌似孩子气的说辞,却成为他梦想轨迹的开端。
到底是胡铃心天生就对自然科学“痴迷”,还是因父母学的都是电气自动化专业,早期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发出他最初的兴趣,母亲并不能确定,但她发现,胡铃心的创造天赋开始在成长中渐渐展露出来,喜爱钻研科学技术,颇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挑战精神”。
胡铃心“挑战”的第一个“权威”,便是自己的父亲。
当时从事机械设计制造的胡爸爸,设计开发了一款“可升降晒衣架”,晴天伸出窗子晒衣,下雨自动收回,产品展销时很受欢迎。
胡铃心虽然还在读初中,却已经有着与其年龄不相符的创新思维。根据他的判断,这种设计“还有局限性”。果然,居民住房推行安装防盗网后,这种晒衣架遭到淘汰。而胡铃心发明了另一种“自动晒收衣机”,带有光敏传感器和湿敏传感器,下雨时卷在轴上的蓬布展开并覆盖衣架,雨停时湿敏传感器的电路断开,蓬布又重新卷起。这样的成果,让胡爸爸不得不“甘拜下风”。
令人惊讶的是,他的发明还不止是这些。仅仅在中学阶段,他便有三项发明获得了国家专利。读高二时,他以上万字的《卓越非凡的超级客机》创新方案,获福建省科技创造一等奖,还捧得“飞豹”飞机总设计师陈一坚院士亲手签名的“飞豹”航模。
同一时期,胡铃心的创新设计方案《21世纪空天飞机展望》,一举夺得首届福建省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第一名。看过这篇论文的教授们都认同,该论文从论点到论据有很强的专业性、前瞻性和创新性,甚至超越了不少航空专业的大学生。
也正是由于这份设计方案,打动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教授。一年后,高考成绩距离一本分数线有8分之差的胡铃心被南航自主招生破格录取。有如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了一颗炸弹,这件事情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国内各大知名媒体纷纷报道,热议“胡铃心现象”带来的启示。
“奥林匹克”上的“科技奇才”
胡铃心一入学就加入了学校的大学生科技中心,并很快成为其中的骨干力量。他和同学一起钻研、探讨,掌握了很多科技创新的原理和方法。
就在这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与“挑战杯”结下不解之缘。
“大一的时候,我有一天翻到《中国青年报》上的一篇关于第七届‘挑战杯’的报道,立刻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挑战杯’是中国大学生科技的‘奥林匹克’,是大学生最高水平的科技竞赛”。
在此之前,胡铃心一直有着一套学习理论:“实践中的学习才是最好的学习。”而他认定,“挑战杯”是提高自己科研创新和实践能力,将梦想照进现实的“绝佳机会”。
2002年,在昂海松教授的指导下,胡铃心和合作伙伴将研究目光投向了“微小型可控扑翼飞行器”。这种飞行器是将航空领域研究的热点“微型飞行器”和难点“扑翼飞行器”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很好的机动性。
“这是一种‘仿鸟’的飞行器。普通飞机飞行期间机翼是不动的,但是这种飞行器的机翼可以上下扑动。这项研究在国外当时尚处于探索阶段。由于它涉及到非定常涡动力学和MEMS(微机电系统)技术等前沿领域,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胡铃心几乎将所有的课余时间都投入到科研中。由于飞行器体积小,对其MEMS器件要求很高,比如舵机的重量需小于3克。而当时能买到的舵机重量都在6克以上。他们通过不断的实验,应用逆向发明法,设计出了新的舵机结构,最终研制出仅重1克的微型舵机,解决了关键核心部件的自备问题。“类似的难题还有很多,比如扑翼柔性的选择、空气动力学的设计等等。”
正如拿破仑所说,最困难之时,就是离成功不远之日。通过不断总结以往失败的教训,经过两年时间,飞机终于成功飞上了蓝天。
很多年过去后,胡铃心还是能想起当时发生的一个有趣现象——“飞机在前面飞,后面有一群小鸟跟着飞,或许它们把我们的飞机当做‘老乡’了吧!”
2003年,胡铃心的团队带着这件作品参加了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华南理工大学举行的竞赛终审答辩会上,胡铃心以其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广阔的知识面,得到了十几位院士和专家评委的一致认可,最终“微小型可控扑翼飞行器”获得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最高奖——特等奖。
这次“挑战杯”使得胡铃心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锋芒初显,也让他坚定了前进的方向。两年后,胡铃心和团队成员一起,再次出现在“挑战杯”的现场。这次他带来的,是一架叫“奇奇”的新概念无人直升机。
这是一种旋翼涵道风扇共轴创新布局的直升机,具有很好的悬停性能。“普通大小的直升机,一般的飞行时间是十几分钟,而‘奇奇’的悬停时间可以超过半个小时。利用这个优点,就可以为空中监视,中继通讯等任务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
但是由于旋翼和涵道风扇之间存在着很强的耦合,胡铃心他们在研制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各种问题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风扇叶片颤振问题,反扭矩配平问题,操纵机构间隙问题等技术难题层出不穷。
胡铃心和伙伴们共同将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写下来、分了类,并进行了详尽地分析,提出一整套系统的解决方案逐一地解决。
经过激烈的角逐,“奇奇”从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第九届“挑战杯”一等奖。胡铃心和伙伴们捧着华丽的奖杯,表情淡定。面对台下的掌声,他只是强调:“我不是什么天才,我们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失败了上百次甚至上千次才产生的。”
“将校园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面对科技创新道路上的挫折,胡铃心也从未曾失去过冷静。“一直保持良好的状态。遇到挫折,可能会一时沮丧,但看场电影就会缓解。”
那时的胡铃心,在同学眼里无疑是个“不在实验室,就是在实验室路上的工作狂”。他习惯于将各种事情都置于可控范围内,有着自己的做事原则。
“我一般夜里12点睡觉,早上7点起床,喜欢用二八定律保证做事情的高效率。通过目标管理和时间管理让自己成为时间的主人。”
在学习和课外科技活动之余,胡铃心也时常思考着一些问题,比如说如何能将高校校园里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他注意到了学校教授的一个科研成果:微波快速修复技术。这种技术能够对飞机上出现的裂纹和损伤进行快速修复,修复效率比传统方法提高100倍。
在深入调研以后,胡铃心发现“微波快速修复技术”不仅适用于飞机的维修,还可以用于煤气、石油管道的抢修,以及大坝、船舶的损伤修复。他敏锐意识到,这种技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为此,2004年3月,胡铃心组建了南航“迅杰创业团队”并担任团队队长,将南航的“微波快速修复技术”科技成果推向市场。经过严谨的项目可行性分析、广泛的市场调研、科学的战略决策、睿智的营销策划、合理的财务预测,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结合了商业模式、管理模式和投融资模式的创新,形成了充满创意、详实可行的《迅杰微波修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商业计划书。
经过大半年的努力,这份5万多字的商业计划书使迅杰创业团队成功入围第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决赛,并从中国276所高校603支创业团队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全国金奖,并且引起了世界著名投资财团的浓厚兴趣,与他们签订了投资意向书。
“胡博士”的创新哲学
胡铃心曾经给媒体讲过一个故事。
“有这样一则幽默:据说美国航天员在太空中由于失重,用圆珠笔写不出字来,于是美国航天局决定划拨100万美元的专款攻关。研究秘密进行,最后研制出了专用的太空笔。庆祝之余有位官员突生疑问:苏联航天员在太空中是用什么笔写字的呢?一批精干的谍报人员被派了出去,答案很快就有了,苏联航天员用的,居然就是普通的铅笔!”
故事嘲笑的是看似创新、实则被禁锢的传统思维。
胡铃心说:“我们的思维决定了看到的世界。我们需要训练超越思维、辩证思维、开放思维,否则就会固步自封。还有,你留心过一种标志吗?外面是方形,代表坚定的信念和原则,里面是圆形,代表灵活的策略和创新。我喜欢这种做事态度。”
他自己也有这种对待创新的“态度”。2005年3月,胡铃心作为队长组建了航天创新团队,参加了“飞向未来——国际太空探索创新竞赛”。该竞赛是美国海茵莱茵基金会开展的一项全球范围的航天竞赛活动。胡铃心的参赛作品是一种新概念的航天器,名叫“多面手太空线缆系统”,它综合利用空间中的多种能量,可以大幅度地降低航天器对化学燃料的依赖,从而明显地减少航天发射费用和轨道维持费用,并且具有产生人造重力和清除太空垃圾等独特功能。“多面手太空线缆系统”由于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研究深度,受到专家们的一致好评,最终以绝对优势获得了第一名。
据媒体报道,在大赛的颁奖晚会上,美国海茵莱茵基金会负责人Dula先生激动地一把握住胡铃心的手:“这是我见过的特别好的作品,中国小伙子了不起!”
他们的这件航天作品还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关注。2005年10月23日,胡铃心受到了温总理的亲切接见。胡铃心一直在努力着。目前,他是南京航空大学飞行器设计专业的在读博士。在参加了三届“挑战杯”后,他并没有像有些参赛者一样,选择自主创业。因为他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关于未来,他说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创造未来。
“我现在参与国家重要的航空科研工作,把自己的兴趣和国家的需要相结合,对我来说更有意义,更能实现我的人生价值。”当年“设计飞机”的童稚声音仿佛还回响在耳边,而现在胡铃心的梦想已然越来越清晰。
责任编辑 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