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历史教师要多读书
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中学历史教师不仅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古今中外历史都要粗略通晓,还要具备一些理论素养,掌握一定的教学法,大学四年专业学习不足以使人胜任中学教学。优秀历史教师无一不是经过较长时间积累,专业水准才能达到较高水平的。我们要不断阅读,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汲取学术研究成果运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中说:“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都不喜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
最是书香能致远。教师要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友谊,才是真正的备课。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真知的渴求,是对人生的最好备课。
2.教师要参考相关信息,通过知识横向迁移,由此及彼发掘隐性知识
与课本相关的信息源主要有教学大纲、考试说明、教学参考书、复习资料与习题、不同版本的课本、其他学科相关知识及多媒体网络资源等。由于不同书籍、资料对同一历史问题的表述视角不一,因此同一知识在不同书籍中会表现出不同的知识属性。在此处是隐性知识,可能在彼处则为显性知识,反之亦然。在历史教学中,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是重要的知识,但又都是隐性知识,参考相关信息资料可使其转化为显性知识。如对于世界现代史的基本线索,课本中没有表述,但新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世界现代史是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互相对抗、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在此成为典型显性知识。又如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其确切含义如何?课本中是标准的隐性知识,但在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书中又为显性知识,其中指出:“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只准广州一口通商,由于清政府实行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的政策,使我国手工业品失去了国外市场。”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对来华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场所、行动范围华夷交往等做出限制;设立公行制度,包办一切进出口贸易的独占权,限制对外贸易。从中可知,闭关政策的含义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但绝不是没有任何往来。基于上述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积极地、尽量多地参考与课本有关的信息,以求高效发掘高质量的隐性知识。
3.教师要善用身边教学资源
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来源。长期以来,我们认为课程资源就是教科书、参考书等,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造成课程资源利用的局限性,使课堂教学完全被束缚在课堂、书本中而忽略学生生活和密切接触的事物,大力开发、善于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善于开发,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如历史遗迹、革命历史纪念馆(纪念碑)、历史遗址、博物馆、名人故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都是增长知识知识、开阔视野的资源。
4.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课堂上不仅有老师的提问,更有学生的提问。学生课堂上不仅有问题,而且能提出,更有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气氛好,且有质量,而很多时候两者兼有很难。在课堂上我们会遇到学生的提问,且有老师不会的,其实这是正常的,但是我们如果掩盖自己的不会,那就是不当之举了,正如叶教授所言“关上一扇门”。要学会鼓励学生踊跃发言提问,切实做到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鼓励学生提问,且会提问,提有质量的问题。
我们提倡在教学中进行师生互动。然而,互动有真与假、表面与实质上的区别。真正的、实质上的互动是师生之间在情感上、思想上、认识上、智慧上的交流与促进。从教师角度讲,师生之间的真正互动取决于教师的态度和方法,教师只有善于启发学生、引导学生、鼓励学生、满足学生,才能使学生真的动起来;从学生角度讲,只有民主、宽松、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生动、有趣、好奇、有用的学习内容,他们才能真的动起来。在这当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同样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正是这些问题,使学生动起来、动下去,而且是思维上的动和认识上的动,即实质上的动。
5.在历史教学中运用诗词
史之所存,美之所在。诗词美化历史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情操,而且能使历史课呈现出浓重的美学色彩,展示教师的个性和创造性,使历史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学科,使学生在诗词美的形象中认识历史,在哲学的抽象中概括历史,在艺术的斑斓中享受历史。
首先,诗词能使教学更生动具体,再现史实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显示了西周奴隶制国家的强盛和周天子的无上权威;“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生动地展示了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华夏的叱咤风云,再造乾坤的壮烈之举;而“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以独特的语言和典型的视角向人们描述安史之乱带给人民的无限伤痛。“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庆歌有;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其次,诗词能深刻反映阶级社会中的阶级矛盾和阶级关系。
引用《诗经》中的“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狟兮”和“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把奴隶控诉奴隶主贵族残酷剥削的仇恨鲜明地反映了出来,讲清了“国人暴动”的根本原因。引用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白居易的“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做地衣”,使学生认清唐朝统治阶级腐败、安史之乱的灾难和百姓的疾苦,理顺唐末农民战争的历史背景。
6.搜集热点时政,为中考复习迎考作准备
搜集热点时政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需要历史老师天天观看电视、上互联网、看报等,把一些有价值的时事摘录下来放在热点时政文件夹里,这样复习时才能得心应手。
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中学历史教师不仅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古今中外历史都要粗略通晓,还要具备一些理论素养,掌握一定的教学法,大学四年专业学习不足以使人胜任中学教学。优秀历史教师无一不是经过较长时间积累,专业水准才能达到较高水平的。我们要不断阅读,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汲取学术研究成果运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中说:“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都不喜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
最是书香能致远。教师要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友谊,才是真正的备课。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真知的渴求,是对人生的最好备课。
2.教师要参考相关信息,通过知识横向迁移,由此及彼发掘隐性知识
与课本相关的信息源主要有教学大纲、考试说明、教学参考书、复习资料与习题、不同版本的课本、其他学科相关知识及多媒体网络资源等。由于不同书籍、资料对同一历史问题的表述视角不一,因此同一知识在不同书籍中会表现出不同的知识属性。在此处是隐性知识,可能在彼处则为显性知识,反之亦然。在历史教学中,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是重要的知识,但又都是隐性知识,参考相关信息资料可使其转化为显性知识。如对于世界现代史的基本线索,课本中没有表述,但新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世界现代史是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互相对抗、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在此成为典型显性知识。又如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其确切含义如何?课本中是标准的隐性知识,但在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书中又为显性知识,其中指出:“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只准广州一口通商,由于清政府实行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的政策,使我国手工业品失去了国外市场。”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对来华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场所、行动范围华夷交往等做出限制;设立公行制度,包办一切进出口贸易的独占权,限制对外贸易。从中可知,闭关政策的含义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但绝不是没有任何往来。基于上述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积极地、尽量多地参考与课本有关的信息,以求高效发掘高质量的隐性知识。
3.教师要善用身边教学资源
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来源。长期以来,我们认为课程资源就是教科书、参考书等,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造成课程资源利用的局限性,使课堂教学完全被束缚在课堂、书本中而忽略学生生活和密切接触的事物,大力开发、善于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善于开发,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如历史遗迹、革命历史纪念馆(纪念碑)、历史遗址、博物馆、名人故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都是增长知识知识、开阔视野的资源。
4.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课堂上不仅有老师的提问,更有学生的提问。学生课堂上不仅有问题,而且能提出,更有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气氛好,且有质量,而很多时候两者兼有很难。在课堂上我们会遇到学生的提问,且有老师不会的,其实这是正常的,但是我们如果掩盖自己的不会,那就是不当之举了,正如叶教授所言“关上一扇门”。要学会鼓励学生踊跃发言提问,切实做到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鼓励学生提问,且会提问,提有质量的问题。
我们提倡在教学中进行师生互动。然而,互动有真与假、表面与实质上的区别。真正的、实质上的互动是师生之间在情感上、思想上、认识上、智慧上的交流与促进。从教师角度讲,师生之间的真正互动取决于教师的态度和方法,教师只有善于启发学生、引导学生、鼓励学生、满足学生,才能使学生真的动起来;从学生角度讲,只有民主、宽松、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生动、有趣、好奇、有用的学习内容,他们才能真的动起来。在这当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同样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正是这些问题,使学生动起来、动下去,而且是思维上的动和认识上的动,即实质上的动。
5.在历史教学中运用诗词
史之所存,美之所在。诗词美化历史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情操,而且能使历史课呈现出浓重的美学色彩,展示教师的个性和创造性,使历史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学科,使学生在诗词美的形象中认识历史,在哲学的抽象中概括历史,在艺术的斑斓中享受历史。
首先,诗词能使教学更生动具体,再现史实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显示了西周奴隶制国家的强盛和周天子的无上权威;“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生动地展示了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华夏的叱咤风云,再造乾坤的壮烈之举;而“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以独特的语言和典型的视角向人们描述安史之乱带给人民的无限伤痛。“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庆歌有;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其次,诗词能深刻反映阶级社会中的阶级矛盾和阶级关系。
引用《诗经》中的“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狟兮”和“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把奴隶控诉奴隶主贵族残酷剥削的仇恨鲜明地反映了出来,讲清了“国人暴动”的根本原因。引用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白居易的“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做地衣”,使学生认清唐朝统治阶级腐败、安史之乱的灾难和百姓的疾苦,理顺唐末农民战争的历史背景。
6.搜集热点时政,为中考复习迎考作准备
搜集热点时政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需要历史老师天天观看电视、上互联网、看报等,把一些有价值的时事摘录下来放在热点时政文件夹里,这样复习时才能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