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无时无刻不在探索着周围世界。教师应鼓励和支持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有趣的现象,引导孩子开展长期、深入的观察和探究,将科学学习融于一日生活中。
近几年,我园实现了公共区域内监控全覆盖。小班上半学年,孩子们在上下楼梯时偶然发现了装在楼梯转角处的一个摄像头,他们多次经过,对这个摄像头留下了印象(见图1)。到了下半学年,孩子们逐渐适应并熟悉了幼儿园环境,他们再次关注到了这个摄像头并且产生了兴趣。渐渐地,他们对周围环境中的摄像头越来越敏感,发现许多以前从未关注到的地方都安装了摄像头。他们会跑来告诉我又在哪里发现了摄像头,也会和同伴谈论这个话题。散步经过时,他们会驻足观察,也会兴奋地谈论:“这个摄像头长得像一把枪!”“这个摄像头有两个圆圆的眼睛(镜头),像老师的眼睛!”“那个摄像头是圆的,里面会转的!”“它会亮,有个红色的小圆点!”同时,孩子们也产生了许多疑问:幼儿园为什么要装那么多摄像头?为什么摄像头都装得那么高?小山坡旁边,一根柱子顶上为什么装了三个摄像头?
为了让孩子们了解摄像头是做什么用的,我带着他们来到保安室观看监控屏(见图2)。孩子们看到了四块大屏幕,每块屏幕上的图像又分为一格一格的,他们惊叹:“哇,怎么有这么多!”我请保安给孩子们介绍这些屏幕上的画面是从哪里来的,并简单演示了一下如何切换画面、回放录像,孩子们都感到很新奇,看得很专注,从而初步了解到摄像头原来是这么用的,并进一步产生了好奇和探究的兴趣。
我思考,摄像头是当前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设备,对摄像头的探究蕴含了科学和社会等领域的教育价值,既然孩子感兴趣,我们应该满足和支持孩子的探究愿望。但是,幼儿园的摄像头都装得太高,只能远观,孩子怎么进一步探究呢?孩子是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的,他们能理解吗?因此,我考虑挖掘身边的相关课程资源,从小班孩子的学习特点出发给予适宜的支持,引导他们深入探究,满足他们的探究愿望。
一、探究过道上的摄像头
小班教学楼一楼的东面有一条过道,过道的一面是幼儿园的厨房,出于管理需要,这条过道的墙上安装了一块12格的监控屏,画面显示的是厨房内部和周边的环境。孩子们散步时会从这里经过,他们在小班上半学年就曾留意到这块屏幕。我在挖掘相关课程资源时联想到了那里,便去做了考察,结果发现过道上也装有一个摄像头,而这个摄像头拍摄的画面也显示在墙上的屏幕中。我觉得这很有意思,摄像头和监控屏在同一空间里,便于孩子观察及与摄像头开展互动,这为孩子的探究提供了方便。
●水桶不见了
我选择过道人少的时间段带孩子們来一探究竟(见图3)。由于孩子们对过道周围环境已比较熟悉,他们很快就认出了监控画面里包含厨房内部等多处地方,还发现自己和同伴也在画面中,自己或同伴做了什么动作,马上就能在监控画面里看到。他们由此意识到那一格画面拍到的就是自己现在所处的过道。孩子们感到非常新奇。我引导他们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出现在画面里,是哪个摄像头拍到了他们。最终,他们在过道角落天花板上找到了一个摄像头,并再次通过身体动作的试验确认就是这个摄像头拍到了他们。
第二次带孩子们来这个过道时,他们自发地玩起了游戏,比如,一边做动作,一边观察监控画面的反映;小步走动,观察自己在监控画面里的位置变化。他们想出了很多花样,跑动的范围也越来越大。跑着跑着,忽然,他们发现同伴有时会从画面中消失,他们感到非常疑惑。成人凭经验很容易判断是孩子们走出了摄像头拍摄的范围,但如何让孩子们理解这一点呢?孩子们一直以来都是以自己或同伴为目标来观察监控画面的变化的,但是,如果以自己为目标,由于自己还要兼顾观察画面,所以不太可能观察到自己走出监控范围的情况;如果以同伴为目标,由于同伴一直在动来动去,难以控制,也会影响他们进一步发现其中的秘密。那么,能不能以某个物品为目标进行观察和探索呢?
于是,我问:“你们说是这个摄像头拍到了这个过道,那么如果我们找个东西放在这个过道里,能不能被拍到呢?”他们马上说:“能!”说着,他们找来食堂门口放着的一个水桶,几个孩子一起小心翼翼地将水桶放在了摄像头的正下方,然后满怀期待地跑去看监控,结果发现画面里并没有水桶。他们既惊讶又疑惑:“怎么会没有呢?!”一个孩子说:“搞错了,不是这个摄像头拍的!”说着,他们又在过道里仔仔细细找了一遍,确认这是仅有的一个摄像头。那到底是怎么回事?有孩子甚至怀疑这个摄像头是不是坏了。
摄像头拍摄范围的问题涉及空间概念,对小班孩子来说确实有一定难度,如果直接讲解,孩子未必能理解。那么,可否提供适宜的支架引导孩子自己思考和发现呢?带着疑问,我们结束了当天的探究活动。
●半幅彩虹伞
回去后,我一直在思考用什么方法帮助孩子发现摄像头的拍摄是有一定范围的。我想到,孩子们找来的水桶可能太小,又恰巧放在摄像头正下方,所以拍摄不到。如果放一样很大的物品在同样的位置,就会产生部分拍不到、部分拍得到的效果。孩子通过这个现象是不是就能发现有的区域是摄像头拍不到的?于是,我引导孩子讨论:除了水桶外,在地上放别的东西,能不能在监控画面里看到;还可以试一试放什么东西。讨论中,一部分孩子猜测可能是水桶太小了所以拍不出来,想要用大的东西去尝试,如纸箱、跳舞毯、彩虹伞;也有孩子认为放上自己喜欢的玩具就能拍出来了,如洋娃娃、机器人等。
第二天,我们准备好之前讨论到的物品,又一次来到这条过道。孩子们将物品一一放在摄像头下试验(见图4),结果发现玩具、纸箱、跳舞毯等都拍不到,彩虹伞只拍到了小半个圆,没有拍全。孩子们非常好奇:“彩虹伞怎么只有一半?”一个孩子说:“彩虹伞太大了,摄像头拍不了了。”另一个孩子想了想,指着摄像头正下方的位置说:“我觉得那里就是拍不到的。”显然,部分孩子已经隐约感知到某个区域是摄像头拍不到的。为了引导孩子进一步发现物品摆放的位置是决定物品能否被拍到的关键因素,我指着地上的彩虹伞问:“彩虹伞的哪边拍到了,哪边没拍到?”孩子们比对着监控画面来观察,并以周边环境为参照物,发现靠近过道角落的一大块是没拍到的。接着,我引导他们将其他物品也放到这个角落的位置试一试,进一步验证了刚刚得出的结论。我指着那个角落问:“为什么这个角落里拍不到?”孩子们对着那个角落和摄像头看了又看,过了一会儿,一个孩子说:“因为这个角落在摄像头的下面,所以拍不到。”“那水桶、玩具要怎么放才能拍到?”基于之前的经验,几个孩子马上说:“放外面一点!”然后立刻动手操作,果然拍到了,他们很兴奋。 随后几天,我继续鼓励孩子们带上大大小小的物品去做“能否被拍到”的试验,他们通过反复的操作和观察,进一步感知了摄像头的拍摄范围。于是,我进一步提问:“为什么放摄像头下面的角落里拍不到,放外面一点才拍得到?”孩子们观察了一会儿,航航首先说:“因为它的‘眼睛’是朝前面的,没有朝下面。”其他孩子一听恍然大悟,跟着讨论起来:“因为它下面没有眼睛。”“它的眼睛长在前面,它不能长四只眼睛。”“要让它低下头才行。”我很欣喜,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引导,孩子们已初步感知到镜头方向与其视野范围之间的关系了。
●魔法墙
接下来几天,孩子们对这个过道上的摄像头和监控屏的探究兴趣丝毫不减,我便继续带他们来这里玩。有孩子发现,除了摄像头正下方的角落外,这条过道还有好多处是拍不到的。他们反反复复地和同伴配合着玩“看得到、看不到”的游戏。我发现,他们明明刚确认过某个地方是拍不到的,但过一会儿就忘记了。我觉得可能是因为空间方面的概念对小班孩子来说还是太抽象了。有没有办法帮助孩子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的内容呢?我想到,可以用贴标记的方式来表示拍不到或拍得到,这对孩子来说比较容易操作,而且还可能帮助孩子直观地看到“拍得到”和“拍不到”的分界线。
于是,我组织孩子们讨论如何帮助自己记住已经验证过的某个地方能否被拍到,结果,孩子们与我不谋而合,也想到了贴标记的方式。商量之后,我们决定在红色即时贴上打叉,作为“拍不到”的标记,在绿色即时贴上打钩,作为“拍得到”的标记。孩子们几人一组相互合作,一个人负责看屏幕,以其余同伴为标志物进行观察并作出判断,然后同伴们根据判断结果在自己所在位置上贴相应标记(见图5)。没多久,过道的地上、墙上、门上贴满了标记。这下,孩子们能够具体地指出拍不到的地方包括摄像头边上的玻璃门,墙角的消防设备,过道外面的墙壁,木门后面的墙壁,等等。我提问:“为什么这些地方也拍不到?”孩子们有了之前的经验,这回都能来说一说了:“因为玻璃门在摄像头旁边,所以拍不到,摄像头的‘眼睛’朝着我们。”“摄像头没有朝外面,是朝里面的。”“它的‘眼睛’朝着墙壁,就能拍到墙壁,不能拍到那边。”“门挡住了墙壁,拍不到。”后来,孩子们进一步总结出:摄像头朝着的地方能拍到,没有朝着的地方拍不到,被东西挡住了也拍不到。标记帮助孩子们直观、全面地感知到摄像头的方向与其视野范围之间的关系。
孩子们还发现有一面墙上竟然有两种标记,左边贴了三个红色打叉标记,右边贴了两個绿色打钩标记,再次确认后发现并没有贴错,绿色标记部分的墙面确实拍得到,红色标记部分的墙面确实拍不到,他们觉得非常有趣。我问:“你们是怎么发现的?”晗晗说:“移过去,移过来。”我又问:“那屏幕里的人会怎么样?”她说:“一会儿看不见,一会儿看得见。”其他孩子也照着她说的,一边看屏幕,一边在那面墙前左右移动,反反复复,乐此不疲。他们还将那面墙称为“魔法墙”。
二、探究无线智能摄像头
之前,孩子们提出为什么摄像头要装得那么高、为什么一根柱子的顶上要装三个摄像头的问题时,我就设想如果能有一个可移动的摄像头让孩子拿着自由摆弄,这些问题就会比较容易解决。但因为一时找不到这样的设备,所以我暂时搁置了这一想法,先利用过道上的摄像头引导孩子开展探究。然而,过道上这个摄像头毕竟是高高地固定在天花板上的,监控屏也安装得有点高,孩子们观察起来比较费力,探究似乎难以进一步深入了。这时,我觉得提供可移动的摄像头至关重要,于是我设法从朋友那里借了一个无线智能摄像头。这个摄像头可与平板电脑连接,我们可以从平板电脑上看到它拍摄的画面,同时还可以通过平板电脑保存拍摄到的照片和视频。我将这套设备投放到科学区,并教孩子们使用。这大大方便了孩子们的探究,他们在自由摆弄中又有了许多新发现。
●人倒过来了
第一次玩无线摄像头,孩子们都非常兴奋,抓着摄像头不放,摄像头在他们手里左摇右晃。他们注意到,监控画面里的人像会颠来倒去。他们激动地说:“我在天上了!”“我变成躺着了,好像在睡觉!”待孩子们尽兴玩了之后,我引导他们说一说:“人像为什么会到上面去?”孩子们说:“因为我们拿摄像头玩来玩去。”我追问:“摄像头要怎么摆,拍到的人是在上面的?”他们放慢速度摆弄了一番,告诉我:“把摄像头倒过来,我们就跑到上面去了,我们也倒过来了。”“让摄像头躺下来,我们人也会躺下来。”我又问:“那怎样可以把人像正过来,变回原来的样子呢?”他们回答:“让摄像头站在桌子上。”孩子们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了摄像头正着、侧着、倒着放置与不同监控画面之间的对应关系。
●转动着的摄像头
孩子们在摆弄摄像头时,其中一种玩法是把摄像头摆放到某个位置,看看能拍到什么。例如,他们将摄像头放在柜子上,发现拍到了电视机、钢琴、椅子、桌子等;将摄像头放到桌子底下,发现拍到了小朋友的脚还有桌子和椅子的脚。后来,他们还会有目的地去拍某一事物,比如他们想拍自己,就把摄像头放到桌上,自己坐在桌子前,但发现摄像头拍到了他们的身体、脖子和放在桌上的手,没拍到脸,于是他们就会根据之前获得的经验将摄像头举高对准自己的脸。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孩子将摄像头先固定在某一个点上,然后转动摄像头,看看能拍到哪些不同的东西。孩子们转着摄像头,从屏幕上依次看到了柜子、空调、窗户、椅子和不同的同伴。我问:“摄像头为什么会拍到不同的东西?”孩子们说:“因为我们把摄像头转来转去。”“摄像头本来朝着柜子,转过去了就朝着空调了。”“摄像头朝什么东西,就拍到什么东西。”“摄像头不朝着那个东西了,就拍不到了。”我又问:“放摄像头的位置没变,但是它的什么变了?”他们说:“它对准的东西变了。”“它的方向变了。”
在后续的活动中,我引导孩子们猜一猜摄像头放某个角度能够拍到什么,孩子们自然而然地依照摄像头的摆放角度转动自己的身体去看那个方向有什么,然后通过看监控画面来验证,发现监控画面显示的和自己想到的是一样的。他们意识到其实摄像头和人是一样的,人的眼睛朝着不同的地方就会看到不同的事物,摄像头的拍摄也是一样的道理。孩子们转动身体,从自身角度出发,更加直观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摄像头的拍摄方向问题。 ●巨人的脚
在探究过程中,我鼓励孩子在平板电脑中保存一些他们拍到的觉得有意思的画面,以便回放和分享。我也会翻看这些画面,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孩子近期的探究内容,另一方面是希望从中挖掘一些有价值的点,引导孩子深入探究。其中,我发现同样的物品,如椅子、柜子等,在不同时候拍到的画面中有的大有的小,这应该与摄像头距离拍摄目标的远近有关。但孩子们似乎未关注到这一问题,我决定再观察一下,等待合适的机会和孩子们来探讨这个有趣的问题。
有一天,孩子们正在交流玩摄像头的经验,摄像头被放在一旁的地上,这时,轩轩走过去拿纸巾,正好经过摄像头,监控画面上立即出现了一双巨大的脚(见图6),孩子们马上联想起之前看过的绘本,惊呼:“巨人的脚!”我引导他们讨论:“这是哪里来的脚?怎么这么大?”孩子们说,这是轩轩的脚,因为靠摄像头太近了所以这么大。其他孩子也走上前试了试,发现也变出了“巨人的脚”,大家都觉得非常好玩。
接下来,在区域活动中,孩子们还将摄像头对准昆虫标本,一会儿靠近,一会儿远离,时快时慢,观察到监控画面中昆虫的影像逐渐变大乃至只能看到一个巨大的头,然后又慢慢变小,逐渐呈现出完整的影像(见图7)。我鼓励孩子尝试拍摄各种各样的事物。一次,孩子们把摄像头带到户外,放到草地上,发现近距离拍摄的小草比远处的窗户还高;还有一次,画面上突然出现了红红的一片,孩子们很着急,还以为摄像头坏了,最后发现原来是小朋友的手指按到了摄像镜头上,手指被拍得巨大无比,他们顿时哈哈大笑起来……孩子们在操作中进一步感知了物体距离摄像头的远近与成像大小之间的关系。
●拍一张集体照
在大部分孩子对投放在区域里的摄像头有了一定的操作经验后,我组织孩子集体分享自己是怎么玩摄像头的,并提议利用这个摄像头给我们大家拍一张集体照。我将平板电脑放在投影仪下,通过电视屏幕呈现摄像头拍摄的画面。真真自告奋勇地把摄像头放在电视屏幕前空地的中央,结果发现只拍到了坐在前排中间的小朋友,两侧的只拍到一小部分,后排的则都被挡住了,完全没拍到。上一阶段,孩子们探究了摄像头距离物体的远近与成像大小之间的关系,于是我问:“摄像头对准的是小朋友的脚,为什么能拍到头和身体?”孩子们说:“因为摄像头放得离我们有点远,所以还拍到了头和身体。”
这时,坐在前排中间的宸宸抑制不住兴奋跳着站了起来,结果监控畫面里他的头看不见了,只能拍到脖子以下。其他孩子都哈哈大笑,也站起来试一试,结果发现也都拍不到头了。接着,孩子们不停地蹲下、坐好、站起来,看着不断变化的画面,他们感到非常有趣(见图8、图9)。等他们玩尽兴后,我又问:“为什么坐着和蹲着时能拍到头,站起来时就拍不到头了?”他们说:“因为站起来太高了。”这时,一个孩子提议,把摄像头放得高一点,放在桌子上拍。这回,他们就算站着也能拍到全身了。
看到摄像头只能拍到一部分孩子,没被拍到的孩子有些着急了。我提醒孩子们再想一想:“想要拍到全部小朋友,摄像头要放在哪里?”孩子们说:“摄像头要对准小朋友。”我又问:“要放得近还是远?放得低还是高?”孩子们说:“要远一点,高一点。”接着,孩子们根据这三项要求寻找摆放摄像头的合适位置,他们提出了电视机柜上、电视机上方的墙壁上等多处位置,试验之后发现总有一些孩子拍不到。航航说:“这个摄像头太小了,不能拍到所有小朋友。”我说:“说明书上写了,这个摄像头是能够拍到所有人的。”于是,孩子们继续动脑筋。大家沉默了一会儿,元元说:“放在角落里吧,门那边。”我问:“为什么放在那里?”元元说:“我在有的地方看到摄像头就是放在角落里的。”角落里有扇门,元元跑过去将摄像头放在门前的地上,结果发现门口的柜子和坐在门边的几个孩子遮挡住了其他人,马上有孩子提醒:“要高一点才行。”元元把摄像头举了起来,这下能拍到大部分孩子了,但仍有几个坐在比较后面的拍不到。几个孩子说:“再高一点!”于是,元元搬来椅子,站了上去,把摄像头举过头顶。孩子们惊喜地发现所有人都拍到了,他们激动得拍起手来。我问:“为什么摄像头放高一点,很多小朋友就能拍到了?”孩子们说:“摄像头放在地上,它的‘眼睛’被柜子挡住了,看不到有的小朋友。”“摄像头放在高的地方,它就不会被柜子挡住了。”孩子们坚持不懈地尝试,迁移了之前获得的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时,我再提起孩子们之前的疑问“摄像头为什么都装得那么高”,很多孩子都能自己解答了。
三、探究摄像头的作用
探究活动前期,孩子们就提出过疑问:幼儿园里为什么有这么多摄像头?去保安室观看监控屏时,他们也非常好奇:怎么拍了这么多地方?同伴间对此有过一些零散而简单的交流。鉴于大多数孩子生活中对摄像头的经验十分有限,所以我当时没有引导孩子将这个问题深入讨论下去,而是引导孩子先去了解摄像头。而现在,孩子们对摄像头有了一定的了解,是不是可以引导他们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呢?
●摄像头拍到的是哪里
我又一次带孩子们来到保安室。再次看到那四块监控屏,他们依然兴奋不已,这一次他们关注到了更多的东西。他们看着一格格监控画面,兴奋地指着说:“这是楼梯。”“这是操场上的滑梯。”“这是晨检的地方。”“好多小朋友在操场上玩。”……由于保安室监控屏很高,孩子无法仔细观察,于是我将监控屏的每一格画面拍下来,打印后贴在活动室墙面上,引导孩子进一步观察和辨认。孩子们陆续又辨认出了更多地方:“那个可以荡秋千的滑梯我们玩过。”“这是音乐厅,上次去看过电影的。”“这是幼儿园大门口。”……少数孩子还辨认出了一些大家不太熟悉的地方:“那个是中班哥哥姐姐玩的地方。”“那里是大班,我姐姐就在那里,我去过。”由于幼儿园比较大,孩子们对中班和大班所在的区域还比较陌生。孩子们萌发了去那些地方看一看的愿望,于是,我带孩子们走遍幼儿园去寻找监控画面里的地方。他们参观了中大班哥哥姐姐们活动的庭院和走廊,发现那边走廊和楼梯转角处也装了摄像头,还找到了监控画面里见到过的桥洞、超级大滑梯等。 孩子们一路走到了顶端装有三个摄像头的柱子旁(见图10),我适时抛出了之前的问题:这个地方为什么要装三个摄像头?不少孩子都能回答这个问题了:“一个看后面,一个看旁边,一个看前面。”“它们拍到的是不一样的,要拍三个地方。”“这样才能把这里全都拍到。”之后,看到其他摄像头,孩子们也会根据摄像头的朝向,猜测它可能会拍到什么。
●摄像头很有用
在寻找摄像头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每个楼梯口和走廊都装了摄像头,操场上的滑梯附近还装了不止一个。由于孩子们在生活中几乎没有遇到过通过调取监控来解决问题的情况,他们很难想到摄像头具有追踪线索的作用,所以也很难理解为什么这些地方要装摄像头。
我思考,走廊、楼梯能够连接不同的活动室及不同的楼层,这些地方是孩子重要的出入场所,通过摄像头监控这些地方就能知道孩子的行踪。但孩子之前去保安室只关注到了有很多监控画面,看到有的画面里有人,有的画面里没有人,没有将多个监控画面联系起来认识和思考。我想了一个办法,即通过人的行走使人出现在不同的监控画面中,从而让孩子感知不同监控画面之间的联系。保安室的一块监控屏上正好排列显示了小班楼的楼梯和走廊的监控画面,于是,在一天下午孩子离园后,我趁着楼道上没有其他人,一个人走遍了小班楼的楼梯和走廊,并走进每一个活动室。与此同时,我请搭班教师到保安室把监控画面上所显示的我的动态拍摄下来。这样,孩子就能从视频上看到我在行走,并依次出现在不同的画面中。由于孩子们很熟悉小班楼,所以能辨认出监控画面中的我走过了哪些地方,走进了哪个班级。他们受到了启发,说:“摄像头可以让我们看到人走到了哪里,去了哪个班级。”我进一步引导:“假如有小朋友在幼儿园里迷路了,老师找不到他,很着急,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找到他?”一个孩子想到了,说:“去保安室看监控!”通过这样的讨论,孩子们初步感知到摄像头具有追寻踪迹的作用。
几天后,我带孩子们去户外玩滑梯时,引导他们观察周围很近距离内的两个摄像头。回到活动室,我组织孩子们讨论为什么滑梯旁要装摄像头,引導他们意识到滑梯是容易发生意外的地方,如果发生意外,通过回放监控视频可以了解到意外是如何发生的。由此,孩子们知道了摄像头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一件事情发生的经过。
又一天,孩子们在幼儿园里观察正在开花的植物,他们走了很多地方,快回到活动室时,均均发现自己刚刚脱下拿在手里的衣服不见了,但他一点也不记得衣服落在哪里了。我趁此机会引导孩子们尝试通过监控画面去寻找。我带他们来到保安室,请保安叔叔将监控画面一一放大,很快孩子们发现衣服在一座小桥的栏杆上挂着,一辨认,原来是种植地旁边的小桥。于是,我带他们过去找回了衣服。由此,他们切身感受到了摄像头还可以帮助我们寻找失物。
随着探究活动的深入,孩子们对摄像头的关注逐渐扩展到了幼儿园之外,他们发现马路、小区、超市、银行等许多地方都装有摄像头。我鼓励孩子继续去发现和了解这些摄像头在我们生活中的不同作用。
小班孩子关于摄像头的探究活动持续了近三个月,孩子们在反复的摆弄操作中初步感知了摄像头的位置、方向与其拍摄出的画面之间的联系,发现了周围环境中的很多摄像头,也初步感受到了摄像头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然而,这次探究活动还是有让我感到遗憾之处:如果条件允许,应该让孩子有更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去自由操作无线摄像头,在反复观察、试验中发现摄像头的秘密;应提供更多的支架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其中涉及的抽象的空间概念;应关注不同的孩子在探究中的兴趣点和富有个性的想法,关注不同能力水平的孩子在活动中的状态及其获得的经验,让每个孩子都能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富有个性地发展。
近几年,我园实现了公共区域内监控全覆盖。小班上半学年,孩子们在上下楼梯时偶然发现了装在楼梯转角处的一个摄像头,他们多次经过,对这个摄像头留下了印象(见图1)。到了下半学年,孩子们逐渐适应并熟悉了幼儿园环境,他们再次关注到了这个摄像头并且产生了兴趣。渐渐地,他们对周围环境中的摄像头越来越敏感,发现许多以前从未关注到的地方都安装了摄像头。他们会跑来告诉我又在哪里发现了摄像头,也会和同伴谈论这个话题。散步经过时,他们会驻足观察,也会兴奋地谈论:“这个摄像头长得像一把枪!”“这个摄像头有两个圆圆的眼睛(镜头),像老师的眼睛!”“那个摄像头是圆的,里面会转的!”“它会亮,有个红色的小圆点!”同时,孩子们也产生了许多疑问:幼儿园为什么要装那么多摄像头?为什么摄像头都装得那么高?小山坡旁边,一根柱子顶上为什么装了三个摄像头?
为了让孩子们了解摄像头是做什么用的,我带着他们来到保安室观看监控屏(见图2)。孩子们看到了四块大屏幕,每块屏幕上的图像又分为一格一格的,他们惊叹:“哇,怎么有这么多!”我请保安给孩子们介绍这些屏幕上的画面是从哪里来的,并简单演示了一下如何切换画面、回放录像,孩子们都感到很新奇,看得很专注,从而初步了解到摄像头原来是这么用的,并进一步产生了好奇和探究的兴趣。
我思考,摄像头是当前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设备,对摄像头的探究蕴含了科学和社会等领域的教育价值,既然孩子感兴趣,我们应该满足和支持孩子的探究愿望。但是,幼儿园的摄像头都装得太高,只能远观,孩子怎么进一步探究呢?孩子是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的,他们能理解吗?因此,我考虑挖掘身边的相关课程资源,从小班孩子的学习特点出发给予适宜的支持,引导他们深入探究,满足他们的探究愿望。
一、探究过道上的摄像头
小班教学楼一楼的东面有一条过道,过道的一面是幼儿园的厨房,出于管理需要,这条过道的墙上安装了一块12格的监控屏,画面显示的是厨房内部和周边的环境。孩子们散步时会从这里经过,他们在小班上半学年就曾留意到这块屏幕。我在挖掘相关课程资源时联想到了那里,便去做了考察,结果发现过道上也装有一个摄像头,而这个摄像头拍摄的画面也显示在墙上的屏幕中。我觉得这很有意思,摄像头和监控屏在同一空间里,便于孩子观察及与摄像头开展互动,这为孩子的探究提供了方便。
●水桶不见了
我选择过道人少的时间段带孩子們来一探究竟(见图3)。由于孩子们对过道周围环境已比较熟悉,他们很快就认出了监控画面里包含厨房内部等多处地方,还发现自己和同伴也在画面中,自己或同伴做了什么动作,马上就能在监控画面里看到。他们由此意识到那一格画面拍到的就是自己现在所处的过道。孩子们感到非常新奇。我引导他们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出现在画面里,是哪个摄像头拍到了他们。最终,他们在过道角落天花板上找到了一个摄像头,并再次通过身体动作的试验确认就是这个摄像头拍到了他们。
第二次带孩子们来这个过道时,他们自发地玩起了游戏,比如,一边做动作,一边观察监控画面的反映;小步走动,观察自己在监控画面里的位置变化。他们想出了很多花样,跑动的范围也越来越大。跑着跑着,忽然,他们发现同伴有时会从画面中消失,他们感到非常疑惑。成人凭经验很容易判断是孩子们走出了摄像头拍摄的范围,但如何让孩子们理解这一点呢?孩子们一直以来都是以自己或同伴为目标来观察监控画面的变化的,但是,如果以自己为目标,由于自己还要兼顾观察画面,所以不太可能观察到自己走出监控范围的情况;如果以同伴为目标,由于同伴一直在动来动去,难以控制,也会影响他们进一步发现其中的秘密。那么,能不能以某个物品为目标进行观察和探索呢?
于是,我问:“你们说是这个摄像头拍到了这个过道,那么如果我们找个东西放在这个过道里,能不能被拍到呢?”他们马上说:“能!”说着,他们找来食堂门口放着的一个水桶,几个孩子一起小心翼翼地将水桶放在了摄像头的正下方,然后满怀期待地跑去看监控,结果发现画面里并没有水桶。他们既惊讶又疑惑:“怎么会没有呢?!”一个孩子说:“搞错了,不是这个摄像头拍的!”说着,他们又在过道里仔仔细细找了一遍,确认这是仅有的一个摄像头。那到底是怎么回事?有孩子甚至怀疑这个摄像头是不是坏了。
摄像头拍摄范围的问题涉及空间概念,对小班孩子来说确实有一定难度,如果直接讲解,孩子未必能理解。那么,可否提供适宜的支架引导孩子自己思考和发现呢?带着疑问,我们结束了当天的探究活动。
●半幅彩虹伞
回去后,我一直在思考用什么方法帮助孩子发现摄像头的拍摄是有一定范围的。我想到,孩子们找来的水桶可能太小,又恰巧放在摄像头正下方,所以拍摄不到。如果放一样很大的物品在同样的位置,就会产生部分拍不到、部分拍得到的效果。孩子通过这个现象是不是就能发现有的区域是摄像头拍不到的?于是,我引导孩子讨论:除了水桶外,在地上放别的东西,能不能在监控画面里看到;还可以试一试放什么东西。讨论中,一部分孩子猜测可能是水桶太小了所以拍不出来,想要用大的东西去尝试,如纸箱、跳舞毯、彩虹伞;也有孩子认为放上自己喜欢的玩具就能拍出来了,如洋娃娃、机器人等。
第二天,我们准备好之前讨论到的物品,又一次来到这条过道。孩子们将物品一一放在摄像头下试验(见图4),结果发现玩具、纸箱、跳舞毯等都拍不到,彩虹伞只拍到了小半个圆,没有拍全。孩子们非常好奇:“彩虹伞怎么只有一半?”一个孩子说:“彩虹伞太大了,摄像头拍不了了。”另一个孩子想了想,指着摄像头正下方的位置说:“我觉得那里就是拍不到的。”显然,部分孩子已经隐约感知到某个区域是摄像头拍不到的。为了引导孩子进一步发现物品摆放的位置是决定物品能否被拍到的关键因素,我指着地上的彩虹伞问:“彩虹伞的哪边拍到了,哪边没拍到?”孩子们比对着监控画面来观察,并以周边环境为参照物,发现靠近过道角落的一大块是没拍到的。接着,我引导他们将其他物品也放到这个角落的位置试一试,进一步验证了刚刚得出的结论。我指着那个角落问:“为什么这个角落里拍不到?”孩子们对着那个角落和摄像头看了又看,过了一会儿,一个孩子说:“因为这个角落在摄像头的下面,所以拍不到。”“那水桶、玩具要怎么放才能拍到?”基于之前的经验,几个孩子马上说:“放外面一点!”然后立刻动手操作,果然拍到了,他们很兴奋。 随后几天,我继续鼓励孩子们带上大大小小的物品去做“能否被拍到”的试验,他们通过反复的操作和观察,进一步感知了摄像头的拍摄范围。于是,我进一步提问:“为什么放摄像头下面的角落里拍不到,放外面一点才拍得到?”孩子们观察了一会儿,航航首先说:“因为它的‘眼睛’是朝前面的,没有朝下面。”其他孩子一听恍然大悟,跟着讨论起来:“因为它下面没有眼睛。”“它的眼睛长在前面,它不能长四只眼睛。”“要让它低下头才行。”我很欣喜,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引导,孩子们已初步感知到镜头方向与其视野范围之间的关系了。
●魔法墙
接下来几天,孩子们对这个过道上的摄像头和监控屏的探究兴趣丝毫不减,我便继续带他们来这里玩。有孩子发现,除了摄像头正下方的角落外,这条过道还有好多处是拍不到的。他们反反复复地和同伴配合着玩“看得到、看不到”的游戏。我发现,他们明明刚确认过某个地方是拍不到的,但过一会儿就忘记了。我觉得可能是因为空间方面的概念对小班孩子来说还是太抽象了。有没有办法帮助孩子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的内容呢?我想到,可以用贴标记的方式来表示拍不到或拍得到,这对孩子来说比较容易操作,而且还可能帮助孩子直观地看到“拍得到”和“拍不到”的分界线。
于是,我组织孩子们讨论如何帮助自己记住已经验证过的某个地方能否被拍到,结果,孩子们与我不谋而合,也想到了贴标记的方式。商量之后,我们决定在红色即时贴上打叉,作为“拍不到”的标记,在绿色即时贴上打钩,作为“拍得到”的标记。孩子们几人一组相互合作,一个人负责看屏幕,以其余同伴为标志物进行观察并作出判断,然后同伴们根据判断结果在自己所在位置上贴相应标记(见图5)。没多久,过道的地上、墙上、门上贴满了标记。这下,孩子们能够具体地指出拍不到的地方包括摄像头边上的玻璃门,墙角的消防设备,过道外面的墙壁,木门后面的墙壁,等等。我提问:“为什么这些地方也拍不到?”孩子们有了之前的经验,这回都能来说一说了:“因为玻璃门在摄像头旁边,所以拍不到,摄像头的‘眼睛’朝着我们。”“摄像头没有朝外面,是朝里面的。”“它的‘眼睛’朝着墙壁,就能拍到墙壁,不能拍到那边。”“门挡住了墙壁,拍不到。”后来,孩子们进一步总结出:摄像头朝着的地方能拍到,没有朝着的地方拍不到,被东西挡住了也拍不到。标记帮助孩子们直观、全面地感知到摄像头的方向与其视野范围之间的关系。
孩子们还发现有一面墙上竟然有两种标记,左边贴了三个红色打叉标记,右边贴了两個绿色打钩标记,再次确认后发现并没有贴错,绿色标记部分的墙面确实拍得到,红色标记部分的墙面确实拍不到,他们觉得非常有趣。我问:“你们是怎么发现的?”晗晗说:“移过去,移过来。”我又问:“那屏幕里的人会怎么样?”她说:“一会儿看不见,一会儿看得见。”其他孩子也照着她说的,一边看屏幕,一边在那面墙前左右移动,反反复复,乐此不疲。他们还将那面墙称为“魔法墙”。
二、探究无线智能摄像头
之前,孩子们提出为什么摄像头要装得那么高、为什么一根柱子的顶上要装三个摄像头的问题时,我就设想如果能有一个可移动的摄像头让孩子拿着自由摆弄,这些问题就会比较容易解决。但因为一时找不到这样的设备,所以我暂时搁置了这一想法,先利用过道上的摄像头引导孩子开展探究。然而,过道上这个摄像头毕竟是高高地固定在天花板上的,监控屏也安装得有点高,孩子们观察起来比较费力,探究似乎难以进一步深入了。这时,我觉得提供可移动的摄像头至关重要,于是我设法从朋友那里借了一个无线智能摄像头。这个摄像头可与平板电脑连接,我们可以从平板电脑上看到它拍摄的画面,同时还可以通过平板电脑保存拍摄到的照片和视频。我将这套设备投放到科学区,并教孩子们使用。这大大方便了孩子们的探究,他们在自由摆弄中又有了许多新发现。
●人倒过来了
第一次玩无线摄像头,孩子们都非常兴奋,抓着摄像头不放,摄像头在他们手里左摇右晃。他们注意到,监控画面里的人像会颠来倒去。他们激动地说:“我在天上了!”“我变成躺着了,好像在睡觉!”待孩子们尽兴玩了之后,我引导他们说一说:“人像为什么会到上面去?”孩子们说:“因为我们拿摄像头玩来玩去。”我追问:“摄像头要怎么摆,拍到的人是在上面的?”他们放慢速度摆弄了一番,告诉我:“把摄像头倒过来,我们就跑到上面去了,我们也倒过来了。”“让摄像头躺下来,我们人也会躺下来。”我又问:“那怎样可以把人像正过来,变回原来的样子呢?”他们回答:“让摄像头站在桌子上。”孩子们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了摄像头正着、侧着、倒着放置与不同监控画面之间的对应关系。
●转动着的摄像头
孩子们在摆弄摄像头时,其中一种玩法是把摄像头摆放到某个位置,看看能拍到什么。例如,他们将摄像头放在柜子上,发现拍到了电视机、钢琴、椅子、桌子等;将摄像头放到桌子底下,发现拍到了小朋友的脚还有桌子和椅子的脚。后来,他们还会有目的地去拍某一事物,比如他们想拍自己,就把摄像头放到桌上,自己坐在桌子前,但发现摄像头拍到了他们的身体、脖子和放在桌上的手,没拍到脸,于是他们就会根据之前获得的经验将摄像头举高对准自己的脸。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孩子将摄像头先固定在某一个点上,然后转动摄像头,看看能拍到哪些不同的东西。孩子们转着摄像头,从屏幕上依次看到了柜子、空调、窗户、椅子和不同的同伴。我问:“摄像头为什么会拍到不同的东西?”孩子们说:“因为我们把摄像头转来转去。”“摄像头本来朝着柜子,转过去了就朝着空调了。”“摄像头朝什么东西,就拍到什么东西。”“摄像头不朝着那个东西了,就拍不到了。”我又问:“放摄像头的位置没变,但是它的什么变了?”他们说:“它对准的东西变了。”“它的方向变了。”
在后续的活动中,我引导孩子们猜一猜摄像头放某个角度能够拍到什么,孩子们自然而然地依照摄像头的摆放角度转动自己的身体去看那个方向有什么,然后通过看监控画面来验证,发现监控画面显示的和自己想到的是一样的。他们意识到其实摄像头和人是一样的,人的眼睛朝着不同的地方就会看到不同的事物,摄像头的拍摄也是一样的道理。孩子们转动身体,从自身角度出发,更加直观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摄像头的拍摄方向问题。 ●巨人的脚
在探究过程中,我鼓励孩子在平板电脑中保存一些他们拍到的觉得有意思的画面,以便回放和分享。我也会翻看这些画面,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孩子近期的探究内容,另一方面是希望从中挖掘一些有价值的点,引导孩子深入探究。其中,我发现同样的物品,如椅子、柜子等,在不同时候拍到的画面中有的大有的小,这应该与摄像头距离拍摄目标的远近有关。但孩子们似乎未关注到这一问题,我决定再观察一下,等待合适的机会和孩子们来探讨这个有趣的问题。
有一天,孩子们正在交流玩摄像头的经验,摄像头被放在一旁的地上,这时,轩轩走过去拿纸巾,正好经过摄像头,监控画面上立即出现了一双巨大的脚(见图6),孩子们马上联想起之前看过的绘本,惊呼:“巨人的脚!”我引导他们讨论:“这是哪里来的脚?怎么这么大?”孩子们说,这是轩轩的脚,因为靠摄像头太近了所以这么大。其他孩子也走上前试了试,发现也变出了“巨人的脚”,大家都觉得非常好玩。
接下来,在区域活动中,孩子们还将摄像头对准昆虫标本,一会儿靠近,一会儿远离,时快时慢,观察到监控画面中昆虫的影像逐渐变大乃至只能看到一个巨大的头,然后又慢慢变小,逐渐呈现出完整的影像(见图7)。我鼓励孩子尝试拍摄各种各样的事物。一次,孩子们把摄像头带到户外,放到草地上,发现近距离拍摄的小草比远处的窗户还高;还有一次,画面上突然出现了红红的一片,孩子们很着急,还以为摄像头坏了,最后发现原来是小朋友的手指按到了摄像镜头上,手指被拍得巨大无比,他们顿时哈哈大笑起来……孩子们在操作中进一步感知了物体距离摄像头的远近与成像大小之间的关系。
●拍一张集体照
在大部分孩子对投放在区域里的摄像头有了一定的操作经验后,我组织孩子集体分享自己是怎么玩摄像头的,并提议利用这个摄像头给我们大家拍一张集体照。我将平板电脑放在投影仪下,通过电视屏幕呈现摄像头拍摄的画面。真真自告奋勇地把摄像头放在电视屏幕前空地的中央,结果发现只拍到了坐在前排中间的小朋友,两侧的只拍到一小部分,后排的则都被挡住了,完全没拍到。上一阶段,孩子们探究了摄像头距离物体的远近与成像大小之间的关系,于是我问:“摄像头对准的是小朋友的脚,为什么能拍到头和身体?”孩子们说:“因为摄像头放得离我们有点远,所以还拍到了头和身体。”
这时,坐在前排中间的宸宸抑制不住兴奋跳着站了起来,结果监控畫面里他的头看不见了,只能拍到脖子以下。其他孩子都哈哈大笑,也站起来试一试,结果发现也都拍不到头了。接着,孩子们不停地蹲下、坐好、站起来,看着不断变化的画面,他们感到非常有趣(见图8、图9)。等他们玩尽兴后,我又问:“为什么坐着和蹲着时能拍到头,站起来时就拍不到头了?”他们说:“因为站起来太高了。”这时,一个孩子提议,把摄像头放得高一点,放在桌子上拍。这回,他们就算站着也能拍到全身了。
看到摄像头只能拍到一部分孩子,没被拍到的孩子有些着急了。我提醒孩子们再想一想:“想要拍到全部小朋友,摄像头要放在哪里?”孩子们说:“摄像头要对准小朋友。”我又问:“要放得近还是远?放得低还是高?”孩子们说:“要远一点,高一点。”接着,孩子们根据这三项要求寻找摆放摄像头的合适位置,他们提出了电视机柜上、电视机上方的墙壁上等多处位置,试验之后发现总有一些孩子拍不到。航航说:“这个摄像头太小了,不能拍到所有小朋友。”我说:“说明书上写了,这个摄像头是能够拍到所有人的。”于是,孩子们继续动脑筋。大家沉默了一会儿,元元说:“放在角落里吧,门那边。”我问:“为什么放在那里?”元元说:“我在有的地方看到摄像头就是放在角落里的。”角落里有扇门,元元跑过去将摄像头放在门前的地上,结果发现门口的柜子和坐在门边的几个孩子遮挡住了其他人,马上有孩子提醒:“要高一点才行。”元元把摄像头举了起来,这下能拍到大部分孩子了,但仍有几个坐在比较后面的拍不到。几个孩子说:“再高一点!”于是,元元搬来椅子,站了上去,把摄像头举过头顶。孩子们惊喜地发现所有人都拍到了,他们激动得拍起手来。我问:“为什么摄像头放高一点,很多小朋友就能拍到了?”孩子们说:“摄像头放在地上,它的‘眼睛’被柜子挡住了,看不到有的小朋友。”“摄像头放在高的地方,它就不会被柜子挡住了。”孩子们坚持不懈地尝试,迁移了之前获得的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时,我再提起孩子们之前的疑问“摄像头为什么都装得那么高”,很多孩子都能自己解答了。
三、探究摄像头的作用
探究活动前期,孩子们就提出过疑问:幼儿园里为什么有这么多摄像头?去保安室观看监控屏时,他们也非常好奇:怎么拍了这么多地方?同伴间对此有过一些零散而简单的交流。鉴于大多数孩子生活中对摄像头的经验十分有限,所以我当时没有引导孩子将这个问题深入讨论下去,而是引导孩子先去了解摄像头。而现在,孩子们对摄像头有了一定的了解,是不是可以引导他们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呢?
●摄像头拍到的是哪里
我又一次带孩子们来到保安室。再次看到那四块监控屏,他们依然兴奋不已,这一次他们关注到了更多的东西。他们看着一格格监控画面,兴奋地指着说:“这是楼梯。”“这是操场上的滑梯。”“这是晨检的地方。”“好多小朋友在操场上玩。”……由于保安室监控屏很高,孩子无法仔细观察,于是我将监控屏的每一格画面拍下来,打印后贴在活动室墙面上,引导孩子进一步观察和辨认。孩子们陆续又辨认出了更多地方:“那个可以荡秋千的滑梯我们玩过。”“这是音乐厅,上次去看过电影的。”“这是幼儿园大门口。”……少数孩子还辨认出了一些大家不太熟悉的地方:“那个是中班哥哥姐姐玩的地方。”“那里是大班,我姐姐就在那里,我去过。”由于幼儿园比较大,孩子们对中班和大班所在的区域还比较陌生。孩子们萌发了去那些地方看一看的愿望,于是,我带孩子们走遍幼儿园去寻找监控画面里的地方。他们参观了中大班哥哥姐姐们活动的庭院和走廊,发现那边走廊和楼梯转角处也装了摄像头,还找到了监控画面里见到过的桥洞、超级大滑梯等。 孩子们一路走到了顶端装有三个摄像头的柱子旁(见图10),我适时抛出了之前的问题:这个地方为什么要装三个摄像头?不少孩子都能回答这个问题了:“一个看后面,一个看旁边,一个看前面。”“它们拍到的是不一样的,要拍三个地方。”“这样才能把这里全都拍到。”之后,看到其他摄像头,孩子们也会根据摄像头的朝向,猜测它可能会拍到什么。
●摄像头很有用
在寻找摄像头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每个楼梯口和走廊都装了摄像头,操场上的滑梯附近还装了不止一个。由于孩子们在生活中几乎没有遇到过通过调取监控来解决问题的情况,他们很难想到摄像头具有追踪线索的作用,所以也很难理解为什么这些地方要装摄像头。
我思考,走廊、楼梯能够连接不同的活动室及不同的楼层,这些地方是孩子重要的出入场所,通过摄像头监控这些地方就能知道孩子的行踪。但孩子之前去保安室只关注到了有很多监控画面,看到有的画面里有人,有的画面里没有人,没有将多个监控画面联系起来认识和思考。我想了一个办法,即通过人的行走使人出现在不同的监控画面中,从而让孩子感知不同监控画面之间的联系。保安室的一块监控屏上正好排列显示了小班楼的楼梯和走廊的监控画面,于是,在一天下午孩子离园后,我趁着楼道上没有其他人,一个人走遍了小班楼的楼梯和走廊,并走进每一个活动室。与此同时,我请搭班教师到保安室把监控画面上所显示的我的动态拍摄下来。这样,孩子就能从视频上看到我在行走,并依次出现在不同的画面中。由于孩子们很熟悉小班楼,所以能辨认出监控画面中的我走过了哪些地方,走进了哪个班级。他们受到了启发,说:“摄像头可以让我们看到人走到了哪里,去了哪个班级。”我进一步引导:“假如有小朋友在幼儿园里迷路了,老师找不到他,很着急,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找到他?”一个孩子想到了,说:“去保安室看监控!”通过这样的讨论,孩子们初步感知到摄像头具有追寻踪迹的作用。
几天后,我带孩子们去户外玩滑梯时,引导他们观察周围很近距离内的两个摄像头。回到活动室,我组织孩子们讨论为什么滑梯旁要装摄像头,引導他们意识到滑梯是容易发生意外的地方,如果发生意外,通过回放监控视频可以了解到意外是如何发生的。由此,孩子们知道了摄像头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一件事情发生的经过。
又一天,孩子们在幼儿园里观察正在开花的植物,他们走了很多地方,快回到活动室时,均均发现自己刚刚脱下拿在手里的衣服不见了,但他一点也不记得衣服落在哪里了。我趁此机会引导孩子们尝试通过监控画面去寻找。我带他们来到保安室,请保安叔叔将监控画面一一放大,很快孩子们发现衣服在一座小桥的栏杆上挂着,一辨认,原来是种植地旁边的小桥。于是,我带他们过去找回了衣服。由此,他们切身感受到了摄像头还可以帮助我们寻找失物。
随着探究活动的深入,孩子们对摄像头的关注逐渐扩展到了幼儿园之外,他们发现马路、小区、超市、银行等许多地方都装有摄像头。我鼓励孩子继续去发现和了解这些摄像头在我们生活中的不同作用。
小班孩子关于摄像头的探究活动持续了近三个月,孩子们在反复的摆弄操作中初步感知了摄像头的位置、方向与其拍摄出的画面之间的联系,发现了周围环境中的很多摄像头,也初步感受到了摄像头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然而,这次探究活动还是有让我感到遗憾之处:如果条件允许,应该让孩子有更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去自由操作无线摄像头,在反复观察、试验中发现摄像头的秘密;应提供更多的支架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其中涉及的抽象的空间概念;应关注不同的孩子在探究中的兴趣点和富有个性的想法,关注不同能力水平的孩子在活动中的状态及其获得的经验,让每个孩子都能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富有个性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