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当看到这张老照片,都能让我回想起当年那段难忘的人生经历。那年冬末春初,连队派我放羊。塞北高寒,气候无常。早饭后,我背上挎包、毡包和水壶,把羊群赶到“12号地”。那块地玉米套种黄豆,秋灌时淹了,战士们在没及腿肚子的凉水中掰棒子,黄豆和玉米秸只好丢在地里。这时,地上冻得硬邦邦的,是牧羊的好地方。羊见秸杆多就不紧不慢地吃,吃一会儿卧一会儿悠闲地倒嚼。这也是我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斗私批修”的时候。我仰靠在毛渠边,从挎包里掏出红塑料皮的毛主席语录,最高指示映入眼帘:“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太阳照耀着红宝书,我微闭双眼,眼前仿佛一片红色的海洋,飘荡的玉米秸子像猎猎的旌旗……思绪像脱缰的骏马自由驰骋。
突然,“咩咩”——尖厉的羊叫声使我一跃而起。不好!云遮日头,天空昏暗,风声呼啸,沙尘扬起,这是魔鬼“白毛风”的先兆。羊群有些惊慌,头羊转着圈子。说是迟那是快,风夹着冰渣、裹着泥尘铺天盖地而来,打得人睁不开眼,吹得羊站不住脚。这会儿最怕羊群刮散。我把帽檐狠狠往下一拉,毫不犹豫地挥起羊铲朝头羊屁股猛打一下,催着它朝连队驻地走,再频繁地用羊铲甩土坷垃,把掉队、离队的羊唤拢到一起。顶风走很费力,体弱的羊慢慢落后了,怎么轰也走不快,急得我直出汗。真是越渴越吃盐。这当儿,一只母羊呼吸急促侧卧在地,双腿间渗出缕缕淡红色的粘液——临产了。母羊事先没有生产预兆。我盼望它坚持走回羊圈再产羔,就去拉它起来。可它血流得越来越多,越来越红,身体扭曲,痛苦万分。我和母羊一样焦急,母羊急着生产,我担心羊群走远走散,又不能丢下母羊不管。我边甩土坷垃示意头羊慢走,边跪在地上为母羊助产。母羊在使尽平生力气生下孩子时也永远地别离了孩子。我流着眼泪扯断羊羔的脐带,抹掉它口鼻上的粘液,把浑身湿漉漉的羊羔装进毡包,又用棉手套轻轻捂住它的肚子,而将体温尚存的母羊弃在田间,去追赶渐行渐远的羊群。这时我感到自己是那么渺小,那么无能!我恨自己没有力气背回母羊,我为羊羔一落地就丧失母爱而任狂风吹着泪流满面。
为了养活这只可怜的羊羔,我给它找了奶水充足的“奶妈”,还给它喂父母寄来的奶粉。在精心照料下,这只雄性小羊成活了。它卷曲的毛白白的,淡蓝色的眼睛双眼皮,蹦蹦跳跳,活泼可爱。女战士们喜欢它,叫它“白兔”,挑拣嫩草喂它,还采摘野花编成花环戴在它头上,真是俏皮又逗趣。
筛选种羊时,许多人提议选“白兔”,虽然它的毛皮达不到新疆细毛羊标准,但体形高大壮美,不失为种羊的首选。种羊可以享受羊群的最高待遇,每天吃黄豆等精饲料和蔬菜,定期体检,放牧时走在羊群前头。
可谁知道,当大家帮“白兔”逐渐树立起头羊的威信后,它慢慢地骄傲起来,变得不知天高地厚,翻脸不认人,经常用弯又硬的角顶女战士,甚至连为它接生、背它回家、喂它奶粉的我也不放过。它常常憋足劲,趁人不备飞快地跑过去猛然一顶,把人顶得四脚朝天,从平地顶进沟渠里,叫你半天胆战心惊浑身酸痛。后来,女战士放羊时身着军装,外罩白碴儿大皮袄,戴上长筒皮手套,脚踏翻毛靴,放下皮帽耳,戴上大口罩,这身装束,人都难辨其性别,可仍然逃不脱“白兔”的攻击。
说来也怪,“白兔”从来不顶男战士,只要男战士轻轻哼一声,它立时就低头耷拉脑,俯首听命。没办法,我们用“马蹄扣”把它捆在羊圈里不让它跟群出牧。它变得更加暴躁,总往圈外冲,结果“马蹄扣”越勒越紧,皮开肉绽。女战士忍受了两年多恐惧与悲悯的折磨后,连长做出了不得已的决定:将其杀掉深埋。
埋葬“白兔”那天,女战士都哭了,我也哭得手发抖。我们难忘在“白兔”身上倾注过多的偏爱,依然眷恋“白兔”曾经给我们单调寂寞生活带来的乐趣。
插图:1970年作者所在的牧羊班合影(前排左为本文作者,双人合抱的是“白兔”)
突然,“咩咩”——尖厉的羊叫声使我一跃而起。不好!云遮日头,天空昏暗,风声呼啸,沙尘扬起,这是魔鬼“白毛风”的先兆。羊群有些惊慌,头羊转着圈子。说是迟那是快,风夹着冰渣、裹着泥尘铺天盖地而来,打得人睁不开眼,吹得羊站不住脚。这会儿最怕羊群刮散。我把帽檐狠狠往下一拉,毫不犹豫地挥起羊铲朝头羊屁股猛打一下,催着它朝连队驻地走,再频繁地用羊铲甩土坷垃,把掉队、离队的羊唤拢到一起。顶风走很费力,体弱的羊慢慢落后了,怎么轰也走不快,急得我直出汗。真是越渴越吃盐。这当儿,一只母羊呼吸急促侧卧在地,双腿间渗出缕缕淡红色的粘液——临产了。母羊事先没有生产预兆。我盼望它坚持走回羊圈再产羔,就去拉它起来。可它血流得越来越多,越来越红,身体扭曲,痛苦万分。我和母羊一样焦急,母羊急着生产,我担心羊群走远走散,又不能丢下母羊不管。我边甩土坷垃示意头羊慢走,边跪在地上为母羊助产。母羊在使尽平生力气生下孩子时也永远地别离了孩子。我流着眼泪扯断羊羔的脐带,抹掉它口鼻上的粘液,把浑身湿漉漉的羊羔装进毡包,又用棉手套轻轻捂住它的肚子,而将体温尚存的母羊弃在田间,去追赶渐行渐远的羊群。这时我感到自己是那么渺小,那么无能!我恨自己没有力气背回母羊,我为羊羔一落地就丧失母爱而任狂风吹着泪流满面。
为了养活这只可怜的羊羔,我给它找了奶水充足的“奶妈”,还给它喂父母寄来的奶粉。在精心照料下,这只雄性小羊成活了。它卷曲的毛白白的,淡蓝色的眼睛双眼皮,蹦蹦跳跳,活泼可爱。女战士们喜欢它,叫它“白兔”,挑拣嫩草喂它,还采摘野花编成花环戴在它头上,真是俏皮又逗趣。
筛选种羊时,许多人提议选“白兔”,虽然它的毛皮达不到新疆细毛羊标准,但体形高大壮美,不失为种羊的首选。种羊可以享受羊群的最高待遇,每天吃黄豆等精饲料和蔬菜,定期体检,放牧时走在羊群前头。
可谁知道,当大家帮“白兔”逐渐树立起头羊的威信后,它慢慢地骄傲起来,变得不知天高地厚,翻脸不认人,经常用弯又硬的角顶女战士,甚至连为它接生、背它回家、喂它奶粉的我也不放过。它常常憋足劲,趁人不备飞快地跑过去猛然一顶,把人顶得四脚朝天,从平地顶进沟渠里,叫你半天胆战心惊浑身酸痛。后来,女战士放羊时身着军装,外罩白碴儿大皮袄,戴上长筒皮手套,脚踏翻毛靴,放下皮帽耳,戴上大口罩,这身装束,人都难辨其性别,可仍然逃不脱“白兔”的攻击。
说来也怪,“白兔”从来不顶男战士,只要男战士轻轻哼一声,它立时就低头耷拉脑,俯首听命。没办法,我们用“马蹄扣”把它捆在羊圈里不让它跟群出牧。它变得更加暴躁,总往圈外冲,结果“马蹄扣”越勒越紧,皮开肉绽。女战士忍受了两年多恐惧与悲悯的折磨后,连长做出了不得已的决定:将其杀掉深埋。
埋葬“白兔”那天,女战士都哭了,我也哭得手发抖。我们难忘在“白兔”身上倾注过多的偏爱,依然眷恋“白兔”曾经给我们单调寂寞生活带来的乐趣。
插图:1970年作者所在的牧羊班合影(前排左为本文作者,双人合抱的是“白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