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当前时代背景下各大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来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更好的成长。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有各种因素影响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开展,导致工作流于形式,所以必须要不断完善核心价值观培育方式,提升其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 实效性 提高措施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工作关乎学生未来发展,必须保证教育质量。面对多元化社会价值观,大学生难免会陷入到迷茫状态,影响其价值观的形成,所以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构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基础,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状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取得的成绩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其措施和效用的发挥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其践行的指导思想,目前的培育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理论教育的指导实践作用得到了一定发挥,理论教育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得到了肯定,确立了其主要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现代化与系统化的发展,实现了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理解与践行。大学生的思想在理论教育之后发生了改变,思想道德得到了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认同,而社会实践活动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和认识,增加了理论内容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践行和发展。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性的不足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性受到知识培育和信仰培育割裂、培育理论和大学生现实状况脱节、培育统合力不够等因素影响,也有很多不足之处。高校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着重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成果,而对学生思想道德与价值观念却缺乏了关注,导致大学生的知识培育和信仰培育的割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内容很多,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分为主导内容和具体内容。而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培育理论与大学生的现实状况发生了脱节现象,使得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实效性产生了不足。目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进展不容乐观,教学资源没有得到统合,导致培育统合力不足,影响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在要求
我国社会已经进入到转型期,而且转型期的大学生通常都是积极向上的。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但是可以通过转变学生社会价值的方式对其进行解决。经过调查发现,
在自我责任方面,有68.82%的同学选择“全部由家庭支持”,另有11.35%的同学把“奖学金”和有5.27%的同学把“社会资助”作为大学生生活费用的主要来源,“勤工俭学”的同学仅占总人数的14.56%,这反映了大学生自我责任意识的欠缺。社会责任方面,有38.64%的同学表示“非常强烈,时刻准备着为和谐社会做贡献”,有40.21%的同学有“比较强烈”的愿望,虽然整体情况比较好,但还是有一些学生社会责任比较弱。因为正处于转型期,所以学生价值观还没有定格,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引导,完善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性的提高措施
(一)优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它实质上反映了社会主义发展制度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观念的一种上层建筑,反映了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总体表现。青年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准,结合青年人的发展需要树立的价值观念就是青年核心价值观。所谓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大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形成的价值观念和看法,在大学生中受到大多数的认同并自觉践行的共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领的,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内容形式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为大学生的自觉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实践就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否有利于人才培养,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可以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性的判断标准。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要条件
(三)想要构建和谐校园,必须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到校园建设中。重商主义弥漫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教师为了满足教学需求,都将工作重点放在课题研究上,对学生的指导变少,功利化倾向严重。在校园中已经基本见不到类似与勤劳勇敢的传统美德,师生间干系越来越远,学生之间也开始勾心斗角,需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学生,提升思想教育工作质量,完善学生品格。
(三)结合理论进行实践
马克思主义有一条基本原则就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结合理论进行实践,可以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性。理论是实践的指导思想,实践是理论的发展途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能脱离大学生的生活实际,要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培育,一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研究,二是要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理论研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大学生的实践教育,结合理论引导大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例如,学校中经常举行的“参观名胜古迹和烈士纪念馆”活动,让大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历史文化,与自己的社会活动相结合,进而投入到学习实践中,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精神的领会。
(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自身所在环境的影响,因此,应重视环境因素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影响,良好的制度环境、社会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和家庭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和培育都会产生积极影响。一个好的社会制度的建立对于大学生思想和行为规范有着重要作用。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和形成,可以促进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和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 实效性 提高措施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工作关乎学生未来发展,必须保证教育质量。面对多元化社会价值观,大学生难免会陷入到迷茫状态,影响其价值观的形成,所以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构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基础,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状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取得的成绩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其措施和效用的发挥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其践行的指导思想,目前的培育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理论教育的指导实践作用得到了一定发挥,理论教育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得到了肯定,确立了其主要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现代化与系统化的发展,实现了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理解与践行。大学生的思想在理论教育之后发生了改变,思想道德得到了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认同,而社会实践活动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和认识,增加了理论内容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践行和发展。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性的不足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性受到知识培育和信仰培育割裂、培育理论和大学生现实状况脱节、培育统合力不够等因素影响,也有很多不足之处。高校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着重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成果,而对学生思想道德与价值观念却缺乏了关注,导致大学生的知识培育和信仰培育的割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内容很多,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分为主导内容和具体内容。而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培育理论与大学生的现实状况发生了脱节现象,使得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实效性产生了不足。目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进展不容乐观,教学资源没有得到统合,导致培育统合力不足,影响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在要求
我国社会已经进入到转型期,而且转型期的大学生通常都是积极向上的。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但是可以通过转变学生社会价值的方式对其进行解决。经过调查发现,
在自我责任方面,有68.82%的同学选择“全部由家庭支持”,另有11.35%的同学把“奖学金”和有5.27%的同学把“社会资助”作为大学生生活费用的主要来源,“勤工俭学”的同学仅占总人数的14.56%,这反映了大学生自我责任意识的欠缺。社会责任方面,有38.64%的同学表示“非常强烈,时刻准备着为和谐社会做贡献”,有40.21%的同学有“比较强烈”的愿望,虽然整体情况比较好,但还是有一些学生社会责任比较弱。因为正处于转型期,所以学生价值观还没有定格,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引导,完善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性的提高措施
(一)优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它实质上反映了社会主义发展制度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观念的一种上层建筑,反映了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总体表现。青年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准,结合青年人的发展需要树立的价值观念就是青年核心价值观。所谓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大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形成的价值观念和看法,在大学生中受到大多数的认同并自觉践行的共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领的,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内容形式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为大学生的自觉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实践就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否有利于人才培养,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可以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性的判断标准。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要条件
(三)想要构建和谐校园,必须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到校园建设中。重商主义弥漫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教师为了满足教学需求,都将工作重点放在课题研究上,对学生的指导变少,功利化倾向严重。在校园中已经基本见不到类似与勤劳勇敢的传统美德,师生间干系越来越远,学生之间也开始勾心斗角,需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学生,提升思想教育工作质量,完善学生品格。
(三)结合理论进行实践
马克思主义有一条基本原则就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结合理论进行实践,可以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性。理论是实践的指导思想,实践是理论的发展途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能脱离大学生的生活实际,要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培育,一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研究,二是要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理论研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大学生的实践教育,结合理论引导大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例如,学校中经常举行的“参观名胜古迹和烈士纪念馆”活动,让大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历史文化,与自己的社会活动相结合,进而投入到学习实践中,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精神的领会。
(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自身所在环境的影响,因此,应重视环境因素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影响,良好的制度环境、社会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和家庭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和培育都会产生积极影响。一个好的社会制度的建立对于大学生思想和行为规范有着重要作用。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和形成,可以促进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