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社科院的陈力丹先生在谈到新闻评论时曾用一句话概括新闻评论的作用:“减去相同的东西,加上新闻的意义。”所谓“相同的东西”,是指新闻报道。世界上每天就发生这么多事,很多报纸在新闻报道上大同小异,难以分出截然高下。而评论就不同了,它是给人展示和分析所谓“新闻的意义”,给社会热点、焦点、现实的问题以最直接有力的回应,帮助我们认识社会现象、梳理社会认知、澄清错误认识。现今,很多党报开了时评栏目,很多晚报、都市报开辟了时评版。随着新闻评论与人们的零距离化,新闻评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新闻评论为什么会在今天得到快速发展?
一是社会政治文明的进步与国家允许民主言论的出现是新闻评论发展的精神条件与法律依据。这里有个奇怪的现象,据记载,近代第一张印刷报纸是威尼斯新闻,1566年由手抄改成印刷。而报纸上新闻评论的出现却晚得多,直到18世纪才引起重视。既然新闻事业是新闻评论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为什么它们不是同时产生并同时发展的呢?这是因为那时的统治者根本就不允许“评论”。所以新闻评论是与民主思想的出现分不开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赋予人们真正的言论自由权,这使新闻评论可以从自己走路到走自己的路,使新闻评论有了发展的空间,有了快速发展的可能与动力。
二是今天的新闻评论在继承传统评论体裁的基础上,产生了体现不同媒体特征的评论样式。例如在新兴的网络评论中,除媒体评论、论坛评论外,在BBS上或新闻跟帖中存在着大量只言片语式的观点或议论。虽然分开来看,少有完整的评论文章,但这些帖子却成为网络自发言论的特殊表现形态。可以说,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新闻评论已成为一个横跨平面媒体、电子媒体及网络媒体,由各种传播符号构成、囊括不同类型的体裁与节目样式的传播系统。
三是虽然社会的发展为新闻评论的发展提供了种种便利,但是新闻评论自身的优势,以及它越来越适应社会的发展才是新闻评论长久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之所在。我们不妨就一个具体的新闻事件进行说明。美国的军用飞机为什么撞毁中国的战机,表面上看是偶然,但实质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就在中国邻海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军事基地,部署了重兵,对中国形成了一个马蹄形的包围圈。中美撞机看似偶然,实质偶然中蕴涵着必然。这才是问题的本质。当前,人们阅读文章,并不仅仅满足知道一件事,还需要了解事情的本质与深层含义,这样,新闻评论借助自身优势当之无愧地被推上时代的浪尖,成为时代的宠儿。
新闻评论的发展让人们有目共睹,然而发展是双刃剑,由于受到媒体竞争中的利益导向、百姓言论素养等因素的制约,在新闻评论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小觑。
客观报道与主观评价——新闻与评论的边界模糊。由于目前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间的界限日益模糊,新闻述评与深度报道的日益趋同,很难让受众将客观发生的事实与媒体的观点区分开来,有些媒体也故意用这种方式增强新闻的“导向性”。虽然任何事实的选择都要经过记者的主观判断,而任何观点的形成都要依据客观事实,但二者应有一条较为明晰的边界,以免影响新闻的客观性和评论的公正性。
理性化与情绪化——公正判断与情感宣泄的现实矛盾。评论的情绪宣泄“尺度”与“边界”在哪里?例如在网络上,由于一些网民身处虚拟网络社会时自我约束意识的松懈乃至放任,加之自身素质的参差不齐,使网络言论中充斥着大量污言秽语,甚至有人身攻击、反国家反社会的言论出现。毫无疑问,新闻评论需要规范,没有规范,任何一种力量都有可能被肆意削弱或者泛滥,规范是保证这种力量的手段。国家要健全有关法律制度,新闻评论的权利需要法定,新闻评论的责任也需要法定,依法保护新闻评论权利的同时,对新闻评论中存在的违规行为要进行处理。这是法治时代规范新闻评论的根本所在。
专业化与通俗化——评论要求的两难选择。新闻评论不是专业论文,既要以与公众关系密切的新闻为议论对象,也要以公众易于理解的方式傳播。伴随着专业化传播、对象化传播的大趋势,一些由专家担任作者的评论文章,在被研究者“叫好”的同时,在普通受众中并不“叫座”。究其原因,恐怕与媒体从业人员忘记了专业化传播的载体仍是大众传媒,专家学者还需要掌握一种以通俗化方式进行专业化解读的“翻译”技能有关。因此,在制作新闻评论时,在不影响文章基调、不会引起歧义的前提下,不妨有意识地使用一些人们喜闻乐见、有一定文化品位的时尚语、俚语甚或流行歌词。
某些新闻评论员缺乏新闻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以及应有的素质。2003年6月山西繁峙金矿矿难事件中11名记者受贿的事件,以及2004年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两名工作人员贪污受贿事件,使得新闻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问题变得抢眼了。2004年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调查报告》与1997年在全国、2002年在上海的同类调查对比,情况差不多,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意识和对于基本职业规范的遵循状况,仍然十分低下。时间过去6年但依然没有进步!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已经开始暴露。关注我国新闻职业意识和职业规范,可能将成为以后一个重要话题。
综上所述,我们要对新闻评论快速发展这一现象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发现并找出问题并不是为了批判,而是为了让新闻评论在发展的道路上一路走好。面对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新闻评论的巨大变化,从而总结出新闻评论的未来走向是——在调试与创新中发展,新闻与评论配合、融合与分离各得其所,评论作者及作品的个性与公共性的适当兼顾,评论内容及观点的多元与制约的反复调试以及评论的专业化取向与大众化取向的并行不悖。我们相信,新闻评论一定会在法律制约的前提下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①李良荣著:《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②倪祖敏著:《报刊传播业经营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③侯健著:《舆论监督与名誉权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④屠忠俊、吴庭俊著:《网络新闻传播导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⑤陈力丹著:《中国新闻学的研究现状及下一步的课题设计》,中华传媒网,2005年1月14日。
⑥武鸿鸣著:《报纸更深层次变革——“新闻评论”对报纸品位的改变》,《媒体安都》,2004年6月24日。
(作者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编校:张红玲
一是社会政治文明的进步与国家允许民主言论的出现是新闻评论发展的精神条件与法律依据。这里有个奇怪的现象,据记载,近代第一张印刷报纸是威尼斯新闻,1566年由手抄改成印刷。而报纸上新闻评论的出现却晚得多,直到18世纪才引起重视。既然新闻事业是新闻评论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为什么它们不是同时产生并同时发展的呢?这是因为那时的统治者根本就不允许“评论”。所以新闻评论是与民主思想的出现分不开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赋予人们真正的言论自由权,这使新闻评论可以从自己走路到走自己的路,使新闻评论有了发展的空间,有了快速发展的可能与动力。
二是今天的新闻评论在继承传统评论体裁的基础上,产生了体现不同媒体特征的评论样式。例如在新兴的网络评论中,除媒体评论、论坛评论外,在BBS上或新闻跟帖中存在着大量只言片语式的观点或议论。虽然分开来看,少有完整的评论文章,但这些帖子却成为网络自发言论的特殊表现形态。可以说,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新闻评论已成为一个横跨平面媒体、电子媒体及网络媒体,由各种传播符号构成、囊括不同类型的体裁与节目样式的传播系统。
三是虽然社会的发展为新闻评论的发展提供了种种便利,但是新闻评论自身的优势,以及它越来越适应社会的发展才是新闻评论长久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之所在。我们不妨就一个具体的新闻事件进行说明。美国的军用飞机为什么撞毁中国的战机,表面上看是偶然,但实质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就在中国邻海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军事基地,部署了重兵,对中国形成了一个马蹄形的包围圈。中美撞机看似偶然,实质偶然中蕴涵着必然。这才是问题的本质。当前,人们阅读文章,并不仅仅满足知道一件事,还需要了解事情的本质与深层含义,这样,新闻评论借助自身优势当之无愧地被推上时代的浪尖,成为时代的宠儿。
新闻评论的发展让人们有目共睹,然而发展是双刃剑,由于受到媒体竞争中的利益导向、百姓言论素养等因素的制约,在新闻评论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小觑。
客观报道与主观评价——新闻与评论的边界模糊。由于目前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间的界限日益模糊,新闻述评与深度报道的日益趋同,很难让受众将客观发生的事实与媒体的观点区分开来,有些媒体也故意用这种方式增强新闻的“导向性”。虽然任何事实的选择都要经过记者的主观判断,而任何观点的形成都要依据客观事实,但二者应有一条较为明晰的边界,以免影响新闻的客观性和评论的公正性。
理性化与情绪化——公正判断与情感宣泄的现实矛盾。评论的情绪宣泄“尺度”与“边界”在哪里?例如在网络上,由于一些网民身处虚拟网络社会时自我约束意识的松懈乃至放任,加之自身素质的参差不齐,使网络言论中充斥着大量污言秽语,甚至有人身攻击、反国家反社会的言论出现。毫无疑问,新闻评论需要规范,没有规范,任何一种力量都有可能被肆意削弱或者泛滥,规范是保证这种力量的手段。国家要健全有关法律制度,新闻评论的权利需要法定,新闻评论的责任也需要法定,依法保护新闻评论权利的同时,对新闻评论中存在的违规行为要进行处理。这是法治时代规范新闻评论的根本所在。
专业化与通俗化——评论要求的两难选择。新闻评论不是专业论文,既要以与公众关系密切的新闻为议论对象,也要以公众易于理解的方式傳播。伴随着专业化传播、对象化传播的大趋势,一些由专家担任作者的评论文章,在被研究者“叫好”的同时,在普通受众中并不“叫座”。究其原因,恐怕与媒体从业人员忘记了专业化传播的载体仍是大众传媒,专家学者还需要掌握一种以通俗化方式进行专业化解读的“翻译”技能有关。因此,在制作新闻评论时,在不影响文章基调、不会引起歧义的前提下,不妨有意识地使用一些人们喜闻乐见、有一定文化品位的时尚语、俚语甚或流行歌词。
某些新闻评论员缺乏新闻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以及应有的素质。2003年6月山西繁峙金矿矿难事件中11名记者受贿的事件,以及2004年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两名工作人员贪污受贿事件,使得新闻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问题变得抢眼了。2004年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调查报告》与1997年在全国、2002年在上海的同类调查对比,情况差不多,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意识和对于基本职业规范的遵循状况,仍然十分低下。时间过去6年但依然没有进步!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已经开始暴露。关注我国新闻职业意识和职业规范,可能将成为以后一个重要话题。
综上所述,我们要对新闻评论快速发展这一现象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发现并找出问题并不是为了批判,而是为了让新闻评论在发展的道路上一路走好。面对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新闻评论的巨大变化,从而总结出新闻评论的未来走向是——在调试与创新中发展,新闻与评论配合、融合与分离各得其所,评论作者及作品的个性与公共性的适当兼顾,评论内容及观点的多元与制约的反复调试以及评论的专业化取向与大众化取向的并行不悖。我们相信,新闻评论一定会在法律制约的前提下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①李良荣著:《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②倪祖敏著:《报刊传播业经营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③侯健著:《舆论监督与名誉权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④屠忠俊、吴庭俊著:《网络新闻传播导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⑤陈力丹著:《中国新闻学的研究现状及下一步的课题设计》,中华传媒网,2005年1月14日。
⑥武鸿鸣著:《报纸更深层次变革——“新闻评论”对报纸品位的改变》,《媒体安都》,2004年6月24日。
(作者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