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是问题构成的世界,学生正是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的。问题是好奇的心脏,好奇是问题母亲。好奇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素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好奇教育。
[关键词]数学教学 好奇教育 教学分析
一、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1.好奇心是一个趋于无限的宝藏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一般说来,当孩子的好奇心发生以后,便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许多父母虽然不会拒绝回答,却常常是随便敷衍,不和孩子一起去找问题的答案。他们并不知道,这些敷衍,实际上是在扼杀孩子的思考能力。直到上学以后,他们发现自己孩子的成绩不好,才开始着急。
为了孩子我们应该有很好的耐心和责任心。当我们上街时,千万不能因怕麻烦而把孩子留在家中,我们可以利用上街购物办事的机会把孩子带上街,让孩子去观察并注意事物的奇妙之处。
也許,学生由于好奇所遇到的问题不可能全部了解,甚至当父母给他介绍一些知识的时候,他也不可能记住。但是,他至少对有些现象注意了,也许,他有可能从其它事物的现象中联想到答案。
2.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一致的。
3.好奇心的培养
好奇心是由新奇刺激所引起的一种取向、注视、接近、探索心理和行为动机。它是人类行为的最强烈动机之一。其强弱与外界刺激的新奇性与复杂性密切相关,刺激愈复杂愈新奇,则个体的好奇心便愈强。
学生对什么都感兴趣。有着强烈的探索精神。如,常会提问“鸟儿为什么会飞?”“鱼儿怎么呆在水里”一类的问题,而且喜欢追根溯源。而有的家长却往往以“没时间和你说这些”、“以后你就会明白了”等敷衍、塞责的话回应孩子,这恰恰扼制了孩子的好奇心。因此,家长应认识到,好奇是孩子认识世界,实现社会化的起点,如果不予以支持和鼓励,将会挫伤其积极性。为使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和正确引导,家长和教师应看到自己的不足,并切实改正。
二、问题是好奇的心脏,好奇是问题母亲
强化问题意识是造就充满好奇的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好奇始于“问题”,好奇导致创新。有了好奇,就会提出新问题,或者从新的角度去思考老问题,往往导致新的发现与突破,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展。
“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呈现型、发现型和创造型。要形成一个真正具有科学价值的问题,需要多种条件和多方面的努力。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将新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付诸实施,进而引起教学观念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变革,使教育真正成为赏识和培养创造性才能的场所。强化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而如何使学生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异精神,并将其引向真正的科学创新行动,应当成为变革现存教育教学模式的一个切入点。
1.好奇始于“问题”
一部科学发展史,就是对奥秘的探索与对问题的解答的历史。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始于他在苹果树下的好奇与思索:“为什么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而不飞到天上去?”有问题的人们,他们会想尽办法去解决问题。没有问题的人们,关在图书馆里也不会用书,锁在试验室里也不会有什么发现。”所以说“脑子里没有问题之日,就是你的知识生活寿终正寝之时!”
2.“问题”产生于“好奇”
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发现问题,并追根寻源,激发思考,引起探索欲望,开始创新活动。
许多看似偶然的发现其实都隐含着一种必然:发现者必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理。缺乏好奇心,必然对外界的信息反应迟钝,对诸多有意义的现象熟视无睹,对问题无动于衷,更枉论创造与发明。好奇心理、问题意识以及锲而不舍的探求,是科学研究获得成功的前提。
3.“问题”的分类与价值
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J·W·盖泽尔斯曾经把“问题”大致分为三类:
其一,呈现型问题。它们是一些给定的问题(由教师或由教科书提出),答案往往是现成的,求解的思路也是现成的。问题解决者只要“按图索骥”,照章办事,就能获得与标准答案相同的结果,“不需要也无机会去想象或创造”。
其二,发现型问题。它们有的也有已知的答案,但问题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或自己发现,而不是由教师或教科书给定的。
其三,创造型问题。这类问题是人们从未提出过的。例如,那个困扰、折磨了爱因斯坦十多年的问题:“如果我以光速C和光线一道运动,我是不是将观察到光线仍是静止在空间的振动着的电磁波呢?”这一问题本身就具有科学创新价值,就是对牛顿以来经典物理学的一种突破。
以上三种“问题”是不等价的。有人干脆将“呈现性问题”称为“虚假的问题”,因为第一,它们并非学生主动参与的产物;第二,它们往往追求“唯一正确的答案”,因而总是压抑求异、质疑的精神,妨碍创造性的发挥。“创造性的问题”因其独特、新颖而且富有科学意义而弥足珍贵。我们所说的“强化问题意识”,主要是让学生自由探讨,积极思维,大胆提出问题,揭示问题。这种质疑和探索并非每一次都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大量的“发现型问题”,也只有为数不多者能够产生有科学价值的创见。因此有人称之为“智力探险”。实际上,“智力探险”的意义主要不在于寻得正确的解答,而在于激发学生对问题、现象保持一种敏感性和好奇心,通过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4.不让“问题止于智者”
传统的以“传道、授业、释疑、解惑”为宗旨的教师观,显然难以适应以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为重任的21世纪的教育。“流言止于智者”是一大幸事;而“问题(思索)止于智者”则不但令人遗憾,而且事关国家、民族、社会大局。不幸的是,“问题(思索)止于教师”却成为中小学校的常态。
创新人才的产生,需要十分自由、宽松地探究问题的环境。鼓励大胆质疑,让每一个学生都认识到,即使他们的问题看起来荒诞可笑,或者远离现实,也值得表达、研讨,与他人分享。有人将之称为“去除思想的车闸”。因为如果要求“问题”都有创意或者都很成熟才能发表、交流,那就等于在事实上取消提问、质疑。
教师由于经验丰富,涉猎较广,而且善于表达,有时在解答学生的问题时,往往会十分“圆润”、“妥贴”地将学生的疑虑化解,其实并未真正解决问题。学生出于对教师的崇拜,在这种似是而非的回答面前,往往中止了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一些颇有价值的问题就此被束之高阁。教师一定要尊重并认真思考学生的提问,不能让“问题(思考)”止于自己。
我们知道,数学是问题构成的世界,学生正是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问题是好奇的心脏,好奇是问题母亲。好奇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素质,因此,我们说,好奇是数学教育的宝贵财富。
(作者单位:福建泉州市安溪县玉湖中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 好奇教育 教学分析
一、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1.好奇心是一个趋于无限的宝藏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一般说来,当孩子的好奇心发生以后,便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许多父母虽然不会拒绝回答,却常常是随便敷衍,不和孩子一起去找问题的答案。他们并不知道,这些敷衍,实际上是在扼杀孩子的思考能力。直到上学以后,他们发现自己孩子的成绩不好,才开始着急。
为了孩子我们应该有很好的耐心和责任心。当我们上街时,千万不能因怕麻烦而把孩子留在家中,我们可以利用上街购物办事的机会把孩子带上街,让孩子去观察并注意事物的奇妙之处。
也許,学生由于好奇所遇到的问题不可能全部了解,甚至当父母给他介绍一些知识的时候,他也不可能记住。但是,他至少对有些现象注意了,也许,他有可能从其它事物的现象中联想到答案。
2.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一致的。
3.好奇心的培养
好奇心是由新奇刺激所引起的一种取向、注视、接近、探索心理和行为动机。它是人类行为的最强烈动机之一。其强弱与外界刺激的新奇性与复杂性密切相关,刺激愈复杂愈新奇,则个体的好奇心便愈强。
学生对什么都感兴趣。有着强烈的探索精神。如,常会提问“鸟儿为什么会飞?”“鱼儿怎么呆在水里”一类的问题,而且喜欢追根溯源。而有的家长却往往以“没时间和你说这些”、“以后你就会明白了”等敷衍、塞责的话回应孩子,这恰恰扼制了孩子的好奇心。因此,家长应认识到,好奇是孩子认识世界,实现社会化的起点,如果不予以支持和鼓励,将会挫伤其积极性。为使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和正确引导,家长和教师应看到自己的不足,并切实改正。
二、问题是好奇的心脏,好奇是问题母亲
强化问题意识是造就充满好奇的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好奇始于“问题”,好奇导致创新。有了好奇,就会提出新问题,或者从新的角度去思考老问题,往往导致新的发现与突破,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展。
“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呈现型、发现型和创造型。要形成一个真正具有科学价值的问题,需要多种条件和多方面的努力。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将新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付诸实施,进而引起教学观念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变革,使教育真正成为赏识和培养创造性才能的场所。强化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而如何使学生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异精神,并将其引向真正的科学创新行动,应当成为变革现存教育教学模式的一个切入点。
1.好奇始于“问题”
一部科学发展史,就是对奥秘的探索与对问题的解答的历史。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始于他在苹果树下的好奇与思索:“为什么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而不飞到天上去?”有问题的人们,他们会想尽办法去解决问题。没有问题的人们,关在图书馆里也不会用书,锁在试验室里也不会有什么发现。”所以说“脑子里没有问题之日,就是你的知识生活寿终正寝之时!”
2.“问题”产生于“好奇”
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发现问题,并追根寻源,激发思考,引起探索欲望,开始创新活动。
许多看似偶然的发现其实都隐含着一种必然:发现者必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理。缺乏好奇心,必然对外界的信息反应迟钝,对诸多有意义的现象熟视无睹,对问题无动于衷,更枉论创造与发明。好奇心理、问题意识以及锲而不舍的探求,是科学研究获得成功的前提。
3.“问题”的分类与价值
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J·W·盖泽尔斯曾经把“问题”大致分为三类:
其一,呈现型问题。它们是一些给定的问题(由教师或由教科书提出),答案往往是现成的,求解的思路也是现成的。问题解决者只要“按图索骥”,照章办事,就能获得与标准答案相同的结果,“不需要也无机会去想象或创造”。
其二,发现型问题。它们有的也有已知的答案,但问题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或自己发现,而不是由教师或教科书给定的。
其三,创造型问题。这类问题是人们从未提出过的。例如,那个困扰、折磨了爱因斯坦十多年的问题:“如果我以光速C和光线一道运动,我是不是将观察到光线仍是静止在空间的振动着的电磁波呢?”这一问题本身就具有科学创新价值,就是对牛顿以来经典物理学的一种突破。
以上三种“问题”是不等价的。有人干脆将“呈现性问题”称为“虚假的问题”,因为第一,它们并非学生主动参与的产物;第二,它们往往追求“唯一正确的答案”,因而总是压抑求异、质疑的精神,妨碍创造性的发挥。“创造性的问题”因其独特、新颖而且富有科学意义而弥足珍贵。我们所说的“强化问题意识”,主要是让学生自由探讨,积极思维,大胆提出问题,揭示问题。这种质疑和探索并非每一次都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大量的“发现型问题”,也只有为数不多者能够产生有科学价值的创见。因此有人称之为“智力探险”。实际上,“智力探险”的意义主要不在于寻得正确的解答,而在于激发学生对问题、现象保持一种敏感性和好奇心,通过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4.不让“问题止于智者”
传统的以“传道、授业、释疑、解惑”为宗旨的教师观,显然难以适应以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为重任的21世纪的教育。“流言止于智者”是一大幸事;而“问题(思索)止于智者”则不但令人遗憾,而且事关国家、民族、社会大局。不幸的是,“问题(思索)止于教师”却成为中小学校的常态。
创新人才的产生,需要十分自由、宽松地探究问题的环境。鼓励大胆质疑,让每一个学生都认识到,即使他们的问题看起来荒诞可笑,或者远离现实,也值得表达、研讨,与他人分享。有人将之称为“去除思想的车闸”。因为如果要求“问题”都有创意或者都很成熟才能发表、交流,那就等于在事实上取消提问、质疑。
教师由于经验丰富,涉猎较广,而且善于表达,有时在解答学生的问题时,往往会十分“圆润”、“妥贴”地将学生的疑虑化解,其实并未真正解决问题。学生出于对教师的崇拜,在这种似是而非的回答面前,往往中止了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一些颇有价值的问题就此被束之高阁。教师一定要尊重并认真思考学生的提问,不能让“问题(思考)”止于自己。
我们知道,数学是问题构成的世界,学生正是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问题是好奇的心脏,好奇是问题母亲。好奇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素质,因此,我们说,好奇是数学教育的宝贵财富。
(作者单位:福建泉州市安溪县玉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