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作的意义:从史前到未来的人类变革》
作者:[英]詹姆斯·苏兹曼
译者:蒋宗强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21年3月
定价:68元
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说有记者在乡下看到一个正在放羊的小孩,问他:“你活着最想做什么?”答:“放羊。”“那羊儿养大了后干什么?”“卖钱。”“卖得的钱又做什么?”“娶媳妇。”“娶了媳妇之后呢?”“生娃。”生了娃又做什么?“放羊。”
这有时被用来嘲讽乡野之地的淳朴或愚昧,但某种意义上,其实大多数人可能和这个放羊娃无甚区别——如果把他所说的“放羊”替换成“工作”的话。
就像英国人类学家苏兹曼在《工作的意义》中所说的,“我们的工作与生活融为一体,密不可分”,“几乎任何‘工作’都能让我们获得意义感、满足感和自豪感。我们所做的工作还会决定我们是谁、我们未来的前景、我们在哪里以及我们同谁一起度过大部分时间,调整自我存在的意义,塑造我们在诸多方面的价值观”。
不过,中文语境下提到“工作”时,往往指的是“职业”(job)而非“劳作”(work)。这两年人们最关心的也是自动化技术、人工智能和疫情会不会让自己失业,也就是说,务实的中国人更在意获得一个安稳的“饭碗”,那只不过是谋生所必需,“劳作的意义”倒还在其次。
人类学家早已发现,石器时代其实物资相当丰裕,几乎不需要工作,大部分时间都用来休闲,在95%以上的智人历史中,工作都不是人类关注的重心。那人类又为何会变得越来越疲于奔命地劳作?现代经济学的核心假设是:所有资源都是有限的,但人的需求是无限的,这种稀缺性是驱使所有人工作的基本动力,因为只有通过劳作来创造、生产和交换物品,才能满足不同人的需求。
然而,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其实我们大多数的需求可能都是没多大必要的。苏格拉底在逛完集市后曾感叹:“原来这世上有那么多并不需要的东西。”这是哲人的视角。在弥合欲望和实际需求之间的鸿沟时,不同的宗教和哲学往往都提议克制欲望,而凡人则寻求追逐欲望,这一组矛盾张力延续至今。
我们有必要停下来想一想,自己花了那么多精力、消耗了自己有限生命中的那么多能量,所做的许多事情,最终是否真的产生了实际用途,给我们带来了多大意义?那些都是非做不可的事吗?
和一般人的直觉相反,勤劳未必带来更高的回报。这两年盛行的“内卷”一词,最初就是指小农经济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如果没有创新突破,一代代人不断对同一块地密集投入劳动力,但产出却是效益递减的。其结果,这样的勤奋工作,最终只是消耗掉了我们富余的能量。
人类之所以必须努力工作,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因为和游牧—狩猎族群不同,农民的生计依赖于驾驭自然的力量,并对“驯化的文化空间”进行持续不断的维护工作,否则无人打理的田野很快就会长满杂草。由此带来的剩余积累催生了城市文明,而这又会使人在攀比中产生一种“相对稀缺性”,促使人为了高人一头而长时间工作,获得更稀缺的资源,进而攀登社会阶梯。
当社会进化到这样一个阶段时,驱使人劳作的早已不是对生活必需品的“绝对需求”,而是促使我们把握向上流动机会的“相对需求”——通俗地说,就是“看到别人有,我也想要”。值得补充的是,这也意味着,社会越是公平,内在的经济动力越是强。因为如果一个人从小接受的理念是“每个人的处境都是前世因果报应的结果,今生也无法改变”,那么他多半是不会有动力去自我改善的。
如今,物质匮乏已不再是经济活动的主要驱动力,但我们不但比父辈更忙碌,而且常常自己也说不出究竟在忙些什么。这个问题在中国社会可能更严重,因为中国社会历来的大量劳作其实都是非经济性,人们的驱动力并不是提升效率、获得更高利润,而只是为了以有限的资源养活更多人,又或是为了让人有事可做,不至于引发社会动荡。
或许可以说,正因为如今我们已脱离了温饱,才更需要反思“工作的意义”。这不仅仅是为了区分出那些并无多大存在价值的工作,提升社会运作的效率,也让我们重新理解自己为何而劳作,进而寻获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说到底,并不是工作赋予了我们的人生以意义,只有我们才能为工作赋予意义。
新书推荐
作者:[德]赫尔曼·A.施勒格尔 等
译者:杨稚梓 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7月
定价:498元(全13册)
这是一套君主传记,以历史上多位著名统治者——埃赫那吞、亚历山大大帝、汉尼拔、恺撒、克利奥帕特拉、奥古斯都、尼禄等——为写作对象,探究他们的人生如何受历史影响,又如何推动着历史的发展。每册篇幅虽短却是名家写就,史料扎实,文风活泼,史评均衡而不失锋芒。
作者:[苏联]伊万·迈斯基 著 [英]加布里埃尔·戈罗德茨基 编注
译者:全克林 等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7月
定价:158元
本書由苏联驻英大使伊万·迈斯基1932~1943年在伦敦写下的一批日记选编、作注而成。记述了苏联在英的外交活动,由此可窥见苏联外交政策之制定、英国对参战态度之转变、战时诸人之心态等,是一份珍贵的文献资料。
作者:[美]迈雅·萨拉维茨
译者:丁将
出版社:理想国丨海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9月
定价:69元
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时,不幸对药物成瘾,在治疗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美国戒瘾制度的阴暗面。在讲述自己人生轨迹的同时,她从神经科学、社会学、心理学、医学、药物学等角度,对成瘾的本质、原理和制约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
作者:[美]詹姆斯·罗姆
译者:葛晓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8月
定价:69元
本书探讨了塞内加在尼禄政权中的作用,究竟是唤起尼禄的良知,避免让这个政权变得更坏,还是与尼禄同流合污,帮助他巩固这个邪恶的政权?作者试图把塞内加的思想论著与政治实践统一起来,弥补两种塞内加形象之间的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