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学生主体,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a1803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别从突出学生的主体,加强教师的有效指导,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三方面来论述课改后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改变。最后,本文还指出了现行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和提出了应如何改进的方法。
  关键词:课改 师生关系 突出学生主体
  
  案例:某校课间体育活动——快乐晨练
  当欢乐的音乐响起,学生主动的从教室中走出来,蹦蹦跳跳的进入操场,并以散点的形式在操场中站立。在老师的引导下以礼为先,以动为主,同学们学习礼仪舞和健身操。当学生的准备活动结束后,他们便进入了自由的分组活动。起先,是以班为单位进行项目的分类,每周进行一次轮换。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开展后,老师又引导学生能掌握基本的活动方法,同时还在每月进行一次比赛,使小小领操台成为“才艺能手”的健身小擂台,使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始终处在兴奋的激进中。最后,当轻松的音乐响起,学生们主动的把各种锻炼器材归还原位,在音乐声中似归家的“小鸟”,慢慢的飞回教室,在飞行中学生们柔和的展动着双臂,并配以一定的深呼吸进行退场。
  可以看出,该校的快乐晨练完全改变了以往晨练的模式,这种晨练是课改后的成果。在晨练中有着一般晨练没有的亮点和特色。如:学习礼仪舞,韵律操和分组活动以及自主活动的形式。但是,课改后最大的不同之处还在于活动中老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改变。
  一、突出学生主体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构成完整的教学过程,但是对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一直备受争议。虽然说长期以来一直强调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但是也不可否认现在的教育制度和模式很难做到这一点。课间体育活动有很强的实践性,必须突出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突出学生主体,意味着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意味着发挥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是课间体育活动的主体
  学生是课间体育活动的主体,一方面是指学生是活动的直接实施者,另一方面是指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能动性。要突出学生主体,活动的全过程都应该发挥学生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作为活动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案例中的课间体育活动让学生充分的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活动,去体验,去感悟;使学生在活动中强健体魄;在体验中寻找活动的方法。它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让学生走出受教者的阴影,把自我提升到一个主体者的地位。我想学,我会学,我和教师伙伴一起学成为他们的主体思维方式。
  2.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
  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育活动是一种学生本位课程。从学生出发是体现学生本位课程的基本要求。它要求我们在活动实施的准备阶段、开展的过程、总结与交流等环节都应该尊重学生的实际,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快乐晨练”的项目开发与定位都是从学生的锻炼动力出发,并结合科学的健身方式。案例中的学校在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中进行项目的征集。其次,在征集到的45个比较集中的项目中再一次让学生进行选择。最终,对30个高度集中的项目进行评审与分类,选取了其中的27个项目。这样一来,一方面活动项目取材于学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自主能力很强。另一方面,项目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性和科学性给学生的锻炼带来了巨大的健身价值。
  二、加强教师的有效指导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体育课间活动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突出学生主体。表现为一方面要突出学生在体育课间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积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要突出教师在课间体育活动的实施过程中的有效指导。课间体育活动,必须把握突出主体这一核心概念,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1.课间体育活动中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导师与学生的关系
  课改后的体育活动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器械,老师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晨练项目的选择,在每个项目中又配备两名教师分别担任健身辅导员和活动助手,保证每个学生能掌握基本的活动方法。这样,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近了,他们一起探索知识,在探索知识的时候老师起得是引导者和服务者的作用。这样一来,老师能恰如其分的与学生打成一片,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愿意学,愿意主动去发现问题,愿意去寻找答案。
  2.提高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我们说,现实的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但是,虽然指导却达不到有效性,这应该说是该教育者的失败。是什么导致有效性“流产”呢?师生关系应是一个重要原因。有的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这样即使老师的指导再得当,这时也很难在学生身上产生有效的作用。因此,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一方面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需要,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指导的有效性。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指导需要以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为前提。教师的有效指导是防止活动流于形式的基本保障。
  三、在教学过程中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对师生双方良好品质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反思现行教育教学过程,教师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的控制者,他们总是在尽心训导,竭力传授,呈现出权威无边,积极有为的态势。而学生成了被牵着鼻子走的顺从者,导致的后果必然是教学活动难以高效顺利进行,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更难以得到培育和发展。这种教育可以说是中国教育的失败。说了很多现在师生关系的弊端,现在让我们来回到最本质的东西,看看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角色定位,以此来反思现行教师扮演的角色。
  1.教师的角色
  (1)设计者。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选择教材和教具,设计教学过程。
  (2)指导者。是教师按照自己的活动方案主动向学生提供一些信息。
  (3)促进者。教师要通过激发学生动机,为学生提供支架,必要的辅导,支持和示范等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的支持逐渐减少。
  (4)组织者和管理者。教师要进行教学环境的控制和管理,组织课堂教学,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偶发事件。
  (5)伙伴。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友好融洽的关系,了解学生的需要、兴趣、个性爱好等,以保证做到因材施教。
  (6)反思者和研究者。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从上述几点,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现行教师的角色和教师本应有的角色之间的差距。教师角色的脱离本质,是导致师生关系不融洽的核心原因。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要做到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其次是要逐步加深师生感情;最后则要做到尊重和信任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是老师和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亲密关系的基础。
  无论怎么说,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应该是一种朋友式的关系,而非控制和服从的关系。建立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朋友式的关系,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样老师和学生就会形成密切的合作关系,才能达到共同合作完成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维臣.教学与课程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蒋国英.实施素质教育要突出学生主体性[J].教师之友.1999(07).
  作者单位:①上海市嘉定区封浜小学
  ②上海市徐汇区求知小学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