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寒假,我都要为学生留一份实践性语文作业,内容常常与春节文化活动有关,比如了解撰写春联,学猜学制灯谜,采访报道社区春节活动等。今年,我和学生一起将目光聚焦中华传统饮食文化,在完成这次作业过程中,我们欣喜地发现,中华饮食文化是一座璀璨辉煌的宫殿,令人流连忘返,其中处处可见光芒四射的语文学习宝藏。
一、巧取佳肴名称,中国文字多妙趣
中国人喜欢吃,中国人还喜欢玩文字游戏,赏玩一下烹饪师傅或文人雅士为宴席上那些佳肴取的匠心独运的浪漫美名,你不能不叹服。如豆苗比作“龙须”,鸡蛋美名“芙蓉”,鸡脚称为“凤爪”,豆腐呼曰“白玉”,海马炖鸡蛋,唤成“月映蛟龙”,蛇鸡一锅煮,雅称“龙凤呈祥”……很多菜名,真是诗情画意,妙趣横生,体现了汉语的典雅隽永,意趣无穷。中国人还特图吉利,年夜饭要讲究好兆头。我让学生为家庭年夜饭设计菜谱,并为每个菜命一雅致吉祥名称,寄寓对来年生活的良好祝愿。以下是某生拟定的一份家庭年夜饭菜谱:
十全十美团圆宴菜谱
鸿运当头(红烧肘子)
孔雀开屏(卤水拼盘)
步步高(香煎年糕)
年年有余(清蒸鳜鱼)
喜气洋洋(羊肉煲)
吉祥花开(冬菇焖鸡)
黄金万两(松仁炒玉米)
四季花开(带子西兰花)
紫气东来(炝炒紫椰菜)
恭喜发财(四宝发菜汤)
二、介绍家乡美食,民俗文化需传承
在历史的长河里慢慢积淀生成的饮食文化折射着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传递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很多深层次的东西。如除夕夜包饺子,元宵节吃汤圆,中秋尝月饼等习俗蕴含着合家团圆、人事和谐的良好祝愿,体现了中国人重视家庭和睦团结的文化特点;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则把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和浓重的乡土感情结合起来,千百年来传承不衰,文化意义非常深远。现代都市中许多中学生对民俗的了解几为空白,而饮食文化可能是最接近学生生活,而又最易唤起学生对民俗的记忆,从而引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探究兴趣的一个渠道。利用好饮食文化丰富的民俗资源,利用其中凝结的中华民族真、善、美的情感追求熏陶感染学生,无疑对学生素养的提高大有帮助。饮食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鲁、粤、川、闽、苏、浙、湘、徽八大菜系风格迥异、特色鲜明,五十六个民族饮食风俗千差万别,风采各具,体现着不同地域人们的思想情趣、精神气质。我们深圳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我布置的寒假作业其中一项是——“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并用文字向同学们介绍你家乡的饮食习俗、特色美食”,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向长辈询问,上网查资料,或利用寒假回家亲身体验,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自己最得意的家乡美食和有趣的饮食风俗。如来自湖南的同学介绍了“不好看超好吃的猪血丸子”;来自安徽的同学介绍“又臭又香的毛豆腐”,来自福建的同学介绍了“佛跳墙”的得名典故及超级美味的制作方法,还有来自台湾的同学则宣传传统又时尚的台湾小吃。客家人的学生比较多,他们介绍客家菜有种做法叫“让”,有“让豆腐”、“让茄子”、“让苦瓜”等,原来“让”体现了自中原迁移过来的客家人对家乡吃饺子的怀想和模仿(因古时南方面粉不易得而改在蔬菜里夹馅)。有位侗族的孩子引用诗句介绍他们的风俗:“吹彻芦笙岁又终,鼓楼围坐话年丰,酸鱼糯饭常留客,染齿无劳借箸功。”道出了侗家人春节欢宴的独特风情……活动中,同学们似乎对家乡多了一份了解更多了一份热爱。
三、品味饮食美文,情趣情味细体会
中国人好吃,中国文人尤好吃,并用文字记录吃喝心得,将其发扬光大。从苏东坡、袁枚、李渔到梁实秋、汪曾祺、陆文夫再到当代写美食专栏的沈非宏、蔡澜、古清生,他们活色生香的文字让我们对美食产生无尽的遐想,可以说,饮食之所以被称之为“文化”,同文人的推波助澜是大有关系的,而饮食也为“文学”增添了丰富有趣的素材。“吃”与琴棋书画一样,是中国文人的生活情趣,懂得吃喝之道,实际上是懂得生活的艺术,优秀的饮食文学作品,绝不仅仅是美食推介,我们从中品到的是生活文化的色香味:如人教社新课标教材所选的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琦君的《春酒》,同学们读到了故乡之思,亲情之暖、民俗之美、童稚之趣;我向学生推介的林语堂的《中国人的饮食》,幽默睿智,纵横中西,进行了跨文化的比较;又推介一篇逯耀东的《知味者》,为怀念陆文夫而作,兼谈苏州菜色的荣衰,读之引发兴亡感慨之思。学生们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相互推荐了各自喜爱的饮食美文,有名家名作,也有网上无名写手妙文,文字亦庄亦谐,内容丰富多彩。
四、体验下厨乐趣,感触良多付笔端
“今年的春节,请你钻研并亲自动手做一道菜邀请全家人品尝,将经历和感受写成一篇文章(请家长签名证明)。”这是本次寒假语文实践性作业的重头戏。实际上,不少同学在了解了饮食文化的五光十色后早已跃跃欲试,认为自己是颇有天赋的厨子,想露一手了。有的同学心里没底,迫于作业必须完成,只好虚心向长辈请教。下厨实践后的作文,读来第一个感觉是“真”,没有了平时命题作文的假大空,有了生活味;第二个感觉是比平时作文“生动”,同学们在体验后作文,文章有了更具体的动作描写和更丰富的心理描写,不少同学笔调诙谐,比喻新奇,文章因此灵动起来。最让人欣喜的是,同学们的文章流露出丰富多样的感受:有的享受到创作美食的乐趣,有的体会到照顾自己饮食的长辈的不易,有的感受了合家团圆品美食的幸福,有的立志将家乡传统美食发扬光大……菜做得不一定成功,但体验却深刻难忘。有的同学还将自己做菜过程拍照留存,有的父母除了签名外,还给孩子写下了鼓励的话语。
开学后,同学们各自将学习成果(饮食文化略谈、家乡美食民俗简介、饮食美文推荐、下厨体验作文)编辑成一张饮食文化报,班级出了一期饮食文化专刊。
语文新课标明确鼓励教师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而饮食文化是一个实际有趣而又有挖掘深度的主题,它与语言、文化、生活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实在是语文教学的好资源,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
一、巧取佳肴名称,中国文字多妙趣
中国人喜欢吃,中国人还喜欢玩文字游戏,赏玩一下烹饪师傅或文人雅士为宴席上那些佳肴取的匠心独运的浪漫美名,你不能不叹服。如豆苗比作“龙须”,鸡蛋美名“芙蓉”,鸡脚称为“凤爪”,豆腐呼曰“白玉”,海马炖鸡蛋,唤成“月映蛟龙”,蛇鸡一锅煮,雅称“龙凤呈祥”……很多菜名,真是诗情画意,妙趣横生,体现了汉语的典雅隽永,意趣无穷。中国人还特图吉利,年夜饭要讲究好兆头。我让学生为家庭年夜饭设计菜谱,并为每个菜命一雅致吉祥名称,寄寓对来年生活的良好祝愿。以下是某生拟定的一份家庭年夜饭菜谱:
十全十美团圆宴菜谱
鸿运当头(红烧肘子)
孔雀开屏(卤水拼盘)
步步高(香煎年糕)
年年有余(清蒸鳜鱼)
喜气洋洋(羊肉煲)
吉祥花开(冬菇焖鸡)
黄金万两(松仁炒玉米)
四季花开(带子西兰花)
紫气东来(炝炒紫椰菜)
恭喜发财(四宝发菜汤)
二、介绍家乡美食,民俗文化需传承
在历史的长河里慢慢积淀生成的饮食文化折射着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传递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很多深层次的东西。如除夕夜包饺子,元宵节吃汤圆,中秋尝月饼等习俗蕴含着合家团圆、人事和谐的良好祝愿,体现了中国人重视家庭和睦团结的文化特点;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则把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和浓重的乡土感情结合起来,千百年来传承不衰,文化意义非常深远。现代都市中许多中学生对民俗的了解几为空白,而饮食文化可能是最接近学生生活,而又最易唤起学生对民俗的记忆,从而引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探究兴趣的一个渠道。利用好饮食文化丰富的民俗资源,利用其中凝结的中华民族真、善、美的情感追求熏陶感染学生,无疑对学生素养的提高大有帮助。饮食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鲁、粤、川、闽、苏、浙、湘、徽八大菜系风格迥异、特色鲜明,五十六个民族饮食风俗千差万别,风采各具,体现着不同地域人们的思想情趣、精神气质。我们深圳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我布置的寒假作业其中一项是——“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并用文字向同学们介绍你家乡的饮食习俗、特色美食”,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向长辈询问,上网查资料,或利用寒假回家亲身体验,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自己最得意的家乡美食和有趣的饮食风俗。如来自湖南的同学介绍了“不好看超好吃的猪血丸子”;来自安徽的同学介绍“又臭又香的毛豆腐”,来自福建的同学介绍了“佛跳墙”的得名典故及超级美味的制作方法,还有来自台湾的同学则宣传传统又时尚的台湾小吃。客家人的学生比较多,他们介绍客家菜有种做法叫“让”,有“让豆腐”、“让茄子”、“让苦瓜”等,原来“让”体现了自中原迁移过来的客家人对家乡吃饺子的怀想和模仿(因古时南方面粉不易得而改在蔬菜里夹馅)。有位侗族的孩子引用诗句介绍他们的风俗:“吹彻芦笙岁又终,鼓楼围坐话年丰,酸鱼糯饭常留客,染齿无劳借箸功。”道出了侗家人春节欢宴的独特风情……活动中,同学们似乎对家乡多了一份了解更多了一份热爱。
三、品味饮食美文,情趣情味细体会
中国人好吃,中国文人尤好吃,并用文字记录吃喝心得,将其发扬光大。从苏东坡、袁枚、李渔到梁实秋、汪曾祺、陆文夫再到当代写美食专栏的沈非宏、蔡澜、古清生,他们活色生香的文字让我们对美食产生无尽的遐想,可以说,饮食之所以被称之为“文化”,同文人的推波助澜是大有关系的,而饮食也为“文学”增添了丰富有趣的素材。“吃”与琴棋书画一样,是中国文人的生活情趣,懂得吃喝之道,实际上是懂得生活的艺术,优秀的饮食文学作品,绝不仅仅是美食推介,我们从中品到的是生活文化的色香味:如人教社新课标教材所选的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琦君的《春酒》,同学们读到了故乡之思,亲情之暖、民俗之美、童稚之趣;我向学生推介的林语堂的《中国人的饮食》,幽默睿智,纵横中西,进行了跨文化的比较;又推介一篇逯耀东的《知味者》,为怀念陆文夫而作,兼谈苏州菜色的荣衰,读之引发兴亡感慨之思。学生们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相互推荐了各自喜爱的饮食美文,有名家名作,也有网上无名写手妙文,文字亦庄亦谐,内容丰富多彩。
四、体验下厨乐趣,感触良多付笔端
“今年的春节,请你钻研并亲自动手做一道菜邀请全家人品尝,将经历和感受写成一篇文章(请家长签名证明)。”这是本次寒假语文实践性作业的重头戏。实际上,不少同学在了解了饮食文化的五光十色后早已跃跃欲试,认为自己是颇有天赋的厨子,想露一手了。有的同学心里没底,迫于作业必须完成,只好虚心向长辈请教。下厨实践后的作文,读来第一个感觉是“真”,没有了平时命题作文的假大空,有了生活味;第二个感觉是比平时作文“生动”,同学们在体验后作文,文章有了更具体的动作描写和更丰富的心理描写,不少同学笔调诙谐,比喻新奇,文章因此灵动起来。最让人欣喜的是,同学们的文章流露出丰富多样的感受:有的享受到创作美食的乐趣,有的体会到照顾自己饮食的长辈的不易,有的感受了合家团圆品美食的幸福,有的立志将家乡传统美食发扬光大……菜做得不一定成功,但体验却深刻难忘。有的同学还将自己做菜过程拍照留存,有的父母除了签名外,还给孩子写下了鼓励的话语。
开学后,同学们各自将学习成果(饮食文化略谈、家乡美食民俗简介、饮食美文推荐、下厨体验作文)编辑成一张饮食文化报,班级出了一期饮食文化专刊。
语文新课标明确鼓励教师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而饮食文化是一个实际有趣而又有挖掘深度的主题,它与语言、文化、生活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实在是语文教学的好资源,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