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育工作任重道远,教师的作用意义重大。在日常工作中,教师应该通过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强化教研结合、视教育工作为终身事业来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关键词: 教师 幸福 教育
幸福与爱情一样是人类永恒追求的主题,学习、工作、生活的最终诉求是什么?人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幸福。有人以有房、有车、妻儿环绕、温馨小家为最终之幸福;有人以甜蜜爱情为幸福;更有人以美酒佳肴为幸福。幸福观,大千世界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然而,对于一名教师来说,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亚圣孟子曾云:“君子有三乐”,其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便是一乐。我认为,教师之幸福便是集中在教育英才上。从1952年我在中学任外语教师到现在,已经有近六十年之久。教过几十个班级学生,我和学生亲密无间,师生关系十分融洽。每当他们毕业了,要离开时,我便感到依依不舍。而当听到他们在学业或事业上取得成就时,我内心就感到高兴和幸福。静思之,到底是什么让我能够不断从教育学生中汲取快乐呢?年届九十,我终于想明白了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幸福感来源于:尽心尽力为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奉献一生。三尺讲台固然狭小,但这却是一块放飞梦想收获硕果的园地。
然而,“尽心尽力为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奉献一生”包含的意义太广泛了,对于一名普通教师来说,到底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到这一点呢?换言之,就是教师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培养自己的幸福感呢?结合自己三十四年的学校教学经验和离休后的社会教育实践经验,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首先,要有扎实的教学能力。这是教师干好本职工作、谋求更高发展的基础。基础打不牢而一味好高骛远,往往会寸步难行遭遇挫折,这就会影响教师的成就感,进而影响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教学能力所包含的内容很多,其中以课堂教学能力、班级管理能力最具代表性。
以课堂教学能力为例,高超的教学能力离不开深厚的学科素质、课堂调控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教师在入职前后,可以通过多看书、多交流来提高学科素质和课堂调控力。但是落实到具体教育工作中,很多细节往往会对教师的课堂造成影响,最明显的就是升学压力往往成为衡量教师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准。在这样的升学指标下,课堂往往会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教师一味给学生灌输考试内容,不停地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也许教师本身的知识积累和教学形式都很不错,其结果是,部分学生脱颖而出,但大部分还是中等或者偏下。特别是面对传统意义上的“后进生”,教师就会产生挫败感:为什么我努力教了,学生还是不能进步呢?结合我自己的教育经验,这时候教师不妨放缓节奏,适当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学生是不一样的,就像枝头的花,有的先怒放,有的尚是花骨朵,但是不能以怒放的花来规定花期。对每一个学生给予尽可能多的耐心,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开花”。同时换一种角度,学生不能考上大学,但是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这正是成功教育的一种表现。
我教了三十年书,接触过很多“好学生”、“差学生”,他们中后来既有各行各业的精英,又有普通岗位的劳动者,但无论他们取得何种成绩,我都为他们骄傲。这样的情感,就像艺术家面对自己的艺术品时的心情,那种欣慰感和自豪感是发自内心的。当然,如何平衡升学压力和教育理想,如何解决后进生问题,只是教师繁杂工作中的一部分。但是无论面对何种问题,教师都不能有敷衍应付的心理,一定不要忘记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应多多倾听学生的要求,随时调整教学策略。
其次,要教研结合。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教师通过科研,可以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的转变。教师的工作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就复杂,这要看教师如何定位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每年反复教授相同的内容,这是很简单的;但是如果仅仅把自己的职业目标定位在“讲课”上,那么很快就会产生职业倦怠感。目前,我国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国家每年都会拨专款支持教师发展事业,例如每年的“国培计划”,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短期集中培训机会,对他们的职业发展大有裨益。但是一些教师却缺乏自我发展意识和规划,思想上“等”、“靠”、“要”意识比较强烈,常常只有在教育部门的督促下才会机械地、被动地谋求自身的发展。
我认为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科研也是一辈子的事情。虽然我年届九十,但仍笔耕不辍,坚持记日记和写论文。离开讲台三十年,我没有停止过教学研究和反思,通过不断学习,不断超越自己,更清楚地看到目前自己所处的真实环境,即“现况景象”。研究表明,当在超越目标的过程中,脑海中同时存在“现况景象”及美好“愿景”的时候,心中便会产生一种“创造性张力”,教研结合,就是“愿景”与“创造性张力”的结合,这不仅能激发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更能给教师带来成功感和幸福感。无论是日常的课堂教学反思,还是科研论文,都可以成为我们研究的内容。走下讲台,很多老师会反思这堂课哪里好哪里不好,可是往往只是停留在自己的脑海中。我建议大家不妨把这些思维瞬间写下来,一来可以作为自己日后论文写作的来源,二来也可以与大家分享,相互切磋。
第三点,要全心全意爱学生。陶行知先生曾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一颗心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爱。父母之爱谓之“父爱”、“母爱”,朋友之爱谓之“友爱”,情人之爱谓之“情爱”,那我姑且将教师对学生的爱称之为“师爱”。我认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具备基本的教学技能和研究水准之外,还必须对学生抱有满腔的“师爱”。《礼运大同篇》中有云:“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本是先贤对世界大同的美好寄望,对于教师来说这句话正是勉励自己的良言。学生不是自己的孩子,但我们要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孩子、自己的亲人。其实就像父爱、母爱是天生的,师爱也是一名教师的本能。看着自己的学生,内心不由自主地就会升起一股爱意,盼他们成人,望他们成才,希望他们能够踏实稳健地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当自己的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则会自然而然地伸出援助之手,给予深情的关爱。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我任教班级有位学生的母亲病重,需要糖票。粮票、糖票、油票对于现在人来说有些陌生,但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明白,在计划经济时代,所有的生活物资都是定额发放。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每月能分配到的数额也非常有限,而且还有一家人需要养活,但是我毫不犹豫地把我的糖票全送给了学生。现在回头想想这件事,觉得当时我尽了一名教师的义务,内心无憾。学生在我眼里都是一样的,无论是成绩优异的还是成绩落后的,无论是功成名就的还是默默无闻的,我对他们的爱都是一样的。就像太阳会给予牡丹阳光,对田间地头的野草也不会吝啬自己的光热,我打从心底爱我的学生,希望他们成人成才。几十年的教学经历告诉我,爱是相互的。我爱学生,学生反过来也会给予我相同的尊敬和喜爱,“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爱上我,喜欢我的课,那么他们就会不知不觉听从我的教育,慢慢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青年。而当学生懂事了,成人了,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之后,我内心感到由衷的幸福。正是因为满含对学生的爱,我才能从平凡的教育工作中不断汲取幸福的力量;也正是因为这份“师爱”,我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教育岗位上,默默耕耘。
最后,要把教育工作提升为教育事业,在教书育人的事业中获得幸福感。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得的。对教师来说,教书育人不仅仅是一份养家糊口的职业,更是一份实现自我价值的事业。南京师范大学赵凯博士在“组织行为学”的课堂上曾举过一个例子,他曾经问大约十个南京人:“什么是工作?”“苦钱呗。”十之八九这样回答。对职业的错误认识由此可见一斑,每一项工作都不应该只停留在赚钱养家的层面,尤其对于教师来说,工作的责任感和神圣感更明显。2007年9月9日,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座谈中曾经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试想以一己之力,却能影响和感染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成千上万的学生经自己的教育都能明晓事理,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又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徐特立先生就曾说:“教书是一种很愉快的事业,你越教就越热爱自己的事业。当你看到教出来的学生一批批走向生活,为社会作出贡献时,你会多么高兴啊!”
“生命是人生的存在面,是过去现在未来的一条‘流’,在生命的层面,人生与过去的生命存在与未来的生命存在都联系在一起,是为‘生命之场’。”而具体生活则强调的是现实的感受,故而在生命和生活层面,人们追求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在生命的层面,人们往往追求更高更永恒的东西,比如说个人价值的实现、情感共鸣;在生活的层面,人们追求的往往是现实可感的东西,如金钱、温饱等。有意义的生命应该是能兼顾到生命和生活的不同诉求,追求更高的生命意义的。1986年秋我办了离休手续,但我并没有停止我的教育梦想。1990年我设立“南京八中世雄奖学金”,后改名为“励学奖学金基金会”,迄今已筹集基金16万元左右,其中我家庭捐款4万余元。每年九月,我都亲自为南京八中品学兼优的学生颁发奖学金。很多媒体报道了我的事迹,但我却觉得作为一名教师,既然有能力为教育事业作贡献(也就是生活层面的需求得到满足了),那么尽一点力是完全应该的。离开讲台,不等于离开教育事业,教育这项事业是伴随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一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将“自我实现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s)”定义为人的最高层次需要,超越“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要(security needs)”、“归属于爱的需要(love and belonging needs)”和“自尊需要(respect
关键词: 教师 幸福 教育
幸福与爱情一样是人类永恒追求的主题,学习、工作、生活的最终诉求是什么?人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幸福。有人以有房、有车、妻儿环绕、温馨小家为最终之幸福;有人以甜蜜爱情为幸福;更有人以美酒佳肴为幸福。幸福观,大千世界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然而,对于一名教师来说,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亚圣孟子曾云:“君子有三乐”,其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便是一乐。我认为,教师之幸福便是集中在教育英才上。从1952年我在中学任外语教师到现在,已经有近六十年之久。教过几十个班级学生,我和学生亲密无间,师生关系十分融洽。每当他们毕业了,要离开时,我便感到依依不舍。而当听到他们在学业或事业上取得成就时,我内心就感到高兴和幸福。静思之,到底是什么让我能够不断从教育学生中汲取快乐呢?年届九十,我终于想明白了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幸福感来源于:尽心尽力为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奉献一生。三尺讲台固然狭小,但这却是一块放飞梦想收获硕果的园地。
然而,“尽心尽力为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奉献一生”包含的意义太广泛了,对于一名普通教师来说,到底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到这一点呢?换言之,就是教师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培养自己的幸福感呢?结合自己三十四年的学校教学经验和离休后的社会教育实践经验,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首先,要有扎实的教学能力。这是教师干好本职工作、谋求更高发展的基础。基础打不牢而一味好高骛远,往往会寸步难行遭遇挫折,这就会影响教师的成就感,进而影响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教学能力所包含的内容很多,其中以课堂教学能力、班级管理能力最具代表性。
以课堂教学能力为例,高超的教学能力离不开深厚的学科素质、课堂调控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教师在入职前后,可以通过多看书、多交流来提高学科素质和课堂调控力。但是落实到具体教育工作中,很多细节往往会对教师的课堂造成影响,最明显的就是升学压力往往成为衡量教师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准。在这样的升学指标下,课堂往往会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教师一味给学生灌输考试内容,不停地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也许教师本身的知识积累和教学形式都很不错,其结果是,部分学生脱颖而出,但大部分还是中等或者偏下。特别是面对传统意义上的“后进生”,教师就会产生挫败感:为什么我努力教了,学生还是不能进步呢?结合我自己的教育经验,这时候教师不妨放缓节奏,适当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学生是不一样的,就像枝头的花,有的先怒放,有的尚是花骨朵,但是不能以怒放的花来规定花期。对每一个学生给予尽可能多的耐心,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开花”。同时换一种角度,学生不能考上大学,但是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这正是成功教育的一种表现。
我教了三十年书,接触过很多“好学生”、“差学生”,他们中后来既有各行各业的精英,又有普通岗位的劳动者,但无论他们取得何种成绩,我都为他们骄傲。这样的情感,就像艺术家面对自己的艺术品时的心情,那种欣慰感和自豪感是发自内心的。当然,如何平衡升学压力和教育理想,如何解决后进生问题,只是教师繁杂工作中的一部分。但是无论面对何种问题,教师都不能有敷衍应付的心理,一定不要忘记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应多多倾听学生的要求,随时调整教学策略。
其次,要教研结合。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教师通过科研,可以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的转变。教师的工作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就复杂,这要看教师如何定位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每年反复教授相同的内容,这是很简单的;但是如果仅仅把自己的职业目标定位在“讲课”上,那么很快就会产生职业倦怠感。目前,我国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国家每年都会拨专款支持教师发展事业,例如每年的“国培计划”,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短期集中培训机会,对他们的职业发展大有裨益。但是一些教师却缺乏自我发展意识和规划,思想上“等”、“靠”、“要”意识比较强烈,常常只有在教育部门的督促下才会机械地、被动地谋求自身的发展。
我认为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科研也是一辈子的事情。虽然我年届九十,但仍笔耕不辍,坚持记日记和写论文。离开讲台三十年,我没有停止过教学研究和反思,通过不断学习,不断超越自己,更清楚地看到目前自己所处的真实环境,即“现况景象”。研究表明,当在超越目标的过程中,脑海中同时存在“现况景象”及美好“愿景”的时候,心中便会产生一种“创造性张力”,教研结合,就是“愿景”与“创造性张力”的结合,这不仅能激发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更能给教师带来成功感和幸福感。无论是日常的课堂教学反思,还是科研论文,都可以成为我们研究的内容。走下讲台,很多老师会反思这堂课哪里好哪里不好,可是往往只是停留在自己的脑海中。我建议大家不妨把这些思维瞬间写下来,一来可以作为自己日后论文写作的来源,二来也可以与大家分享,相互切磋。
第三点,要全心全意爱学生。陶行知先生曾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一颗心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爱。父母之爱谓之“父爱”、“母爱”,朋友之爱谓之“友爱”,情人之爱谓之“情爱”,那我姑且将教师对学生的爱称之为“师爱”。我认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具备基本的教学技能和研究水准之外,还必须对学生抱有满腔的“师爱”。《礼运大同篇》中有云:“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本是先贤对世界大同的美好寄望,对于教师来说这句话正是勉励自己的良言。学生不是自己的孩子,但我们要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孩子、自己的亲人。其实就像父爱、母爱是天生的,师爱也是一名教师的本能。看着自己的学生,内心不由自主地就会升起一股爱意,盼他们成人,望他们成才,希望他们能够踏实稳健地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当自己的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则会自然而然地伸出援助之手,给予深情的关爱。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我任教班级有位学生的母亲病重,需要糖票。粮票、糖票、油票对于现在人来说有些陌生,但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明白,在计划经济时代,所有的生活物资都是定额发放。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每月能分配到的数额也非常有限,而且还有一家人需要养活,但是我毫不犹豫地把我的糖票全送给了学生。现在回头想想这件事,觉得当时我尽了一名教师的义务,内心无憾。学生在我眼里都是一样的,无论是成绩优异的还是成绩落后的,无论是功成名就的还是默默无闻的,我对他们的爱都是一样的。就像太阳会给予牡丹阳光,对田间地头的野草也不会吝啬自己的光热,我打从心底爱我的学生,希望他们成人成才。几十年的教学经历告诉我,爱是相互的。我爱学生,学生反过来也会给予我相同的尊敬和喜爱,“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爱上我,喜欢我的课,那么他们就会不知不觉听从我的教育,慢慢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青年。而当学生懂事了,成人了,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之后,我内心感到由衷的幸福。正是因为满含对学生的爱,我才能从平凡的教育工作中不断汲取幸福的力量;也正是因为这份“师爱”,我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教育岗位上,默默耕耘。
最后,要把教育工作提升为教育事业,在教书育人的事业中获得幸福感。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得的。对教师来说,教书育人不仅仅是一份养家糊口的职业,更是一份实现自我价值的事业。南京师范大学赵凯博士在“组织行为学”的课堂上曾举过一个例子,他曾经问大约十个南京人:“什么是工作?”“苦钱呗。”十之八九这样回答。对职业的错误认识由此可见一斑,每一项工作都不应该只停留在赚钱养家的层面,尤其对于教师来说,工作的责任感和神圣感更明显。2007年9月9日,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座谈中曾经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试想以一己之力,却能影响和感染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成千上万的学生经自己的教育都能明晓事理,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又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徐特立先生就曾说:“教书是一种很愉快的事业,你越教就越热爱自己的事业。当你看到教出来的学生一批批走向生活,为社会作出贡献时,你会多么高兴啊!”
“生命是人生的存在面,是过去现在未来的一条‘流’,在生命的层面,人生与过去的生命存在与未来的生命存在都联系在一起,是为‘生命之场’。”而具体生活则强调的是现实的感受,故而在生命和生活层面,人们追求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在生命的层面,人们往往追求更高更永恒的东西,比如说个人价值的实现、情感共鸣;在生活的层面,人们追求的往往是现实可感的东西,如金钱、温饱等。有意义的生命应该是能兼顾到生命和生活的不同诉求,追求更高的生命意义的。1986年秋我办了离休手续,但我并没有停止我的教育梦想。1990年我设立“南京八中世雄奖学金”,后改名为“励学奖学金基金会”,迄今已筹集基金16万元左右,其中我家庭捐款4万余元。每年九月,我都亲自为南京八中品学兼优的学生颁发奖学金。很多媒体报道了我的事迹,但我却觉得作为一名教师,既然有能力为教育事业作贡献(也就是生活层面的需求得到满足了),那么尽一点力是完全应该的。离开讲台,不等于离开教育事业,教育这项事业是伴随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一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将“自我实现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s)”定义为人的最高层次需要,超越“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要(security needs)”、“归属于爱的需要(love and belonging needs)”和“自尊需要(resp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