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0-034-01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如何利用教材文本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呢?
首先,要以教材为蓝本,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任务,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等综合阅读努力之外,同时还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这种习惯包括:朗读和默读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一边读,一边圈、点、勾画、记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等。”那么,怎样培养这些良好的阅读习惯呢?我在这里先抛一块砖,目的是要引出几块玉。
充分利用课文,指导阅读方法,让学生会读。
第一,朗读指导。学生朗读之前,教师一定要进行泛读,用真情感染学生,因为要使学生有感悟有体验,教师要先有感悟和体验;要使学生被感动,教师要先被感动。因此,在引导学生朗读时,教师的泛读、带读、引读,都具有非常直观的指导作用。然后是学生朗读,教师在组织时,形式要多样化,
第二,默读。默读习惯的养成可以提高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新课标要求学生默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同时要通过默读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阅读习惯。比如,在学生没有预习的情况下,可采用猜读法,边读边猜后面的情节或内容,以《走一步,再走一步》来说明这个方法。第一步,齐读标题,让学生猜课文内容;第二步,请一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让学生猜孩子们会想出什么新的花样来玩;再请几位学生读到12段后,猜“我”能不能下去;读到22段,问学生故事完了没有,以引起对最后一段的思考,然后齐读结束全文。这种方法适合于故事性较强、运用伏笔和铺垫技法的文章;通过猜读可以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外,还可以让学生很快的把握文章的思路和故事内容,同时还能随时发现学生读音上容易出错的问题。有的文章还可采用逐段归纳段意的办法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圈点勾画的习惯,这里需要教师明确指出的是学生该圈点勾画哪些内容,然后利用工具书或与同学讨论解决部分问题;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学生预习效果就特别好了。
第三,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利用课内阅读教给学生的一些方法对学生作出明确要求:每天读一篇文章,概括主要内容或写出悟出的道理,摘抄优美句子或意蕴深刻的句子,对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作简单的评价……每周交给老师检查一次。
在学生学会了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后,我们教学过程中要不失时机的有意识的中考考点融合进教学中,以期达到让学生的阅读习惯转化为答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把握好中考现代文阅读出题的角度,各类题型的答题思路及技巧,并了然于胸。
纵观近几年中考语文试题,现代文记叙类阅读考点大概有十个方面: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要事件。
2.感受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境中意义和作用(或表达效果)。
3.修辞手法的识别并分析其在语境中的表达作用。
4.领会作品各语段的内容,分析重要语句或语段的作用。
5.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思想感情。
6.对作品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对感人情景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7.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作出自己的判断。
8.能感受、理解作品的人物形象,并能分析、概括人物性格和塑造人物的方法。
9.表达自己从作品中获得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10.能对作品的表达技巧进行赏析,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品味。
七年级语文主要是记叙类文章,我们在对中考阅读考点明了之后,在阅读教学中除按照一般教学法培养学生思维和阅读习惯的同时,要善于捕捉那些能反映考点的信息。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作者反复写“我”遇险时的心理活动,这就要求学生反复阅读体味,对文章的表达技巧(或称表现手法)进行赏析,因为这里的心理描写并非主要刻画人物形象,而是以此作铺垫,烘托出我在这次体验中遇到的困难之大,为最后的感悟作准备。
文章的表达技巧(或称表现手法)主要有:象征、对比、铺垫、烘托(衬托)、卒章显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以物喻人、欲扬先抑等,一篇文章往往同时多种表现手法,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逐步去感受理解,明白其作用。
《风筝》一文中,第四段,要有意识地引起学生对写“我”毁坏小弟辛辛苦苦做的风筝的几个动词“抓断”“掷”“踏”等动词的表达效果的推敲,尽量通过品析,并联系全文内容,感受到“我”当时是多么的无情、冷酷、甚至是残暴,体会到作者把当时的自己写得如此令读者讨厌,实际是他敢于反省、悔过的表现。
以上内容只是我在阅读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希望能与同仁们共勉。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如何利用教材文本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呢?
首先,要以教材为蓝本,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任务,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等综合阅读努力之外,同时还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这种习惯包括:朗读和默读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一边读,一边圈、点、勾画、记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等。”那么,怎样培养这些良好的阅读习惯呢?我在这里先抛一块砖,目的是要引出几块玉。
充分利用课文,指导阅读方法,让学生会读。
第一,朗读指导。学生朗读之前,教师一定要进行泛读,用真情感染学生,因为要使学生有感悟有体验,教师要先有感悟和体验;要使学生被感动,教师要先被感动。因此,在引导学生朗读时,教师的泛读、带读、引读,都具有非常直观的指导作用。然后是学生朗读,教师在组织时,形式要多样化,
第二,默读。默读习惯的养成可以提高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新课标要求学生默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同时要通过默读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阅读习惯。比如,在学生没有预习的情况下,可采用猜读法,边读边猜后面的情节或内容,以《走一步,再走一步》来说明这个方法。第一步,齐读标题,让学生猜课文内容;第二步,请一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让学生猜孩子们会想出什么新的花样来玩;再请几位学生读到12段后,猜“我”能不能下去;读到22段,问学生故事完了没有,以引起对最后一段的思考,然后齐读结束全文。这种方法适合于故事性较强、运用伏笔和铺垫技法的文章;通过猜读可以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外,还可以让学生很快的把握文章的思路和故事内容,同时还能随时发现学生读音上容易出错的问题。有的文章还可采用逐段归纳段意的办法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圈点勾画的习惯,这里需要教师明确指出的是学生该圈点勾画哪些内容,然后利用工具书或与同学讨论解决部分问题;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学生预习效果就特别好了。
第三,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利用课内阅读教给学生的一些方法对学生作出明确要求:每天读一篇文章,概括主要内容或写出悟出的道理,摘抄优美句子或意蕴深刻的句子,对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作简单的评价……每周交给老师检查一次。
在学生学会了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后,我们教学过程中要不失时机的有意识的中考考点融合进教学中,以期达到让学生的阅读习惯转化为答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把握好中考现代文阅读出题的角度,各类题型的答题思路及技巧,并了然于胸。
纵观近几年中考语文试题,现代文记叙类阅读考点大概有十个方面: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要事件。
2.感受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境中意义和作用(或表达效果)。
3.修辞手法的识别并分析其在语境中的表达作用。
4.领会作品各语段的内容,分析重要语句或语段的作用。
5.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思想感情。
6.对作品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对感人情景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7.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作出自己的判断。
8.能感受、理解作品的人物形象,并能分析、概括人物性格和塑造人物的方法。
9.表达自己从作品中获得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10.能对作品的表达技巧进行赏析,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品味。
七年级语文主要是记叙类文章,我们在对中考阅读考点明了之后,在阅读教学中除按照一般教学法培养学生思维和阅读习惯的同时,要善于捕捉那些能反映考点的信息。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作者反复写“我”遇险时的心理活动,这就要求学生反复阅读体味,对文章的表达技巧(或称表现手法)进行赏析,因为这里的心理描写并非主要刻画人物形象,而是以此作铺垫,烘托出我在这次体验中遇到的困难之大,为最后的感悟作准备。
文章的表达技巧(或称表现手法)主要有:象征、对比、铺垫、烘托(衬托)、卒章显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以物喻人、欲扬先抑等,一篇文章往往同时多种表现手法,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逐步去感受理解,明白其作用。
《风筝》一文中,第四段,要有意识地引起学生对写“我”毁坏小弟辛辛苦苦做的风筝的几个动词“抓断”“掷”“踏”等动词的表达效果的推敲,尽量通过品析,并联系全文内容,感受到“我”当时是多么的无情、冷酷、甚至是残暴,体会到作者把当时的自己写得如此令读者讨厌,实际是他敢于反省、悔过的表现。
以上内容只是我在阅读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希望能与同仁们共勉。